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43741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下重点.docx

现代汉语下重点

现代汉语下重点

名词解释

1、复句:

复句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作语法成分的分句加上贯通  

全句的句调构成的。

2、语体:

语体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语文形式,塔式修辞规律的间接体现者。

(1)公文语体 (2)科技语体 (3)政论语体 (4)文艺语体

3、修辞:

修辞是为了适应特定的题旨意境,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

的规律。

  研究对象——在特定的题旨意境中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

  研究内容——从词、句到篇章、语体的所有表达手段

4、辞格

  比喻:

用本质不同但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

     明喻 暗喻 借喻

  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拟人 拟物

  借代:

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这种辞格叫借代

     特征标志代本体 专名词泛称 具体代抽象 部分代整体 结果代原因

  拈连:

利用上下文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

     全式拈连 略式拈连

  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

     扩大夸张 缩小夸张 超前夸张

  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

     谐音双关 语义双关

  仿词:

根据表达的需要,更换现成词语中的某个语素,临时仿造出新的词语

     音仿 义仿

  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

     以正当反 以反当正

  婉曲:

有意不直接说明某事物,而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词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

     婉言 曲语

  设疑:

说话时特意把关键性的部分暂时隐下不说,以造成疑义,随后在适当的时候补说出来,消除疑义,使语义明了

     问答式 省略式

  对偶:

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连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地排列

     正对 反对 串对

  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内容或语势增强

     句子排比 句法成分排比

  层递:

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连用结构相似,内容递升或递降的语句,表达层层递进的事理

     递升 递降

  顶真:

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的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

  回环:

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用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

  对比: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两体对比 一体两面对比

  映衬:

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用类似的或相反的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的辞格

     正衬 反衬

  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个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反问:

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5、句式的选择:

指同义句式的选择,所谓同义句式,是指那些意思基本相同而结构方式

和表达效果有差别的句式

        原则:

适应说写目的

           适应行文连接

           切合语体特点

           依从声韵协调

简答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语法特征

  名词:

1、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牛吃草

       多数能作定语和带定语;河边柳树

       不能作补语

     2、名词前面一般能够加上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一般不能加副词。

       一个人 不人(错)

     3、名词不能用重叠式表示某种共同的语法意义

     4、汉语名词单数、复数同形

  动词:

1、动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多数能带宾语;他来了

     2、动词能够受副词“不”修饰,多数不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和一些能愿动词能够加程度副词。

 很怕 很喜欢

     3、动词多数可以后带“着,了,过”等表示动态。

     4、有些动作行为动词可以重叠,表示短暂、轻微,限于表示可持续的动作动词。

 形容词:

1、形容词常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和定语,多数能够直接修饰名词;

太阳红\红太阳

       少数性质形容词能够直接修饰动词,作状语; 快走 老实说

       通常要重叠或者加助词“地”,才可以作状语; 慢慢说 呆呆地望着

       一部分形容词也能作补语。

 看清楚

     2、形容词不带宾语。

       有些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兼属动词,作动词时能带宾语;端正态度 花了眼

     3、性质形容词大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很简单 太小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和状态形容词,或者因为是表情态的,或者因为本身带有某些程度意义,不能再受程度副词修饰。

     4、有些性质形容词可以重叠,表示性状程度的加深或适中,重叠后不能前加副词“很”

     5、有些单音性质形容词可带上叠音词或其他词缀。

 红彤彤

     6、状态形容词本身已表示特定状态和程度,而且程度较深,不用加“很”或重叠; 雪白 漆黑

       但可以作词的重复,表示强调,属于修辞的反复格; 雪白雪白的

     7、唯谓形容词指的是不能带“了”,句法功能上又只能作谓语的形容词。

一般不能由光杆形容词独立作谓语,可受“不”等词语的修饰限制。

二、如何考察汉语虚词的用法?

