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十大恩情.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972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母亲十大恩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母亲十大恩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母亲十大恩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母亲十大恩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母亲十大恩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母亲十大恩情.docx

《母亲十大恩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亲十大恩情.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母亲十大恩情.docx

母亲十大恩情

2012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将于5月13日举行

祝贺:

2012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高峰论坛在武大圆满举行!

媒体报道:

湖北省人民政府:

彭珮云出席母亲文化高峰论坛强调家庭教育以德育人

湖北卫视:

新闻联播2012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举行

长江商报:

发3000元补贴把妈妈还给留守儿童

楚天金报:

母亲文化高峰论坛在汉举行

新华网:

彭珮云: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以德育人

相关链接:

关培兰教授接受长江商报专访,将举办《母亲文化与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祝贺2011《母亲文化与女企业家发展论坛》圆满举行

母亲节畅谈母亲文化

汉网-武汉晚报

  

  本报讯(记者屈建成通讯员鲍瑰)昨日,由湖北省人力资源学会母亲文化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的“母亲文化与女企业家发展论坛”在武昌举行。

  来自湖北、广东、浙江和湖北省地市州的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女性学者、干部、企业家和女性管理者520多人,大家聚集一堂,共同讨论母亲的责任,事业的发展,性别的平等,成功快乐的人生等。

  论坛策划和组织者武汉大学关培兰教授指出,武汉大学提出“母亲文化”的概念已经将近10年了。

母亲是养育人的人,先进的母亲文化是勤劳、诚实、奉献、正直,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是良好的修养,平和的态度,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是爱,是温柔和宽恕。

母亲是养育人的人,先进的母亲文化是勤劳、诚实、奉献、正直,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是良好的修养,平和的态度,懂得尊重和关心他人,是爱,是温柔和宽恕。

弘扬母亲文化

高尚的道德情操、

完美的教育艺术

伟大的人格修养

孟母三迁

陶母训子

苏母勉子

岳母刺字

“陶母训子”是教子

1、孟母教子

在中国古代,许多母亲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教育艺术和伟大的人格修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硕学鸿儒与清正廉洁之士。

比较有名的母教故事有“孟母三迁”、“陶母训子”、“苏母勉子”、“岳母刺字”等等。

“陶母训子”是教子为官之道,“苏母勉子”是教子效仿先贤,“岳母刺字”教子忠君爱国,而“孟母教子”却是一种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

从这个意义上说,母教文化的根源在孟母教子发生之地——邹城。

“孟母三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

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仉氏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直到“真可以居吾子矣”。

“孟母教子”在传统母教文化中,影响最深远,内容最丰富,最能够体现时代精神。

孟母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母的教育思想重环境教育、重言传身教、重教育方法、重教育养成,对孟子的教育贯穿于孟子的一生。

据《韩诗外传》记载,孟母怀孕时,就深深体会到胎教的重要,她说:

“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孟母教子”重以身垂范。

孟母教育孟子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孟母三迁之前,在庙户营村市集旁居住时,东邻有人杀猪,孟子不解地问母亲:

“邻家杀猪干什么?

”孟母随口漫应:

“给你吃!

”孟子十分高兴。

孟母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忍痛在捉襟见肘的生活费中,拨出一部分钱买了一块肉。

“孟母教子”重环境育人。

孟子6岁左右时,孟母发现这是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阶段,环境十分重要,为了给儿子寻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孟母开始了漫长的迁居活动,留传下“孟母三迁”的美谈。

“孟母教子”重教育艺术。

孟母三迁后,孟子有一天逃学,孟母“断机教子”,以此教育他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留下了“子不学,断机杼”的佳话。

