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的前瞻.docx
《香港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的前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港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的前瞻.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香港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的前瞻
新世纪小学语文课程的前瞻:
课程、教材与学习
梁振威 李子建
前言
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层面看来,21世纪是个汰弱留强的年代。
汰弱留强,不单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
由于这个缘故,世界各国都为着自身的发展,大量投资于教育。
各国政府投资在教育的原因大抵是基于“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参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为了培养能接受新世纪挑战的接班人,课程改革是必然的事。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页1),具有良好语文能力的学生,在学习时必定是事半功倍,反之,语文能力不佳的人,在学习时必定困难重重。
然而由于时代的进步,语文的课程超越了“工具”的框框。
笔者试从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小学语文课程文献中作出分析,并尝试从分析的结果对小学语文的课程、教材、学习作出前瞻性的预测。
研究方法
笔者以文献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
由于研究的重点是新世纪小学课程的前瞻,故主要搜集的是最近发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或基础教学的文献。
笔者所采用有关小学语文课程的资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台湾省教育部2000年出版的《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语文学习领域》(下称“九年一贯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2001年出版的《学会学习:
课程发展新路向》(2001a)有关中国语文教育领域之资料及2002年出版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有关语文教育领域之资料,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署(CurriculumPlanning&DevelopmentDivision,MinistryofEducation)2002年出版的《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除此以外,笔者也透过互联网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
笔者在完成收集文献后,便对相关之资料进行整理及分析。
然后因应分析的结果,结合当前的小学教学形势作出预测性的前瞻。
笔者明白对课程作前瞻性预测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作出研究,但由于时间及人力的不足,同时香港新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尚未出版,故笔者只能从新的课程纲要入手,至于不足的地方,期望将来再作深入的研究。
课程的定义
课程一词,源于拉丁语的“currere”,原意是指“跑道”。
用于教育的概念上,也就是学习的道路,学习者为着实现目的循着一定的跑道前进。
对于课程的定义,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不同的诠释。
根据李子建与黄显华(李子建、黄显华,1996,页1)的研究,课程的定义主要可归为五大类:
1.以课程为学科、学程及学科内容。
2.以课程为计划。
3.以课程为目标。
4.以课程为经验。
5.其他的课程定义:
(1)文化再生产。
(2)社会重建的议程。
(3)课程经验。
(4)思考的形式。
(5)种族经验。
(6)社会文化的选择。
课程的定义人言人殊,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也因时、因地和因人(教育政策的当权者和使用者)的关系而有所改变,那么新世纪的小学中国语文课程应该建构在一个怎么样的框架上呢?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为新世纪小学中国语文课程建构框架前,我们先看看内地、台湾、香港及东南亚新加坡在课程改革后的小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四地的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踏进21世纪,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对语文课程都进行了改革,台湾于2000年更新了语文课程,称为《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内地于2000年对课程进行改革,并于2001年出版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香港在2000年进行课程改革,称为“学会学习”课程;新加坡也于2002年出版了《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截至笔者执笔之时,香港新的小学中国语文科课程尚未面世,而中学的中国语文课程却刚出笼,刚面世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所载的教育目标定位和小学中国语文的学习路向相同,故笔者也就以此作为香港小学中国语文课程的定位。
现就四地的小学语文课的课程目标,以表列的形式,作出比较。
中国
新加坡
内地:
200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台湾:
2000年版《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语文学习领域》
香港:
2001年《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2001b)
2002年《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课程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课程目标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1.了解自我与发展潜能:
应用语言文字,激发个人潜能,发展学习空间。
2.欣赏、表现与创新:
培养语文创作之兴趣,并提升欣赏评价文学作品之能力。
3.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
具备语文学习的自学能力,奠定终身学习之基础。
4.表达、沟通与分享:
应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沟通见解。
5.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
透过语文互动,因应环境,适当应对进退。
6.文化学习与国际了解:
透过语文学习,体认中华文化,并认识不同族群及外国之文化习俗。
7.规划、组织与实践:
应用语言文字研拟划、及有效执行。
8.运用科技与资讯:
结合语文与趣,陶冶性科技资讯,提升学习效果,扩充学习领域。
9.主动探索与研究:
培养探索语文的兴趣,并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
10.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应用语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国民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1.培养伦理观念、民主风度、科学精神、激发爱国思想,弘扬中华文化。
2.扩充生活经验,陶镕思想情意。
培养想象、思考的能力,乐观进取的精神。
3.认识国语文的特质,培养热爱国语文的情操,和对自己所发表的语言文字负责的态度。
4.具有使用标准国语,充分表达思想情意的能力。
