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docx
《学年度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
徐州市2007—2008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l·本试卷分第1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和答卷纸上务必用直径O.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考试结束后,答题卡和答卷纸一并收回。
3·l一6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7—25题答案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卷纸上相应的题号处,在
其他地方作答无效。
第1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在世界现存的古老文明民族中,唯有炎黄子孙是基本不信宗教的民族.“礼乐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流。
从现在已发现的考古文物资料可知,不仅夏、商存在原始宗教,远在之前,中国大地上早就存在原始宗教文化。
中国和西方都曾经历了原始宗教的蒙昧时期,但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却走向了不信神灵的“礼乐文化”,而西方则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呢?
答案如仅仅从维持社会秩序和改朝换代角度去寻找,显然是不够充分的。
广阔的北半球的地理气候环境差异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观察问题的角度。
众所周知,中国大陆处在全球唯一的大陆性季风区,有北温带草原季风区和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季风区,每年的光热条件最适合动植物的生长,宜于农耕和鱼猎。
处在草原季风区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逐水草而居,按季节流动的生活习惯。
而处在温带、亚热带阔叶林区的先民,则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这种天赐的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
中国大陆整个西部,除了高原就是荒漠,阻断了和亚洲西部和欧洲的交往之途。
特别在远古时期,这种地理上的阻碍基本是不可逾越的。
正是这种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同样独特的华夏文明。
同时,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战争及胜负结局,也影响着人们的原始宗教信仰。
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
在冷兵器时代,由于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在冲突中获胜的往往都是游牧一方,任何形式的鬼神崇拜、占卜、巫术都不能改变这样的胜负结局。
而残酷的战争现实迫使农耕一方更注重发挥人,特别是部落首领的才能来赢得战争的胜利,以保生存。
同时,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
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而在地球同纬度的另一端——古希腊,自然地理条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起伏不平的山丘,一面临海的地貌,相对贫瘠的土地,独特的地中海式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湿润),光热条件配合不佳,不是农耕的理想环境。
在古希腊人所处环境的山脉北面,是由西风带控制的温带阔叶区和寒带针叶林区(欧洲大平原),没有适宜游牧民族生存的条件。
这些客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华夏文明的产生条件是迥然不同的。
古希腊城邦间也经常发生战争,但这种战争基本上是在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之间发生,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土地及其资源,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
1.下列对中国文化没能发展成为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统治者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和改朝换代的复杂因素是中国文化没有发展成成熟的宗教文化的原因之一。
B.中国大陆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界的破坏不大,人们对自然力没有较强烈的恐惧心理。
而更多的是看到了人的自身力量。
C.由于条件的限制,中国大陆与具有宗教文化的欧洲和亚洲西部地区较为隔绝。
D.随着战争的进行,先进的农耕文明不断征服落后的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的游牧文明,使得宗教文化在中国难有生存之地。
2.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优势,在中国的游牧和农耕部落之间的战争中,游牧部落往往是胜利方。
B.由于地理气候条件因素,古希腊农耕、游牧业都不发达,与中国大陆情况迥然不同。
c.在古希腊,相同生产方式的城邦小国经常会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发动战争。
D.中国部落战争者更为重视战斗力和首领作用,而古希腊人在战争中某种程度上较为
强调神灵作用。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在远古时期是存在原始宗教的,由于复杂的缘故没能发展为成熟宗教,后来宗教也便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亡了。
B.随着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的减弱,我国先民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
c.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农耕者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但该地区同时也存在着文化的交流。
D.如果古希腊也具有中国大陆的地理气候条件,其原始宗教也必然会走向“礼乐文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万历中进士.历官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告归。
是时太监魏忠贤乱政,故给事中嘉善①魏忠节公忤忠贤.被逮过苏。
公往与之饮酒。
三日,以季女许嫁其孙。
忠贤闻之,恚甚。
御史倪文焕承忠贤指劾公,遂削籍。
会苏杭织造太监李实与故应天巡抚周公起元及公有隙,追劾起元,窜公姓名其中.遂遣官旗
逮公。
公知之,怡然不为动。
比宣旨公廨,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及道府以下皆在列。
小民聚观者数千人,争为公呼冤。
声殷如雷。
诸生王节等直前诘责一鹭,谓:
“众怒不可犯也。
明公何不缓宣诏书,据实以闻于朝。
”一鹭实无意听诸生。
姑为奸语谢之。
诸生复力争,稍侵一鹭,一鹭勃然曰:
“诸生诵法孔子,知君臣大义.诏旨在,即君父在也,顾群聚而哗如此!