1、句类

程度副词“更”“最”

“更可以用字带有“比”字的句子中,“最”不行

2、词类

连词“和”“并”

都用来连接词和词组,但“和”只能用来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以有条件地连接动词或

形容词性词语;“并”只能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

3、音节

副词“过”“过于”

“过”要求所修饰的成分必须是单音节的,“过于”则不受限制

“与否”只能跟在双音节词后

4、轻重音

副词“再” 明天再来

5、肯定与否

1、有的虚词只能同否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 “从”“万万”“毫”“决”“断”

2、有的副词只能同肯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 “万分”“分外”

3、有的虚词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但是在肯定和否定的要求上正好形成对立

  “绝” 表程度,只能用于肯定

      加强语气,只能用于否定

2、有的虚词既能用于肯定也能用于否定,但意思是一样的

难免不犯错误 难免犯错误

6、简单与复杂

“把”字结构

“把”字后面的成分是复杂形式

把书读(X) 把书读了

7、位置

  “把”字句或“被”字句中,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位置,只能放在“把”或“被”前

8、跟其他词语的搭配

 “恐怕”+“吧”  “本来”+“嘛”

9、意义色彩的选择

“还”+褒义、积极的词

“有点儿”+消极意义的词

“不很”+褒义、积极的词

10、社会心理的影响

   “差一点”+VP

A:

差一点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没及格(及格)

  差一点赶上了(没赶上)<>差一点没赶上(赶上了)

B:

差一点死了=差一点没死 (没死)

  差一点输了=差一点没输 (没输)

分析:

1、凡是说话的人企望发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示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示肯定意义;

   2、凡是说话的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不论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其意义都是否定的。

三、研究虚词意义的基本方法

比较分析法

1、表同义或近义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2、作有无某虚词的比较

把包含有某虚词的句子拿来跟抽调该虚词的句子进行比较

3、把意义相对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4、把说明同一方面问题的虚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

四、使用虚词需注意的若干点

1、要弄清意义;

2、注意虚词的搭配

3、注意使用虚词的条件

4、不要滥用虚词

5、避免混淆

五、判断歧义的类型

口头歧义:

主要是由同音词引起的

    书面歧义:

词汇歧义

         组合歧义:

语法组合歧义

              语义组合歧义 

1、语法组合歧义

(1)词类不同    他爬过那座山没有?

(2)词和短语同形  我要煎饼

(3)结构关系不同  学习文件

(4)结构层次不同  一个学生的建议    他们三个一组

2、语义组合歧义

(1)语义关系不同  这个人谁都不认识   开刀的是他的父亲

(2)语义指向不同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六、汉语有哪些歧义格式,分析产生歧义的条件

1、动词+名词

例:

学习文件   进口汽车

产生歧义的条件:

(1)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能够支配名词

  (2)动词能够修饰名词,构成偏正关系

   2、名词1+名词2

例:

学校医院   奶油面包

 产生歧义的条件:

(1)名词1与名词2并列,它们是表示同一义类的事物

(2)名词1可以修饰名词2

3、动词+名词1+“的”+名词2

例:

咬死农民的狗     热爱人民的总理

产生歧义的条件:

(1)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既能支配名词1,又能支配名词2

(2)动+名词1要能修饰名词2

   4、数量+名词1+名词2

例:

三个大学的学生    两个学校的领导(歧义)   两所学校的领导(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1)数量既能修饰名词1也能修饰名词2

(2)数量+名词1能修饰名词2

   5、动词+“了”+数量+“的”+名词

例:

准备了一天的干粮     砍了两个星期的柴  (歧义)

  花费了五年的功夫     走了三个小时的路  (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1)数量中的量应表示时量,数量能够说明动词的时间长度

(2)数量能够限制名词

   6、动词+形容词+名词

例:

打死老虎   写好文章  (歧义)

  查清问题(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1)形容词能补充说明动词的结果

(2)形容词能够修饰名词

   7、名词1+“和”+名词2+“的”+名词3

例:

哥哥和姐姐的朋友  自行车和汽车的零件  (歧义)

