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27044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docx

初中语文文化美文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

陶渊明的酒,才是你最该喝下的鸡汤

【拾遗物语:

人生最了不起的事业,恰恰就是生活本身。

  

  01

  

  要说陶渊明,得先说其曾祖陶侃。

陶侃出生于草根之家,家贫如洗。

很小的时候,陶侃父亲就死了。

母亲靠纺纱织布供他读书交友,终于把他培养成了一个三好学生。

  

  鄱阳县有个孝廉叫范逵,有年冬天外出办事,途经浔阳。

哪知突遇天降大雪,路被封死了。

迫不得已,他只好就近找人家借宿。

这一找,刚好来到了陶侃家。

  

  冬天,大雪覆盖,找不到草料。

陶侃母亲就把铺床的稻草铡碎,用来喂马。

家里没有好酒好菜招待客人,她就把头发剪了卖了,换回一桌酒菜。

数周后,范逵找到庐江太守张夔,把在陶侃家借宿的经历告诉了张夔。

  

  张夔听了很感动:

“让陶侃到我这里做个督邮吧!

”陶侃就从小山村飞到了城市里。

  

  有一次,张夔夫人忽患重病,痛苦不堪,得赶紧请大夫。

不料附近大夫都出诊去了,要请大夫,得去百里之外。

屋外天寒地冻,大雪纷飞。

在场的幕僚和下属皆默不作声,

  

  这时,陶侃站了出来:

“我去请。

”夫人病好后,张夔非常感激,觉得陶侃有情有义,就荐他做了孝廉。

渐渐,陶侃的德名便传了开来。

后来,荆州刺史刘弘非常赏识他,就调陶侃至麾下任了南蛮长史。

  

  公元303年,张昌率领流民起义,连下数城,锐不可当。

朝廷立命刘弘率军前去镇压。

刘弘连吃败仗,丢失大片土地。

最后,他只好派出了陶侃。

陶侃率军大败张昌,平定了叛乱。

随后数年,陶侃又多次平定叛乱,先升任荆州刺史,后调任广州刺史。

  

  陶侃任广州刺史期间,每天早上,他把一百块砖搬到书房外。

到了傍晚,他又把一百块砖运回书房。

朋友问他:

“你这是干嘛啊?

”陶侃回答:

“过分悠闲安逸,以后难担大任。

  

  陶侃做了刺史,十分勤奋清廉。

部下中有人闲于游戏而荒废职事,陶侃便将其酒器、赌具投入江中,警告说:

“如若再犯,军法处置。

  

  有一次,他路过都尉夏施家,看到几株柳树,厉声问夏施:

“这几棵树,是不是西门外驿道上的?

”夏施吓得屁滚尿流,立马把树移了回去。

  

  有一天,陶侃外出视察民生。

看到有人拿着一把禾苗玩耍,就问道:

“你拿这个干什么?

”那人答:

“走过稻田,顺手摘下来玩玩。

  

  陶侃立即将他绑起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看你以后还敢不敢随便糟蹋别人庄稼?

”在陶侃治理下,广州兵强马壮,物阜民安。

  

  公元325年8月,晋明帝驾崩。

皇太子司马衍即位,称晋成帝。

晋成帝只有5岁,才刚刚断奶,所以军政大事皆交由皇太后哥哥庾亮裁决。

庾亮掌权后,烧了一把大火——削兵权。

  

  历阳内史苏峻怕被“夺权丧命”,便联合豫州刺史祖约,带兵造了反。

两人联军锐不可当,连连大捷,最后竟然攻占了东晋都城建康。

  

  大厦将倾,谁来挽狂澜于既倒?

最后,还是陶侃站了出来。

公元328年9月,陶侃率军攻入石头城,斩杀了苏峻,平定了这次大叛乱。

战后,陶侃被封大司马、长沙郡公,掌管八州军权,威名之盛,一时无两。

  

  02

  

  说完陶侃,再来说说陶渊明的外公孟嘉。

因为这两人,对陶渊明的影响实在太大。

  

  孟嘉是陶侃女婿,娶了陶侃的第十个女儿。

而孟嘉又把第四个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孙子陶逸,近亲结婚,生下了陶渊明。

  

  孟嘉乃东晋名士,德才双美。

年纪轻轻便已名动京城,名气大到什么程度?