”巡按御史见诸生言切,欲解之,乃语诸生曰:
“且无哗!
当商所以善后者!
”众方环听如堵.官旗见议久不决,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辄手锒铛擿之地有声.大呼:
“囚安在”?
且曰:
“此魏公命,可缓邪?
”众遂怒曰:
“然则伪旨也!
”争登阑楯,奋击官旗,官旗抱头东西窜。
有死者。
巡抚幕中诸将率骑卒至,或拔刃胁众。
众益怒。
将夺刀刃一鹭,备兵使者张孝鞭卒以徇。
始稍定。
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得民,复数为温言譬之,众乃解去。
或谓公盍返私室。
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
是日也,他官旗之浙者。
道胥门③入城.强市酒肉.瞋目叱市人,市人复群殴之,走焚其舟,官旗皆泅水以免。
一鹭惧,召骑卒介而自卫,夜要御史上疏告变。
檄有司捕民颜佩韦等十余人系之。
越八日,公竟就逮。
既至京师,下诏狱,坐赃拷掠,瘐杀狱中。
而忠贤复矫旨杀佩韦等五人。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周忠介公遗事》清·汪琬)
注释:
①嘉善:
地名。
②官旗:
逮治犯人的官役。
③胥门:
苏州城门。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窜公姓名其中窜:
藏匿
B.比宣旨公廨比:
等到
C.稍侵一鹭侵:
冒犯
D.又讶抚按官不以法绳诸生也以:
依据按照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是(3分)
①公往与之饮酒②以季女许嫁其孙
③公知之,怡然不为动④小民聚观者数千人
⑤遂舍一鹭署中⑥坐赃拷掠,瘐杀狱中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曾任给事中的嘉善人魏忠节公得罪了魏忠贤,所以魏忠贤让人逮捕了魏忠节公并指使御史倪文焕弹劾周顺昌,最后周顺昌被削除了官籍。
B·魏忠贤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周顺昌。
到府衙门宣读圣旨的那一天,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人人为周顺昌叫冤枉,声音如震雷一般。
C·有兵卒拔出刀威胁百姓,百姓更加愤怒,要夺刀杀毛一鹭。
备兵使者张孝鞭打那个兵卒,用以平息众怒,局势才稍稍稳定。
D·毛一鹭很惧怕,召了骑兵保卫他,夜里要挟御史徐吉上奏章报告苏州民变,下令相关官员逮捕颜佩韦等十几个百姓并关押起来。
7.用斜线(/)给下面的话断句。
(3分)’
崇祯元年忠贤败公之长子茂兰刺血上书白公冤诏赠太常寺
正卿谥忠介予特祠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一鹭实无意听诸生,姑为奸语谢之。
(3分)
(2)辄手锒铛搪之地有声,大呼:
“囚安在?
