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有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有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外阅读精选试题
一、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
一辈子就做一件事
阅读下面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一年前的2月26日,一位87岁的科学巨星停止了思想,一年之后,苍穹之上的那颗以他的姓名命名的小行星依然并将永远放射光亮。
朱光亚,这个名字承载了一段传奇而神秘的人生,代表了一个充满理想又无比睿智的大脑,也镌刻出一个大写的人,一颗淡泊的心。
“我这一辈子主要做的就这一件事——搞中国的核武器。
”
1959年由钱三强推荐,宋任穷等人邀请35岁的朱光亚到核武器研究所领导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朱光亚自此投身于核武器研制,到2005年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
1946年,22岁的朱光亚被物理学家吴大猷选中,与李政道等人一起赴美留学,他当时选择进入了密执安大学攻读核物理博士学位。
在密执安,朱光亚的学习成绩始终全部是A,连续4年获奖学金,并在《物理评论》上相继发表了4篇英语论文。
这也是目前公开渠道可查到的朱光亚仅有的4篇学术论文。
平日里,他常组织大家围坐在草坪上传阅《华侨日报》,宣读家信,传递国内消息。
1950年3月18日,一篇感情真挚的《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一封公开信》发表在《留美学生通讯》上。
此信一出,仿佛是吹响了回国的集结号,让很多原本天平在摇摆的海外学子受到了感召,选择了新中国。
这封信的主要牵头人,便是朱光亚。
朱光亚认为,“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1950年2月,他拒绝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旅费,匆匆告别学业尚未完成、正处在热恋中的女友,取道香港回到新中国。
正是此次临行前,他和其他52名留学生签名发出了那封公开信。
信中大声呼唤:
祖国的建设急迫地需要我们!
对朱光亚而言,漂洋过海去学习和追求的梦想,终于有了坚实的土壤。
此后,从核武器研究所创业开始,朱光亚就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整,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在我国的西北戈壁腾空而起。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国之核盾终于铸就。
朱光亚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赶到山头的观测站,转过身来看着正在升腾的蘑菇云,不禁潸然泪下。
据说,朱光亚这辈子喝酒只醉过一次,就在这个晚上。
1966年12月,氢弹原理实验获得圆满成功,这距离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仅两年两个月。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研制速度之快,国际上惊叹万分。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惊叹中国在原子弹和氢弹上获得的巨大而迅速的成功,也对此深感好奇。
后来李政道了解到,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有一支了不起的科学家团队。
好友朱光亚在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政道称赞他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
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
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在“朱光亚星”的命名仪式上,80岁的他曾经说:
以我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我很不敢当……我个人只是集体中的一员,做了一些工作。
我忘不了信任和关心我的党组织,忘不了支持和帮助我的老领导,以及同舟共济的同事们。
(摘自《人民日报》2012年2月26日,有删改)
1.朱光亚认为怎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意,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回顾往事,朱光亚曾屡屡提到:
核武器事业是集体的事业,所有的一切荣誉都是集体的。
我仅仅是其中的一员,是一个代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朱光亚是制造核盾的“科技众帅之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温家宝总理三次到朱光亚家中看望他,称赞他是“科学家的榜样,也是年轻人的榜样”,他的品质和精神“值得后人永远学习”。
从选文看,朱光亚具有哪些高贵品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答案:
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2.答案:
“屡屡”是很多次的意思,朱光亚把荣誉归于集体,这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特点。
3.答案:
朱光亚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答案:
理想远大,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5.答案:
(1)朱光亚组织领导研发“两弹”,对于巩固国防功不可没。
(2)朱光亚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将踏着朱光亚的足迹,行进在科学探索的漫长征途上。
【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抓住朱光亚的语言描写,分析句意,第⑧段的语句最能表达朱光亚的爱国之情。
答案:
只有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个人的人生价值和理想才能实现。
2.【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先解释词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联系他不求个人名利的话语,分析其在表达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答案:
“屡屡”是很多次的意思,朱光亚把荣誉归于集体,这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甘于平凡的特点。
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搜寻题干中关键字眼在文中的位置,即第⑭段,再结合朱光亚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的地位作答。
答案:
朱光亚担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技术组织和领导工作,也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计划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在核武器研制这个科学家团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通读全文,抓关键词语作答,如“理想”“淡泊”“以年过八旬的高龄退休时,与核‘打交道’长达近半个世纪”“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祖国”等。
答案:
理想远大,淡泊名利,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5.答案:
(1)朱光亚组织领导研发“两弹”,对于巩固国防功不可没。
(2)朱光亚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我们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将踏着朱光亚的足迹,行进在科学探索的漫长征途上。
二、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8-10题。
(6分,每小题2分)
闻先生,说的是西南联大的闻一多先生。
2018年11月,央视推出的五集纪录片《西南联大》后,看完这部大师云集的纪录片,我惊讶地发现,闻一多先生是那么才华横溢,那么富有生活情趣。
西南联大从长沙西迁昆明时,闻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开始了长达三千里的徒步西南之旅。
艰苦的长途跋涉,没有磨灭闻先生的情趣。
他一边走一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抽空写生,手绘了不少风景画。
在贵州镇宁的火牛洞裏,他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
“银色的月光下,大海在欢腾……”用歌声来讚美祖国的美景。
我后来才知道,闻先生曾在美国专业学过美术,他既是画家、又是诗人、还懂音乐……那时的文人真叫人折服。
在西南联大,闻先生担任中文系教授,他开出了十来门课:
诗经、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先秦两汉文学……最叫座的课是古代神话,吸引了联大各个院系的学生。
汪曾祺为此写过一篇极富画面感的文《闻一多先生上课》:
“闻先生点燃烟斗,我们能抽烟的也点着了烟(闻先生的课可以抽烟的)。
”“他写字有一特点,是爱用秃笔。
别人用过的废笔,他都收集起来,秃笔写篆楷蝇头小字,真是一个功夫。
”“闻先生讲课图文并茂。
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
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
”
其实,生活中,闻先生寡言少语,但内心情感充沛。
他喜欢竹子。
住在北平时,就在屋外种满了竹子。
每当读书累了,就去阳台上转一转,看一眼青翠婆娑的竹子。
一九四五年,西南联大教授陈岱孙回北平接收清华园,问闻一多有什麼事要代办?
