语言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71578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语言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语言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语言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语言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言学.docx

《语言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学.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言学.docx

语言学

中古欧洲

从教学语法到思辨语法

中古欧洲概述

公元476年到15世纪文艺复兴。

分两期。

中古前期:

476——1100年左右,“黑暗时代”

中古后期:

1100——1450年,文艺复兴

中世纪早晚语言学的区别

前期(黑暗时代),拉丁语教学语法研究。

教会所用的接近口语的后期拉丁语,跟文献所用的古典拉丁语不同。

后期,基督教已传遍欧洲,对各种语言已有所认识,伴随着经院哲学的发展,语言研究的重心移到普遍语法。

中世纪教育的“七艺”

中世纪教育以“七艺”(Sevenliberalarts)为基础。

三才(trivium):

语法、逻辑(雄辩术)、修辞。

语法是“知识的钥匙”。

四技(quadrivium):

音乐、算术、几何、天文。

(中国周代教育称为“六艺”:

五礼、六乐、舞射、五驭、六书、九数。

“七艺”的创始人——波爱修

波爱修(Boethius,480—524)。

曾在巴黎和雅典求学,是中世纪早期最著名的学者,把许多希腊经典(尤其亚里士多德著作)译成拉丁语。

当时为数不多的希腊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他翻译的拉丁文本。

波爱修的贡献

1.提出“七艺”分“三才”和“四技”。

语法是“知识的钥匙”,是中世纪学术的基础,也是正确读写拉丁语的必要知识。

语法研究主要是为了实用和规范化,也就是把语言学用于更好地教学。

第一次提出语言的普遍问题。

认为语义有普遍性。

“人”、好、道德等词包含的概念有普遍性,各语言共同。

主张不仅要研究孤立的词语的意思,更应研究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词义。

拉丁语教学语法

中世纪早期权威的拉丁语教学语法是多纳图斯(Donatus)及普利西安(Priscian)语法。

Donatus是4世纪人(属古罗马时代)。

Priscian是6世纪人(属中世纪早期)。

但普氏《语法原理》(InstitutioneGrammaticae)到公元800年后才与多氏著作齐名。

普氏更长更全面,后来取代了多纳图斯。

(中世纪后期,拉丁语的发音和用法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与普里西安所描述的古典拉丁语相差很远。

拉丁语《圣经》的翻译

前3世纪,亚里山大的犹太学者将西伯来文圣经译成希腊文(旧约)。

即《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

公元400年古罗马教会的圣哲罗母(St.Jerome,327—419)第一次将新旧约译成拉丁文,新旧约首次以同一种文字出现。

即武加大译本(Vulgate),是后来译经的主要根据。

拉丁文译本圣经:

一促进了口语拉丁语的迅速传播。

二激发了各国研究拉丁语语法及各地语语法。

英格兰的Alfric的《拉丁语法》

阿尔弗雷克为牛津郡一修道院院长。

此书包括:

①拉丁语语法——(古英语词释)

②拉丁语会话——(古英语译文)

③拉丁语——古英语词汇对照表

此书确定了以后八百年受拉丁语影响的英语语法的模式。

冰岛人的《第一篇语法论文》

(FirstGrammaticalTreatise)。

12世纪出现的语言学专著。

1818年才出版于欧洲。

他说冰岛语有36个元音音段,有9个元音,每个元音可分长短,也有鼻化非鼻化之分。

他参照拉丁语ieaou的音值,将这9个元音按开合排列;又用区别符(重音符和点符)把长元音和鼻化音表示出来。

非长元音与非鼻化音都不加标记,共用11个符号(9个字母和两个区别符号)就是以在书面区分这36个元音。

现代冰岛语音系

单元音7个:

i-yu

ɛ-øɔ

a

很可能e、o已经消失或与ɛ、ɔ合并。

辅音19个。

(下页双写的字母表示送气音)。

ppʰbmfv

ttʰdnlsθ

kkʰgŋhj

冰岛语的元音和辅音

思辩语法与经院哲学

思辩语法是经院哲学的产物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基督教神学结合的产物。

企图解决信仰与理性、唯名论(约定论)与唯实论(本质论)之间的矛盾。

经院哲学的创始人是托玛斯·阿奎那(ThomusAguinas)等人。

试图亚里士多德哲学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的合理性。

此种结合如此完美,影响了后世西方科学与信仰并行不悖。

十字军东征军事上没有什么收获,思想、文化、学术上收获更大。

①从君士坦丁堡获得古典原著。

②从阿拉伯人处得到古典原著的研究和评论,如阿维森纳(Avicenna)对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译论。

西罗马灭亡后,西欧教育、文化、科技均处于“黑暗时代”。

古典文献湮没无闻,但东罗马及阿拉伯世界却拥有大量的古希腊文献。

拜占庭原为希腊的殖民城市,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迁都于此,改名为君士坦丁堡。

Tip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

共进行过八次(主要从陆路)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

原定东征埃及,进军途中,东罗马帝国发生皇位纠纷。

十字军改变计划,以平定内乱为名,于1204年攻陷并洗劫君士坦丁堡,灭东罗马帝国,建立短期的拉丁帝国。

十字军从此名誉扫地。

拜占庭本是十字军东征的帮凶,此刻如梦初醒,痛骂罗马教廷,奋力反抗,赶走拉丁人,帝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从此步入式微。

经院哲学对语言研究的贡献

思辩语法是把普里西安和多纳图斯对拉丁语语法的描写融入经院哲学体系的产物。

经院哲学家喜欢理论思考,认为Donatus和Priscian那样用于教学的语法,只注重描写,不注重解释,无论描写多么仔细,无论有多大的教学价值,实际上都是残缺不全的。

认为描写若不进入解释,不深入探讨所描写的语法成分和范畴所依据的更深一层的原因,任何描写都不会有太大价值。

语言与逻辑的关系

经院哲学家认为,语言与逻辑是二而一的东西,“不懂逻辑的语法学家与懂逻辑的语法学家相比,好象傻子与聪明人相比一样。

所以,12世纪中叶,一个叫赫里亚斯(PetrusHelias)的人,把普里西安语法作了一番整理,把逻辑运用于语言。

这种研究被称为“语法逻辑化”(logicalizationofgrammar)。

他的思想对十三、十四世纪思辨语法有很大促进。

从此,哲学家在语法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得以承认,语法不仅是艺术,也是科学。

语言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从描写角度看,各语言很不相同,但从逻辑角度看,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有很多本质上的共同性。

所以,13世纪罗杰·培根(RogerBacon,1210-1294)写了最早的一部普遍语法著作。

宣称所有语言在语法的实质上都一样,各语言的表面的差异只是偶然的,如同几何学中各种图形都有大小和形状的差异一样。

意义问题——词与物与心的关系

思辩语法学家(搞语法的哲学家)认为:

词这种“符号”一方面与所代表的事物有联系,另一方面与人的心智有联系。

这是基本原则,也是普遍原则。

事物有多种存在方式或特性,语词反映的不一定是事物的整体(永久方式),而可能是事物的特定方式(暂时方式)。

要弄清词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表达(即要弄清词的真实内涵与外延,包括Boethius提出的要研究词在实际运用中的词义。

词的意义即所代表事物的存在方式,于是研究事物存在方式之学大兴,竟成繁琐哲学。

奥卡姆的剃刀(Ockham’srazar)

人的心智产生观念,又通过语词与事物联系。

它是主动的,所以可以用同一语词表示不同事物。

研究“词与物”关系的也得研究人的心智,方法则是逻辑。

14世纪“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ofOckham,1290-1349)提出著名的“思维经济原则”,主张明确简洁。