”(3分)
(3)他官旗之浙者,道胥门人城,强市酒肉。
(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一10题。
水调歌头
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①。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鸸。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①武陵溪:
在今湖南常德。
此处代指世外桃源。
②拂金徽:
指弹琴。
9.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10.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下阙共四旬,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7分)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l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旬中的空缺部分。
(1)▲,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2)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不如早还家。
(李白《蜀道难》)
(4)独学而无友,则▲。
(《礼记》)
乙选考题
请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我们这样近,我们这样远
冷夏
荧屏闪电的时代刺激着我们的感观。
可是我们依然爱恋梦境这个虚拟世界带给我们的美妙遐想。
在美丽和感动愈走愈远的时代,我们在梦境里得到永恒的慰藉。
似乎近了,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
阳光像梦一样,安静的落入我平凡琐碎的生活深处,在这个春天的下午。
我坐在阳台上。
手里捧着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
多少年来。
每次阅读它,我都会闻到那片树林的青涩气。
那面湖水潮湿而新鲜的水气。
我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可以在一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许多的事情,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可能重现。
惟有音乐和文学,适合等待、遥望、冥想。
一直认为梭罗还活着。
他活在一个地方,离我的住处遥远,离我的感觉很近的某个地方。
对他文字的爱恋,就像我对生命的向往一样。
永远不会消失。
阳光穿透玻璃的窗子,使我感觉温暖。
梭罗的文字,是干净安静的雪,可以清凉燥渴的灵魂。
可以听见来自纯粹生命深处的自然歌吟——“曾有个牧羊人活在世上,他的思想有高山那样崇高,在那里他的羊群。
每小时都给予他营养。
”
想到夏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从古堡到庄园,马车的轱辘慢慢辗转.那些沐浴在舒适阳光里的蔓草丛生的小径,夏天开满野蔷薇,秋天以山楂和黑莓著名,冬天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完全的寂静和无叶的安宁。
可以步履缓慢、从容。
可以用一个上午的时间写一封并不长的信,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眺望牧场上丝绒似的草坪和栅栏两侧的冬青。
晚上坐在炉火旁怀揣着心事,躲避祖母探询的目光,阅读或编织。
却努力等待着有马车夫忽然的脚步声,急匆匆撩开寒冷的夜色带来了温暖克制的爱情的回音。
我合上《瓦尔登湖》。
从阳台尽力向远方眺望。
这个春天的午后和以往没有什么不同,宽阔的街道依然人群如织。
车水马龙。
很多次我试着站在高处,超越自己有限的目力,尽力透过繁华而富有生命的城市,透视那些纷纭热闹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生存的紧迫和焦虑带来一张张匆忙麻木的面孔,不知道在那样面孔的身体里,除了对名利的疯狂追逐。
是否还留有一点时间对珍贵东西的失落进行偶尔打捞,是否还留有一点空间可以温情的抗拒或冲淡什么。
世界嘈杂多变。
人们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却缺乏深刻的情感交流。
人们在虚拟的互联网上寻找知己,为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爱情痛苦沉沦,而不在乎结局如何。
人心越来越困顿.情感越来越冷酷。
人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看看梭罗的《瓦尔登湖>。
夜晚,当一切安静下来,我对自己说:
写吧,无论写什么。
文字是心灵的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
为了不失去它,用自己的方式来等待和怀念。
喜欢阅读的人,也可以从我的文字中看见一个人心里曾经想过的事,仅此而已。
写下什么获得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无声的语言带来巨大的思维空间.像从瓦尔登湖面吹来新鲜跃动的风,把我从电脑前端正的坐姿里分离出去,在另外的世界里自由飞跑。
我看见那个叫做梭罗的人,无论风雨雷电,穿行于郁郁葱葱的大自然中。
他十分安静的面对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
就一个人,十分简单。
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要相遇的,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有时想着写着,会写出满眼的泪来。
我们在现实中隔绝,在灵魂里相望。
永远。
12。
文章第二节“似乎近了。
人们的距离;又似乎远了,人们的心灵”一旬中的“近”和“远”的含义与题目“我们这样近。
我们这样远”中的“近”和“迓”的含义相同码?
为什么?
(4分)
答:
▲▲
13.文章第七段。
作者描写了“蔓洛蒂·勃朗特、奥而科特和奥思汀的时代”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
14.结合全文。
针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面的问题。
(6分l
(1)“文字是心灵豹古典音乐,是柏油路上的清泉”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3分)
(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现在的人们心
灵与心灵相遇?