  哥哥和姐姐的房间 (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1)名词1与名词2能够并列

(2)名词1能够与名词2+“的”+名词3并列

(3)名词1、名词2、名词3要是表示同一义类的名词

   8、名词1/形容词+名词2+名词3

例:

非洲语言研究   新教工食堂 (歧义)

  小说故事情节   老教师福利 (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1)名词1/形容词要能够修饰名词2+名词3

(2)名词2要能修饰名词3

   9、“关于/对”+名词1+“的”+名词2

例:

关于战争的理论   对小陈的意见  (歧义)

  关于道德的杂文   对商品的意见  (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1)“关于/对”可以喝名词1组成介宾关系

  (2)“关于/对”可以喝名词1+“的”+名词2构成介宾关系

10、名词1+“在”+名词2+“上”+动词+名词3

例:

小王在火车上写标语 (歧义)

  小王在眼睛里滴药水 (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名词2既是名词1所处的处所又是名词3所处的处所

11、名词+“不/没有/没”+动词

例:

鸡不吃了   小王没找到

 产生歧义的条件:

名词既表示施事又表示受事

12、“连”+名词+“也/都”+“不/没有”+动词

例:

连厂长也不认识了  连门卫都没看见 (歧义)

连茶都没喝     连老师都不会  (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名词既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

13、动词+“的”+“是”+名词

例:

开刀的是他父亲 (歧义)

  晕倒的是他父亲 (不歧义)

 产生歧义的条件:

名词既可以表示施事者,也可以表示受事者

七、歧义消除的方法

1、利用语音

    (1)轻声  我想起来了。

    他爬过山没有?

      

    (2)重音  他最喜欢游泳

    (3)停顿  没有穿破的衣服   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完了

2、改换词语或改变句式

    (1)改换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关键性词语

           参加会议的有三 个(位/所)医院的领导。

    (2)改变句法成分的次序

           安徽和江苏的部分地区遭受了水灾。

          →江苏的部分地区和安徽遭受了水灾。

    (3)变换句式

           台上摆着酒席

          →酒席摆在台上。

/台上正在摆着酒席。

3、利用语境

    (1)利用句子内部词语的制约

           发现敌人的哨兵。

          →他就是那位发现敌人的哨兵。

           我们在前方不远处发现敌人的哨兵。

(2)利用上下文语义制约

           鸡不吃了。

          →鸡不吃了,钻到鸡窝里去了。

(3)利用焦急时具体语境的制约

八、汉语几种常见句式的特点、概念

1、“把”字句

概念:

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特点:

1、动词前后常常有别的成分,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不能出现单音节动词。

2、“把”的宾语一般说在意念上是有定的、已知的人或事物,因此前面常带上“这、

那”一类修饰语。

3、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就是动词对受事要有积极影响。

4、“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置于“把”字前。

2、“被”字句

概念:

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特点:

1、动词一般是有处置性的,跟“把”字句里的动词差不多;

2、主语所表示的受事必须是有定的。

3、能愿动词和表否定、时间等的副词只能置于“被”字前。

3、连谓句

概念:

由连谓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的句子

4、兼语句

概念:

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

分类:

1、使令式

   2、爱恨式

   3、选定式

   4、“有”字式

5、双宾句

概念:

有指人或指事物双层宾语的句子叫双宾句

特点:

1、动词要有“给出”“取进”“询问”“称说”等意义;

2、近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靠近动词,中间无语音间歇,常由代词、名词充当;

远宾语一般指事物,也可指人,回答“什么”的问题,远离动词,前头可以有语音间歇或逗号,一般比较复杂,可以由词、短语、复句形式充当。

  3、双宾句有的可变换为非双宾句,多数用介词将指物宾语提前。

6、存现句

  概念:

表示在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是用来描写环境或景物的一种特定句式。

7、比较句

  概念:

表示比较的句式

  分类:

1、“比”字句 

     2、“没”字比较句和“不如”比较句

     3、“和”字比较句

 