大到皇上晋穆帝都想认识他,孟嘉却推说有脚疾,不便去面圣。

哪知晋穆帝想见得不得了,竟派人把孟嘉抬进了宫里。

孟嘉后得大将军桓温青睐,做了军中长史。

  

  有一年,重阳节。

桓温携下属游龙山,登高赏菊。

一阵山风袭来,吹落了孟嘉的帽子。

但孟嘉竟然浑然不觉。

不久,他去了趟厕所。

他一离开,桓温就搞了个恶作剧,让孙盛写篇文章嘲讽孟嘉,连帽子和文章都放到孟嘉座位上。

  

  孟嘉如厕归来,看到嘲讽文章。

立即要来纸笔,写了一篇辩护辞。

孙盛之文本来已算相当了得了,哪知孟嘉的辩护辞却胜他百倍,“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大家本想嘲笑孟嘉,结果反被他镇住了。

这就是文化史上有名的“孟嘉落帽”。

  

  有才虽难得,但其真性情更加难得。

随便举一列:

有一次,朋友谢永病故。

孟嘉去吊丧时,路过永兴。

恰巧此时,名士许询也乘船路过此地。

许询见对面船头站立一人,举止风流儒雅,便暗自寻思:

“天下名士我差不多都认识,怎么偏偏不认识此人,听说中州有位名士叫孟嘉,不知是不是他?

”一打听,果然是孟嘉。

  

  许询欣喜不已,急忙派人来求见。

孟嘉早就耳闻许询大名,心仪已久,便对来人说:

“我现在要赶着去凭吊故人,返回时一定再来拜望。

”孟嘉以为许询是当地人,没想到许询也只是一个过路客。

但许询将船停在永兴,一直等待孟嘉归来。

  

  多日后,孟嘉凭吊归来。

与许询把酒船上,畅谈了三天三夜。

“直到身体不支,方才依依惜别。

”孟嘉就是这么潇洒不羁、本真疏放,以“旷达真率”闻名于东晋。

  

  03

  

  陶侃死后,将爵位传给了长子陶夏。

弟弟陶斌不服气,于是两人干了一仗。

陶夏把陶斌杀死了,不久自己也病亡。

陶侃十七个儿子,都不怎么争气,老是窝里斗,整个家族很快衰落。

  

  陶渊明爷爷陶茂在家族中本就地位低微,所以,他这一支衰落得特别快,等到陶渊明父亲这一代,家境已趋于贫寒。

  

  公元365年,陶渊明出生了。

他8岁时,父亲陶逸就去世了。

渊明便跟着母亲种田为生。

所幸的是,父亲和外公留下了不少藏书。

种田之余,看书之余,母亲常常给渊明讲曾祖陶侃和外公孟嘉的事迹,渊明听得心旌摇荡、意往神驰。

所以,他从小就立下了两大志向。

  

  第一个志向:

要像曾祖陶侃一样大济苍生。

渊明在《杂诗》中写道: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他年轻时便立下猛志,想建立一番功业。

渊明又在《拟古》中写道: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渊明为“实现猛志”而积极准备着,把身体练得强壮,把剑术练得迅捷。

只待觅得机会,尽忠报效国家。

  

  第二个志向:

要像外公孟嘉一样活得潇洒不羁。

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虽想建功立业,但不刻意追求名利;喜欢读书,但是不抠字眼,读书是为了获得快乐,不是为了求一文凭。

特别喜欢喝酒,但家穷常不可得,于是亲朋常常摆了酒席来招待我。

我喝酒就想喝个尽兴,喝醉了最好。

我也喜欢写文章,不为了求得声名,而是旨在抒发胸中志趣,自娱自乐。

  

  想像曾祖陶侃一样大济苍生的陶渊明,骨子里却流着和外公孟嘉一样的血液——潇洒不羁、本真疏放。

这两种志向,就像两列火车,时常在他心里迎头相撞,让他痛苦不堪。

  

  04

  

  29岁那年,为扶济家境的“穷苦”,更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猛志”陶渊明走出书斋,应征为江州祭酒,分管兵戎、治安、田租、祭祀、水利等部门。

  

  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官职,但陶渊明遇到了一个奇葩领导——江州刺史王凝之。

王凝之就是书圣王羲之的次子。

王凝之的老婆是东晋大才女谢道韫。

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

东晋名相谢安问子侄:

“可用何物比喻飞雪?

