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30580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docx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毕设论文

中国某某某某学校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

姓名:

0000000

班级、学号:

000000000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

会计电算化

指导教师:

00000000

开题时间:

2009-2-12

完成时间:

2009-10-20

2009年10月20日

 

目录

毕业设计任务书…………………………………………………1

毕业设计成绩评定表……………………………………………2

答辩申请书……………………………………………………3-5

正文……………………………………………………………6-21

答辩委员会表决意见……………………………………………22

答辩过程记录表…………………………………………………23

 

课题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

一、课题(论文)提纲

0.引言

1.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1.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形式

1.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内部人控制问题

2.2制度保障不健全

2.3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较差

2.4惩罚力度不够

2.5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监督执行乏力

2.6会计自身因素的限制

3.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意义

4.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4.1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4.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机会

4.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

4.4加强法律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4.5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4.6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5.结语

二、内容摘要

会计信息是国家、投资人、债权人和相关方经济决策的依据;信息失真了,就会影响到正确决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本文通过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及其具体的各种原因,让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失真是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三、参考文献

[1]田莹,黄本,段霞.会计失真的成因及对策[M].财务与会计导刊,2006,

[2]尹勤英.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M].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

[3]谢华.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督现状的思考[J].中华财会网2005,

[4]陈友清.刍议会计报表分析中的陷阱[J].中华财会网2005,

 

论会计信息失真及治理对策

000

中文摘要:

会计信息是国家、投资人、债权人和相关方经济决策的依据;信息失真了,就会影响到正确决策,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设,本文通过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产生,及其具体的各种原因,让我们了解到会计信息失真是极为复杂,要治理,就不能单纯靠一种措施,而必须注意对多种治理措施的综合运用。

为此,应以会计法制建设为核心,辅以深入细致的行政管理,并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结合加强惩治腐败,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好转。

总之,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互协调,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关键字:

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危害;治理

0.引言

会计信息是按预定的要求,向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财务信息和有关的其他经济信息,是管理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防范经营风险的主要依据。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在不同环节和不同阶段加工处理数据而生成的其目的是向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有关部门(上称“消费者”)提供有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信息以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反映经济组织在特定时期的特征,揭示未来发展态势,并为相关利害关系人提供投资决策参考,从总量上反映社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1.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1.1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及形式

会计信息是由会计工作提供的关于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一切会计资料。

保证会计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不仅是会计信息客观性特征的总要求,而且也是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目的和重要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既要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的需要,也要满足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需要,还要满足单位外部各方面了解单位财务状况的需要。

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在各行各业的一些单位中时有发生,并成为全社会的热门话题。

假账、假报表、假成本、假利润、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干扰着小团体、个人利益提供了机会和方便,为贪污腐败大开了绿灯。

切实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是一项事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大问题。

在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也是普通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引发了会计诚信的社会性关注。

在2001年3月财政部公布的对159家企业1999年度会计信息质量抽查表明,抽查的159户企业中147户资产不实,157户利润额不真。

我国政府、中国证监会和中国注协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或完善和修订了许多规章制度,用以规范会计行为、约束中介执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可是,尽管如此,会计信息质量仍然难如人意,“会计炸弹”时有惊雷之声,经济腐败时有发生。

年初揭露出的粤海铁路公司(非上市公司)腐败案就是又一个定时炸弹,该案显示:

自1998年5月至2000年10月,原公司领导层通过组建多个经济实体,非法敛财657.44万元,流失建设资金3324.50万元。

这是又一桩典型的企业领导曾亲自参与炮制虚假会计信息骗取国有资产的案件。

众所周知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原红光实业、天津磁卡等等都曾是虚假会计信息的制造高手,这些公司通过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来粉饰自己业绩,欺骗社会公众,达到自己的不法目的。

以银广厦为例,2000年银广厦发生的应收账款超过4亿人民币之多,最多的欠款单位是德国诚信贸易公司,欠款额近2亿人民币,占银广厦应收账款总额50%.根本不提供机械设备的银广厦会如此大额向经营机械产品和技术咨询的德国诚信贸易公司提供产品和服务,注册会计师却放弃了职业操守予以了“忽略”,使会计诚信无以言对。

近年来,我国会计界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要求,在会计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建立并不断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系。

