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6733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70.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docx

精品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专题十三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学案

专题十三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考点

考情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Ⅱ)

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Ⅱ)

6.全球生态环境问题(Ⅰ)

7.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Ⅰ)

  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备考时可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

(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H

 

(1)细菌是分解者,但分解者并不都是细菌。

(×)

(2)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主要有动物、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

(√)

(3)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中都有细菌。

(√)

(4)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只有一种种间关系。

(×)

(5)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

(6)流经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指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

(√)

(7)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

(×)

(8)生物圈的物质是自给自足的,能量需要不断补充。

(√)

(9)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其他生物。

(×)

(10)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

(1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

(12)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小于10%,也不会大于20%。

(×)

(13)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

(14)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其自我调节能力呈正相关。

(√)

(15)自我调节能力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也高。

(×)

(16)沼渣、沼液可肥田,使能量流向农作物,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

(17)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不同层次。

(√)

(18)输入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可能是太阳能,也可能是现成有机物中的能量,如人工鱼塘。

(√)

(19)湿地能调节气候属于直接价值。

(×)

(20)生态农业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

考向一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Z

 

1.(2018·天津卷)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对西黄松老龄(未砍伐50~250年)和幼龄(砍伐后22年)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库及年碳收支进行测定,结果见下表。

据表回答:

   碳量

西黄松

生态系统

生产者活

生物量

(g/m2)

死有机质

(g/m2)

土壤有机碳

(g/m2)

净初级

生产力*

(g/m2·年)

异养呼吸* *

(g/m2·年)

老龄

12730

2560

5330

470

440

幼龄

1460

3240

4310

360

390

*净初级生产力:

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减去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

* *异养呼吸:

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可逐渐形成自然幼龄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恢复力__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主要在叶绿体__基质__部位被固定,进入生物群落。

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__360__克碳用于生产者当年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其中,部分通过生态系统中__消费者__的呼吸作用,部分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有机碳后通过__分解者__的分解作用,返回大气中的CO2库。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__大于__(大于/等于/小于)老龄群落。

根据年碳收支分析,幼龄西黄松群落__不能__(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解析] 

(1)西黄松群落被砍伐后,一段时间后又形成了自然幼龄群落,将来还可能会形成成熟群落,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2)大气中的碳以CO2形式存在,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发生CO2的固定。

本题中,每平方米生产者当年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固定总碳的速率-呼吸作用消耗碳的速率=净初级生产力,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每平方米有360克碳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储存在生产者活生物量中。

这部分有机物中的碳,一部分会流向消费者,通过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一部分通过动植物死亡转变为死有机质和土壤中的有机碳,并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成CO2,返回大气。

(3)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360÷1460≈0.25,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为470÷12730≈0.037,所以西黄松幼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大于西黄松老龄群落中每克生产者活生物量的净初级生产力。

影响大气碳总量的过程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

西黄松幼龄群落每年每平方米光合作用固定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净初级生产力=360g,小于每年每平方米的异养呼吸量390g,所以幼龄西黄松群落不能降低大气碳总量。

2.(2018·江苏卷)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水草→甲→丁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丙和丁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捕食和竞争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大于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丁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__。

[解析] 

(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甲不摄食藻类,水草是第一营养级,甲是第二营养级,丁是第三、第四营养级,甲和丁未体现出食物联系,所以还可能有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甲→丁。

(2)图1中丙、丁都可以作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丁捕食丙,且丙、丁都捕食乙,所以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图1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根据图2可知,第一营养级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900/25000×100%=7.6%,但是因为第二营养级包括甲和乙,再加上甲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7.6%。

(5)农药不易被分解,营养级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农药越多,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丁。

(6)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污染物排放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 鹰的迁入会使黄雀数量减少,导致螳螂的数量增加,进而使蝉的数量减少,A项错误;生态系统中流入生产者的能量是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化学能,细菌产生的能量(如热能)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鹰的迁入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沿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流动,鹰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鹰的迁入不会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H

 

1.理清生态系统中三大类生物成分的作用(填空)

(1)生产者:

自养生物,生态系统的__基石__

(2)消费者:

加快生态系统的__物质循环__

(3)分解者:

__物质循环__的关键环节

2.关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三个常考点(填空)

(1)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

(2)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所代表的是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一个种群。

(3)同一消费者在不同__食物链__中,可以占据不同的__营养级__。

(4)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3.掌握能量流动图解,理清摄入量、粪便量和同化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填空)

(1)摄入量=__同化量+粪便量__。

(2)同化量=用于__生长、发育和繁殖__的能量+呼吸量。

(3)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__分解者分解利用量__+__下一营养级同化量__=同化量-呼吸消耗量。

(4)流经生产者的总能量强调关键词“__固定__”而非“照射”。

(5)流经各级消费者的能量强调关键词“__同化__”而非“摄入”或“储存”。

4.牢记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和种类和作用(填图)

易错提醒

1.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2.温度、水分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3.一般来说,体型越大的动物,所处营养级越高,但不是绝对的。

4.能量传递效率指后一营养级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一般为10%~20%。

5.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能量。

6.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获得(不是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7.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8.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传给生产者。

9.通常生物所在的营养级越高。

某些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10.并不是所有农业害虫都有趋光性。

T

 

题型1 生态系统的成分及食物链、网

1.(2015·全国理综卷Ⅱ)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B错误。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正确。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2.(2016·全国卷Ⅲ)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__。

