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6433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6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docx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

 

常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

发展规划

 

目录……………………………………………………………(3)

序言……………………………………………………………(7)

一、发展基础……………………………………………………(8)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8)

(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及成效………………………………(9)

二、面临形势与存在问题………………………………………(13)

(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13)

1、资源环境状况的新形势……………………………………(13)

2、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13)

3、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新要求………………………………(13)

4、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驱动…………………………………(14)

5、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14)

(二)存在问题…………………………………………………(15)

1、循环型社会体系不完善……………………………………(15)

2、示范试点带动能力不强……………………………………(16)

3、园区循环化改造深度不够…………………………………(16)

4、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薄弱……………………………………(17)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18)

(一)指导思想…………………………………………………(18)

(二)基本原则…………………………………………………(18)

(三)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19)

1、总体目标……………………………………………………(19)

2、指标体系……………………………………………………(21)

四、重点任务……………………………………………………(23)

(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3)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3)

2、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27)

(二)发展绿色新兴产业………………………………………(28)

1、高端装备制造业……………………………………………(28)

2、新能源产业…………………………………………………(30)

3、新材料产业…………………………………………………(32)

4、电子信息产业………………………………………………(32)

5、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33)

6、节能环保产业………………………………………………(34)

(三)建设循环型服务业体系…………………………………(35)

1、建设绿色现代物流体系……………………………………(35)

2、加快循环商贸流通业发展…………………………………(37)

3、推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38)

(四)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38)

1、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38)

2、建设农业清洁生产体系…………………………………(39)

3、重点发展有机食品,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40)

(五)构建静脉产业体系………………………………………(41)

1、完善再生资源产业体系建设………………………………(41)

2、加快推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43)

3、加强污泥处置力度和广度…………………………………(43)

4、加强生活垃圾综合利用……………………………………(44)

5、推进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45)

(六)加快完善循环型社会体系建设…………………………(46)

1、推广绿色节能建筑…………………………………………(46)

2、发展绿色交通………………………………………………(47)

3、推进低碳社区建设…………………………………………(49)

(七)推进循环经济技术研发与应用…………………………(50)

1、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创新………………………(51)

2、推进循环型农业科技创新…………………………………(51)

3、发展循环型科技服务业……………………………………(51)

4、加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52)

5、加强技术研发中心建设……………………………………(53)

五、保障措施……………………………………………………(53)

(一)完善组织体系……………………………………………(53)

1、成立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53)

2、健全工作推进机制…………………………………………(53)

3、建立监督考核机制…………………………………………(54)

(二)政策保障…………………………………………………(54)

1、健全法律法规………………………………………………(54)

2、落实财政和税收政策………………………………………(55)

3、创新土地政策………………………………………………(55)

(三)资金保障…………………………………………………(56)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56)

2、优化融资环境………………………………………………(56)

(四)技术支撑…………………………………………………(56)

1、加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应用……………………………(56)

2、重视科技创新………………………………………………(57)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57)

(五)宣传教育…………………………………………………(57)

1、培养绿色行为习惯…………………………………………(57)

2、加强宣传教育与交流………………………………………(58)

附表:

重点项目汇总表………………………………………(59)

序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努力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建立健全我市资源循环高效利用体系,推进我市循环经济有序发展,本规划以2015年为基准年,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江苏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结合《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规划,在《常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3-2015)》及常州市域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编制。

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综合利用、循环发展”的理念,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围绕常州市“智造名城”及产城融合发展两大特色,通过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建设循环型农业体系、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构建静脉产业体系、发展循环型社会体系等七大任务,全面提升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向绿色、低碳、循环化转变。

一、发展基础

(一)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常州地处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属于长江三角洲沿海开放区。

位于北纬31°09~32°04′、东经119°08~120°12′之间,东濒太湖,与苏州、无锡相邻,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西与南京、镇江接壤,南与安徽交界,北襟长江。

常州市辖5个区(金坛区、武进区、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代管1个县级市(溧阳市);常住人口47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9.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十二五”时期,常州市紧紧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开拓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扎实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优的态势,为“十三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2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16.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经济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新格局转变。

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6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12221元。

(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及成效

“十二五”时期,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市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坚持“示范试点引领、淘汰替代优先、技术创新优先、载体建设优先、环境保护优先”为原则,推动经济发展由高速向高质转变,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服务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步提升。