认为如果能用较少的语言说明问题,那么用较多的东西说明问题就是无益的事。

为了节省时间,应用思维经济性原则这把剃刀把这些累赘统统剃掉,此称为“奥卡姆的剃刀”。

在西方哲学史上影响巨大,也影响了20世纪语言哲学。

思辩语法的脉络

思辩语法(Speculativegrammar)就是“用逻辑方法对语言中的表意方式(即意义)进行探讨”。

逻辑方法由PetrusHelias确定,表意方式即用语词连接心智(观念)与事物,包括心智(观念)、语词、事物三个方面。

另有一著名人士为十三世纪希思帕努斯(PetrusHispanus),著有《逻辑纲要》(SummulaeLogicales)。

是欧洲各大学教科书。

希氏把语言表达分为意义(Signification),假设(Supposition),名称(appellation)三部分。

“摩迪斯泰学派”(Modistae)

在Hispanus影响下,13-14世纪语法学家无不探讨存在方式、理解方式、表达方式,此学派称为“摩迪斯泰学派”(Modistae),其语法称为思辩语法。

modisignificandi(表意方式)。

摩迪斯泰学派既同意“规定派”,又同意“规则派”。

认为音义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自然界与语言结构都是有规律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与创造论相合适)。

人的认识也是有规律的。

因此语言、自然、认识三者可以相通。

摩迪斯泰学派的意义三原则

存在方式:

本体论

1.实体(实体),2.数量,3.质量,4.关系,5.地点,6.时间,7.位置,8.环境,9.主动,10.被动(以上为属性)

理解方式:

心理学

1.主动理解(大脑能力),2.被动理解(事物特点,可被理解)

表达方式:

语义学

1.主动表达(语言属性/能力),2.被动表达:

事物属性/特点,可被表达

表意方式与词类区分

摩迪斯泰学派用此理论区分词类:

名词:

以永久方式表达事物及共属性。

是实体。

代词:

以永久方式表达事物,但不表属性

动词:

以暂时过程表示事物,与所述实体不同。

分词:

以暂时过程表示事物,但所述实体不能分开。

副词:

要与表示暂时过程的词(动词)结合才表示意义。

连词:

用把两个单元结合起来的方式表示意义。

介词:

把(名、动、代词等)有曲折变化的词与一个动作联系起来。

叹词:

用修饰动词或分词的方式表示意义。

摩迪斯泰学派评价

摩派是以功能角度用哲学语言或逻辑语言从对立出发给词下定义或分类。

他们很注意理论框架,此框架与他们对世界结构识一致。

摩派与当今英美派语言哲学派相适。

强调统一性。

却与洪堡特(W.Humboltd)及萨丕尔—沃尔夫(Sapir-whorfhypothesis)假说相左。

后者发现文化的差异正是语言的差异,且与各民族语言的语义、语法结构相联系。

强调相异性。

思辨语法小结

中世纪学者强调普遍性,基于上帝赋予人推理解力之前提,故相同者多。

有相同理解,故有相同表示方式。

反对者认为,人的理解力由母语决定,是表意方式决定了理解方式。

(如同Sapir-whorf),理解方式决定了“真实世界”的存在方式。

此争论一直持续至今。

结束

中古中国

六朝到唐宋

中古语言学史分两期

前期:

六朝至中唐,韵书的时代

此期字典、注疏之学兴盛。

后期:

中唐至宋,韵图时代

此期音韵学大盛。

反切的发明与四声的发现

①东汉末,随着佛教传入,反切之术兴。

这是韵书出现的必备条件。

“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应邵《风俗通义》)

②齐梁文学运动中,文人发现四声。

沈约、周颙。

四声理论的出现

《南史·陆厥传》:

“永明末盛为文章。

吴兴沈约、陈郡谢朓(tiǎo)、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

汝南周颙(yóng)善识声韵,为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梁书·沈约传》:

“(约)又传《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寤,而独得妙旨,自为入神之作。

高祖雅不好焉。

帝问周颙曰:

何谓四声?