5.具有认识常用标准国字、阅读书报及欣赏文学的兴趣和能力,并能利用图书馆以帮助学习。
6.具有表达思想情意的语体文写作能力与兴趣。
7.具有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并能欣赏碑帖。
配合整体教育方向,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和日后工作打好基础。
因此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
1.提高读写听说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3.培养情;
4.培养品德,加强对社群的责任感;
5.体认中华文化,培养对国家、民族的感情。
基础教育阶段(小学及初中)阶段的目标:
1.培养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增进语文基础知识及其他生活知识;培养自学语文和创新思考的能力,在达到语文水平的基础上追求卓越;
2.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及对社群审美情的责任感;
3.培养主动学习和积极的态度,建立正面的价值观。
1.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2.通过华文教学,传授华族文化与灌输传统价值观。
简而言之,内地的语文课程的目标依次为:
1.爱国及人生观。
2.中华文化。
3.语文学习方法/主动学习。
4.思维训练。
5.运用语文,主动探究。
6.识字、写字。
7.阅读/语感。
8.书面语表达/写作。
9.说话/沟通。
10.语文工具的运用。
从相关的目标看来,内地的语文课程系统的结构是基于社会背景和专家的意见,是学术科目的“累积知识”与来自社会的“传统智慧”的课程设计模式的课程(李子建、黄显华,1996,页149)。
台湾的课程目标的设计,依次为:
1.了解自我(自我语文能力的评价)。
2.兴趣与创新。
3.学习能力。
4.表达能力。
5.团队合作。
6.文化与国际理解。
7.运用语文,进行实践。
8.运用语文,结合信息与科技。
9.探究精神。
10.运用语文,独立思考。
除上述的课程目标以外,台湾省也有特定的小学国语课程标准。
从相关的目标看来,台湾的语文课程系统的结构是基于个人的发展、中文课的基本能力要求和学习过程的模式。
香港的语文课程的目标是:
1.听说读写的能力。
2.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态度。
3.审美、性情。
4.品德及责任感。
5.中华文化及国家民族的感情。
从这些目标看来,香港的语文课程基于学习的规范和个人的情操修养。
至于新加坡的语文课程,其重点是:
1.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
2.中华文化。
就《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所列的目标来看,新加坡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架构贴近中国内地的语文课程设计的理念,以学术科目的“累积知识”与来自社会的“传统智慧”作为课程的定向。
新加坡的教育改革,也如香港一样,有既定的教育目标新加坡的教育目标是。
语文科的课程,与其他科目一样,除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外,也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四地的小学语文课程均注重中华文化体认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新世纪语文课程的前瞻
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语文课程改革,各有特色,又各有不同的取向,但以目前的华语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作为第一语言的学习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这些地方的语文课程是华语课程的翘楚,是毫无疑问的。
它们的语文课程改革,必有其因,同时,课程改革的路向取决于教育目标。
四地的新世纪教育目标是:
内地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9,页1-2)。
香港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课程发展议会,2001c)
台湾
全人教育、温馨校园、终身学习。
新加坡
创设国家的未来,全面发展学生的潜能,培育学生成为好公民,意识到对家庭、社会及国家的责任。
综合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教育改革的目标和语文课程,笔者大胆地对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作出短期的前瞻性预测,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大抵是:
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
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要素之一,也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范印哲,1998,页1)。
教材设计和编写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纲要和教育目标。
也正因为这样,教材的内容往往受制于课程纲要和教育目标。
然而,新世纪小学语文教材发展的道路却是充满挑战和处于探索的阶段,原因是:
1.随着教育的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从单一化模式,趋向于多样化和生活化。
同时教材的定位也从单一使用者──教师,变为多元使用者──教师、学生和家长。
2.由于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要配合教育目标作出设计,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着重“人文素质、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全人发展”,是故从单一的“学科”转变为“学习领域”和“课程统整”的课程,也正是因为这样,教材的设计也更趋向于“校本”。
3.由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从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学”,教材的设计也就更需要创意和结合学习心理的理论。
教材作为实践课程的媒介,必然对“教”与“学”具有一定的作用。
从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新世纪的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和要求,结合国家对教育的意识形态的要求,笔者大胆地对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结构,作出如下的预测:
1.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小学语文课程均着重“中华文化”的体认与传承,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必然含有相当成分的“中华文化”元素。
2.新的小学语文课程均重视全人教育,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以此为主要取向。
3.由于“教”与“学”的教学概念的转变,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的“互动性”将会很强。
4.由于应用科技的发展,电子教材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多。
5.汉语基础知识和技能仍然是教材的纵轴。
6.由于“大语文”的发展,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趋向于“全方位”的教材。
7.配合学习心理的需要,教材的内容将更重视童趣和更注重学生对教材的共鸣。
下页图是笔者因应课程的目标所构思的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材设想。
教材的发展,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取向是使用者取向。
随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教材的设计将会更趋“校本”和“一纲多本”。
