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32309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docx

太原蒙山旅游区某项目勘察报告详细

一、前言

1.1、工程概况

山西X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拟建太原XXX项目,建筑场地位于太原蒙山旅游区.

拟建场地地貌单元属太原蒙山山前坡麓地貌.

拟建项目各个楼座整平标高相差较大,致使各个楼座或区域形成高边坡现象,故设计单位拟采用挡墙进行边坡支护.受建设单位委托,我单位于2017年5月对拟建场地挡墙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

由于受场地条件限制,现只对部分挡墙进行了勘察,平面布置详见所附“勘探点平面位置图”(NO.01).

1.2、勘察时间

本次勘察外业钻探工作于2017年5月25日开始,于2017年5月31日结束.室内土工试验于2017年6月3日完成.内业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于2017年6月6日完成.

1.3、勘察依据

1.3.1建设单位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挡墙总平面图》.

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9年版)(GB50021-2001)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5)《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

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7)《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8)《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

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10)《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1)《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12)《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DBJ04/T306-2014)

13)《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16)

14)《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14)

15)《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4版)

1.4、勘察目的及任务

根据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与要求如下:

1.4.1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成因、分布、规模、发展趋势,有无暗浜、暗塘、墓穴等,并对其危害程度、建筑场地稳定性做出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

1.4.2对建筑物范围内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工程特性做出评价.

1.4.3地下水埋深情况、类型、水位幅度和规律,以及地下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设计抗渗水位及抗浮水位,提出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和有关技术参数.

1.4.4提供抗震设防烈度、分组及有关技术参数,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和粉土进行液化判别,对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做出评价.

1.4.5提供边坡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

1.4.6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计算参数,并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方案和建议,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1.4.7提供场地土的标准冻结深度.

1.5、勘察工作布置原则

本次勘察按挡墙走向方向布置,勘探点间距小于30.0米

1.6、勘察工作量

本次勘察勘探孔15个,孔深为15.0~30.0米之间,合计310.0米.人工探井5个,井深均为8.5~15.0米,合计56.5米.外业取原状样111件,扰动样9件,岩样3件,进行标准贯入试验31次,动力触探试验5次.

以上详见“勘探点一览表”.

勘探点一览表

勘探点编号

勘探点

类型

勘探

深度

(米)

地面

标高

(米)

坐标(米)

取样(件)

标贯

次数

(次)

动探

次数

(次)

Y(A)

X(B)

13

取土试样钻孔

20.00

860.58

10100.200

52860.170

 

11

 

 

 

14

标准贯入试验孔

15.00

857.91

10107.170

52833.060

 

 

 

3

1

15

取土试样钻孔

15.00

855.52

10115.670

52805.230

2

5

 

 

 

16

标准贯入试验孔

15.00

855.32

10117.620

52776.690

 

8

 

 

 

17

取土试样钻孔

15.00

855.57

10115.800

52748.210

 

 

 

 

 

18

标准贯入试验孔

15.00

855.56

10110.840

52720.590

 

 

 

7

 

19

取土试样钻孔

30.00

856.23

10101.930

52692.930

 

14

1

 

 

20

标准贯入试验孔

30.00

856.43

10089.210

52664.640

 

 

 

12

3

21

取土试样钻孔

15.00

857.80

10081.300

52640.670

 

 

 

 

 

22

标准贯入试验孔

15.00

859.96

10081.830

52616.730

 

 

 

 

 

23

取土试样钻孔

15.00

856.62

10085.440

52593.590

 

 

 

 

 

24

标准贯入试验孔

15.00

856.20

10089.180

52570.310

 

 

 

 

 

25

取土试样钻孔

30.00

856.38

10095.870

52547.970

1

7

3

 

 

26

标准贯入试验孔

30.00

856.84

10103.350

52525.230

 

 

 

9

1

27

取土试样钻孔

30.00

856.59

10113.640

52501.510

 

15

5

 

 

T6

取土试样探井

11.40

 

10100.250

52866.110

 

11

 

 

 

T7

取土试样探井

8.50

 

10117.290

52782.610

 

8

 

 

 

T8

取土试样探井

12.80

 

10103.530

52698.360

 

12

 

 

 

T10

取土试样探井

8.80

 

10093.900

52553.330

 

7

 

 

 

T11

取土试样探井

15.00

 

10113.760

52496.020

 

13

 

 

 

 

 

366.5

 

 

 

3

111

9

31

5

1.7、勘探方法

1.7.1、钻探及取样

采用XY-150型钻机,水位以上采用干法钻进,套管护壁,水位以下采用回转钻进,泥浆护壁,双管单动取土器取土,将钻进与取土合二为一.土样质量等级为Ⅱ级或接近Ⅱ级;遇砂石土取扰动样,土样质量等级为Ⅳ级.

