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49475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生物进化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进化试题.docx

《生物进化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进化试题.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进化试题.docx

生物进化试题

生物进化试题

1.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过程,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生存斗争,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图中的b发生了改变

C.长期的c一定导致d,d表示生殖隔离D.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按照达尔文进化学说,下列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A.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

B.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

C.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自己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3.(2014•岳阳一模)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进化的过程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

D.只有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4.(2014•开封模拟)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别是地雀喙进化的外在动力

B.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相同的

D.物种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

5.(2014•江西一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6.(2014•安徽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必须经过地理隔离,才能达到生殖隔离

B.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不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

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有利于产生适应环境的新性状

7.(2014•威海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C.种群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种群密度和数量动态是种群特有的特征

8.(2014•青岛二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及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B.在没有自然选择的情况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仍然可能发生改变

C.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控制有害动物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控制在“

”值左右最有效

D.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9.(2014•黄浦区二模)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合的是()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B.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一切可选择的原材料

C.喷洒农药可使害虫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提高,从而使害虫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D.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物种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10.(2014•金山区一模)下列哪个过程从根本上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A.DNA→DNAB.DNA→RNAC.mRNA→蛋白质D.氨基酸→蛋白质

11.(2014•宜宾一模)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的实质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但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B.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地理隔离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因而也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D.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保持高度一致

12.(2014•福建模拟)下列关于突变与进化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A.突变使狼和鹿产生不定向变异,自然选择使它们向奔跑速度快的方向进化

B.有利的突变太少,不足作为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C.突变是可遗传变异,都会遗传给下一代

D.物种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

13.(2014•闵行区一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动力是生存斗争

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杂交不育属于种间隔离

③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首要原因主要发生在DNA→DNA的过程中

④从生物进化的规律看,在生活环境上是由陆生到水生

⑤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保护色的形成是因为自然选择使黑色基因频率不断增加的结果.

A.①③④B.①④⑤C.①③⑤D.②③⑤

14.(2014•宜昌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达尔文在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B.多倍体育种过程中二倍体母本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成为四倍体,证明了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隔离

C.达尔文认为,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如果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同一群落中的种群会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15.(2014•蚌埠三模)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害虫基因突变的速度快,使其快速产生了抗药性

B.植物多倍体物种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出现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是影响基因频率的唯一因素

D.枯叶蝶背面色泽和形状极似枯叶是突变后再自然选择的结果

16.下列不属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的是

A.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B.不能科学的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C.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D.不能很好的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17.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

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AA:

Aa:

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3:

3:

1B.4:

4:

1C.1:

2:

0D.1:

2:

1

18.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生物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

19.“超级细菌”因具有NDM基因,耐药性极强,现存抗生素均不能有效将其杀灭。

下图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基本过程。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中a表示细菌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不同性状细菌之间的隔离是超级细菌进化的必要条件

C.若NDM基因位于质粒上,则会更容易在不同个体间转移

D.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NDM基因出现和该基因频率增加

20.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N,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A.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M表示基因型频率的改变,N表示生物的进化C.M表示基因突变,N表示遗传信息的改变

D.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

2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根本上讲,若没有突变,进化将不可能发生

B.迁入、迁出不会造成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C.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不定向的

D.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2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C.由于环境污染,桦尺蠖的种群中黑色基因频率增大,所以产生了新物种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23.某种群产生了一个突变基因A,其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右图所示。

对于这个突变基因,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的等位基因在自然选择中被逐渐淘汰

B.A纯合子的存活率可能高于a纯合子

C.A纯合子的生育率一定高于杂合子

D.该种群基因库中A频率的变化表示产生了新物种

2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蛾与灰色桦尺蛾表现为共同进化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C.人工饲养的狮、虎交配产下的“狮虎兽”不育,不能说明狮和虎存在生殖隔离

D.果蝇因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长期选择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25.生物的变异可以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下列关于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DN

A分子复制时碱基对的缺失会引起基因的丢失

B.种群中控制某一性状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

C.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和生物进化的前提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26.在某果蝇种群中,基因型GG的个体占60%,Gg的个体占30%,则g的基因频率是

A.10﹪B.25﹪C.60﹪D.70﹪

27.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经过连续n代自交,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

①发生了隔离②发生了基因突变③发生了自然选择

④发生了基因型频率的改变⑤没有发生生物进化

A.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②③⑤

2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性生殖的出现实现了基因重组,明显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B.生物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C.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D.只有自然选择可以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9.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不变,不变;不变,增大B.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C.不变,增大;增大,不变D.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30.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B.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C.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

3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②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⑥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⑦C.①②⑤⑥D.②③④⑥

32.农田害虫防治始终是农民比较关注的问题。

某农民起初在农田里喷洒某种农药R,取得较好的效果,但c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

如图为在此时间段内,农田中甲虫的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BC段表明甲虫种群中抗药基因的频率先降低后升高