颙曰:

天子圣哲是也。

然帝竟不遵用。

韵书的编撰

最早,三国魏人李登《声类》,晋吕静《韵集》。

已佚。

在《颜氏家训·音辞篇》及其他著作中有引述。

集大成者为陈隋时期的《切韵》。

辞书-1

①词典:

曹魏张揖《广雅》,全仿《尔雅》,19篇。

张揖,清河(今河北临清县)人,魏明帝太和年间(227-232年)任博士。

辞书-2

②字典:

《字林》,晋吕忱,吕静之弟。

仿说文,以小篆为解释对象。

《玉篇》,梁顾野王,吴人,以楷书为字头,反切注音。

宋代陈彭年重修,为《大广益会玉篇》。

原书残卷流到日本,只剩2100多字,是原书的八分之一。

辞书-3

③音义:

《经典释文》,陈隋时期陆德明著,《切韵》以前汇集反切资料最多者。

另有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

两书显示的音系不同。

晋代郭璞的注

郭璞(276-324):

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

最重要的语言学著作是《尔雅注》、《方言注》。

加了大量新材料、活的语言材料,特别说明语音变化,比如“语转”、“声转”、“语之转”、“声之转”等。

陈隋时陆德明的《经典释文》

陆德明(550-630):

字元朗,苏州吴人。

《释文》写于陈朝,署名“唐国子博士兼太子中允赠齐州刺史吴县开国男陆德明撰”,是后人所加,因此也称为唐陆德明。

《释文》共30卷,第1卷是叙录。

共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14部著作作了音义。

《释文》用当时标准音给经典注音。

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孔颖达(574-687):

字冲远,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人。

隋朝时授河内郡博士。

唐朝任国子博士,奉太宗命撰《五经正义》(《诗》、《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将词分为两大类:

义类和语助,也就是实词和虚词。

《切韵》到《王韵》再到《广韵》

《切韵》,六世纪文学语言的标准。

以四声分韵,193韵。

隋陆法言著,601年成书。

宋代以后,《切韵》原书就已看不到,清人以为《广韵》就是《切韵》,直到敦煌残卷发现。

敦煌《切韵》残卷分别被斯坦因(M.A.Stein)和伯希和(P.Pelliot)掠往伦敦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

敦煌所出《切韵》手写残卷

切一(S.2683号):

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微缩胶卷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切一相当于P.4917,P.4917只有一页。

切二(S.2055号):

原卷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微缩胶卷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切三(S.2071号):

原卷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微缩胶卷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周祖谟根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微缩胶卷影印收录在《唐五代韵书集存》。

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

唐兰考证此书为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所作。

195韵。

王一:

敦煌本,残本,P.2011,现藏巴黎国民图书馆。

微缩胶卷藏于北京图书馆。

王二:

故宫藏,内府本,也称项子京跋本,唐兰写本。

王三:

故宫藏,宋濂跋本,1947年发现,全本。

《唐韵》、《广韵》

《唐韵》(天宝年间)孙缅改编《切韵》而成,204韵,已佚。

《广韵》(1008年)陈彭年增广《切韵》而成。

206韵,全本。

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阴声韵26个;阳声韵35个;入声韵34个。

《广韵》改动《切韵》反切处不多,故可据以了解《切韵》。

《集韵》

《集韵》(1039年),陈彭年、丘雍等,收字比广韵多一倍。

①改动反切。

端知分,帮非分。

②收字比《广韵》多一倍。

③表现了实际语言的变化,在收字及反切表现出来。

早期韵图《韵镜》、《七音略》

以四声分韵,每声内分四等。

声、韵都分等。

每一图指明开合口、内外转。

《韵镜》(1007-1037),原刻本佚,南宋张鳞之再刻,旋流入日本。

清末黎庶昌(莼斋)出使日本,将《覆宋永禄本韵镜》带回国内。

另有《宽永本韵镜》也重归国内。

共43图。

《七音略》(1162年前后),南宋郑樵撰,在《通志》内,又称《通志·七音略》。

共43图。

后期韵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切韵指南》

①以十六摄归综韵部。

②以四等列韵,每等内再列四声。

③三四等韵部分合并(一二三等重韵也合并)。

《切韵指掌图》旧传北宋司马光著。

《四声等子》或为金末僧人所著,《切韵指南》元代刘鉴著。

结语

中国语言学有《切韵》而变得有趣,有韵图而变为科学。

近代欧洲

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

文艺复兴两条线

欧洲近代语言学从文艺复兴至18世纪。

文艺复兴(14世纪源于意大利,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有两条线:

1.对古典文献的研究。

2.对天主教权威的反叛。

古典学术研究热

1453年,东罗马首都被土耳其人攻陷,希腊学者大批西迁意大利,带来大量希腊文献。

激发了古典学术研究热情。

人们对古典文献的热情主要在于其人文主义精神。

一方面,不再依靠教皇、神父等与神沟通,而是自己与神沟通,这对精神是一个释放。

另一方面,人们更愿意自由发挥神所赐予的才能去做一切事。

各语言研究的兴盛

中世纪以来,欧洲各地方言地位上升,且有研究。

文艺复兴以后,对世界各地的语言也加以尊重、研究。

1.冲破拉丁语的垄断地位。

希腊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受重视。

2.拉丁语诸方言(罗曼语族)地位上升。

3.对亚洲其他语言的认识。

欧洲语言语法的出版

15世纪出版了西班牙语与意大利语语法。

16世纪出版了法语语法。

波兰语语法及古代教会斯拉夫语语法。

1586年,出版了最早的英语语法。

《圣经》被译为各族语言

宗教改革打破拉丁语一统天下的局面,《圣经》被译为各族语言。

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482-1546)德文《圣经》出版于1534年,对德语规范化起了极大作用。

马、恩称“清理了德语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

1611年钦定本英文《圣经》出版。

美国称为詹姆斯王圣经(KingJamesBible,KJV),英国称钦定本(AuthorizedVersion,AV)。

语言间关系及语言变化的研究

开始注意语言间的关系及语言变化的原因。

历史语言学从此始。

彼德罗·拉穆斯(PetrusRamus1515-?

),现代结构主义的先驱。

有《语法流派》(Scholaegrammaticae),反对亚里士多德及经院哲学。

描写语法,依据形式特征,而不是语义或逻辑。

为结构主义所宗。

语言研究兴盛,英国“皇家学会”(RoyalSociety)1660年成立,早期主要从事语言研究。

法兰西学院(Académiefrançaise)1635年成立,迄今坚持维护法语的纯洁和标准。

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

16、17、18世纪,欧洲哲学最主要是经验主义(Empiricism)与唯理主义(Rationalism)的对立。

也反映到语言学方面。

经验主义

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注重对事物的孤立的分析和研究,谈论客观依据,强调实用价值。

经验主义影响下和语言学工作主要表现在速记学、语音学和密码学。

速记学(ShorthandorStenography),16世纪,英国速记学家布赖特(T.Bright)发明。

速记学影响到密码术(Cryptography)。

语音学

最有名的学者为霍尔德(W.Holder),皇家学会成员。

认为辅音的区别在于发音器官的闭塞程度、元音的区别在于器官的张开程度。

清辅音是软组织不振动,浊辅音是软组织振动。

发元音时气流通行无阻,发辅音的气流受闭塞。

这些人逐渐形成“英国语音学派”的传统。

唯理主义

强调“天赋观念”(innateidea),相信人靠着神所赐的理性,可以认识一切。

唯理主义者其实是一伙理想主义者。

在其影响下,人们试图创造出一种最理想的语言,以使用同样的词汇,简洁清楚地表达人的思想。

这种理想语言被称为“哲学语言”(威尔金斯语)。

威尔金斯、莱布尼茨与笛卡尔

威尔金斯(JohnWilkins,1614-1672),英国主教兼科学家,皇家学会创始人之一。

设想创造一套普遍适用的语言原则,使世界各地人可互相交流,此普遍原则即称“普遍语法”。

德国人莱布尼茨(Leibniz1646-1716)更认为总有一天人们会坐下来,用新设计的世界通用思想符号演算一遍,哲学纷争迎刃而解。

法国在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影响下人们热衷于创制世界语(Esperanto)。