探井采用人工挖掘的方法,井壁刻槽法取样,取样间距1.0米.土样质量等级为Ⅰ级.

1.7.2、标准贯入试验及动力触探试验

采用自动脱钩的自由落锤法进行锤击,设备及操作均严格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第10.5节、10.4节规定进行.

1.7.3、勘察绘图及计算软件

本次勘察绘图及计算软件为《工程地质勘察CAD(GICAD)》(VER8.5).

1.9、室内试验

1.9.1物理性质试验

所有原状土样进行了土的分类指标及物理性质指标试验.试验项目主要为含水量、密度、比重、液限、塑限等;砂土扰动样做筛分试验.

1.9.2压缩试验

为评价地基土的压密状态和实际受力工作状态下的压缩变形指标,所有原状土样均进行了压缩试验.

1.9.3湿陷性试验

按双线法压缩试验进行,实测自重湿陷系数.

1.9.4剪切试验

为提供挡墙支护设计所需强度参数,取代表性土样进行直剪试验(q),提供内摩擦角φ和粘聚力c.

1.9.5土的易溶盐试验

为查明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选取挡墙深度范围内2组土样进行土的易溶盐试验.

所做试验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进行.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2.1、场地地形地貌

本次勘探期间拟建场地地整体较为平坦,13号孔相对较高,勘探孔孔口绝对标高介于860.58米~855.32米之间,最大高差约5.26米.现场勘探点的孔位及标高均采用中海达V9型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RTK)进行实地测量.场地地貌单元属太原蒙山山前坡麓地貌.

2.2、地基土构成及岩性分布特征

根据勘察钻孔野外记录及室内土工试验结果,结合原位测试,同时参考区域地层资料,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沉积时代、成因类型自上而下依次为: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2米l)杂填土;第四系全新统中、早期冲洪积层(Q4al+pl)粉质粘土、粉土、卵石土;石炭系(C)灰岩等组成.在所勘探深度范围内,场地地基土岩性构成及分布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第①层杂填土:

杂色,含煤屑、砖块、灰渣、碎石等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以粉土填充,稍密、欠固结、力学性质不均匀,结构松散.

第②层粉土(Q4al+pl):

褐黄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钙质结核等,混有砂质成分及粉质粘土成分,稍湿,稍密,无摇振反应,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低,中压缩性土.

该层实测标贯击数介于5.0-9.0击,平均值N=6.86击,修正后标贯击数介于5.0-8.3击,平均值N修=6.42击.

第③层粉质粘土(Q4al+pl):

褐黄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可见零星姜石,混有粉土成分及砂质成分,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该层实测标贯击数介于8.0-15.0击,平均值N=10.91击,修正后标贯击数介于6.9-11.3击,平均值N修=8.87击.

第④层卵石土(Q4al+pl):

杂色,矿物成分以石英、云母为主,颗粒形状以圆形及亚圆形为主,以粉土及粉质粘土填充,颗粒级配不均匀,稍湿,稍密-中密.该层分布不均匀.

该层实测动探击数介于35.0-38.0击,平均值N=36.50击,修正后动探击数介于16.84-26.13击,平均值N修=21.49击.

第⑤层粉质粘土(Q4al+pl):

褐黄色,含云母、氧化铁、氧化铝等,可见零星姜石,可塑状态,中等压缩性,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及韧性中等.

该层实测标贯击数介于14.0-17.0击,平均值N=15.75击,修正后标贯击数介于10.8-12.4击,平均值N修=11.68击.

第⑥层卵石土(Q4al+pl):

杂色,矿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云母为主,颗粒形状以圆形及亚圆形为主,以粉土及粉质粘土填充,颗粒级配不均匀,稍湿,中密状态.该层分布不均匀.

该层实测动探击数介于32.0-41.0击,平均值N=36.67击,修正后动探击数介于13.70-15.87击,平均值N修=14.81击.

第⑦层:

灰岩(C)灰色,强风化-中风化状态,母岩成分以灰岩为主,取样呈短柱状,风化裂隙较发育,钻探进尺缓慢,动探反弹不进尺.

本次勘察所有钻孔均未揭穿该层.

各土层分布特征统计表表2.2.1

层号

项目

层厚

层底埋深

层底高程

备注

最小值

0.40

0.40

854.17

最大值

2.30

2.30

860.08

平均值

1.01

1.01

855.89

最小值

0.90

1.60

848.09

最大值

7.00

8.50

854.60

平均值

5.46

6.33

850.36

最小值

1.70

8.20

840.79

最大值

8.20

15.80

849.18

平均值

4.57

11.57

845.04

最小值

1.50

6.70

837.19

最大值

3.90

19.40

851.21

平均值

3.00

14.55

842.87

最小值

3.30

18.80

833.89

最大值

6.50

22.70

837.63

平均值

5.33

20.67

835.75

最小值

2.10

22.60

826.59

最大值

7.30

30.00

833.63

平均值

5.13

25.80

830.62

未穿透该层,最大揭露厚度17.70米

2.3、场地地下水

本次勘察期间未发现地下水,不需考虑地下水对本工程的影响.