B.通过分析BC段可推知这种抗药性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C.农药对害虫所起的作用是定向地改变害虫种群中的基因频率

D.如果a~d年间都为农药防治期,c年后害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农民更换了农药的种类

33.以下关于进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诱变育种后通过人工选择使控制优良性状的基因频率由小逐渐变大,从而使生物进化

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C.生物与环境之间也存在共同进化

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34.以下关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A.不同种群的生物一定不属于同一物种B.基因频率改变则一定形成新物种

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同时要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35.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如下所示。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图中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则Z是隔离

B.根据达尔文的观点可认为,有利性状的蜥蜴个体世代间不断保存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该岛上蜥蜴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发生变化

D.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和蜥蜴新种共同组成一个种群

36.一个种群中AA占25%,Aa占50%,aa占25%。

如果因为环境的变化,每年aa个体减少20%,AA和Aa个体分别增加20%。

一年后,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A.45.5%B.20%C.18.2%D.15.6%

37.某校的一个生物兴趣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开展了色盲活动,他们先从全校的1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了400名学生中(男女生各半)作为首批调查对象,结果发现有女性色盲患者6人,男性色盲患者12人,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30人,那么在该校全校学生中色盲基因的基因频率约为()

A.6.75%B.9%C.13.5%D.18%

38.关于害虫的抗药性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害虫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

B.害虫的抗药性产生是由于农药使害虫产生基因突变的结果

C.害虫中有些个体本身就具有抗药性D.害虫的抗药性是害虫为了适应环境的结果

39.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

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

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

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40.以下关于物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理隔离是形成生殖隔离的必要条件B.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一定能够自由交配

C.六倍体小麦通过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小麦可看作一个新物种

D.将二倍体西瓜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四倍体西瓜可看作一个新物种

41.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叙述错误的是()

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达尔文是从种群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D.共同进化的结果形成了生物多样性

4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B.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的目的是保护遗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开发和利用现有资源

D.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间接价值

4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B.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44.如图是物种形成的一种模式。

物种a因为地理障碍分隔为两个种群a1和a2,经过漫长的进化,分别形成新物种b和c。

在此进程中的某一时刻,a1种群的部分群体越过障碍外迁与a2同域分布,向d方向进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和d存在地理隔离,所以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B.c和d不存在地理隔离,却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C.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留居群体的基因频率相同,则b和d是同一物种

D.a1中的外迁群体与当时a2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同,则c和d是不同物种

45.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

几十年来,由于青霉素被反复使用,某些细菌对它的抗性越来越强。

请回答:

(1)使用青霉素之前,细菌对青霉素的抗性存在着;患者使用青霉素后,体内绝大多数细菌被杀死,极少数抗药性强的细菌活了下来并繁殖后代,这叫做,青霉素的使用对细菌起了这种作用是通过细菌与青霉素之间的实现的。

青霉素的反复使用使得细菌抗药性逐代并加强。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虽然生物的是不定向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定向的。

(2)自然选择是把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变异选择出来,并使之逐代积累、加强,最终形成生物新品种。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形可知,a是自然选择,b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是地理隔离,d是生殖隔离;a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自然条件下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新物种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活在地下水井中的盲螈,因长期不用眼睛而失去视觉,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错误;食蚁兽的长舌是因为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所致,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B错误;鹿和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自己的特征是共同进化,C正确;春小麦连年冬种可以变成冬小麦,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达尔文进化学说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3.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

A、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不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B错误;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还可以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C错误;

D、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要知道:

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研究物种间的差异,关键是研究它们能否形成生殖隔离;研究物种的迁徙规律,应该以种群为单位,而不是以个体为单位.

4.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

A、生物的进化总是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走,当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生物的进化方向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差别,A正确;

B、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

C、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

基因突变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同,C错误;

D、长期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生殖隔离,但不绝对,如多倍体育种也能产生新物种,D正确.

故选:

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5.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

A、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自花传粉植物,通过人工传粉依然可以产生子代,子代也可以产生可育性子二代.所以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个体的表现型是自然选择的对象,C错误;

D、生物入侵可能会与当地物种有竞争、捕食等有关系,对当地物种来说就是环境改变了,于是进化速率和方向可能会改变,D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学习的重点知识.要注意辨析,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意味着生物进化了,但不一定产生新的物种.新物种的产生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产生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

6.C

【解析】

试题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

A、种群达到生殖隔离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故A错误;

B、只有可遗传的变异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故B错误;

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能产生的新基因,所以基因突变不定向地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故C正确;

D、适应环境的新性状是基因突变产生的,与显性基因频率或隐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无关,故D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7.A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遗传特征和空间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解: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故A错误;

B、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集合体,故B正确;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繁殖的基本单位,故C正确;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动态也是种群特有的特征,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及特点、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8.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