Wilkins等人的探讨,上承中世纪后期的思辨语法,下启20世纪生成语法。

波尔·罗瓦雅尔学派(PortRoyalschool)

在笛卡尔思想影响下产生,称为“普遍唯理语法”(Grammairegénéraleetraisonnée)。

认为:

人的思维与理性是共同的,因此表达思想的语言也应有相同之处。

试用阐述语法的普遍原则,揭示存在于一切语言中的语法在表达思想上的一致性。

把九种词类语义上分为两类,前六种(名、冠、代、分、介、副)是思想的“对象”,后三种(动、连、叹)是思想的“形式”。

从表层结构可以看出深层结构。

此为生成语法所宗。

小结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重视语言各自的差异,致力于描写和解释。

唯理主义重视语言表面差异之下的思维共性。

此后,语言学界一直有此二派:

描写语言学与理论语言学。

二者之间是互补的。

十八世纪欧洲语言学

欧洲语言学在18世纪发生巨变,使18世纪成为现代语言学的前夕。

有两个因素影响其变:

一个来自欧洲内部,基督教宇宙观与科学的协调。

另一个来自欧洲外部,即印度语言学,对欧洲历史语言学发生了深刻影响。

洪堡特、威廉·琼斯和印度语言学是这个世纪语言学的三大热点。

欧洲内部的思想冲击

①近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世界及人的认识从过去对《旧约》创世纪毫无批判的理解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一大批科学家用经验主义方法探索自然以印证《圣经》,将基督教宇宙观与科学相协调。

牛顿为其代表,也有从反对观点探索以求驳倒《圣经》者。

②人们也开始探索语言的来历。

孔狄亚克(Condillac,1715-80),卢梭(Rousseau,1712-78),赫尔德(Herder,1744-1807)。

洪堡特(W.von.Humboldt)

洪堡特(1767-1835)著有《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认为语言是一种能力,是人头脑里天生有的听和讲的能力,有一种内部形式(innerform/inneresprachform)决定着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性,创造性和美学潜能。

语言的不同,会引起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不同。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不同世界之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

洪堡特与语言类型学

洪堡特是语言类型学创始人。

他根据词的结构,区分了孤立语(isolatinglanguage)、粘着语(agglutinativelanguage)、曲折语(inflectionallanguage)三种语言类型。

洪堡特在分析句子时发现另一种语言类型,一个词就相当于其他语言的一个句子,如北美爱斯基摩语和其他印第安语。

这种类型后来被人们称作复综语(polysyntheticlanguage)。

欧洲外部的学术冲击

1786年是现代语言学的起点。

这一年,在印度的英国法院的法官威廉·琼斯(WilliamJones)在加尔各答的皇家亚洲学会(RoyalAsianSociety)上宣读了一篇著名的论文。

认为古典梵文、希腊语、拉丁语与日耳曼诸语言历史上同源,有亲缘关系。

威廉·琼斯的声明

“梵语不论其过去情况如何,它的结构极为奇妙,比希腊语更完善,比拉丁语更丰富,比两者都更优美成熟。

然而它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都同希腊语、拉丁语极为相似,这这决不是巧合。

研究这三种语言的语文学家,都相信他们源于某种共同的、可能已经消失的原始语。

由于类似但说服力可能弱一些的原因,我们还可以假定,哥特语和凯尔特语同梵语之间也有共同的起源。

StatementofSirWilliamJones

inFebruary2,1786

TheSan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