2.4、腐蚀性评价

地基土腐蚀性评价

依据《山西省自然地图集》(山西省地图编纂委员会)太原地区海拔高度小于3000米,干燥度指数k大于1.5,为干旱区.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附录G判定:

场地环境类型为Ⅲ类.

根据T7、T10所取土样分析结果见表2.4.2,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有关条款判定:

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表2.4.2

项目

取土孔号

评价(Ⅲ类)

T7

T10

规范标准

评价

按环境类型

SO42-(米g/千克)

244.2998

201.5473

微<300×1.5

米g2+(米g/千克)

38.6566

46.3880

微<2000×1.5

按地层渗透性

PH值

7.8

7.89

微>6.5

土对砼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

CL-(米g/千克)

56.6066

58.0217

微<400

按环境类型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按地层渗透性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综合判定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应按《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2008)的规定采取相应措施防护.

三、地震效应

3.1、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附录A规定:

太原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第二组).

3.2、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本次勘察结果,估算覆盖层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值Vse介于140米/s-250米/s之间,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覆盖层厚度介于3-50米,由此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表4.1.6划分本场地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3.3、液化评价

本次勘察未发现地下水,可不考虑地震液化的影响.

3.4、建筑抗震地段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地层结果,并结合该拟建场地地形、地貌特征,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表4.1.1划分,拟建场地属于对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3.5、地基土震陷

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5.7.11条及条文说明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版)第4.3.10条,拟建场地地层跨越地质构造单元较复杂,岩层及土层高低起伏较大,存在侧向扩展或流滑的可能,故需考虑地震震陷的影响.经处理后可不考虑地基土震陷的影响.

四、岩土工程评价

4.1、场地稳定性评价

根据本次勘察及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场地及场地附近未发现存在有全新活动断裂构造痕迹及岩溶、采空区不利埋藏物.但根据勘察资料,拟建场地跨越地质构造单元较复杂,岩层及土层高低起伏较大,且山体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故需针对地层的不均匀性及山体进行处理,处理后可视为稳定性场地.

4.2、岩土参数的统计与选用

4.2.1岩土参数的统计

①各层岩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按工程地质单元和层位分别统计.

②参加统计的指标舍弃不合理数值.当统计个数n≥6时,提供范围值、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n=4、5时,提供范围值、平均值;n≤3时,只提供范围值.

③标准贯入试验击数实测值的杆长修正按《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进行.统计表中提供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击数和修正击数.

4.2.2岩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9)的有关规定,结合本次勘探所用钻探工艺、取土器及取土方法,本次勘察钻孔土样质量等级接近Ⅱ级,探井土样为Ⅰ级土样,而且在运送及试验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人为扰动,使土样的个别指标失真或产生较大的离散性.为此在选用岩土参数时,根据所取土样质量等级,应按不利组合考虑.具体可根据指标的性质,依据相关规范和指标的用途及重要性,按不利组合分别取最大(最小)平均值.第②、③层土岩土参数应优先选用探井指标.岩土参数选用时根据指标的性质、用途及重要性分别按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进行修正后作为指标的标准值.

4.2.3岩石抗压试验数据统计结果

岩石抗压试验数据统计表表4.2.3

层序

岩层

试验项目

频数

最大值

最小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系数

灰岩

饱和单轴抗压强度

3

53.9

15.7

36.6

/

/

4.3、天然地基土承载力评价

本次勘察各层天然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系根据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原位测试及结合详勘报告综合确定,评价结果建议采用表4.3中建议值:

场地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确定表表4.3单位:

kPa

层号

岩土名称

物理试验法

标贯/动探法

建议值(fak)

杂填土

70

粉土

120

130

120

粉质粘土

130

140

130

卵石土

170

170

粉质粘土

150

160

150

卵石土

180

180

灰岩

1000

4.4、黄土湿陷性评价

根据土工报告可知,拟建场地5个探井的自重湿陷系数及湿陷变形系数均小于0.015,故根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拟建场地为非湿陷性场地.