”侄子谢朗说:

“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则说:

“未若柳絮因风起。

”比喻很是精妙,谢安连连赞叹。

谢道韫因此而被称为“咏絮才女”。

  

  谢才女在父母之命下嫁给了王凝之,一年后,谢才女回娘家,深情抑郁。

谢安问:

“遇到什么事了?

”谢才女凄然道:

“不意天壤之间,乃有王郎。

”没想到天底下竟有王凝之这样的窝囊废。

  

  王凝之不但才疏,而且痴信五斗米道。

整天炼丹画符,求神拜鬼,把刺史衙门搞得乌烟瘴气。

陶渊明美其名曰为江州之祭酒,实际却成了“五斗米道”之祭酒。

“渊明,你明天去搞个道会庆典。

”“渊明,修建道观的事就交给你了。

”…………

  

  没过多久,陶渊明就烦了。

他血液里的“孟嘉”苏醒了:

“跟着这样的领导,能有什么出息,还不如回家种田去。

”两月后,他递上了辞职信:

“我难胜此职,还是回家种田吧。

  

  几年后,孙恩率兵叛乱。

王凝之部下欲调集人马登城防守,王凝之却说:

“慌什么?

我请了天兵天将,他们打不进来。

”结果孙恩很快破城而入,将王凝之父子乱刀砍死。

  

  公元396年,晋孝武帝驾崩,司马德宗即位。

这德宗,是一个白痴。

所以军政大事任由太傅司马道子父子摆布。

这两父子,卖官鬻爵,荒淫无道,很快就引起了一帮大臣的不满。

  

  公元399年,江州刺史桓玄悍然起兵,准备讨伐司马道子父子。

桓玄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

“皇帝身边有专权小人,我要替皇帝清除他们。

  

  听到桓玄起兵“清君侧”的消息,在家老老实实种了六年地的陶渊明,血液里的“陶侃”苏醒了:

“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你怎么还能呆在家里啊?

”于是,陶渊明立即投奔桓玄,成了桓玄帐下的一名幕僚。

  

  但陶渊明干着干着,就觉得不对劲了:

“桓玄这小子,名义上是说清君侧,实际上却想密谋皇权。

”这时,他血液里的“孟嘉”苏醒了:

“跟着这样的小人,即便建立大业也很可耻,不如回家种田去。

”恰巧这时,母亲出门赏花坠井而死。

陶渊明立即递交了辞职信:

“我要回家守孝去。

  

  公元403年,桓玄除掉了司马道子父子。

然后,又逼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了自己。

桓玄篡位后,极度骄奢荒侈,渐渐引起了一帮大臣的不满。

  

  公元404年,彭城内史刘裕悍然起兵:

“不杀篡贼桓玄,不足以谢天下。

”听到刘裕起兵“讨伐篡贼”的消息,陶渊明血液里的“陶侃”又苏醒了:

“士当以天下为己任,此时不报国何时报国?

”于是,陶渊明立即投奔刘裕,成了刘裕麾下的一名参军。

  

  但干着干着,渊明蓦然发现:

“刘裕这小子,竟然也跟桓玄一样挂羊头卖狗肉。

”渊明报国之心一下冷到冰点,他失望之极,立马辞职投奔建威将军刘敬宣,在刘敬宣麾下担任参军。

哪知刘敬宣为了“明哲保身”,竟然自己辞去了江州刺史的职务,陶渊明甚是失望,黯黯然回到了老家。

四次出仕,皆“无功”而返。

  

  陶渊明回到浔阳老家后,脑壳便一天天“头痛”起来。

妻子长叹:

“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

”孩子长叹:

“都已经两个月没吃肉了。

”渊明自己也感叹:

“我也半月没喝酒了。

  

  这时,他叔叔陶夔来了:

“你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老婆孩子着想啊!

