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2495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ocx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综合子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长发同志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于20XX年7月18日开题。

为开展好此项课题研究,总课题组经研究,决定设立12个综合子课题和1个分课题及4项专题研究。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原名为《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系其中的综合子课题之一,于20XX年10月30日由总课题组下文批准立项。

课题研究的意义有3个层面:

1、在宏观层面上,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核心内容。

其研究意义在总课题组长徐长发的开题报告中已有详尽阐述。

有必要再强调以下3点宏观意义:

一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二是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三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

2、在中观层面上,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研究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的迫切需要。

3、在微观层面上,劳动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中确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指定领域,对这个指定领域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教育部已有原则的指导意见,但如何具体落实,需要依靠研究和实践去解决。

特别是对“学习资源”这个概念。

大家都很陌生,对它的含义是什么都不清楚,更谈不上对它的开发和利用。

如果没有劳动技术教育的学习资源,则再好的课程设想也不可能实现。

因此,研究这个课题是落实新课程的迫切需要。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目标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指导思想是从三个层面上来确定的。

1、在宏观层面上,我们把此项课题研究放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背景下予以考虑,因此,在研究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有关教劳结合的原理为指导;并注意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2、在中观层面上,我们把此项课题研究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考虑,因此,在研究中坚持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注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

3、在微观层面上,我们把此项课题研究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予以考虑,因此,在研究中坚持贯彻课改精神。

特别注意把握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不仅要反映出它的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征,而且要突出地方性;在整体性的把握上,坚持以劳动技术教育为平台,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其它三项指定领域—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整合起来,并注意与其他有关学科的结合。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理论层面上研究以下4个问题:

1、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概念界定。

2、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载体形式。

3、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作用。

4、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实践层面上研究以下6个问题:

1、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活动材料的主要内容。

2、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活动材料配套的教学辅导材料。

3、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活动材料配套的器材。

4、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场地建设。

5、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评价体系。

6、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活动资源库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从理论上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概念及其作用、载体形式和开发利用的途径等做出科学的阐明。

2、在实践上开发出一套体现上述指导思想的多种载体的学习资源。

三、课题研究方法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表实验,边行动,边总结反思,边调整完善。

采取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一)研究工作的组织

课题组由科研教研人员、行政人员和教师三结合队伍组成。

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6个单位、3个实验区(天津南开区、浙江余姚市、四川攀钢集团公司学校系统)参加。

课题组负责人为卓晴君和郑旦华。

共分以下4个研究组:

理论研究。

由卓晴君和郑旦华负责。

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

由杨松岳、王玉文等负责。

资源开发的途径、方法和形式研究。

由潘巨良、庞超、梅小景等负责。

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

由杨慧、边佳梅等负责。

研究工作的实施

20XX年10月27-28日,在攀钢召开开题会。

20XX年11月16日,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并下发给课题组成员。

20XX年12月13-15日,在余姚市召开各研究组组长会议。

20XX年12月13日,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书面工作汇报

(1)。

20XX年1月制定出当年1月5日至3月28日《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编写日程。

20XX年初制定出当年上半年《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B版编写方案》。

20XX年3月28-30日,《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统稿、审稿会。

20XX年7月7日,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书面工作汇报。

20XX年8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和B版上册。

20XX年9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和B版《教师指导用书》上册。

20XX年10月17-19日,召开子课题工作暨研讨会。

在这次会后,我们考虑到课题研究时间有限,不可能做完小学(三到六年级)一轮实验,故将课题名称改为《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20XX年11月19日,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子课题工作暨研讨会情况综述。

20XX年1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和B版下册。

20XX年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和B版《教师指导用书》下册。

20XX年6月28日,课题组向总课题组提交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报告。

20XX年10月起,各研究组陆续进行结题工作。

20XX年上半年起,课题组开始汇总研究成果。

五、研究成果及其质量和效益分析

(一)理论研究成果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有2项:

一是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概念提出了理论构想;二是40篇研究论文(包括实验报告、学校课题研究总结等)。

第一、本课题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这个概念的理论构想研究,系原创性的,过去在书报杂志上均未见过。

我们的观点如下:

1、关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概念界定。

大家知道,对课题研究的主要概念的界定非常重要,它决定着课题研究的走向和质量。

我们这个课题的主要概念是“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

在这个概念中大家对“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含义十分清楚,而对于“学习资源”这个概念却很陌生,以前基本没有用过。

因此首先要阐述清楚什么是“学习资源“。

我们认为,学习资源是指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来源及为发挥因素作用所需的相关条件。

根据对“学习资源”这个概念的上述界定,我们认为,“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这个概念是指:

使小学生获得劳动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因素来源及为发挥因素作用所需的相关条件。

2、关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载体形式。

我们认为,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载体形式主要有3种:

物、场所和人。

物的载体形式主要有:

学习用的教材、活动材料、辅导材料、学具、挂图、电子音像制品、教师用书等。

场所的载体形式主要有:

教室(劳技专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电脑室、工厂、农场、校园劳动基地、校园环境布置、校外劳技中心、家庭等。

人的载体主要指教师、学生、家长、工人、农民、专家学者等。

上述不同载体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其对学生习得的作用来看,可分为直接性学习资源和间接性学习资源两种。

直接性学习资源是指,通过这种学习资源载体形式学生可以直接获得习得,如学习材料等;间接性学习资源是指,通过这种学习资源载体形式学生可以间接地获得习得,如教师用书、评价体系等。

从不同载体形式的学习资源的空间分布来看,可分为校内学习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两种,校外则包括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

3、关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作用。

学习资源与学生学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学习资源就没有学习可言,有学习存在就一定有学习资源作为前提。

学习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必须为他们开发和提供丰富的优质的学习资源。

关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们的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原则是:

(1)要反映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有利于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2)要反映课改的精神,有利于遵循劳动技术教育的规律并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3)要反映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是:

(1)以开发和利用直接性学习资源和校内学习资源为主,间接性学习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为辅。

(2)突破以教材为唯一学习资源的思路,重视与之相配套的条件的开发和利用。

(3)注意学习资源地区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对城市和农村适当予以区别。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途径是:

(1)注意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从学生喜爱的有兴趣的知识内容、技能项目、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中,加以遴选、充实、扩展。

(2)为学习活动提供可自主动手操作的学具。

(3)开辟和建设学习活动的场地。

(4)为学习活动提供反馈手段,制定评价体系。

(5)建立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关系。

(6)创立学习资源数据库,以沟通校内外联系,实现学习资源共享。

以上关于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理论构想,一方面是我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些理论构想是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另方面也是我们课题实践研究的指南,我们课题的实践研究成果是在这些理论构想的指导下进行并产生的,实践研究成果完全反映了理论构想的内涵。

第二、课题的研究论文,内容比较广泛,从论述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意义到该项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手段、方式方法及其相关的条件的配置等方面都有涉及(详见附件)。

(二)实践研究成果

课题的实践研究成果共有以下10项:

1、开发出版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城市版)上下8册。

我们认为这项研究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育目标明确。

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和劳动情感,获得一定的对他们发展有益、有用、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培养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爱惜劳动成果、不怕困难、艰苦朴素等品德和创新精神及动手能力为总目标。

(2)选材广泛、多样。

内容不仅来源于现实生活,注意到内容的兴趣性、科学性和教育性;而且注意把劳动技术教育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等适当整合起来,把劳动技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劳动技术教育方面的知识与其它学科的有关知识综合运用起来。

(3)材料呈现形式活泼、新颖。

突出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活动这个特点。

在对活动的设计中,给学生留有较大的空间。

每一个活动材料中都设有几个不同的栏目,供学生自主探索。

同时,针对小学生的兴趣特点,材料中还画有不同样式的活泼可爱的卡通。

使用这项研究成果的结果,普遍反映很好。

例如学生的反映:

天津市五马路小学学生李守一说:

“我觉得这本劳技书挺适合我们的年龄,书里有图有文,非常好看,里边的学习内容也很丰富,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我们大家都很感兴趣。

”该校学生杨嘉猛说:

“我觉得这本劳技教材编的很好。

内容我们非常喜欢,有些课(程)虽然不动手,但是使我们了解了许多常识。

如《认识交通标志》一课,以前我们在马路上经常见到,但不认识,课上老师把这些标志贴在黑板上,同学们可感兴趣了,现在我们不仅认识了标志,而且还使我们更加遵守交通规则了。

又如教师的反映:

天津南开大学附小劳动与技术教研组反映,这套资源包有以下主要优点:

(1)图文并茂。

教材中图示了操作技术的过程,图旁的说明文字简练易懂,学生可以通过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制作的过程。

(2)学习内容贴近生活。

内容大都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的技术,学生愿意学,家长也认可。

(3)唤起儿童对技术学习的需要。

生活中的用电用水使用工具等常识和技术尽管天天与学生见面,但学生对此不懂,也无意去学习。

通过资源包的学习,学生就关注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了。

(4)注重设计是这套学习材料的又一特色。

设计活动最能体现学生能力,在设计中,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想法,使他们经历成功的体验,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5)操作技能训练形成序列。

这个序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并多次反复,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达到掌握技能的目标。