(3分)
答:
(1)▲▲
(2)▲▲
15.作者捧读<<瓦尔登湖>>感到一种非常遥远的愉快。
可以在~本书里自由的跑步呼吸”。
请参照原文,结合自已的阅读体验,试举两例谈谈你阅读经典(包括课文中的文学作品)的愉悦感。
(6分)
答: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6一19题。
蔡元培的北大时代
黄艾禾
北大因蔡元培,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1916年时的北大,虽然已经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其作为“皇家大学”的官僚气与衙门气依然农厚。
在教员中,有不少是北洋政府的官僚,这些教师即使不学无术,也受到学生巴结,以便日后自已当官仕途方便。
陶希圣先生对那时的北大曾有这样的回忆:
“民国初年。
贵族子弟仍然不少。
……两院一堂是八大胡同(当时的妓院集中地)受欢迎的重要的顾客。
一堂就是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
”北大的这种腐败名声,蔡元培早有所闻,朋友们也劝他不要去,担心他“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自己的名声有碍”,然而蔡内心里已经下定决心。
实际上,“教育救国”的理念,是蔡元培自戊戌变法失败后一直坚信不移的信念。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委任状。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赴北大上任。
据当时正在北大上学的顾颉刚的回忆,到任邢天,校工们在门口恭恭敬敬排队向他行礼,蔡元培“脱下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实际上,蔡元培从来也没有把北大校长一职看作是一官职,他不做官,也要求学生们不做官。
蔡元培1月4日到北大上任,1月11日就呈请教育部聘任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
蔡元培与陈独秀,个性完全不同。
但是蔡元培看中陈独秀的.是他的新锐和毅力。
一旦下定决心。
就一越趟“亲顾茅庐”。
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
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
在蔡元培引进了陈独秀后,陈又引进了胡适进北大当教师。
而胡适当时不过是个连博士学位还没拿到的毛头小伙——后来,胡适在他的纪念文章里曾提到,如果没有蔡元培。
他的一生很可能会在一家二三流的报刊编辑生涯中度过。
陈独秀与胡适,是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著名八字方针下的两段佳话。
蔡决心以这八个字来塑造北大.是他在欧洲留学期间就已埋下的心愿。
在这种精神下,北大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
大师云集,各种文化社团风起云涌。
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
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从那时开始形成,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实行教授治校,也是蔡元培在国外留学期间感悟到的。
在蔡任北大校长期间建立起教授会、评议会,各科学长由教授会公举等举措,都是对德国大学管理方法的仿效。
据时任北大教授的沈尹默的回忆,当时的评议会,由全体教授推举,约五人中选一人。
凡校中章程规律,都要经评议会同意。
讲到蔡元培与北京大学,就必然讲到“五四运动”。
在蔡元培的支持下。
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孕育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五四运动”本身,也直接与蔡元培相关。
1919年5月4日。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
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但在激愤之下,学生们不肯。
1919年5月4日当晚,蔡元培对学生们说:
“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
”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
“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
在社会的强大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于5月7El被保释出狱。
而蔡元培却在5月8日向政府提出辞呈。
第二天,就悄然去了天津,后来回了浙江老家。
1923年之后的蔡元培,人或在海外,或在国内办大学院和中央研究院等,已不再管理北大校务,但是,北大却从此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
而蔡元培也因北大,成为伟大的教育家。
(选自《新闻周刊》2006年第5期,有删改)
16.在蔡元培任校长前北大是什么样的现实?
身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改造北大.从而“确立其现代传统和校格”的?