九、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1、从结构上看,单句:

句子成分+句子成分

          复句:

分句+分句(+分句)

2、从内容上看,单句单独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分句指表达意思的一部分,且分句结构上互不包含,有独立性,即复句的分句不做别的分句的句法成分。

3、从形式上看,单句有独立的语调,复句中分句的语义语调要服从真个复句的语气。

另外,关联词语是复句的重要语法标志。

        关联词语:

单句着重于强调,复句着重于关联。

十、修改病句的两种方法 (举例)

1、紧缩法  先检查句子的“主干”,再检查句子的“枝叶”

例:

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

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2、类比法  造出一些相类似的格式来同原句比较,以判断原句正误

例:

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

“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十一、长句化为短句的方法

(1)分散法 把长句的附加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

(2)反复法 把复杂的联合短语拆开,重复跟联合短语直接相配的成分,形成排比并列句式。

   

分析题

一、分析短语的结构类型

1、主谓短语  粮食‖丰收    名‖动

        阳光‖灿烂    名‖形

        明天‖星期三   名‖名

        明天‖是星期三  名‖是‖名

2、动宾短语  想‖她      动‖代

        盖‖被子     动‖名

        买‖三碗     动‖数量短语

        接受‖批评    动‖动

        喜欢‖清静    动‖形

3、偏正短语

(1)定中短语 定语+中心语  野生‖动物

(2)状中短语 状语+中心语  今天‖回来

4、中补短语  中心语+补语  看了‖一次

5、联合短语  今天和明天

 

二、用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

 

三、分析多重复句

复句之间的关系:

并列、顺承、解说、选择、递进 (联合复句)

        条件、假设、因果、目的、转折 (偏正复句)

 

四、分析加点词的语义指向

1、定义: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个成分直接相关。

通过分析句法结构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

 例1:

(1)他喜滋滋滴炸了盘花生米。

   

   (2)他早早地炸了盘花生米。

   (3)他脆脆地炸了盘花生米。

五、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分析两种格式的异同

(三)变换分析法

   定义:

跳出一份句法格式,换一种说法的句子成分分析方法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

  1、主要观点:

语义特征分析法着眼于分析概括同一句式的各个实例中处于同一关键位置的词

所共同的语义特征,以解释说明代表这些实例的句式之所以独具某些语法特

点,并足以该句式跟与之同构的句式加以分化的原因。

 例:

A、死了三天了。

  【+完成,-持续,-状态】

   B、等了三天了。

  【-完成,+持续,-状态】

   C、看了三天了。

  【+完成,+持续,-状态】

   D、挂了三天了。

  【+完成,+持续,+状态】

 说明:

A句中,“三天”指“死”这个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经过的时间

    B句中,“三天”指“等”这个行为动作持续的时间

    C句中,兼有A句和B句的意思

    D句中,动作所造成的状态所经历的时间,又兼有A句和B句的含义

  2、作用:

不仅可以较好地说明词语对词语的选择关系,而且可以解释某些同形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

 

例:

烧了一车炭。

  【+去掉,+获得】

   倒了一杯水   【       】

   关于“形容词+(-)点儿!

”祈使句式

  (1)谦虚点儿!

   主动点儿!

  (2)高一点儿!

   低一点儿!

  (3)骄傲点儿!

   笨一点儿!

  X

  (4)帅一点儿!

   高尚一点儿!

 X

  说明:

能进入“形容词+(-)点儿!

”祈使句式的形容词必须具备:

        形容词【+可控,-贬义】

   关于“名词语+了”句法格式

  (1)桌子了,   饭碗了

  (2)老夫老妻了   大学生了

  (3)现在到哪了?

   南京了

     现在轮到谁了?

  小王了

  说明:

“名词+了”所具备的条件:

名词具有顺序性,或时间的推移性。

六、修辞格以及综合运用

1、辞格的连用  同类辞格的连用、异类辞格的连用

2、辞格的兼用  

3、辞格的套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