“断织督学”的一幕给孟子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息。

“孟母教子”重思想引导。

春秋战国时代,学术风气蓬勃发展,诸子百家争奇斗胜,使人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

孟母无视于老庄的玄虚,不屑于杨朱的功利,惟独醉心于孔子的忠恕之道,在孔门诸子中为孟子找到启蒙老师——孔子的孙子子思。

从此,孟子在子思门下埋头读了五年,学问德业,突飞猛进,终于继承了孔子的衣钵。

“孟母教子”重自省其身。

孟子成亲之后,孟母仍不忘对儿子的教育,据《烈女传》记载:

孟子因其妻由氏在卧室内裸袒身躯走动,勃然不悦,竟有意休妻。

孟母对儿子晓以大义:

“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

将上堂,声心扬,所以戒人也。

将入户,视必下,所以恐见人过也。

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袒而在内,踞而视之,是汝非礼也,非妇无礼也。

”于是孟子自省孟浪,与妻子和乐相处。

“孟母教子”重学以致用。

孟子学术有成后,理想的去处是宋国,但为了奉养老母而一再迁延。

光阴荏苒,转眼孟子到了知天命之年,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

孟母问明原因,又对儿子说出了一段千古名言:

“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而已,故有闺内之修,而无境外之志。

以言妇人,无擅制之义,而有三从之道也。

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

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

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三言两语就把孟子心中的积虑一扫而空,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而正当孟子的学术思想处于顶峰时候,孟母溘然长辞。

作为一位女性,孟母的伟大在于能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按阶段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像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儿子的前程。

《韩诗外传》卷九说:

“贤母使子贤也。

”孟母作为贤良母亲成就了孟子的圣贤之实。

汉代刘向感叹说:

“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孟母“善以渐化”,也许就不会有著称于世的儒家圣贤。

如何将母教中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教育好未成年的子女,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我们应吸收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充分重视母亲的教育作用,在为儿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的同时,培养孩子积极的上进心,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注重培养他们健康、坚强、善良的品格及道德修养。

2、有感于《陶母训子》

《陶母训子》:

陶侃做官时,曾差人送了一陶罐腌鱼给母亲。

陶母把陶罐封好后交送来人,并写了一封信,责备陶侃:

“你当个小官,就用公家啊的东西送人今天送我腌鱼,明天送我鲜蟹,这样对我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使我更加忧虑不安。

”从此,陶侃牢记母训,有人送礼,一定追根到底,来路不正严厉斥责,并立即退礼物。

古人教子,有很多名典,这是其中之一。

看今日为官之人,不知母亲都以何种方式施教。

我没有为官之子,但我身在官场中,虽不当官,但能看得见官员们的为人。

现实真的有一些官员确实是私心重了,并且由于行为不检点,还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掣肘,他们活得好累呀。

老百姓需要真心为民的父母官。

不唯上,不唯书,但唯实。

这是做人的准则,亦应该是为官的准则。

脚踏实地,看轻名利,真心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做良田,百世耕之有余。

我真的希望我们的为官者,是老百姓的真正的衣食父母。

3、

陶母训子、苏母勉子

古代母教佳话

--------------------------------------------------------------------------------

在教育后代的过程中,许多母亲表现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教育艺术和伟大的人格修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硕学鸿儒与清正廉洁之士。

孟母三迁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的母亲仉氏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孟子幼年时,住处靠近墓地,平时游玩常到墓地去,说的多是“墓间之事”。

孟母见状担心儿子这样下去会碌碌无为,于是就迁居到街市附近。

孟子又常到街市上游玩,接触一些做生意的人,又学“炫卖之事”。

孟母见儿子还是不思学业,随后又迁居到一座学堂旁。

孟子听到读书声,也跟着朗读。

孟母见儿子再也不到处玩耍,一心钻研学业,十分高兴。

她对孟子说:

“真可以居吾子矣。

陶母训子晋朝名将陶侃任县吏时,一次利用职务之便,弄来了一些官家的咸鱼送给母亲。

陶母写信训斥他道:

“你当了官,拿官家的东西送我,这不但不能使我得到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

”陶侃受母训之后,深明此理,并举一反三,经常检查自己的为人,终于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受民爱戴的清官。

这一良好的遗风还熏陶了他的曾孙陶渊明,使其成为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有骨气的诗人。

苏母勉子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母亲程氏,经常鼓励儿子多读名人传记,以激发他的上进心和爱国精神。

一次苏东坡读到东汉范滂因忠于国家而殉难的故事时深受感动,他问母亲:

“儿子长大后若学范滂为国殉难,母亲允许否?