五、基础工程

5.1、天然地基分析

5.1.1拟建场地为非湿陷性场地,不需针对地基的湿陷性进行处理;

5.1.2将场地第①层杂填土全部挖出后,13号孔-16号孔、18号孔-20号孔、25号孔-27号孔地段揭露第②层粉土层,设计单位需考虑第②层粉土层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是否满足上部结构设计要求来确定天然地基的可行性;拟建17号孔附近、21号孔-24号孔地段揭露第⑦层灰岩层,该层承载力较高,可直接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5.1.3拟建场地第①层杂填土全部挖出后,13号孔-16号孔、18号孔-20号孔、25号孔-27号孔地段揭露第②层粉土层,拟建17号孔附近、21号孔-24号孔地段揭露第⑦层灰岩层,设计单位应考虑挡墙在跨越不同地质单元时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5.2、地基与基础工程

5.2.1天然地基

将场地第①层杂填土全部挖出后,拟建17号孔附近、21号孔-24号孔地段揭露第⑦层灰岩层,该层承载力较高,可直接使用天然地基进行本工程的建设.

5.2.2换填垫层法

将场地第①层杂填土全部挖出后,13号孔-16号孔、18号孔-20号孔、25号孔-27号孔地段揭露第②层粉土层,设计单位需考虑第②层粉土层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及与17号孔附近、21号孔-24号孔地段揭露的第⑦层灰岩层的衔接处的不均匀沉降,故建议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处理,处理厚度不小于设计地基标高下2.0米且满足建筑物均匀沉降,换填材料采用级配砂石,应分层碾压密实,压实系数不小于0.97.

5.2.3钢筋混凝土灌注桩

拟建13号孔-16号孔、18号孔-20号孔、25号孔-27号孔地段将第①层杂填土全部挖出后,揭露第②层粉土层,为解决承载力及不均匀沉降,建议还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桩基础.

5.2.3.1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参数

桩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qsik及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qpk建议值见下表5.2.2.1.

钢筋砼灌注桩各土层桩参数表表5.2.2.1

土层编号

极限侧阻力标准值

qsik(kPa)

后注浆侧阻力

增强系数

极限端阻力标准值

qpk(kPa)

后注浆端阻力

增强系数

②粉土

24

1.4

/

/

③粉质粘土

53

1.4

/

/

④卵石土

150

2.4

/

/

⑤粉质粘土

55

1.5

/

/

⑥卵石土

150

2.4

4500

3.2

⑦灰岩

800

1.5

9000

2.1

注:

1、上述参数为干作业钻孔桩所对应参数,依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5.3.6和表5.3.5-1、5.3.5-2,结合土层指标确定.

2、如采用采用桩侧和桩端后注浆法,桩侧和桩端可大大提高,桩参数应通过载荷试验确定,上表后注浆增强系数参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第5.3.10条提供.

3、桩参数应通过试桩确定可行性.

5.2.3.2成桩可能性

根据勘察期间揭露地层情况,第④卵石土和⑥卵石土土层较薄,可穿越,其余土层均较易穿越.

5.2.3.3成桩工艺

根据本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宜选用干作业成孔.

5.2.3.4其他注意事项

1、在进行施工时应先进行试钻孔,以确定适宜的施工工艺和参数;

2、控制成桩时间、灌注时间;

3、若采用后注浆工艺,应注意注浆管的检查,地面冒浆和地下窜浆等问题,并应满足设计对后注浆的要求;

4、应按有关规范进行试桩、工程桩的检测.

六.边坡方案

6.1边坡安全等级

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拟建场地边坡为人工边坡,拟建17号孔附近、21号孔-24号孔地段为岩质边坡,岩体类型为Ⅲ或Ⅳ类,高度小于15.0米;拟建13号孔-16号孔、18号孔-20号孔、25号孔-27号孔地段为土质边坡,边坡高度小于10.0米,故判定该场地边坡等级均为二级.

6.2边坡支护建议

本工程具体支护方案需专业设计单位提供.各土层抗剪强度指标建议值见下表.

各土层ck、Φk建议值表6.2

土层

粘聚力ck(kPa)

内摩擦角(0)

①杂填土

/

15

②粉土

18

18

③粉质粘土

20

19

④卵石土

/

25

⑤粉质粘土

20

20

⑥卵石土

/

30

⑦灰岩

/

45

七、结论与建议

7.1、结论

7.1.1、本次勘探期间拟建场地地整体较为平坦,13号孔相对较高,勘探孔孔口绝对标高介于860.58米~855.32米之间,最大高差约5.26米.场地地貌单元属太原蒙山山前坡麓地貌.

7.1.2、拟建场地勘察期间未发现地下水,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本工程的影响.

7.1.3、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7.1.4、根据本次勘察及区域地质、构造资料,场地及场地附近未发现存在有全新活动断裂构造痕迹及岩溶、采空区不利埋藏物.但根据勘察资料,拟建场地跨越地质构造单元较复杂,岩层及土层高低起伏较大,且山体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