尤其是《会计法》的颁布执行,使我国的会计领域出现了一个崭新局面,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了法律保证,有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种综合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成为处理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的依据。

同时,因为经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人为控制等原因,会计信息失真,已经成为国内外普遍存在的问题,轻者将导致投资决策、债权人决策失误,给投资者和债权人造成利益损失;重者将削弱政府宏观调控的效力,削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甚至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会计信息失真表现多种多样,不同的所有制其表现也有区别,但其主要表现有这样几种:

A、实收资本虚假。

一些企业在申办注册时,借资金验资,注册资金数很大,验收后再归还,实有资金很少,有的甚至完全虚假。

一方面表现为虚增实收资本,另一方面表现为虚增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或其他资产,进而达到增加虚假净资产目的,虚假扩大企业规模,抬高企业等级,抽逃企业资本,从而骗取虚假商誉,骗取商业贷款,欺骗国家管理部门,欺骗经营伙伴,欺骗投资者,欺诈职工。

一旦经营、投资不当,轻则无法归还贷款,使银行贷款成为不良贷款,重则企业破产,造成国家和企业无法挽回的损失。

B、呆账坏账多。

不少企业的应收、预付账款中,呆账坏账多,有的对方单位已撤消、关闭;有的已资不抵债,无力偿还;有的对方企业无处可找,无法对账;有的是多年陈旧款,对方不认账,并失去法律时效。

种种原因,致使应收款项确实难以收回,但仍挂在账上。

有些企业因不愿减少利润或增加亏损,不予处理;有些则是因缺少合法手续而不能处理或不许处理,这种名存实亡的资产虚挂,造成资产严重不实。

  

C、库存材料,账实不符。

有的商品已售出,未作销售,从而有账无物,或无账无物;有的商品售出,因原材料发票未到,也未作估价入账,进而多转、少转或不转销售成本,账面价值严重偏离实际价值;存货不及时定期盘点,存货的丢失、亏损和盈溢不作账务处理等,造成数量不实。

D、对外投资,计盈不计亏。

不少企业的对外控股投资,不按权益法核算,只计算收到的投资受益,不核算应承担的亏损,有些被投资企业大额亏损,资不抵债,或关闭倒闭,但投资企业不作损失处理。

造成损益核算不真实。

E、隐瞒收人,虚增成本,逃避税收。

有些企业该作收入的不及时作收入,货款在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科目中挂账,以收据在往来账户中结转,不交税收、不作利润,往来账成了名副其实的“防空洞”。

出具假凭证,支款支物,收入不入账、办假手续填报坏账、盘亏、报废资产,故意将账目搞乱、混水摸鱼,导致企业净资产由正变负,单位或国有资财大大流失。

以达到转移国有资产,贪污盗窃、少交税或不交税的目的。

这种故意多列费用支出、扩大成本开支,少计营业收入,造成账目混乱手法,危害极大。

F、成本费用任意挂账。

缓摊待摊费用或少提不提折旧、减值准备、附加费等应提费用,已付利息挂账,损失不处理,造成虚盈实亏。

G、在成本中任意调节利润。

有些企业把多计少计的销售成本作为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利润多了,为了少交所得税,就故意多转成本,减少利润。

没有利润甚至利润亏损了,为了对上级表示有盈利,就故意少转成本,为企业留下隐患。

以上种种手法,不但使会计信息失真了,而且把社会经济秩序也搞乱了。

1.2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对内直接降低,甚至丧失了会计的计划、预算、反映、控制和监督作用和职能,企业无法建立、执行有效的内控制度,会因家底不清无法据以作出合理的经济预测而发生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损失,从而失去了会计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指导作用;对外无法让债权人和广大投资者及潜在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现状和预测未来,这又直接制约企业对外筹集资金,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壮大。

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国家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

而人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最大的问题是虚假会计信息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滋生腐败、掩盖腐败,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

失真的会计信息所带来的损失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弥补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困惑和担忧也未必能够在短期内从阴影中摆脱出来,这就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带来了隐患和危害,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

由于企业经营者的舞弊和会计从业人员的假账造成企业破产倒闭,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人们对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产生更为深重的疑虑,从而引发了对会计信息的信任危机.上海财经大学曾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多数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6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公司的个别项目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两项合计,总计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现在投资者对上市企业及中介机构不信任感急剧上升,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大盘受到拖累也便是必然。