”程氏深明大义,对儿子说:

“孩儿能学范滂,我就不能学范滂的母亲吗?

岳母刺字岳飞出生不久,家乡遭遇洪水,父亲被淹死,母亲带他寄居在别人家里。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国家处在战乱时期,少时的岳飞一边劳动,一边由母亲教他读书写字。

有一天,母亲叫来岳飞,语重心长地说:

“你父亲早年丧生,咱家就你这一根独苗。

眼下母亲年岁已大,身体欠佳,你要勤奋读书,练好武艺,长大为保卫国家出力。

”岳飞听后频频点头:

“母亲的话,孩子一定牢牢记住。

”为了永志不忘母亲教诲,他请母亲在自己背上刺上字。

在岳飞的执意要求下,母亲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

岳母逝世后,岳飞忠于母亲的遗愿,奋勇抗击金兵,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英雄。

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和孟子的母亲仉氏的家教故事(2011-06-0606:

37:

28)转载▼标签:

孟轲中国孟母三迁孔子颜征杂谈分类:

引用经典

孔母颜征在的家教故事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母亲教子故事鲜为人知。

其实,孔母颜征在在孔子幼年教育及成长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她称得上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一位圣母。

择良而居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颜氏母子在家中便失去了依靠。

大家庭中关系复杂,矛盾甚多,这对孔子的成长与教育显然不利。

于是颜征在便带着儿子离开夫家,前去鲁都。

娘家是鲁都的大姓,大家对于这位丈夫早死的本族姑娘是会照顾的,更主要的还因鲁都是鲁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典籍丰富,名师众多,让儿子日后成长能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发兴趣

颜征在深谙学习的最好导师在于兴趣。

由于孔子住的地方与宗府相离不远,所以每到祭礼的时候,颜征在都会想办法让孔子前往参观。

所以,孔子自小就对祭礼看得烂熟,受此影响,他常常利用一切可利用之物来模仿祭礼过家家,还模仿着上香、献爵、祭酒、行礼、读祝等。

颜征在还让儿子学习周朝的各种礼仪,以便将来从政治国,辅佐明君。

其实,小小年纪的孩子,很少会互动喜欢上祭礼这种枯燥无味的活动,这主要是母亲让他经常观察贵族习礼的活动,培养他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才使他耳濡目染,养成这种习惯。

亲临授教

颜征在的父亲是以为饱学之士,自幼受父亲的直接传授,她积累了丰富的见识和学养。

回到鲁都后,颜征在把三间房子中的一间作为书房,准备在孔子满5岁的时候教他念书。

她先收了五个小孩子,在自己家教发蒙的书,并得到每位学生家的学资——五斗小米和一担干柴,这足以养活母子两人。

在教几个小孩习字、算数和唱歌的同时,她也教孩子们学习礼节和仪式。

孔子不到6岁开始跟班学习。

由于孔母苦心栽培和细心教育,小孔丘还不到10岁,已经会完全部发蒙功课。

孔母这一段家教生涯,对孔子以后办私学、兴教育,起到直接的影响。

外傅佳堂

按照当时的规矩,童子10岁就要外傅(跟别的老师去念书)。

孔母关闭了她的学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内最好的学堂,学习诗歌、典籍、历史等功课,即后世称为《诗》《书》《礼》《乐》等内容。