(6分)
答:
17.同是写蔡元培引进不同风格的杰出人才.写陈独秀与写胡适的表达方法有何不同?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
18.文中说:
“在游行队伍从红楼出发之前。
蔡元培曾在出口处挡了一下。
他表示大家有什么要求.他可以代表同学们向政府提要求。
”请结合全文,并联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有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蔡元培先生对待学生游行请愿的态度的看法。
(4分)
答:
▲▲
19.毛泽东曾赞誉蔡元培先生为“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重庆<新华日报>1940年3月8日).依据本文内容.探究本文哪些方面体现了蔡元培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特征.请简要论述。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A.小住几日,江南古镇徐徐展开,如一幅原汁原味的水乡风情画卷,让我变成一条流连忘返的游鱼。
B.大鹿岛隔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与日本一衣带水,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c.协调人际关系已经作为一种能力摆在了现代人面前,因人或事也就成为青年人就业、创业所必备的一种素养。
D.《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深厚,含义精深,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
2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l
A.徐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B.<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
C.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所以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D.《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2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写序号即可)(3分)
①春日融融。
和风习习。
花红草青,气息清新,难怪唐人语出惊人:
“握月担风且留后日,吞花卧酒不可过时。
”
②鬼斧神工的幽雅峻峭,司空见惯的柳下花前,小桥流水。
芳草萋萋,自然之美,无处不在。
佳境原本用不着寻觅。
③把那盘盘盏盏的美酒佳肴,统统搬到郊野去享用,另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情趣。
④郊游野宴,自然以春季为佳。
⑤但自然之美,有时还得屈尊郊野,远足寻觅。
顺序:
23.仿照下面的句式和辞格,从“春”“夏”“秋”中任选一个季节.写一句话。
(5分)
冬天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虽默默无语,却思想深邃,在冷峻的思考中,静静地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答:
24.从2007年9月新学期开始,按照统一部署.我市中小学开始推广教育部组织创编的<第一套全国中小学校园集体舞>。
支持者有之。
反对者也有。
家长们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怕引起学生早恋。
为此.《彭城晚报>“关注焦点”栏目开展了“校园集体舞会导致早恋吗?
的讨论。
请你针对这一问题参与讨论。
要求: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不超过70字
六、写作(70分)
25.以“我就是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诗歌、戏剧除外)③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07—2008学年度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征服”用词不当,不存在这种关系。
游牧文明“具有强烈鬼神崇拜传统”在文中看不出来,且从第二节可以看到,游牧部落处在草原季风区,条件较为优越,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并不强烈)
2.【答案】A
【解析】“生产力水平的优势”表述不正确,原文是“体格差异和马上作战的明显优势”,文中提到的属于战斗力优势。
B、C选项可以从最后一节推知,D项第四节有游牧部落靠战斗力、农耕部落靠有才能首领的表述,最后一节“神灵崇拜则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强心剂”表明古希腊人对神灵的看重。
3.【答案】C
【解析】通过第四节文字“黄河流域地区正好处在农耕和游牧的交错地带”可以获知“古时黄河流域地区相对而言较为动荡,时常会遭受到游牧者的侵扰”,“在抢掠、侵扰的过程中,游牧一方也深感农耕文明的先进,在心理上由衷崇敬农耕文化。
这样,鬼神崇拜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趋势”则明确了农耕文化对游牧文明的影响,即为一种文化交流。
A项“后来宗教也便在中国大地上彻底消亡了”的说法失当,文中是“基本不信宗教”。
B项逻辑顺序颠倒,原文是“人们逐渐看到了人自身力量的作用,淡化了对不可预测的自然界破坏力的崇拜,也就随之减弱了因自然地理因素造成的鬼神崇拜”。
D项“必然”的表述过于绝对了,在文中无法得出这个结论。
)
4.【答案】A(窜:
改易)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词义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几个词语的义项课文或平时常川词语都出现过。
A“窜”作“藏匿”,例“窜梁鸿于海曲”(《腾王阁序》);“窜”作“改、易”,例“卒以货窜名军武中”(《段太尉逸事状》),例“窜改”;B“比”作“等到”,例“比去,以手阖¨”(《项脊轩志》);C“侵”作“触犯”“冒犯”,平时词语如“侵犯”即此意。
D考查常见文言虚词“以”的理解。
“以”作“依照、凭借”,课文中比比皆是,如“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之所以出此题,意在提醒教师和学生不能因为江苏07年高考试题没有考查虚词而完全忽略了虚词学习。
实虚词义项要注意平时积累,常见实词中容易误解的义项要重点记。
对于重要实词、虚词在课本中出现的次常用意义要整理记忆。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属于常见题型。
2006年的江苏卷没有考这个知识点,2007年又考到了。
题干是选“全都表现周顺昌不畏奸佞的一组”,①明知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先生不仅不回避,反而到他那儿和他饮酒,并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毫不畏惧。
②御史倪文焕受魏忠贤的指使,弹劾周先生,周先生被削除官籍(革职)。
这是说先生不惧奸佞的结果。
③魏忠贤就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先生,先生知道这什事,却不放在心上,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