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7110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docx

小英雄于连带着鬼子捉迷藏皮巧根桥短文两篇

9、小英雄于连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于连的英雄行为,学习他那种勇敢机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1、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于连的英雄行为。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课9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内容,知道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

  2、理解故事内容,学习小英雄于连聪明机智,遇事果断的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导入,引出课题。

  1、导语激趣:

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有一位最老资格的长寿市民,被当地的市民称为"第一市民"。

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他有多大年纪他在布鲁塞尔的市中心站了五百多年,却依然是个只有两英尺高的小孩,你们想认识他吗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样子的吗

  (这个小男孩有一头卷发,一个翘起的鼻子,显得很调皮。

他光着身子,正在那儿撒尿呢。

  教师补充(这是一座小男孩的铜像,有着可爱笑容的小男孩叉腰挺肚,旁若无人地撒尿,只不过撒出的可是洁净的自来水,还有每年狂欢节中的一天,撒出的不是水,而是最上等的啤酒,大家在这一天都会争先恐后地争饮小童撒出的啤酒。

为了怕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在冬天着凉,还有世界各国致赠的精美服装,现在都保存在当地博物馆当中。

这个孩子叫于连,是比利时人。

在比利时,人们都称他为小英雄。

  板书课题:

小英雄于连

  3、齐读课题。

  二、质疑

  1、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归纳学生的疑问,老师解答。

  2、小英雄于连是什么样的?

  3、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查看生字表的读音。

  标出课文的自然段。

(8个)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3、全班齐读,检查字音。

  4、说一说,通过初读课文,你了解了哪些问题?

  (两个问题:

于连的样子和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

  四、深入了解,解决疑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把描写小男孩于连样子的语句用"——"画出来。

  指导朗读。

(读出小男孩调皮的感觉。

  2、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过渡:

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呢我们接着学习。

  指名接龙读这个故事,把描写当时情况很紧急的句子找出来或自己总结出来。

  介绍比利时布鲁塞尔这个城市的大概情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这时,于连看到了,有什么想法,又是怎样做的请用"~~~"画出来。

  讨论:

为什么说于连的撒尿办法最好?

从中你觉得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导朗读。

(读出表现于连品质的语气。

)  

3、学习第五至七自然段。

  齐读。

  提问:

人们为什么要感谢于连为什么要称他为小英雄

  (因为是他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城市,救了全城的人,救了整个布鲁塞尔,所以人们感谢他,称他为小英雄。

  两人一组,互相讲讲这个故事。

  (抓住要点:

当时的情况——敌人点燃——于连发现——想办法——得救。

) 你应该向小英雄学习什么(学习他机智,勇敢,果断的品质)

  4、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名字或关于他们的故事(王二小草原小姐妹)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请学生讲这个故事,注意语言流利,通顺,神态大方,自然。

其他学生注意礼貌,认真听。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后全班齐读。

 面不改色:

脸上神色不变。

形容遇到突发事件时神态自若,从容镇静。

奋不顾身:

指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临危不惧:

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急中生智:

形容事态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办法。

火树银花:

火树:

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

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

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载歌载舞:

载:

又,且。

又唱歌,又跳舞。

形容人十分高兴,激动,是个褒义词。

边唱歌,边舞蹈。

原作“载歌且舞”。

后多作“载歌载舞”。

面如土色:

脸失去了平常的润色。

形容惊恐至极。

  3、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说记字的方法。

  (3)全班汇报交流。

 二、巩固训练。

  1、看拼音选字。

  qìngzhù------庆祝

  tóngxiàng------铜像

  juǎnhuā-----卷花

  2、反义词。

  胜-------败

  在田字格里书写生字,老师巡视指导。

  3、扩词练习

  造:

创造制造造就

  胜:

胜利引人入胜胜出

  感:

感动感人情感

三、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

四、板书设计。

 

10、带鬼子捉迷藏

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抗、沟、晃、敌、逼、窄、污、迅、狠”9个生字;辨析多音字“号”。

  2.默读课文,说说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学习他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并能复述课文。

  2.体会强子的机智勇敢。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布鲁塞尔的小英雄于连用他的勇敢机智和沉着冷静保住了布鲁塞尔城和全城老百姓的性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小英雄。

在我们中国,也出现了许多像于连一样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你们都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呢?

(指名说说)

  2.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位叫强子的爱国少年,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带着鬼子捉迷藏》。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仔细拼读生字,熟读生词。

  3.理解生词,在不理解的词句旁边作记号。

  4.思考:

  

(1)强子是怎样带者鬼子捉迷藏的?

  

(2)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检查自读情况,学习生字词

  1.指名说说:

强子在你心中是个什么样的印象?

