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3047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68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docx

人教版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

人教版2020年(春秋版)九年级中考模拟历史试题(I)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是()

A.九一八事变

B.“十二月党人”起义

C.萨拉热窝事件

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2.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A.后起国家对老牌强国的超越

B.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C.能源利用及动力、应用技术的革新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3.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其活字是

A.木活字

B.铅活字

C.铜活字

D.陶活字

4.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据下图示,试拟一合适标题()

A.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B.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C.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D.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5.十九大报告指出:

“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

”“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

A.三民主义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6.“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

曰: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该思想流派所持的治国理念是

A.以德治国,反对刑罚

B.无为而治,崇尚自然

C.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D.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7.清朝政府为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祖国东南海防采取的措施是

A.在台湾开垦荒地

B.驱逐荷兰侵略者出台湾

C.大陆居民移居台湾

D.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8.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宣布实行全民抗战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1,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这些变化得益于

A.土地改革的推行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人民公社的建立

10.以前那些对我军能够有效抗击侵略者尚心存疑惑的思想,全部在这次“百团大战”的背景下消失殆尽。

这说明百团大战

A.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B.提高了八路军的威望

C.扭转了抗日战争的局面

D.粉碎了敌人的“囚笼”

11.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点是()

A.为限制王权,制定了本国宪法

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

C.改变了原来的社会性质

D.进行了反对外国干涉的革命战争

12.下列邮票承载的史实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民族解放运动

B.思想解放运动

C.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D.资本主义的兴起

13.《同治夷务》中写道: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

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持这一观点并付诸实施的是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14.如果你是随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使者之一,你需要准备的东西包括()

①牛羊 ②金币  ③丝绸  ④大量的武器和粮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民主、科学   

③三民主义    

④变法图强

A.①④③②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

16.19世纪60年代美俄两国都要解决国内的重大问题,其相同历史任务是()

A.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B.为资本主义发展消除障碍

C.避免国家分裂

D.反抗殖民压迫

17.1982年,全国农副产品中油料和肉类产量,分别比1978年增加659.9万吨和494.5万吨;农村集市从无到有……。

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

1993年2月,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

由此不能得到的信息是

A.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建立

B.国家经济管理逐步走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C.改革开放后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

D.粮食供应已经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18.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美国《独立宣言》和1787年美国宪法代表着人类民主文明历程的重要成果。

其内容各具特点,下面对四部文献特点的归纳,正确的是()

A.《权利法案》——三权分立原则

B.《独立宣言》——以法律形式限制君权

C.《人权宣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1787年宪法——宣告独立

19.2003年3月20日,美国及其盟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次伊拉克战争又称第二次海湾战争。

这一事实表明

A.当今世界出现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C.美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冷战掩盖下的民族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

20.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它再现了古代希腊社会的图景,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

这部文学名作是

A.《天方夜谭》

B.《俄底浦斯王》

C.《荷马史诗》

D.《十二表法》

21.下面图片反映了中世纪西欧缔结封君封臣关系的仪式。

以下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与西周的分封制本质相同

B.一个人不能既是封君又是封臣

C.封君和封臣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明确了封君与封臣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22.“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得用。

”这段材料反映了

A.秦朝百姓以金玉为印

B.秦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C.秦朝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2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所谓的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大革命,既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政治基础,它必然提不出任何建设性的纲领,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

”中共中央的这一深刻反思主要是基于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

D.文化大革命

24.历史结论的提出,必须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下列历史结论,不正确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B.英国的宪章运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

D.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欧洲殖民者奴役非洲几百年的历史结束

25.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对下列图片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图①反映了商朝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

B.图②中的发明对航海事业产生重要影响

C.图③反映了宋代活字印刷技术的高超水平

D.图④中的著作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综合题

26.观察下来图片,完成练习。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材料二:

(1)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各是什么?

两次工业革命分别使人们进入到什么时代?

(2)图

(一)改进蒸汽机和图

(二)发明蒸汽火车的英国科学家分别是谁?

(3)图(三)是美国的发明大王?

图(四)是发明大王发明的属于什么丝灯泡?

(4)图(五)被称为“汽车之父”,发明汽车的是谁?

(5)两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在方便人们出行方面,除了材料中提到的火车、汽车外还有哪两项发明?

27.图片是形象的史料。

观察下列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工作的部分珍贵史料,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中,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怎样的外交原则?

(2)图二中,周恩来提出的什么外交方针推动亚非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图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4)图四中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相握、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的美国总统是谁?

(5)图五是邓小平哪一构想成功实践?

这一方针最初是为解决什么问题提出的?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综合题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