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34485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doc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祖望治,名医

名医干祖望治过敏性鼻炎

干祖望教授认为肺经伏热是过敏性鼻炎的一个重要的病因,不可仅仅拘泥于肺脾肾虚与风寒侵袭;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应仔细辨证,随证分型,依法立方,据方选药;对于肺经伏热者,应予清肺泄热脱敏之法。

干老根据《东医宝鉴》:

“嚏者,……鼻为肺窍,痒为火化,发于鼻则痒而嚏也”,《古今医统》“鼻痒,乃热则生风故也”,《景岳全书》“肺热则鼻涕出”及《辨证录》“金遇火刹成水”等理论,并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过敏性鼻炎除了虚、寒之病因之外,肺经伏热也是过敏性鼻炎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因肺经伏热,邪热循经上凌鼻窍,可致鼻痒、喷嚏连连;肺经伏热,肃降失职,不能通调水道,水液泛滥则致鼻流清涕不止。

临床表现为狂嚏不止,对寒冷的刺激不太敏感,鼻涕呈淡黄色而清稀如水。

鼻粘膜可有充血现象。

一旦接触到煤气、香烟、热气等刺激时,即可马上发作。

舌质红,体质好。

治当清肺泄热脱敏,常用代表方为清热脱敏汤。

常用药:

桑叶、薄荷、紫草、蝉衣、地龙、路路通、茜草、墨旱莲等。

  病案举例

  【病案1】              

  蒋某,男,17岁。

初诊时间为2002年2月4日。

西医诊为过敏性鼻炎已两年,发病多在春秋之际,症见喜寒而恶热;常见鼻衄(恶燥)。

检查:

皮划过敏(类似划痕症,高凸而不红);鼻腔:

粘膜正常,偏红,中隔两侧有轻度嵴突,舌薄黄苔,脉平。

辨证为禀质过敏,肺金偏热。

治取清肺凉金,佐以脱敏。

处方:

桑白皮10g,黄芩3g,蝉衣3g,干地龙10g,墨旱莲10g,茜草10g,紫草10g,诃子肉10g,石榴皮10g,服药1个月,鼻之过敏症状均消失。

  按:

肺经伏热,上凌鼻窍,禀质过敏,欲令嚏息涕止,治当清肺经伏热。

故干老用清热脱敏汤治疗。

桑白皮、黄芩清肺热为主,茜草、紫草、墨旱莲凉血脱敏为辅,干地龙、蝉衣脱敏,亦为干老常用之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药。

  【病案2】              

  张某某,男,16岁。

初诊时间为2002年5月5日。

从小即哮喘,近年外用雾化剂,症状控制有效。

清涕奇多,透明无色,在寒冷刺激下更多。

通气不畅,平卧更塞。

善嚏如过敏。

平时多汗,较易感冒。

检查:

中隔反“C”字弯曲。

两下甲水肿充盈满腔。

两侧黎氏区粗糙、充血。

两甲收缩良好。

舌薄苔,脉细。

辨证分析:

刻下哮喘、鼻塞、多涕三者为重点,伴以善嚏、头痛,证属卫气不固,肺中有热。

治取清金肃肺,活血通瘀。

处方:

麻黄3g,杏仁10g,桑白皮10g,黄芩3g,桃仁10g,红花10g,当归尾10g,赤芍6g,泽兰6g,菖蒲3g,路路通10g,甘草3g。

连服14剂。

  二诊5月18日。

涕量仍多,但质有转稠倾向。

通气改善,白日正常,夜间仍塞。

喷嚏减少。

近来两周未有感冒。

检查:

右下甲已收缩到正常,左侧略减小,但仍有肥大水肿。

两侧黎氏区充血消失。

脉平,舌薄苔。

  分析:

疗效已见,证明原方正确。

坚守不更,加重破瘀。

处方:

三棱6g,莪术6g,麻黄3g,杏仁10g,黄芩3g,泽兰6g,石菖蒲3g,天竺黄6g,路路通10g,干地龙10g。

继服14剂。

  三诊6月1日。

哮喘消失,狂嚏减少。

涕仍多,时稠时稀,色亦白黄俱见。

通气比以往改善,出现两个鼻孔俱通的时候。

夜间喷嚏消失。

检查:

两下甲肥大(运动后收缩正常),舌苔薄,脉涩。

  分析:

哮喘告息,刻下以多嚏、多涕、鼻塞三者为重点。

治取活血化瘀为主,次为肃肺清金,旁及脱敏。

以其两下甲收缩尚可,撤去攻坚药。

处方:

当归尾10g,赤芍6g,泽兰6g,桃仁10g,蝉衣3g,干地龙10g,诃子肉10g,桑白皮10g,红花6g,乌梅10g。

继服14剂。

  四诊6月29日。

喷嚏基本停止,每天早晨1次,仅1~2个,涕量减少接近正常,质变稠,通气接近正常。

但3*!

d前又感冒,致再度堵塞。

而且前两天发热(383℃),今热已退。

咽喉疼痛,有痰难于豁出。

涕量稍有增多。

头痛,畏寒今天起已缓解。

口渴多饮,溲赤,大便今天1次稀薄。

检查:

咽峡充血,小血管扩张。

咽后壁淋巴滤泡团块状增生。

两下甲再度水肿。

舌苔薄,脉大。

  分析:

