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大对策和建议.docx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大对策和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大对策和建议.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大对策和建议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十大对策和建议
【作者简介】顾海,南京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博士210095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涉及多领域及其相关政策的问题,必然要从多层面去分析研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对策和措施,本文从政府行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及资本市场和国际影响因素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化
【正文】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定份额,在二十一世纪初,用20—30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并大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未来15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实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我国有必要在产业技术政策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措施给予明确指导。
在此,我们从10个方面来探讨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关技术政策。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是实现产业化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从基础应用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连续过程。
它大体包括高新技术的发明与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新产品实现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即产业化三大阶段。
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最终目的在于产业化。
而高新技术产业化又有三个基本点。
一是企业规模生产,即某种高新技术产品在单个企业进行规模化生产,并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二是产业整体扩张,即高新技术产品出现从事专门生产的企业群体,进而形成产业。
三是产业多方渗透,即高新技术产品、工艺和技术与其他行业相融合,实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实现高科技化。
将产业化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并不是否认基础研究与开发的重要性,而是要特别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对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点作出定位。
首先,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产业化必不可少的基础。
没有这一基础,新的产业不可能形成和发展。
但是,真正使高新科技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即实现产业化。
从这一点出发,要求科研开发从一开始就要从能够商业化生产的角度出发,进行选题、立项、技术设计和开发,并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规则来运作。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形成企业群体,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明显不足。
只有进行更加根本和深刻的企业制度改革,更加深入的经济制度市场化推进,企业才能真正发挥实现技术创新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的作用。
同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较少,规模较小,不改变这种状况,高新技术产业化就缺少坚实的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核心是产业的扩张。
在战略选择和政策支持上要特别重视以下几方面:
一是技术相对成熟、具有较大市场空间、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带有基础性作用的产业,加快其发展并不断扩大规模,例如电子信息业;二是对能够带动全局、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攻关,重点突破;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对处于起步阶段向规模化扩张的行业和重点企业,扶持其尽快跨跃进入规模化生产的临界点,达到规模化生产。
最后,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整体,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既要注意集中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新兴门类和产品,又要注意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和改造。
只有全面推进这两个方面,才能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从整体上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素质全面提高。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必须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靠市场的力量,更要以企业为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或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
其原因有两点。
第一,实现赶超战略。
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水平提升的渐进过程,而是一种后来居上的赶超行为。
实现这种战略性的跨跃,要对发展战略、重点领域、技术政策以及各种重大关系作出选择,同时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
这对企业和不同行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而这只有政府才能从宏观和战略的高度上作出安排。
第二,发挥政府职能。
随着科技进步速度的加快,高新技术及其商品化和产业化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明显加快,产品的经济寿命则相应在缩短,因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日趋增大。
面对这种风险,大多数企业都会对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和产品生产持谨慎的态度。
同时,高新技术作为智力、资金、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起步条件较高,初创时期的开发费用远超过其产值,即使进入商业化生产实现盈利也要有一定的时间。
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政府承担重要的基础研究,对重点技术和行业进行投入和扶持,通过政府组织协调产、学、研的关系,建立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促进企业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机制和政策环境。
对企业来讲,这有利于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体的作用;从社会来讲,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的发展并尽快实现产业化。
发挥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作用是必要的。
但是,要使这种主导作用能够对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挥积极作用,也要有相应的约束条件。
首先,政府的干预要建立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特别是要有超前的战略思想,看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选择集中突破的重点领域和产品,实施正确的产业化技术路线,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基础上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其次,政府的干预要建立在以企业为主体的基础上。
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干预并不是代替企业来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化,而是要通过政策引导、有效调控和创造需求等措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化最终要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和经营发展来实现。
只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我创新的机制和动力,政府的干预才能发挥作用。
最后,政府的干预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
重点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和产业进行扶持;抓好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的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建立国家试验中心、工程中心,为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提供促进科研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同时要根据产业化进程适时调整政策。
在某一类高新技术发展初期,对其中的企业重点扶持,使其尽快成长,形成产业规模。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具备了自主开发和再度发展的实力,政府的扶持力度应相应调整,让企业自主发展,由市场拉动和技术创新来推动。
3.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首先,我国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十分薄弱,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99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仅占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首要生产力是高新技术。
我国的科技实力在国际上远高于亚洲某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许多一般发达国家或地区。
我国有较雄厚的科技实力,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要以高新技术作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形成新产品新工业,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因此,我们要尽快从我国现有科技着手,在生物、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海洋和能源等重点着手,展开攻关,先在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再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以此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高新技术成果向产业转移,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际是指对高新技术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到形成新产业、新工艺、医疗材料,发展成高新技术产业等活动,即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果通过商品化的途径实现产业的过程。
以往我国在科技方面的弱点,突出的是科研成果与面向经济脱节,高新科技只做到开发阶段,而不做到产业化,就会使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矛盾更加深刻。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研队伍与产业队伍密切结合,从整体来说,应鼓励科技人员走产业化道路,应鼓励科研队伍与产业队伍密切结合。
1995年我国的科技成果大面积转化率约为2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高新技术成果由于风险大,投入大,相对来说,转化率要低些。
因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必须重视转化机制建设。
目前,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渠道主要有这样几种类型:
国家计划推进,例如,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以及其他转化渠道(科学和技术咨询等)。
但是,更重要的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表明,大企业在推出拳头产品方面有优势,在高技术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有绝对的的优势,这表明大企业应该承担起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重任,成为高新技术产品化、产业化的主体。