电子商务业、健康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太阳能光伏、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等“三车四新三智能”十大产业链快速发展,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2015年,全市十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816.8亿元,增长8.9%,增速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3.6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贡献份额达到52.6%。

节能环保成绩显著。

“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坚守生态发展红线,全面推进节能改造和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

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3%,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进度的124%。

各项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其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三项均已于2014年提前完成“十二五”总削减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居全省前列。

2015年常州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表1-12010-2015年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及指标完成情况

污染物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减排比例(%)

“十二五”减排目标

COD

4.93

4.56

3.99

3.79

3.7

3.46

29.77

15.92

NH3-N

0.68

0.61

0.58

0.57

0.55

0.53

21.97

16.77

SO2

4.78

4.38

3.58

3.59

3.54

3.45

27.82

15.2

NOX

10.58

10.51

10.24

9.35

7.81

7.68

27.45

15

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常州市循环经济发展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及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围绕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循环型工业体系、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循环型社会体系提出了工作重点,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行动纲领。

以政府文件形式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常州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意见,为循环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示范试点强力推进。

常州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餐厨废弃物资源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全市共有省级以上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家)、省级“城市矿产”示范企业6家、第一批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3家。

此外,溧阳市入选省级低碳试点城市,武进高新区成为江苏省首个低碳示范园区,金坛光伏产业园以及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分别入选省级低碳试点园区和省级低碳试点企业。

“十二五”以来,全市积极推进循环经济试点项目建设,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获得国家中央预算内资金超过2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超过2000万元,市级每年安排节能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1300万元左右。

静脉产业加快发展。

全市从事循环经济的企业门类齐全,静脉产业已形成链式发展态势。

依托城市矿产示范试点,逐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建设,初步建成废旧塑料、废钢、废旧轮胎、电子废弃物、粉煤灰、废渣、生活垃圾等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产业链,基本实现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一区三园”引领发展。

“十二五”时期,全市省级以上园区已全面启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初步构建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

重点打造的“一区三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即武进绿色建筑示范区、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均已初具规模,引领着常州循环经济全面发展。

表1-2“一区三园”建设情况

序号

区域

建设内容

1

武进区绿色建筑示范区

住建部唯一授牌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目前已有十大绿色建材、绿色建筑项目落户示范区,总投资达180亿元。

在建筑垃圾处置、路灯节能改造和住宅产业化领域,绿建示范区更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全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建成投运,年处理建筑垃圾160万吨,可每年减少河塘填埋300亩,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而在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监管机制上,武进也开创了多个行业第一。

2

常州国家环保产业园

2001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立,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吸引了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环境咨询和监测、废弃物处理、节能和绿色能源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其他清洁生产企业入驻。

目前已有维尔利环境工程、高科环保、河海水环境、弘驰环保、爱思特净化水环境、高化环保等20多家国内外企业入驻。

3

静脉产业园

正在形成以武进雪堰夹山为中心的生活垃圾填埋、污泥处理、工业废弃物、医疗废弃物处置、餐厨废弃物综合处置、垃圾渗滤液处理、建筑装修废弃物处理等项目集聚的静脉产业园。

4

循环经济产业园

位于武进区奔牛镇,由江苏中再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中国常州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基地”为中心,规划占地2000亩,将形成年回收处理废旧物资约150万吨,提供工业原料及再生制品100万吨以上。

江苏中再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创新驱动循环发展。

全市科技进步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

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实施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科技项目。

“十二五”以来,常州市共实施省市级技术创新类项目448个,切实加强技术开发工作,加强清洁生产、环境无害化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了循环经济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面临形势与存在问题

(一)面临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1.资源环境状况的新形势

常州市地处经济高速增长的长三角地区,地属太湖流域。

长期以来常州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

土地资源匮乏,开发利用强度(25.74%)逼近省控强度,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以煤炭类化石能源为主能源结构有待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有待改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因此,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更高要求及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常州必须选择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之路。

2.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近年来,常州市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由于重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资源、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现有发展模式。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常州市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化发展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成本,客观上给常州市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宽松的宏观环境和有力条件,也为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多的领域、更大的发展空间。