”看着老婆孩子满眼的期待,渊明对叔叔说:

“好吧,我又出去当当官。

”在陶夔引荐下,陶渊明做了彭泽县令。

  

  上任不到三月,就碰到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

刘云常以巡视之名索贿,凶狠贪婪远近闻名。

县吏提醒:

“我们当备好礼,穿盛装,恭敬迎之。

”陶渊明血液里的“孟嘉”一下就怒了: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呢?

  

  陶渊明脱下官服,决然而去:

“做官总是违心,老子不做也罢!

”“我宁肯挨冻受饿,也不再忍受官场污浊了!

  

  05

  

  于是,陶渊明写了一封著名的辞职信——《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回家去吧!

田园都快荒芜了。

为什么还不回去呢?

那才是我的安身之所啊!

既然心灵已成了形体的奴隶,何必还耽留不返、惆怅独悲?

所幸的是,我入迷途还不算远,现在返归,一切从新开始还来得及。

  

  辞职回到老家,陶渊明又写了一首《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把生活分成两种:

一种是活在牢笼里,一种是活在自然里。

“我本是爱自然性本真之人,但却误入‘立功立德立言’之尘网牢笼,辗转不能超生,浪费了半生时间。

现在终于醒悟,重新回归我任真自得的状态。

  

  陶渊明的这次辞官,不是嫌弃官当得太小,也不是为了去一个更好的衙门,更不是以辞职为借口谋取更高的职位,他要辞去的,是和内心相悖的生活方式。

  

  正如学者费勇所说:

“陶渊明的辞职,不是利益的计较,而是生活方式的考量:

是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还是随波逐流,沿着社会设定的轨道滑行?

陶渊明辞掉的,不是一个什么职务,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认可的几乎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现在很多人也经常辞职,但为何辞来辞去始终难以快乐?

因为你辞的是薪水,辞职是想低薪换高薪。

因为你辞的是职务,辞职是想低位换高位。

这样的辞职,无非是从一个牢笼跳进另一个牢笼,只是后面的牢笼更加“漂亮”而已,高兴不了几天,你又陷入郁闷之中。

  

  因为本质上,这就不是你想要的生活。

所以陶渊明告诉我们:

辞职辞的不应是职务和薪水,而应是劣质的生活方式——离开那些阻碍自己自由和尊严的体制和系统,去寻找与创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陶渊明想寻找与创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他说:

“世界那么大,老子种田去。

”他要去过一种实实在在的农民生活。

《归去来兮辞》是一个伟大的分界点,那个追求“立功立德立言”的陶渊明倒地而亡,一个潇洒不羁、自由自在的陶渊明正式出炉。

  

  06

  

  彻底开悟之后,陶渊明的美好生活就开始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我有十余亩地大的房子,虽然其中大部分都是草屋,但榆树和柳树的树荫遮盖了后院,桃树和李树结满果实挺立在前院。

你听,深巷中狗在叫。

你听,桑树巅鸡在鸣。

你看,庭院多简洁,没有尘埃。

你看,心里多素净,没有是非。

  

  陶渊明说:

“怎么样,我住的地方爽呆了吧!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去南山之下开荒种豆。

狭窄的道路两旁草木森森,露水弄脏了我的衣服根本不足一提,因为我耕作的心情是多么欢快舒畅。

  

  居止次城邑,逍遥自闲止。

  

  坐止高荫下,步止荜门里。

  

  好味止园葵,大懽止稚子。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耕作之余,我就看看书,看书也用不着去奢华之地,找个树荫坐下来,心就静了。

读书之余,我想散散步,散步也不用跋涉百里去看名山大川,就在柴门小院里走走,心就清了。

散步之余,我想吃点美食。

吃美食也不用去城里的酒吧、咖啡馆,我自家地里长着无公害蔬菜,随便煮煮就是人间美味。

酒喝足了,饭吃饱了,我就和儿女们一起吹吹牛,心就安了。

耕种、读书、写诗、喝酒、摘菜、赏景……

  

  陶渊明活得那叫一个爽心自在。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

“陶渊明在田园劳动中找到了归宿好寄托,他把人的觉醒提高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寻求一种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

  

  07

  