  2.积累词语,学习生字。

  

(1)齐读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再自由读生字词。

  

(2)指名读,集体正音,齐读,开火车读。

  重点指导:

“沟、钩”“迅、讯”两组生字可比较认读,引导学生发现每组字在读音上的异同;“晃”是三拼音节;“窄”字较难读准确,注意声母是翘舌音ch,韵母是ai;“狠”的韵母是前鼻音en,要读准确。

  多音字“号给”在文中读hao,还有一个音读hao,在辨别时可让学生组词扩句,加强理解。

  3.找难字,记字形。

  

(1)小组讨论识记字形的方法,看谁的办法好。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积累识字方法。

  看字形,辨字义:

狠—很

  换偏旁:

沟—钩

 编儿歌:

水—勾—沟舌—文—敌

  (3)指名给生字口头组词,并用词语口头说话。

  4.指导书写。

  

(1)生观察范字,发现书写规律及特点。

  如:

“抗、沟、敌、狠”——左右结构,偏旁在左,应根据“左窄右宽”的特点来写。

  “晃、窄”——上下结构,书写时,下面部分的“撇、捺”要舒展开来。

  

(2)全班书空“狠”的笔画顺序。

  5.熟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小组内互相抽读生字,相互正音。

  2.把你认为难写、易错的字多写几个。

  3.把你读得好的地方读给同桌听。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了解强子与敌人捉迷藏的经过

  1.默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强子是怎样带着鬼子捉迷藏的?

  

(2)分别用“”和“”画出文中带问号和感叹号的句子,自由地读一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强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2.小组交流讨论。

  3.指名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再读课文,体会强子的内心活动

  1.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课文哪几段重点写了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

  

(2)用“”画出文中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语句,自由读一读,并与同桌说说自己的理解。

  2.品读感悟。

  

(1)分句品读:

指名读表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句子。

如:

  “在敌人的威逼下,他只好弓着腰往里钻……什么也没有!

  1)自由读。

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师范读,生练读。

  (注意抓住描写强子的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活动的词句)

 

(2)比较品读。

(课件出示)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

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摔到地上。

  强子望着远去的鬼子,笑了。

他把兜里的糖拿出来,狠狠地丢到地上。

  1)强子为什么笑了?

  2)把句中的“摔”改为“丢”好吗?

说说你的看法。

  三、精读课文,再现强子机智勇敢的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

鬼子的话应读出凶恶的语气;强子的话应读出机智勇敢的语气)

  2.自由读课文,复述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2)指名复述课文。

(重点围绕强子带着鬼子捉迷藏的经过)

  3.人物评析。

 小组内互相说说对强子的印象。

(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四)拓展延伸,讲小英雄故事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或院里的小朋友听。

  2.班队活动:

讲述抗日小英雄的故事。

11皮巧根桥

教学要求

  1、认识、会写“英、响、扑、磨、段、扶、栓、材、宽”9个生字。

  2、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们为什么把后来修建的桥仍称做皮巧根桥。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领悟人们为什么把后来修建的桥仍称做皮巧根桥,并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用课文的第1自然段,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有一个叫皮巧根的孩子,也很爱听故事,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他的故事吧。

(板书课题:

皮巧根桥)

 二、读课题识字

  1、指名读:

皮(pí)、巧(qiǎo)、根(gēn)。

  2、让学生说说课题中三个生字字音的要点。

  (“巧”是三拼音字;“根”是前鼻音)

  3、师让学生通过交流,识记字形:

哪些字写笔顺时要注意呢?

  引导学生按笔顺记“皮”:

皮。

(出示带笔顺的生字卡)

  “巧”的第五画是“”,一笔连写,上边不出头;“根”与“跟、艰”可进行比较记忆。

三、朗读课文,连词识字

  1、朗读课文,把和生字连在一起的词语画下来

  

(1)学生说出画下的词。

皮巧根陡(dǒu)峭踩(cǎi)着刺(cì)骨

搭(dā)桥 磨(mó)快斧(fǔ)子高坡(pō)

渐(jiàn)渐栏(lán)杆

(2)生自由读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不声不响:

指不出声响,不显示自己。

陡峭:

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朽烂:

木头等腐烂、朽坏。

  (3)用分学习小组交流、查阅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式共同解疑。

  (4)齐读生字、词语。

  2、识字字形。

  师:

这些生字当中,哪些字我们容易粗心写错呢?

同桌互相交流后回答。

  

师:

你还能用什么方法来迅速记住这些字呢?

(指名学生回答)

生:

还可以用比较的方式。

  师:

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善于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3、书写生字。

  

(1)师范写生字,边写边强调笔画位置,学生观察。

  

(2)学生临写生字。

  四、作业

  1、写生字词并识记。

  2、读课文,要求流利、通顺。

第二课时

 一、引导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皮巧根是个怎样的孩子?

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学生讨论后归纳:

皮巧根是个能吃苦、细心、为他人着想的孩子。

  二、理解第1-6自然段

  1、思考:

从哪些语句中体现出皮巧根这些优秀品质的呢?