2、开发出版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B版(农村版)上下8册。

课题组对此项研究成果所具有的显著特点的评价同上项。

使用这项研究成果的结果,反映也很好。

例如:

从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来看。

余姚市在4个乡镇(街道)29所农村小学和2所城区小学的300多个班16000多名学生参加了近3年的实验说明,此项研究成果在育人功能方面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知识面更广泛。

因为《资源包》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3——6年级劳动技术教育指南(第五稿)》中要求的内容,而且根据农村实际增加了4方面内容的比重,即:

实验研究内容,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内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内容和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内容。

(2)学生的实践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如郑巷小学在实验中加强了对学生的种养能力的培养,参加实验后学生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一是种养知识及能力与实验前相比有明显提高。

实验后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中种养知识及能力好的分别增加了24.8%和25.6%,差的分别减少了2.5%和1.9%(详见余姚市教科所写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教学实验情况汇报》)。

二是学生的种养兴趣和意识得到不断提高。

约有47%的学生愿意长大后从事种植和养殖,有96%的学生愿意跟着长辈参加种养劳动。

三是学生的种养能力有明显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该校有78%的学生在家里帮助父母长辈种过蔬菜、花卉以及水稻等粮食作物,有93%的学生养殖过金鱼、蚕等,有不少学生还把自己的种养心得作为习作的题材,写了许多观察日记、劳动体会(详见上述《汇报》)。

从对《资源包》整体的评价来看。

有7项肯定意见:

(1)重点突出,特色鲜明。

(2)选材广泛,内容丰富,且与农民、农业、农村和人民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展示了发达地区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成就及典型经验。

(3)绝大部分课文学生好懂、易学、易操作且兴趣浓厚。

(4)较好地处理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手脑结合和学用一致。

(5)课文选用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内容多,比重大,较好地改变了以往劳技教材科技含量低的状况。

(6)许多课文留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教师梢作变动,就可适合本地和本校教学,而且只要处理得当,就可成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和探索对象,对农村学校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有很好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7)课文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见上述《汇报》)。

3、开发出版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教师指导用书〉A版上下2册。

4、开发出版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教师指导用书》B版上下2册。

以上两项研究成果的使用结果,获得教师的普遍肯定。

他们认为:

这项成果的价值在于以下4点:

(1)能有效保证劳动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用书》与《资源包》内容密切配合,书中所设置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建议、注意事项、参考资料等栏目针对性较强,且坚持了科学性、实用性和启发性等原则,成为教师教学中的良师益友。

(2)能促进劳动技术教育资源的整合。

用书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多种形式整合的可能,如:

空间的整合,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内容的整合,把信息技术、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和数学、语文、科学等其它学科内容整合起来;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教师、家长、种养专业户、工商企业人员。

科技工作者等整合起来;物力资源的整合,把校内劳动基地、校外劳动基地、养殖场、果园、实验室、工商企业等整合起来;时间上的整合,把课内和课外包括节假日的时间整合起来。

(3)能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运用这套《用书》进行教学,有利于教学工作与课题研究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结合,动嘴与动脑、动手结合,使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操作能力等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4)能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这套《用书》的内容比较广泛,因此,利于学校在已经积累的本校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项目,办出本校的特色。

比如,余姚市梁弄中心小学的布贴画教学,已开发成功了校本课程,学生作品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市旅游业有关领导认为,可以把布贴画作为旅游纪念品来加以开发;该市双河小学的国际生命树活动已得到了家长、社会的普遍赞同,与此相关的校本课程将开发出来。

5、研制了《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B版配套学习工具材料一套。

这套配套工具材料是依据《资源包》内容设计制作的,最大限度地做到了科学性、安全性、操作性、实用性的统一。

为尽可能地少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凡是学校和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工具和材料,一般不生产;凡是学校和学生不能够解决的,尽可能地提供,而且尽量作到价格低廉,质量上乘。

已投入使用的配套工具和材料,反映良好。

6、促进了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

例如: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一小尝试把研究性学习与发展性学习理论相结合,探索建立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发展性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

在研究的基础上,他们构建了以下流程的教学模式:

设情置疑——实践研究——展示评价。

他们认为,设情置疑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定向阶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有力手段,它包括设置情景提出核心问题、制定研究方案、进行合理分工3步。

实践研究是劳技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探究知识,掌握正确的劳动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学会收集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发现、实践操作、总结劳动知识和技能技巧。

它包括调查研究、表达交流、构思操作3步。

展示评价是为了引导学生终结和反思,既要正确地评价他人,也要学会自我认识,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逐步学会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同时通过评价要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提升技能水平的目标。

该校认为,这个模式的特点是重参与、重过程、重研究、重自主探究。

又如:

余姚市马渚镇中心小学创建了劳动技术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模式。

利用校园网和internet网帮助开展劳技教育,把信息技术贯穿于劳技教育的各个环节,利用网络达到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该校还总结出了该模式的操作流程和整合方式。

使用该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劳技课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与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他们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再如:

浙江省丽水市老竹镇中心小学逐渐摸索出劳技教育的3种课堂教学模式:

一是课内型。

指教学内容能在劳技教室里完成。

其教学结构一般为引导——示范——实践——展示——评价。

二是基地型。

指教学任务在基地完成的。

其教学结构为宣布课题——参观——讲解示范——模仿实践——评价——课后观察、记录。

三是家庭型。

指学生须回家在家长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的。

教学结构为导入——讲解——示范——讨论——回家完成——汇报。

以上各类教学模式,都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促进了劳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7、促进了一批类型各异的劳动基地的建设。

余姚市的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基地建设原来就比较有基础,一些学校参加课题研究以后,更加重视这项工作,创建了一批类型各异的劳动基地。

例如:

朗霞小学根据不同的劳动技术教育内容,建立了4种类型的劳动基地:

一是校内劳动基地,由学生自己管理,分班承包,分组落实。

二是为学生学习长毛兔的饲养知识和技能而建立在长毛兔养殖大户家的饲养场上的劳动基地。

三是为学生学习特种动物饲养而建立在镇的特种养殖场上的基地。

四是为学生学习简单的机械操作而建立在生产小家电和厨房用品的朗迪格林特公司的学校劳动技术园区。

学校认为,这些基地的建立,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材,而更重要的是给了学生以实践的机会,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在实践的体验中感受科技的发展、成功的乐趣。

又如:

郑巷小学研究的课题是加强对农村孩子的种养能力的培养,为了通过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种养能力,该校在校外开辟了3个基地。

根据学校地处城乡交界,大棚蔬菜、鱼塘较多的实际,与当地农民联系,有选择地确定了3个种养基地,并聘请了这3个基地的主人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的参观、实践提供方便。

开辟了种养基地之后,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邀请校外辅导员实地讲解,学生在实验基地内实际操作,种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再如:

舜耕小学开辟了家庭劳动基地。

学校发现家长中蕴涵着巨大的人才资源,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他们组建了课外活动小组,让有特长的家长带领学生开展劳动实践。

家长做糕点的学生,就要学如何发酵,如何做包子;家长承包蜜枣基地的学生,要学如何套袋等;家长搞花木基地的学生,要学剪枝等。

这样,使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拓宽了空间,也促进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增强了家长对子女劳动技术教育的参与性和责任心。

8、促进了一批反映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或补充教材)的开发

例如: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顺南街小学为配合〈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资源包〉A版的使用,并作些必要的补充,该校自行编写了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的内容包括:

乡土特产,主要介绍家乡的工农业、餐饮业的著名产品;家政服务,主要包括烹饪、家务劳动、家电使用等;工具使用,主要是适合学生年龄的各种木工、电工、美工工具的使用;小科技制作与发明,主要给学生一些有关科技和科技制作及创造发明的启蒙教育。

又如:

吉林省延吉市新兴小学通过《在朝鲜族小学劳动课中积极开发民族特色教育内容》的课题研究,针对朝鲜族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优势,在劳技教育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将民族文化认同教育融入其中,使劳技教育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

其补充的教材主要内容有: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包括结婚仪式和服装;朝鲜族的生活用品;朝鲜族的饮食特点等。

增加的具体课文有:

《长鼓舞》、《韩服》、《辣白菜》、《秋千》、《土豆饼》、《挖山菜》、《拌桔梗》和《打糕》等。

增加民族特色的内容以后,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再如:

浙江省丽水市老竹镇中心小学根据当地农村的丰富资源,开发出一套校本教材。

其内容和培养目标:

一是种植蔬菜,使学生知道常见的蔬菜的形状特征和食用部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二是花卉的栽培,使学生认识常见的花卉,观察记录花卉的成长过程,增强学生美化环境意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情操;三是植树,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知道植树的意义,培养学生美化校园、绿化祖国的优良风尚和环境保护意识,以实际行动参加爱绿、护绿活动,从小树立改造大自然的志向。

还如:

江苏省常熟市石梅小学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颇有新意的校本教材。

该教材将烹饪改为“烹饪新视野”,设计了中国美食、操作技能、营养保健、环保节能4个系列;将泥工改为“玩泥学陶”,设计了赏陶艺玩陶泥、采集泥种感受泥性、玩泥巴捏动物、捏泥娃娃、生肖挂件、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