另外,在高新技术转化方面,有两点非常重要:
一是成果要起点高、有创新,从某种意义说,只有创新才能转化;另一点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科学家和企业家的结合,这是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的结合,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市场机遇。
为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展,国家应选择、扶持有前途的高新技术幼苗,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
4.以各种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研究与开发(R&D),对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种高新技术产业和任何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说都是提高生产力的源泉。
目前,我国R&D费用占GNP的比重以及企业的R&D强度(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这两项指标都很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政府一方面应加大R&D的投入,另一方面应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投入。
主要发达国家技术创新主要由企业自身承担,企业成为技术创造的组织者、实施者和受益者。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控,依靠科技进步在产业界变成了自觉的需求,达到了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则企业自身所承担的R&D费用的比例越高,反之亦然。
在工业化国家中,所有国家的企业承担R&D经费的份额均超过50%,而政府所负担的R&D费用少于总R&D经费的50%,平均都在40%以下。
在中国,企业仅占32.4%,另外的67.6%为政府负担(1993),这说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的推动力仍然在国家和政府,远未成为企业自身的自觉需求。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主要来自政府的推动与扶持,企业本身尚未形成对技术创新需求和依靠科技进步的自觉行为。
因此政府在推动科技界改善科技供给的同时,更应该以资金、市场和优惠政策方式,千方百计鼓励与刺激企业加大R&D投入,逐渐把政府关于两个转变的要求,真正落实到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为重心,以企业为基石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去。
此外,除了政府应加大研究与开发投入,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外,企业也应多渠道增加R&D经费投入,使高新技术企业R&D的强度至少达到50%以上。
5.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的资本市场,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还不健全,突出表现在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以及风险投资基金不发达,这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因此,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对于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
(1)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应提高R&D经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为推动中国高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建议国家设立高技术产业发展基金。
(2)企业应努力增加技术开发经费,该经费可按规定列入成本。
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都要安排一定经费,用于相关的技术创新工作。
(3)在国家信贷计划中增加高科技贷款比例,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
(4)建立风险投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其催化作用表现在:
a.实现高投入。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投入,而风险投资通过聚集社会各方面资金实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投入;b.分担高风险。
由于风险投资来源于许多投资者,从而每个投资者承担风险较小;c.共享高回报。
尽管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中试与商品化有高风险,但一旦成功便会获得高收益,从发达国家风险投资的历史看,投资者投资于高新技术企业,一般都能获得较高的回报。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紧密相关。
一方面,风险投资是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另一方面,风险投资的发展又大大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5)优先安排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充分发挥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第二板块市场。
6.发展信息产业,使高新技术企业能获得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保障。
简单地说,高新技术产业化就是利用已经掌握的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使之产品化,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是产品的创新。
生产新产品是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件新产品的问世,特别是使它成功地进入市场和占领市场,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之一就是信息保障。
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信息保障。
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时,必须掌握有关该产品的一些关键信息:
首先是该产品需求量的调查和潜在市场开发可能性的调查;其次是消费者对价格承受能力的调查;第三是提高质量的降低成本方面的潜在能力,这主要依靠科技人员通过研究与开发活动来解决;第四是销售渠道的开发;第五是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特别是有关同种同类新产品的关键信息,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占领市场上成为优胜者。
我国应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使高新技术企业能获得开发产品和开拓市场所需的各种信息,为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信息保障。
7.在发展科技工业园方面,在政策上应由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建立科技工业园区是加速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工作自8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具相当规模。
我国在创建科技工业园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样取得了显著成绩。
至今全国建立起120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中国家级的有53个,其余为省级高新区,每个高新区建立了自己的管理机构。
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发展政策,并确定了微电子和电子信息、空间科学和航空航天技术、光电子科学和光机一体化等11个优先发展领域。
目前科技工业园已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新起点。
在发展科技工业园方面,政策上应在重点扶持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基础上,将优惠扶持政策由于原来的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
这样既可以建立新兴产业,促进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又可以利用高新技术有重点在改造国有企业。
与此同时,应该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组织协调,增加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资金的集中度,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约化发展,避免造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
8.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掌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加速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
当前,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首先要由过去传统体制下以政府为创新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即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的创新主体。
我们必须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科技体制。
在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同时,科技主管部门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引导一些科研院所逐渐归入企业,把脱离于企业之外的科技力量组织到企业技术创新工作中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科技人员缺乏的矛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主体。
为了增强我国企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当前我们要加强一批企业和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推广一批能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共性技术。
此外,要加强“863”计划、攻关计划与火炬计划的衔接、集成,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形成若干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有一定经济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9.制定人才培养和吸引政策,造就一支多层次、复合型、跨世纪的致力于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宏大队伍。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能否蓬勃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中国人才政策上能否有所突破,能否营造涌现高新技术“天才”的机制与环境,能否留住一流的高新技术人才。
搞好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关键是靠智力投资和人才建设,既要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又应有一批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
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动技术创新的是企业家。
为了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需要造就一批有创新意识、有事业心、有紧迫感的民族高新技术企业家。
造就一支多层次、复合型、跨世纪的人才大军,注重建立灵活、有效的用人机制,不拘一格用人,创造出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宽松环境,才能赢得人才竞争的优势。
10.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和经济合作,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国际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中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正脱颖而出,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和引导我国有实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集团走国际化道路,除了在国外设立海外销售分部和生产分部外,还应建立研究开发分部,重视知识的国际来源,按照所在国的客户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开发出新产品,占领海外市场。
众所周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作为科技成果商品,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创业中心,建立中国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将极大地吸引国外的高新科技成果,使之实现商品化、产业化,这也是我国寻求分享外国科技成果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