由于缺乏良好的公众对会计信息的信任,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发展,都将面临严重困难。

第二,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

某些企业的经营者为了避免他所经营的企业被兼并以至自身被淘汰而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业绩的效果。

这样一来,会造成所有企业的平均业绩虚假上浮,从而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

原本经营业绩良好且提供真实完整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账面业绩很可能低于平均业绩而遭到“出局”;而经营业绩差但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的企业经营者,其表面业绩很可能会高于平均业绩而得以“生存”。

这样,如果“机会收益”远大于“败露成本”时,便出现了假会计信息驱逐真会计信息的现象。

第三,搅混资本市场,进而扰乱市场经济。

资本市场是对资本资源进行再分配的场所,从而对社会资源进行再配置。

不同的资源配置则意味着不同的经济效率。

当资本市场有效率时,就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良性发展;当资本市场是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则阻碍社会经济进步。

但若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以假账面对公众时,就会给公司的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带来利益侵害,产生严重的不良经济后果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序化,搅混了资本市场,进而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2.1内部人控制问题

内部人控制是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由于利益的驱动,为扩大经营业绩,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不善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和小团体利益,擅自更改会计信息,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账外账,私设小金库,其目的不外乎为政绩考核、为偷逃税收、为筹资融资、为一己私欲。

表现在:

某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达到少缴或延缓税收或夸大当期的经营业绩的目的,将收益控制在某一范围;还有一些企业领导将小集体甚至个人意志强加于会计制度、政策法规及国家利益之上,通过调整会计科目、虚列往来账、虚列收入或转移收入等手段,假账真算或真账假算,更有甚者则采取对内对外两套账或多套账,分别报送不同的综合管理部门,以骗取财政、银行的支持。

2.2制度保障不健全

一是企业制度不健全,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一些单位负责人独断专行,为会计造假提供了客观条件;二是会计准则不够完善。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许多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而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

截至目前发布实施的十几个具体会计准则,多数还是在上市公司实施,主要是出现什么问题制定什么规范,这种“救火式”的准则制定,远远不足以对新出现经济情况的会计处理进行规范。

而且,现有制度、法规都是根据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相对具有滞后性,由于准则、制度等会计规范本身不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必然有一定出入,造成信息的不实。

我国财务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会计基础工作差,虽然近年来为规范市场运作,修改了一些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部分法规的出台严重滞后于实践,立法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并且一些法律条文较粗,缺乏可操作性表现在:

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混乱,账外资产、闲置资产、呆坏账现象严重,有账无物、有物无账,会计基础工作弱化。

有些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财务监督,会计人员执行的内部监督职能形同虚设。

2.3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较差

会计人员是会计活动的主体,会计信息是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中生成的。

由于客观经济活动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往往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估计、判断与推理,而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进行的估计、判断与推理往往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一些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虽然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会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同时,在对会计准则、制度的理解应用方面,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一些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可能因为理解偏差而错误运用,甚至会运用会计准则等法规、规章所不允许的会计政策,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表现在:

我国在人事管理上还存在任人唯亲的情况,有的企业还沿用计划体制下的管理方法,致使素质差的下不去,素质高的上不采。

部分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的素质低下、职业判断能力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企业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也不够重视,因而导致操作性、原理性错误,如乱用会计科目、随意改变账户对应关系,会计确认及计量工作混乱。

2.4惩罚力度不够

我国《刑法》、《会计法》对会计做假行为都作了处罚规定,但执行起来,普遍存在着执法不严、惩治力度不够,不能起到惩戒作用。

一是会计造假行为败露后,司法介入欠缺,有时甚至片面强调发展经济,而放松了对违法违纪行为的处罚,减弱了法律的威慑力;二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刑事处罚,或以经济处罚代替行政和刑事处罚。

经济处罚由造假单位来承担责任,最终由投资者或股东来承担,致使执法处罚乏力;三是重处罚单位,轻处罚个人。

处罚单位,影响的是广大单位职工的利益,对造假主谋单位负责人和执行者会计人员惩处力度不够,很少能影响到造假者的利益,从而助涨了造假者气焰,导致造假者胆大妄为;四是会计造假成本低、风险小使会计造假现象有禁不止,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泛滥。