[解析]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冻原生态系统的温度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有利于土壤有机物的积累。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一般不会太长。

技巧方法

复杂食物网中某种群数量变化分析技巧

(1)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需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2)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有多种食物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可通过多捕食其他生物而维持其数量基本不变。

此时,数量减少的应为最高营养级所捕食的其他生物:

如右图所示食物网中若食草鸟减少时,“兔更多地被鹰捕食而减少”而不宜答作“兔因绿色植物增多而增多”。

题型2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及相关计算

3.(2018·山东省枣庄市高考一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立的“月宫一号”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已经有三位志愿者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了105天。

系统内栽培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水果等植物,饲养了动物(黄粉虫),还有微生物来降解废物。

如图是此生态系统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_负反馈调节__,模拟实现生态系统的__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__功能是该实验成功的标志。

(2)在这个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中,人与黄粉虫的种间关系是__捕食和竞争__。

(3)假定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在三人能量供应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如将人的膳食中黄粉虫所占比例由

调整为

,则调整后植物的总消耗量仅为原来的__

____(填分数)。

[解析] 

(1)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2)在这个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中,人捕食黄粉虫,为捕食关系,人和黄粉虫都捕食植物,为竞争关系,因此人与黄粉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设人获得的总能量是A,调整前植物的总消耗量为X,调整后植物的总消耗量为Y,则X=

A÷10%÷10%+

A÷10%=28A,Y=

A÷10%÷10%+

A÷10%=19A,因此调整后植物的总消耗量仅为原来的Y:

X=19A:

28A=

4.(2018·郑州二模)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100%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

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易错警示

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4个错混点

(1)流经各营养级的总能量对生产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固定的太阳能”而不能说“光照的能量”;对各级消费者而言强调关键词“同化的能量”而不能说“摄入的能量”或“储存的能量”。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不单指能量的输入和输出过程,还包括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

散失的热能不能被生产者固定再次进入生态系统,故能量流动单向不循环。

有些分解者可为消费者提供能量,如蘑菇可为人提供能量、蚯蚓可为鸡提供能量等,但分解者不可为生产者提供能量。

(3)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以“营养级”为单位(不是两个个体之间的传递)传递效率,约为10%~20%。

(4)能量利用率是指流入最高营养级(如人体)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

需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题型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5.(2018·陕西省西安市高考生物一模)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请分析回答:

(1)在图1中,B属于__分解者__,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_2、3、4、5__(填序号,答不全不给分),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__恢复力稳定性__。

(2)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_2__mol葡萄糖的能量。

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过程是__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__。

(3)在图2的食物链中,

的比值代表__兔与狼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了调查兔的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__400__个;若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调查结果__小于__实际值。

(4)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物质循环、能量传递的功能外,还具有__信息传递__功能。

[解析] 

(1)在图1中,B属于分解者,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2、3、4、5,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

(2)若图1中的C产生60mol氧气,则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可以计算出C合成了10mol葡萄糖,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可知,C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2mol葡萄糖的能量。

图1中A捕食D,如果A发生瘟疫,D发生的变化过程是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在图2的食物链中。

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则

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的能量传递效率。

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50×40÷5=400个;若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增多,则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4)生态系统除了具有物质循环、能量传递的功能外,还具有信息传递功能。

归纳总结

碳循环模式图中成分的判断

(1)常考图示:

(2)突破方法:

①先据双向箭头“”确定“大气中CO2库”与“生产者”。

②再根据两者中有“1”个指入箭头的为“生产者”(如甲中A,乙中①,丙中E),有1个指出箭头的为“大气中CO2库”(如甲中B,乙中④,丙中A)。

③最后据食物链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及各生物均最终指向分解者确认各级消费者及分解者(如三个图中分解者为甲中D,乙中③,丙中C;丙中F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B为三级消费者)。

考向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环境保护

Z

 

1.(2017·江苏卷)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D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解析] 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丰富度,使群落结构复杂,增加生态系统的类型,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生态功能),但不一定增加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B、C项正确,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A项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C项正确;人类消耗会给生态环境带来压力,过度消耗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正确。

3.(2016·北京理综卷)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

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

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

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 A )

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

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

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下降

D.豹种群的致病基因频率不变

[解析] T区和F区的豹存在地理隔离,两种群的基因库有差异,将T区的豹引入F区,增加了F区豹的遗传(基因)多样性,A项正确;豹后代的性别比例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不会因引入雌豹而明显改变,B项错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豹种群数量的改变不影响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C项错误;F区豹出现诸多疾病,T区雌豹的引入使F区种群数量增加,会使F区豹致病基因频率改变,D项错误。

H

 

1.明确生态系统四个概念间的关系(填图)

2.牢记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填图)

T

 

题型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017·河北廊坊期末)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解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D错误。

归纳总结

“三看”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项目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看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看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看影响

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一般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题型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2018·山东省济宁市高三期末)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就地保护

[解析] A.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B.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B正确;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基因、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C错误;D.四川地震灾区的部分大熊猫转移到成都、北京等地饲养属于易地保护,D错误。

故选:

B。

3.(2016·江苏卷)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 复合菌剂中含多种微生物,施用后可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提高了土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项正确;复合菌剂中的微生物能将农药降解,产生的物质能被农作物利用,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并未阻碍物质循环,B项错误;土壤中有毒物质减少,农田动物的种类会增加,降低了害虫的优势度,C项正确;农药降解菌分解农药需要的酶是基因控制合成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项正确。

技巧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