常州市正步入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产业结构趋优的新常态,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应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倡导和推动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的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解决结构调整、资源节约、生态建设等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4.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新驱动

今年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下游中心位置,积极推动市域经济与沪苏通、宁镇扬等区域板块互动,从实体经济层面加强与子产业互补,从制度层面推动资源要素高效流通,这是常州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推动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必然探索创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将成为区域新一轮发展的助燃剂,为常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

5.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新机遇

2013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成为继《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后江苏第二个国家级战略规划。

为全面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继续推进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树立一批循环经济改造示范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型企业;建设苏南节水型社会和节水型城市将成为苏南五市工作的重点。

作为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核心五市之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建设》要求常州市要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基地、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和智慧城市。

积极迎合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展战略,实现城市定位功能,常州市必须积极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进节能、低碳型新兴产业发展,为常州市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及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正式出台了《常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3-2015)等循环经济相关规划,循环经济推进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落实。

但是在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循环经济发展领域有待拓宽、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不够完善等。

1.循环型社会体系不完善

近年,常州市积极践行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但整体而言,循环型社会体系构建仍不够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难度较大,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二是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不足,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如何发展循环经济尚有待探索;三是循环经济在企业和园区层面得到了较好的实践,但在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还有待拓展,公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够深入。

2.示范试点带动能力不强

常州市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创建成效显著,龙头企业积极践行循环发展理念,先行示范作用较强,但在整个市域层面并未发挥带动作用,循环经济全面推进进度较为缓慢。

纺织、化工等传统产业清洁生产程度不高,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不强;部分重点企业虽已建立较为完备的资源回收利用系统,但系统运行不十分正常。

3.园区循环化改造深度不够

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家开发区已被列入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推进较好,其他园区循环化改造可挖掘的潜力较大,需要进一步深入。

目前工业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工作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园区内部循环化改造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循环化改造项目多集中在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的节能改造方面,而在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衔接却不够,关键补链项目较少;三是各个产业园区之间的衔接不够,缺少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未形成产业园区之间的大循环。

4.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薄弱

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仍然滞后,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工业固废分类与利用技术、碳捕捉与利用技术等有待进一步突破。

三、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巩固与提升前期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明确把握常州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差距与问题,将“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十三五”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相结合,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构建循环产业链为手段,彰显常州市“智造名城”及产城融合发展特色,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绿色发展、循环型农业体系建设、完善循环型服务业体系、静脉产业体系、循环型社会体系等七大任务构建符合常州市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和社会发展体系,实现全市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资源节约化和能源高效化利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及发展规划,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从源头上降低输入端能源资源消耗,减少输出端废弃物排放,推进废弃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全社会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形成舆论导向与利益导向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社会体系。

坚持科技创新,循环利用。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关键技术、补链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突破,提升资源高效利用及再循环、再利用水平。

坚持循序渐进,突出重点。

根据常州地理区位特点、产业结构特征及资源禀赋特质,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项目,选择对全市经济发展影响大、资源消耗量多、产业关联度较高、经济技术条件具备的行业或领域,作为“十三五”时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在“十二五”的试点示范基础上全面推广。

(三)发展目标与指标体系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体系、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融合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和社会循环经济,从企业、园区、区域和社会等多个层面,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

——循环型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逐步丰富和完善,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循环经济层次进一步提升,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三次产业循环经济互动局面基本形成。

——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再生利用比例有较大提升。

“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业产业规模明显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能源产出率由2015年的1.71亿元/万吨标煤提高至2020年的2.0亿元/万吨标煤,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9%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资源消耗量大幅降低。

节能、节水、节电、节材工作取得较大进展,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及单位GDP用水量分别达到0.5吨标煤/万元、700千瓦时/万元及40立方米/万元。

——废物排放量明显减少。

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国家要求。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为1.0吨二氧化碳/万元;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达到江苏省下达的年度减排目标值,完成“十三五”减排目标。

——循环经济信息化发展指数明显提高。

依托常州市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积极探索开发“互联网+(物流、废品回收、三产服务业、旅游)”,推动全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2.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循环经济规范编制要求,结合常州市的实际特征,抢抓长江经济带和江苏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两大国家战略机遇,确定以再生资源循环化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战略定位,结合常州市生态城市创建基础、《常州市城市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