闻一多当时只说了一句:
“你看看我那屋前的竹子,还在不在?
闻先生曾是一个满怀梦想的文艺青年,当文化救亡的幻想破灭后,他毅然决然投入战鬥之中。
一九四六年七月,社会教育家李公樸在昆明被人枪杀。
在他的追悼会上,怀着一介书生的热血情怀,闻先生毫无畏惧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
然而,就是这次演讲,就在这一天的散会返家途中,闻先生被暗杀於昆明街头。
此时,《西南联大》纪录片中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是一首根据闻一多先生写给夭折女儿的诗作《也许》创作的歌曲─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麼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
忧伤的旋律,令我不禁潸然泪下。
一代才子兼民主主义战士就这样倒下,令人无限伤感!
1、文章以“闻一多先生,那可是一个妙人”为题有何作用?
2、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3、本文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哪些事?
4、文中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5、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他一边走一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抽空写生,手绘了不少风景画。
在贵州镇宁的火牛洞裏,他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
“银色的月光下,大海在欢腾……”用歌声来讚美祖国的美景。
【答案】
1.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然后读者产生疑问,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怀念和沉痛的哀悼之情
3.闻一多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还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闻先生喜欢竹子;闻先生在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
4.闻一多先生报名参加了“湘黔滇步行团”,边走边和穆旦谈论诗歌,并在途中手绘风景画,还用英文唱起了《桑塔露西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在西南联大教授十来门课和汪曾祺写的《闻一多先生上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识渊博,文采斐然的人;闻先生在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后被暗杀可以看出他是勇敢的民主战士
5.采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在长达3000公里的艰苦跋涉中,闻一多依然情趣盎然,表现了他是一个才华横溢,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三、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
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
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
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
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
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
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
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
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
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
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中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
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
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儿受宠若惊。
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
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
又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20多年了。
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
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
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
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
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
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
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
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
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
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
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
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
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
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
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
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
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
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
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
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
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
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
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1987年10月1日晨
1.本文写了老舍先生哪几件事?
你认为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6分)
2.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分)
3.作者认为与别的作家相比,老舍先生的作品主要有什么特点?
(4分)
4.有人说:
文章的题目是“记忆中的老舍先生”,单是第①段却写作者对老舍先生作品的迷恋,跑题了,应该删除。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4分)
5.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横线的词说说其表达效果(4分)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答案】
1.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老舍先生请参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理发时老舍先生悄悄地为我付钱。
(3分)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生动幽默、品德高尚的文学家和语言大师;是一个不摆架子、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3分)
2.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
【俗语:
大人物看细节,小人物看气节。
】
【季羡林先生语:
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
3.一是语言生动、幽默;二是老舍的作品有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跃在字里行间。
4.示例:
我不同意这个观点(1分)文章第1段写作者对老舍先生的迷恋正好表现了老舍先生虽然名气极大,却没有架子极为平易近人的品质,传达出作者对老舍先生的崇敬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3分)
5.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如同太阳和月亮光芒四射,水平高得像泰山北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之情。
四、儒者之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
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
第一句引陆象山言:
“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
一次是上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
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
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
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上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
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
他说:
“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
“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
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
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
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
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
“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
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作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
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
“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
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
“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
【注释】①恂恂:
恭谨温顺的样子。
1.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2.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
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语境中的含义。
(2分)
3.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
请说出你的理由。
(3分)
4.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之。
(2分)
5.积累链接:
请你默写出《论语》中强调“学”“思”结合读书方法的句子。
(2分)
注:
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答案】
1.(2分)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主观题型,意近即可。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理解能力。
)
2.(2分)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
或“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主观题型,意近即可。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能力。
)
3.(3分)答“好”与“不好”均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表明态度得1分,理由陈述得2分)(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有理有据表达自我观点的思辨能力。
)
4.(2分)豪迈的具体表现:
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
①慷慨大方,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②刚正不阿,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利用材料证明观点的能力。
)
5.(2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上下句各1分,每句见错无分。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诗文背诵的掌握情况。
)
五、中国不亡,有我!
齐邦媛
抗战爆发后,整整一年间,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南京来到重庆。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送我去沙坪坝的南开中学上学。
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发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又向华北伸出侵略的魔爪。
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通过游行呼吁自强,号召爱国抗日。
校长张伯苓先生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重庆觅地建立南开中学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
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
南开中学在抗战最困难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
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
他长得很高,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
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张校长幼年时跟随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读书。
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
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奋发图强,为国雪耻。
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一年后,他被派到,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通济轮”上见习,竟目睹了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本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
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
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八年,创建了天津南开中学,誓为教育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克服种种困难到美国哥伦比亚学科网()--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
回国后,他创设了南开大学。
抗战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了南开。
之后,南开与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自他从事教育到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中国不亡,有我!
”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
为了庆贺他七十岁之成就,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另有表现的中国》一书,书名意指借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