新的教材发展会趋向于没有固定篇章的教材,代之而起的将会是基于互联网的“教材库”。
随着大中华文化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项目,小学中国语文的教材发展或会出现一个世界性的“教材库”。
小学中国语文的“学”与“教”
语文学习的领域十分广阔,重点繁多,层次不同。
是故语文的“教”与“学”,一直都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往在“教”与“学”的研究上,成果丰硕,特别在某些语文学习的重点上,更是果实累累。
如在识字教学层面上的“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诵诗识字”“全语文识字”(戴汝潜主编,1999);在阅读教学层面上的“问题阅读”“鉴赏阅读”“探测性阅读”(王开宁、赵琴,1998)。
为使老师在教学时更称心如意及更有效推行既定的课程,课程的设计者在设定课程的时候往往会提供教学建议和参考,例如2002版的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建议语文老师在教授小学语文的时候采用“综合教学法”(新加坡教育部,2002,页36-43);台湾则由于推行课程统整,开展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中心的教学,2000年版的台湾《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语文学习领域》建议教师自行编辑适合的教科用书和教材以及设计教学活动。
同时在语文学习领域内也详述教学原则作为教师教学的指引;香港在2001年版的“学会学习”的文件中,建议以“专题研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2001c,页74);至于内地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有“教学建议”,建议老师在施行语文教学时,以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的“综合性学习”作为教学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页15-18)。
新世纪的教学概念从教师主导的“教”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着重启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会学习。
从为学生提供“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来看,这是绝对正确的。
然而,由于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性,老师的“解说”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小学中国语文老师于课堂上必先对学生进行“传授”,才会为他们提供一些有目标和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在这方面,语文老师进行了很多研究,也累积了很多经验。
综合四地新世纪的课程大纲,新世纪的语文“教”与“学”的取向是建构型的学习取向,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方式的学习,从学习的活动中有所发现,并将发现转化为知识,然后透过实践应用作为巩固。
从这个“教”与“学”的取向看来,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将会是“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引导者。
总结
内地、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新加坡的小学中国语文课程、教材和教学法的发展,有着地域性的需要和限制。
然而,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地球一体化的步伐加速,竞争的加剧,小学中国语文课的课程、教材和教学法也必需作出改革。
笔者就研究所得,大胆地对新世纪小学中国语文的课程、教材、教法作出如下预测:
课程──意识与技能
新世纪的小学中国语文的课程,将会是集意识与技能的课程。
意识包括了民族的意识、危机的意识、求存的意识、个人发展的意识等。
技能包括了语文运用的技能、读写听说的技能、科技应用的技能、解决困难的能力等。
教材──融合与发展
新世纪的小学中国语文的教材,为了配合体认中华文化的目标,将会是新旧相融合的教材。
同时为了配合新世纪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材发展也将会是全方位的教材,也由于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取向,教材将会是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材,甚或是学生自选的教材。
教法──学习与运用
新世纪的教育,着重发展学生的潜能,重视学习的过程。
“从实践中学习”或“把所学应用出来”,将会是学习的主体。
同时由于课程的改革从“学科”的概念转变为“领域”的综合学习,新世纪小学中国语文的教学,将更配合“终身学习”的要求。
“发现法”和“主题学习”将会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
在这个不断转变的社会,为小学语文教学设定不变的课程和教材是很危险的事,然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得从过往的经验,凭着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感觉,为我们的孩子着想,定下“先机”,设定中长期的规划,让他们日后更能适应这个急速转变的世界,贡献社会。
(梁振威 李子建)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1999).《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开宁,赵琴(1998).《精妙阅读技巧》.广东: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台湾省教育部(2000).《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暂行纲要语文学习领域》.
[5]李子建,黄显华(1996).《课程:
范式、取向和设计》(第二版).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6]范印哲(1998).《教材设计与编写》.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7]崔峦(1999).〈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第12期.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8]新加坡教育部(2002).《小学华文课程标准》.
[9]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0).《学会学习学习领域中国语文教育咨询文件》.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10]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a).《学会学习:
课程发展路向》.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11]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b).《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
中国语文课程指引(初中及高中)》.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12]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1c).《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全人发展》.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13]香港课程发展议会(2002).《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指引(小一至中三)》.香港:
香港政府印务局.
[14]戴汝潜主编(1999).《汉字教与学》.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9-08-06 人教网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