当时学堂称为“庠”,属于官办学府。

“庠”集中了鲁国最优秀的老师,实施非常严格的教育。

孔子17岁时,其母颜征在仙逝,终年不过三十四五岁。

孔母颜征在是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与孟母教子相比,孔母虽然少了些经典的范例,但是作为一个年轻守寡的女人,能够择良而居、亲临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孟子的母亲仉氏

  中华文明,人文荟萃,星汉灿烂,折射出母教的春晖。

 

中国母亲,自古以来就注重母教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她们在教育后代的过程中,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教育艺术、伟大的人格修养,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硕学鸿儒。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孟子的母亲仉氏,就是这样一位女性。

正是这位母亲的教子有方,注意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寓教于喻,以母行母德做孩子的表率,才使孟子有了求知的欲望、诚实的品格、勤学的毅力,才使孟子有了成为儒家大师的基石。

孟母也因为培育出了一位历史名人而被尊为母教母仪的第一个楷模。

三迁其居  

约在公元前372年,正当列国争雄之时,在山东邹地诞生了一个男孩,父母为他取名孟轲。

他就是日后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孟子。

孟家是春秋鲁国公族孟孙氏的后代。

孟轲出生后不久,父亲亡故,全靠母亲仉氏将儿子一手带大。

孟母对儿子寄予厚望,期待孟轲难读好圣贤之书,长大之后能干一番事业。

 孟轲家原来的住处是在一块墓地附近,筑墓下葬之事时有所见。

烛孟轲对此耳濡目染,所以喜欢模仿着玩些类似的游戏。

  孟母见此想道:

“这种游戏对孩子日后习性影响不好,应加劝阻才是。

”可又想:

“劝阻未必事如人愿,总不能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吧!

”想来想去,孟母认为此地不宜久住,就把家搬到街市上去了。

街市上店铺林立,人群熙攘,商风甚励盛,莫不言利。

做买卖的生意人,整天自卖自夸,炫耀自己的商品。

好模仿大人的孟轲,也学起商人做广告的模样,玩起经商的游戏。

孟母见状,心里又犯愁了。

这么小的年纪,就热衷于自吹自擂,向往着经商赚钱,对孩子成长不利。

孩子也快到上学的年龄了,应该让他学点读书人的样子。

孟母觉得,住在街市,生活上虽是方便,但对儿子的成才却未必有利。

思量再三,她感到街市也不是久居之地。

于是又不嫌其烦地搬了一次家。

  

孟母这次吸取了以前的教训,把家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

这里来来往往的大多是读书求知之人,举止得体,谈吐高雅,翩翩有君子之风。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轲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也学会摆起祭礼器具,演习朝会等场合中必不可少的揖让进退的礼节。

举手投足之间,俨然像个小小读书郎了。

  孟母看到儿子的这副模样,忍俊不禁,心中大喜:

“这个地方才是我儿子的长居之地啊!

”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孟子的求知欲望。

在母亲的精心训导下,孟子终于学成六艺,成了一代名儒。

 

孟轲后来深有感触,他说: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以此说明有些人学坏,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受环境的影响。

他还指出后天教育对人成长的作用,认为如果“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母三迁”不仅对孟轲影响深远,后人也倍加颂汤。

元代滕安土有有诗赞早日:

“三徙终蒙黄卷力,百年不假白头亲。

”“三迁”“三徙”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成了历代母亲教子成才的典范和榜样。

明代杰出科学家宋应星的母亲魏氏,也经常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启发儿子,希望宋应星能刻苦读书。

她的愿望没有落空,宋应星日后果然成才。

以诚示子

  当孟轲母子还在街市居住的时候,市面上有许多卖肉的摊子。

孟轲每每见到,就仿佛闻到了鲜美的肉味。

可是孟母靠织而为生,家境并不宽裕,所以他们家吃肉的机会不是太多。

 

有一天,孟轲听到东邻传来了一阵阵猪叫耉,跑去一看,原来是那户人家在杀猪。

他连忙去问母亲:

“娘,为什么那户人家要把养的猪杀掉呀?