接近痊愈,又来感冒,既破坏鼻病之告痊,更又招来新病。

急宜治疗咽炎。

处方:

桑叶6g,炒牛蒡子10g,紫苏叶10g,杏仁10g,贝母10g,天竺黄6g,蝉衣3g,干地龙10g,银花10g,茅根10g。

服7剂。

  五诊7月6日。

咳已不复再作。

喷嚏减少,涕少色白而稠。

通气较正常,咽痛消失。

大便正常。

检查:

咽(-),鼻(-),舌苔薄,脉平。

  分析:

夙恙新疴,双双告愈,再进几剂,亦求去疾必尽。

处方:

桑叶6g,银花10g,佩兰叶10g,蝉衣3g,干地龙10g,天竺黄6g,桔梗6g,甘草3g。

  按:

干老认为,一般鼻病,大多新病属寒,久病属热,所以久嚏不止,可按肺中积热视之;又以微循环失畅,瘀滞鼻甲,所以鼻甲水肿肥大。

辨证为肺经伏热,微循失畅,治取清金肃肺,活血通瘀之法,病情好转后又兼顾脱敏,如此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多年之病得以痊愈。

 【病案3】              

  沈某,男,21岁。

  1992年8月21日初诊。

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已3年,大多在春秋两季为甚,症状十分典型。

检查:

鼻腔(-)。

舌苔薄黄,脉平。

分析:

肺经积热,循经上犯,当然喷嚏如狂。

《锦囊秘录》谓之“金叩乃鸣”。

治欲制其鸣,先当清金。

处方:

桑白皮10g,黄芩3g,山栀10g,茜草10g,干地龙10g,紫草10g,蝉衣3g,乌梅10g,墨旱莲10g,诃子肉10g。

7剂煎服。

  二诊1992年10月13日。

过敏性鼻炎经进药21剂后,喷嚏减少。

辍药之后狂嚏再度重来,而且鼻塞日趋严重。

检查:

两鼻甲尚正常,但潴涕很多;鼻塞改善(在擤尽潴涕后有所改善;运动后明显改善)。

舌苔薄,脉数(方才做了跑步运动)。

  分析:

初诊以泻肺清金而获效,但彼秋今冬而且现在粘膜偏淡,情况已不同,治宜温通。

处方:

桂枝3g,白芍6g,红花6g,落得打10g,桃仁10g,辛夷花6g,蝉衣3g,干地龙10g,鸭跖草10g,甘草3g。

7剂煎服。

按:

肺经伏热,禀质过敏,常因暑热激惹而致,故取清金脱敏而取效。

秋冬之季,常易受寒而致腠理闭塞,经络不通,故而不可泥守清金,转而用温通之法,取桂枝汤,调和营卫,温肺开窍为主,辅以红花、落得打、桃仁活血通络,干地龙、蝉衣脱敏,辛夷花通窍。

干老在临证中,认为中医“不治病而治证”,每次诊病都视其情况,并从天人相应之理论,注意素质之禀赋,统筹安排,进行辨证论治。

  【病案4】              

  罗某,男,15岁。

初诊2000年10月5日。

主诉:

鼻腔作痒,经常严重鼻塞,涕量不多而常有逆吸之苦,已4年。

面部痤疮已1年。

前额丘疹经常胀痛。

检查:

鼻腔比一般狭窄,组织正常。

舌苔薄黄,脉弦。

分析:

童年气盛,过盛而旺则生火,火烁肺胃,前则鼻塞不通,后则颜面丘疹怒发。

治取清肃肺胃。

处方:

桑白皮10g,黄芩3g,银花10g,甜葶苈3g,大枣7个,乌药6g,路路通10g,丹皮6g,赤芍6g。

  二诊2001年3月15日悬拟方。

邮传信息,知进药病去,辍药又作。

颜面痱疹消失。

唯鼻塞总难畅通。

四诊不全,只能忆测得之,治以宣泄肺气。

处方:

马兜铃6g,桑白皮10g,路路通10g,石菖蒲3g,干地龙10g,蝉衣3g,天竹黄6g,百合10g,乌药6g。

三诊2001年4月22日。

颜面痱疹,再度重来,平时轻微刺痒,日光下则痛。

鼻塞夜间尚有残存。

  分析:

现今形势宜先巩固疗效,再扫残孽及颜面痱痤。

  桑白皮6g,黄芩3g,莶草6g,银花10g,紫花地丁10g,太子参10g,白扁豆10g,干地龙10g,路路通10g,石菖蒲3g。

7剂煎服。

按:

童年气盛,过盛而旺则生火,火烁肺胃,前则鼻塞不通,后则面部痤疮,故治以清肃肺胃之法而愈。

可谓一箭双雕,既治鼻塞,又治痤疮,充分反应了中医之异病同治之妙。

 过敏性鼻炎类似于中医之鼻鼽,许多医家认为本病其标在鼻,其本在肺、脾、肾三脏,病机多为肺脾肾虚,兼风寒之邪侵袭而致。

干老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肺经伏热也是过敏性鼻炎常见的发病原因。

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过程中,应仔细辨证,随证分型,依法立方,据方选药,不可仅仅拘泥于肺脾肾虚;而是根据患者的素质禀赋,对于因肺经伏热,循经上凌鼻窍所致者,应予清肺经伏热兼以脱敏之法进行治疗,并且在诊治过程中,细察病情变化,对疾病发展的每个阶段,进行动态的辨证论治,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