  一名郡将前来看望陶渊明。

陶渊明正在酿酒,刚好煮熟。

他随意取下头巾当作漉布,漉完酒之后又戴回脑袋上,弄得头发上满是酒星子。

但陶渊明毫不在意,就这样接待了郡将。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葛巾漉酒”。

  

  无论是官吏还是贫民来造访,只要有酒,陶渊明便会设宴款待。

如果自己先喝醉了,就会说一句:

“我醉欲眠,卿且去。

”我喝醉了,想睡觉,你自己喝完走人。

  

  好朋友颜延之要去建康做参军了,临别前,陶渊明送他一首诗,颜延之想舞剑回赠,可没有带剑。

陶渊明就取来一树枝,让他舞动。

自己则一边抚琴,一边吟诗助兴。

  

  第二日一早,孩子们跑来说:

“颜延之没打招呼就走啦。

”陶渊明不但不恼,反而高兴地说:

“尽兴而别,何必作女儿家缠绵姿态!

”陶渊明活得就是这般真率。

  

  江州刺史王弘很想结识陶渊明,但渊明觉得没有刻意结识高官的必要。

于是便假装有病,不见。

有一天,王弘得知渊明要去庐山。

就请渊明的朋友庞通之备上好酒,在庐山半道上摆了一桌酒席。

渊明有足疾,走路不能持远,走到半路,见亭子里有一桌酒席,酒席之旁还坐着自己的老朋友,欣喜不已,立马与庞通之把酒畅饮。

  

  一会,王弘就出现了。

他假装路过,趁机加入了酒席。

渊明心里透亮,但也毫不介怀,三人举杯畅饮,大醉而归。

从此,渊明与王弘便做了朋友。

  

  有一次,王弘请陶渊明去府里喝酒。

渊明走到刺史府时,草鞋坏了一只,他干脆将另一只也扔了,光着脚就入了府。

喝酒之时,王弘发现渊明没穿鞋,便让下属去量一下渊明脚的尺寸,渊明就随意把脚伸出去让他们量,丝毫也不觉得难为情。

  

  酒喝完了,王弘问:

“你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去?

”渊明也不客气:

“我脚有病,坐竹轿就行了。

”于是,王弘便命人将他抬了回去。

一路之上,陶渊明谈笑风生,丝毫没有受宠若惊之意。

他活得就是这般真率。

  

  苏轼这样评价陶渊明说:

“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

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想做官了就出去做官,不会因追求仕途就感到不好意思。

想归隐了就爽快归隐,也不把归隐看做多清高的事儿。

挨饿了就去乡邻家敲门讨口饭吃,有吃的就以鸡肉、米饭招待客人。

  

  陶渊明最最难得的就是他的“任真”。

任凭真心,跟随真心,不矫饰,不做作。

不管是为人,还是写诗,陶渊明只认一个理——任真自然。

  

  其他文人写诗时,都有“为人”之心,就是预想我写以后,别人会怎么评价,于是故意求奇险、求华丽、求平淡。

比如白居易,写诗要让“老妪都解”,他故意要求每一个人都能看懂。

但这么一刻意,诗文便落了俗套。

  

  而陶渊明写诗为文只讲“任真自然”,“如果我的情思是复杂的,我就在诗里把我的复杂表现出来,如果是简单的,我就把简单表现出来。

至于你们懂不懂,不管我的事。

我写诗就是表达志趣,与你们毫不相干。

  

  所以,渊明之“任真自然”征服了无数文豪。

杜甫说:

“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欧阳修说:

“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苏轼说:

“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辛弃疾说:

“千载下,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王安石说:

“晋宋之间,一人而已。

”元好问说:

“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

  

  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到做自己的人,找不出几个,但陶渊明实实在在做到了。

  

  随着年岁增长,不知道大家发现没:

我们走着走着,不知为什么,就觉得自己的人生之路越来越窄,好像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怎么会这样呢?