会计法中明文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

”但是在执行中,国有基层企业大都实行法人代表负责制,中层管理人员由法人代表聘任。

由于存在上述原因,约束了会计人员发挥会计监督作用,企业领导把会计当作“账房先生”,会计对领导的意图唯命是从,致使会计信息失真,欺骗了国家、欺骗了投资者和债权人。

2.5会计工作社会监督体系监督执行乏力

在我国执行的是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外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理论完善,但实际运作存在很多问题。

一是会计监督弱化,单位会计受制于领导,只能为领导服务,很多会计人员为了不受到排挤、报复而选择“驱从领导”,致使会计监督形同虚设;二是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弱化,权责利界线不清,内部监督不能独立发挥其作用,无法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现象;三是政府监督没有形成合力,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外部监督虽有所作为,但由于诸多监督机关监督标准不统一,在管理上各自为政,注重完成各自的职能任务,相互间的配合及监督合力未能形成,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四是社会监督体系不够完善,虽然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审查验证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五是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不能有效地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造成单位和个人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自我约束能力。

目前企业的外部监督主要由企业主管部门实施,而主管部门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

近几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有了一定发展,但其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的还出具虚假的验证报告,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会计社会监督体系。

2.6会计自身因素的限制

会计准则、制度规定了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基本规范要求,但是,受会计的某些既定前提与原则的影响和限制,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如会计工作必须考虑会计信息成本,受成本效益原则限制,就意味着会计信息不可能尽善尽美,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实;作为会计基本前提之一的货币计量假设的运用,是以经济活动均可以货币计量和货币币值稳定不变为假设条件构造的,而现实并非完全如此,从而使生成的会计信息不实;根据重要性原则,需要舍弃或简化相对不重要的信息,使得会计信息与业务原貌有出入;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要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估计入账,可能发生的收益不能估计入账,而可能的收益在将来实现,可能的损失在将来不发生,也会造成会计信息不实。

同时,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可选择性,使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在一定情况下又可以变更,自然会产生会计的不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不实。

3.会计信息失真治理的意义

纵观上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性。

特别是从会计信息真实的重要性来看,我们可以了解提供真实、合法、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会计工作为经济服务的基本任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和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入手,综合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实践获得反映会计主体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

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以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帮助投资者和贷款人进行合理决策;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宏观调控;帮助企业加强和改善经营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

因此,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于企业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会计信息失真治理对策

4.1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加大对会计造假的惩罚力度,提高会计失信成本,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以此消除因利益驱使而造假的可能。

对于造假的会计不单要进行行政处罚,而且要给予经济惩罚,且惩罚的数目要远远超过他造假的所得;对于唆使会计人员做假账的经营者同样要进行处罚,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要尽快建立完善的民事赔偿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把一些违纪、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4.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机会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对会计信息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监督。

内部控制制度包括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和制约,严格的会计核算程序,健全的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审批、领报制度,对外投资、资产处置等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审批制度,财产清查制度,内部稽核和审计制度,会计人员任职资格和考核制度等。

可以建立总会计师制度,从组织上为会计反映、控制创造条件;也可以实行审计委员会制度,加强内部审计监督的力度,从制度上堵住可能生产虚假会计信息的漏洞。

4.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职业道德教育。

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自觉抵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其次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帮助会计人员更新会计知识,熟悉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精通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准确判断会计事项,恰当进行会计处理;同时加强计算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4.4加强法律监督,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健全法规,为监督提供法律依据,除了尽快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外,还要制定有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管理法规,对管理方法、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力以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惩处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要加强会计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既要加大行政和刑事处罚力度,又要加大民事赔偿力度,不仅对违规企业实行制裁,而且要追究自然人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充分发挥法律对造假行为的震慑作用。

4.5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健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是贯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参与经济业务事项的所有过程的工作人员要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要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程序。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程序,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及时防止经营决策失误和经济舞弊,通过建立完整的内部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形成一系列内部控制的方法和措施,使内部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企业外部会计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加强对企业会计报表的检查与评估,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督促企业加强财务监督,保证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

我国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等部门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会计监督检查,发挥会计监督机制的威慑力,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整顿会计秩序,净化会计环境。

 

4.6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各单位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