”正在干家务活的孟母听罢,未假思索地脱口答道:

“傻儿子,杀猪给你吃呗!

”孟轲一听,高兴得两手一拍:

“啊,有肉吃了!

有肉吃了!

”说完就连蹦带跳地玩去了,望着儿子那信以为真的样子,孟母这才恍然大悟。

她放下了手中活,后悔地自言自语道:

“幼子常勿诳,童心不可欺。

还在怀着他的时候,我就以此自勉,现在他刚刚懂事,我就来欺骗他。

没有肉吃事小,但他以后如果也学我的样去骗别人,这岂不是我教他不诚实吗?

”想到这里,孟母感到一阵内疚。

为了弥补自己刚才随口说出的话可能会产生不良影响,虽然日子过得艰辛,她仍特地花钱去买了一块肉,回家后烧得香喷喷的给儿子吃。

看到孟轲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慈祥的母亲舒心地笑了。

断织训轲

  孟轲到了上学的年龄后,母亲就送他去读书了。

刚开始的时候,孟轲读得还不错,可久而久之,他就对那些诗书感到厌倦了,因为毕竟是孩子,玩兴正浓,稍微放松管教,便荒废学业。

这一点的时机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教育。

 

有一天,孟子正在读书。

因母亲不在身边,他便把书本一放,看着窗外鸟语花香的景色出神。

外面传来在草地上嬉闹游玩的孩子们的笑声。

顽皮的孟轲见此,心里就发痒了他趁先生没有注意,偷偷地溜了出去,玩了一个痛快。

 孟轲回到家,母亲正在织布。

一看到儿子身上那脏兮兮的样子,心里便明白一切。

她问儿子:

“下课了吗?

”孟轲倒也诚实,回答说:

“是我自己回来的。

”孟母听罢,起身把儿子拉到织机前,拿起一把织刀,把自己辛辛苦苦织的布一刀刀割断。

孟轲看到这一情形,知道母亲发了脾气,心里害怕。

孟母说道:

“你中途废学,就像我这块布没有织完就把它割断。

要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得有学问,学才能成器,问才能博闻,所以要一心一意地求学,只想玩耍将来必是一事无成。

就像这块布,原本是一寸一寸织起来的,现在中途割断。

就前功尽弃了。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要不断学习,持之以恒才能读好。

学了一点就不愿坚持下去,也和这块布一样没有什么用了。

” 

孟母断织训子,使孟轲深受教育。

从此他发奋读书,勤学不息。

每当玩心过重时,只要想起母亲的那一席话,便能自觉加以收敛,学业日有长进。

后来,他拜孔子的孙子子思为师,刻苦研究先圣学说,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终于成了继孔子之后的第一位儒学大师,被后人尊称为孟子。

 

孟母断织的故事,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但成了母亲教育子女的典范,而且不定期成了妻子规劝丈夫的例子。

东汉有个名叫乐羊子的人,出远门求学,可是由于思家心切,才读了一年书便急不可耐地回家了,学业一无所成。

其妻恨夫不争气,于是效法孟母,她用剪刀剪断一块尚未织完的绸子。

然后,对丈夫说:

“蚕儿吃了桑叶,吐出了一根根的细丝,千万根丝慢慢地凑起来,才能织成一块绸子。

读书求学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有学问,要想有作为,就得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积累知识,不想下苦功,又不愿花时间,是学不以本领的。

你中途荒废学业,不是和这块废了的绸子一样吗?