因为我们没有追随自己的本心去生活。

  

  陶渊明说:

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任真”。

只有追求合乎本心本性的生活方式,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宁静和自由。

  

  生活有两条道路,一条是社会要求我们走的,一条是我们自己想要走的。

你只有选择后者,活出自己,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08

  

  陶渊明退居田园的第三年,家中失火,房子粮食被烧了个干干净净。

没有睡觉之地,只好搬到一条船上居住。

没有煮粥之米,只能靠朋友乡邻接济。

朝廷多次下诏让他复出,但陶渊明推说身体不好,委婉拒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

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一天早上,一位老农来敲门,陶渊明以为老农有什么急事,不料这老农竟是送酒来了。

喝酒时,老农劝陶渊明:

“何必把自己弄得怎么贫苦,人活在世上,还是要有一点点妥协。

  

  是啊,只要渊明稍稍妥协一下,看在钱的面子上委屈一下自己,家庭生活即可确保无虞。

但陶渊明却说:

“我天性如此,当官会违背自己本性,我还是做一个快乐的农民吧!

  

  有一次,官吏桓道济带着钱和美食,来看望“贫病交加”的陶渊明,渊明已卧床多日,穷得没有饭吃。

桓道济说:

“现在天下昌明,你应该出来做官才对,何必自苦到这种地步呢?

”陶渊明一听就火了:

“这叫天下昌明吗?

  

  刘裕那小子不仅篡位,还把安帝勒死了。

弄死安帝不说,又把恭帝给闷死了。

陶渊明将桓道济带来的钱和美食,统统扔到了门外:

“你走吧!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我要守住我这条路,不做不该做的事情,我难道不知道这种选择要付上饥寒的代价吗?

饥寒又能怎样,我固守我快乐。

这一点固守,和庄子何其相似。

  

  有一年,庄子正在濮水河边钓鱼。

楚国两位大夫千里迢迢赶了过来:

“大王想请你出山辅佐楚国。

”庄子没直接回答,而是问:

“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还是将它珍藏在庙堂之上。

那么请问:

作为一只乌龟,它是宁愿去死,留下骨头享受荣华富贵呢,还是宁愿活着,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

”两位大夫说:

“宁愿活着在泥地里打滚。

”庄子说:

“我也一样。

  

  我违背本心出仕,心不就“死”了吗?

留下行尸走肉享受荣华富贵又有什么意思。

还不如这样活着,在泥地里快活打滚呢!

  

  陶渊明之“任真”最是难得,但比“任真”更难得的是他“固守认真”。

这一点,他比我们大多数人强得太多。

  

  我们痛恨贪官,但又拼命报考公务员。

我们痛骂垄断,但又削尖脑袋往垄断单位钻,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

  

  陶渊明之所以伟大,是他真正做到了自我放逐,他始终恪守自己的价值观,始终恪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和生活方式,从而逃出了“我们终将变成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这个怪圈,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大写的“人”。

  

  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说:

“陶渊明于‘任真’与‘固穷’两大基石上,建立起他的‘傍素波干青云’的人品。

”所以王国维评价说:

“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09

  

  公元420年,刘裕弑君篡位,建立南宋,东晋就此灭亡。

陶渊明知道后,遂将名字改为“陶潜”,以“潜”表达“永不出仕”的决心。

然后,他写下了文学史上著名的《桃花源记》: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陶渊明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

在这里,没有争权夺利,没有纷扰战争,有的只是老少相安的怡然自乐。

  

  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桃花源记》呢?

正如学者费勇所说,陶渊明就是想表达:

“你们去闹吧,去争吧,去斗吧,去折腾吧,我就在这里,在秋天的阳光里,一个人静静地喝喝酒,听着蜜蜂嗡嗡,听着风从树梢淡淡溜过,就这样看着你们得势了,又失势了。

看着那些繁华忽然来了,又突然倒了。

而我在自己人生的莽原上开疆拓土,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不亦乐乎。

  

  大家都在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难道除此之外就没有一条路可走了吗?

其实在“修齐治平”“立功立德立言”之外,还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从国家走向自然、从群体走向个体,从天下走向自我,不再为“修齐治平”而活着,转而寻求与创建自己的人生莽原。

  

  这正是陶渊明的伟大处,正如费勇所说:

“如果说梭罗确立了一个公民如何追求个人自由的典范,那么陶渊明就确立了一个臣民如何追求个人自由的典范。

  

  10

  

  408年,家里失火烧了房子后,经过三年打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