  (轻声读,用波浪线画出,边勾画边读,师巡导)

  2、指名读出画线句子,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总结:

“皮巧根想在小河上搭一座桥”。

  “皮巧根就留下几根树枝儿,给过桥的人当扶手。

  “皮巧根请来爷爷帮忙,他俩用……木桥架起来了。

  3、指名女同学读第1-3自然段,思考:

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

  

(1)师说明这三个自然段听描述的情景,学生通过看和读,归纳:

这一部分写出了皮巧根架桥的原因。

  

(2)这样写对文章有什么作用?

(这几段是搭皮巧根桥不可缺少的因素)

  4、指名读第4-6自然段,用“△”标出其中的动词。

  质疑:

这些动词表现了什么?

(皮巧根架桥所付出的努力)

  5、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读一读,改一改,把下面的每组三句话合成一句话。

 说明

  

(1)他赶忙跑回家。

他磨快了斧子。

他来到白柳树旁。

  

(2)我来到图书馆。

我查阅资料。

我找到了《身边的小英雄》这本书。

  三、学习课文第7-8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7-8自然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互相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各抒已见。

  3、指名谈阅读体会,联系第7-8自然段中的句子来说。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

  四、感悟、回归课题,升华主题

  1、人们为什么把后来修建的桥仍称做皮巧根桥?

  2、课件出示三座桥的变迁,学生逐步明白:

最初的桥是皮巧根架的,后来的桥虽不是他搭的,却仍叫这个名字,是人们为了记住他。

  3、总结归纳:

一个人做了有益于大家的事,人们是不会忘记的;希望皮巧根的精神能永远得到发扬。

  五、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

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皮巧根这样的人?

  2、课后读读有关地名来历的故事,会带给你一定的启示。

  六、课堂练习

  1、选字填空。

  

(1)皮巧根想在小河上一座桥。

(搭塔)

  

(2)后来,白柳树渐渐朽(烂滥)说不定哪天就会让人断(彩踩)

  (3)桥两边有漂亮的铁杆。

(栏拦)

  2、把下列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1)小象伸直鼻子。

小象冲着满是污泥的车身喷起了水。

(2)邻居们看到了这一家的变化。

邻居们也开始粉刷房子

 

12、短文两篇

教学要求

 1.认读“渍、珊、幢、泪、箱、麻、孵”6个生字。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初步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重点难点

  1.认识生字,朗读课文。

2.学习文章有顺序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导入。

  

(1)一张漂亮的图画,有意将几滴墨渍洒在纸上,说:

这么美的一幅画,掉了墨渍该怎么办呢?

  

(2)学生开始讨论,提出各种办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珊珊是怎么巧妙处理这块墨渍的。

(板书:

墨渍)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生字词,自由识记,同桌交流。

  (3)思考:

珊珊是怎样处理这块墨渍的?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指名认读。

  正音:

“渍”的声母是平舌音z;“珊”的声母是翘舌音sh;“幢”是三拼音节。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小组内互相读课文,讨论:

  

(1)老师与珊珊是怎样对待画纸上的墨渍的?

  

(2)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注意抓住表示人物的动作、语言的词语)

  2.小组选代表交流汇报。

  3.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他笑着说:

‘瞧,有了这小狗,画面活泼多了。

’”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师范读,生练读。

  (3)小组交流汇报:

   1)老师为什么笑了?

   2)你有什么感想呢?

  4.朗读全文。

  四、拓展思维,引发想像

  1.这有墨渍的地方还可以画写什么?

(小组交流、讨论)

  2.学生自画表演。

  3.教师鼓励小结:

珊珊在老师的启发下能灵活地处理画上的墨渍,那么同学们也应像珊珊那样养成遇事动脑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生答)可是有个小男孩家的信箱却不是用来放信,他用来干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板书课题:

信箱)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课文,认读生字。

  三、自主学习,理解感悟

  1.自读课文,思考:

  邮递员还没有投信,为什么信箱会满了?

他怎么想的?

当他看到信箱里的小麻雀时,又怎么想的?

(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2.指名学生说说。

  3.品读句子,理解句子:

  “邮递员点点头,带着满脸的微笑走了。

 

(1)指名读,师生评议。

 

(2)师范读,生练读。

 (3)理解:

邮递员为什么笑了?

(理解小男孩善良纯洁的内心世界)

  4.展开想像:

 

(1)小男孩一家发现小麻雀后是怎么做的?

 

(2)讨论:

他们为什么不让小麻雀搬家?

  5.你觉得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

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事情,你会怎样处理?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6.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四、总结全文

  作者在写这两篇文章的时候,抓住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1.小组讨论,交流,分别汇报。

  2.小结两篇文章的表达方法。

(课文虽然短小,但叙事清楚,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有条理地记下了事情的经过)

  五、拓展训练

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一件小事,试着学用课文的写作方法记下来。

六、作业布置

抄写生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