”东羊子惭愧万分,立刻又外出求学,最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后人的诗文,亦以孟母断织作为颂扬母德的典故。

如唐代文坛一杰骆宾王有云:

“加以承断织之慈训,得锐志于书林;奉过庭之严规,遂容情于义圃。

  孟母教子的故事,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编著《列女传》和晋代

大画家顾恺之为《传珍重图后,更是千古传颂,成为家喻户晓的教子楷模。

孟轲之母因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母教的典范。

岳母刺字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歌颂岳飞的英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传颂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极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历史上却查无依据。

宋人的笔记和野史均无记载,包括岳飞的曾孙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编》也没有记录。

岳母刺字始见于元人所编的《宋史本传》.书云:

“初命何铸鞠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但书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岳母简介

故事经过

简介

京剧剧目

史书记载后有诗

展开岳母简介

故事经过

简介

京剧剧目

史书记载后有诗

展开

岳母简介

  岳飞的母亲姚太夫人,古代四大贤母之一,教子精忠报国。

她作为母教典范和妇女楷模,在国家危亡之际,励子从戎,精忠报国,被传为佳话,世尊贤母。

编辑本段故事经过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岳飞岳母刺字

投军抗辽。

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

  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

临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飞叫到跟前,说:

"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  "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

"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他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瘦瘦的脊背,请母亲下针。

  姚太夫人问:

"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  岳飞说:

"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连针都怕,怎么去前线打仗!

"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了字,然后用绣花针刺了起来。

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

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后来成为著名的抗金英雄,为历代人民所敬仰

简介

  至明代中叶,岳飞的故事开始广为流传。

成化年间创作的《精忠记》,也仅提及岳飞背脊有“赤心救国”字样。

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雕塑“岳母刺字”

大木的《武穆精忠传》记有岳飞见汤阴家乡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啸山林,为自勉和勉人,乃去钱请工匠在背上深刺“尽忠报国”四字。

明末,由李梅草创,冯梦龙改定的《精忠旗传奇》,内称:

“史言飞背有‘精忠报国’四大字,系飞令张宪所刺”。

如若这样,“精忠报国”是岳飞成为大将后,命部将张宪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见于清乾隆年间,杭州钱彩评《精忠说岳》,该书第22回,回目“结义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训子”。

内容为,岳飞不受杨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还有不肖之徒前来勾引岳飞,倘若一时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会毁于一旦。

于是祷告上苍神灵和祖宗,在岳飞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字。

该书叙述岳母刺字时,先在岳飞脊背上,用毛笔书写,再用绣花针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

描述得具体而详细。

但有些学者认为,纹身刺字是一门特技,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

岳母乃家庭妇女,不可能具有这种技艺,显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传记中有岳飞背上刺字的记叙,加以想象发挥,艺术加工构造的。

因此,岳飞脊背上有否刺字?

所刺何字?

是谁之手刺的?

尚是个难解之谜。

  在儒教的思想影响下,“岳母刺字”被赋予众多的形而上学的文化内涵也是其久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后人评书将“尽忠报国”称为“精忠报国”。

并编成一支曲在民间流传。

编辑本段京剧剧目

  一名《交印刺字》。

京剧原有几种不同演法,1955年中国戏曲研究院加以改编,由李金泉演出。

  剧情梗概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

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

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编辑本段史书记载

  《宋史·何铸传》审问岳飞的史事,说岳飞背上四字乃“旧刺”也。

按此线索考查可知这“旧刺”实是“旧制”所致。

这与宋代“刺字为兵”的制度有关。

宋朝统治阶级在招募兵勇时,兵勇脸部要被刺字,是为入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

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说:

“艺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

”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

也有不刺字于面的,如范仲淹任“环庆路拒西夏招讨史”主陕边务,所招募的兵勇只刺字于手背或手臂上。

朝廷定死制度,边关大吏灵活运用,收到了较好的募兵效果。

所刺文字最初是军队编号,如武德军、陕军等,稍后亦可刺吉语、警策语。

后有诗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金人的铁蹄危及着大宋江山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  

心中涌起汹涌的波澜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她胸间涌现  

她要用绣花的钢针完成一桩心愿  

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亲自镌刻在儿子的脊背上面  

一针针刺在儿肌肤,针针见血  

一下下痛在娘心里,下下肉颤  

就在这一夜之间  

一位母亲完成了她的杰作  

一代名将的英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