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636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docx

地质填图实施细则

矿区地质填图

矿区地质填图是矿产勘查工作的基本手段和基础工作。

其目的是通过对自然露头和人工露头进行系统的地质观测,对地质体以及构造的调查研究,了解地质体的空间分布,研究地表地质规律。

达到了解或查明工作区的地质构造特征,阐明成矿地质条件。

为探矿工程布署、资源/储量估算等提供地表地质资料。

地表地质填图,要求在阶段工作初始进行,以便指导本阶段的地表和深部工程布置。

而地质图的最终成图,又是在本阶段工作终了时根据深部资料反回来推断地表,经过野外实地检查揭露后再进行修改定稿。

一、填图比例尺的选择

矿区地质填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1000。

根据地质工作阶段的不同、矿产种类的不同、矿床规模大小、矿体厚薄以及地质构造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

一般在矿产预查、普查工作阶段,对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常进行1∶10000—1∶5000精度的地质填图。

而有时矿体的厚度小,或矿区的范围小,尤其是对某些特非或稀有矿种,填图比例尺也常大于1∶10000或1∶5000。

在矿床详查、勘探工作阶段,对于煤矿或其它规模较大、矿体稳定或厚度大等的沉积矿床,常采用1∶5000比例尺进行地质填图;而对于金属及某些非金属矿床,在一般情况下常采用1∶2000比例尺进行地质填图,然而当地质情况复杂、矿体宽度小于1m、矿体形态不稳定、或对某些特非或稀有矿床,则应采用1∶1000甚至更大比例尺。

二、填图前的准备工作

1、资料收集与综合整理

主要应收集区内的地层、矿产、重砂测量和物化探等资料,收集符合精度要求的与工作比例尺相应的地形图(比例尺应大于或等于填图的比例尺)、航空照片等。

若无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应及早进行野外踏勘,提出对地形底图的测制要求(如测区面积、范围、比例尺、精度要求、提交成果图件的时间等),以便于地形测量工作的及早进行和保障开展地质填图时间对底图的需要。

对所搜集到的资料,应在充分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整理。

尽可能将搜集到的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编绘成与填图比例尺的地质草图。

初步拟定地层柱状和填图单位;指出今后工作重点以及要解决的问题,以作为野外踏勘及开展填图工作时参考。

2、野外踏勘

在进行地质填图之前,应由参加该区工作的技术人员到野外踏勘,以便了解全面情况,为开展野外填图工作做好准备。

依据测区的地质矿产研究程度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目的地对测区及其外围进行初步踏勘调查,以了解测区的地层、岩石基本特征和主要构造轮廓。

踏勘时应组织主要地质人员选择1—2条路线,路线布置以穿越法为主,尽可能通过主要地层、构造、岩体和矿产地。

踏勘结束后应进行认真计划,做好路线小结,基本上做到分层统一、岩石野外定名统一、填图方法和要求统一、图式图例统一。

3、编制填图计划

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地质填图任务,在踏勘后填图前必须编制填图工作计划或工作设计,经审查后方可正式开展工作。

其计划内容如下:

(1)地质填图的目的、任务及测区范围。

(2)地质、物化探方法的选择和依据。

(3)实测剖面(勘探线剖面)以及观察路线的布置。

物探基线和测线的方位以及测线间距。

(4)对各种地质体的施测精度及研究程度的要求。

(5)槽、井探的布置原则、工程质量要求以及施工安全措施。

(6)各项计划工作量及施工的顺序和进度安排(附槽、井探设计工程分布图)。

(7)原始编录方法。

各项技术要求细则及统一图式、图例。

(8)人员配备与分工。

(9)所需仪器、设备、材料、劳力等。

(10)工作完成日期及计划提并的成果。

三、野外填图方法和要求

1、实测地质剖面

实测地质剖面是地质填图的基础工作。

一般在开展填图工作之前应首先测制地质、地层剖面,以便根据剖面资料划分填图单位和确定填图标志。

其工作方法在第一节已详述。

一般矿区至少要有1—2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地质构造复杂区要实测2—3条完整的地质、地层剖面。

目的在于查明测区地层层序、厚度、接触关系、岩性变化、沉积韵律、矿产、标志层、侵入体和时代等。

根据实测剖面资料,编制代表测区地层特点的综合地层柱状图,确定填图单元,以作为测区统一分层对比的依据。

2、路线地质观察

据所确定的矿区填图单位,用穿越法、追索法或二者结合的方法填图。

采用地质观察点、观察路线相结合的形式编录。

同时辅以必要的探矿工程揭露,将地质界线等要素填绘在相应的地形图上。

地质观察路线主要根据地质构造特征确定位置和方向,方向应大体垂直于总体构造线或地层走向,路线间距原则上以使相邻路线的地质情况能够对比为宜。

地质观察路线应观察的内容及原始记录格式如下:

(1)野薄记录格式

日期:

年月日天气:

(如:

睛、阴、小雨等)

地点:

(如:

野外基站)

路线:

(如:

自经至)

手图号:

航片号:

任务:

(如:

岩区(或地层分布区)主干(或一般)穿越(或追索)路线地质调查;追索断层(或层))

人员:

(记录);(手图与航片))

  

点号:

(如:

D0066)

坐标:

X:

Y:

H:

(无测量点,应图解)

GPS:

(如:

经度纬度高程)

位置:

(如:

村(或高地)NE35°460m处小路东侧)

露头:

(如:

人工采场(或天然),良好(或一般、差等)

点性:

(如:

地层界线点、构造观察点、化石点、岩性岩相观察点等)

描述:

(如:

点E为………..

点W为………

接触关系为………)

 岩矿石名称

颜色、岩石风化氧化程度(尤其是矿化点,要详细描述,重点突出指明金属矿物的氧化情况)、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矿物特征、岩层的组合特征、地层产状等。

1、沉积岩地区:

首先搞清地层层序,然后对具体岩石进行描述(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粒度、岩石命名、风化岩外貌特征、次生变化等),对地层厚度变化、化石层、含矿层、标志层应详尽描述。

2、变质岩区:

记录描述岩石的产出状态、颜色、构造、主要及次要矿物含量,不同矿物的排列方式及不同岩性的相互关系,尤其是特征矿物(白云母、黑云母、铁铝榴石、十字石、蓝闪石、矽线石等)的出现与否,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构造的叠加与否,原生层理及片麻理的产状、构造的叠加与否,有无混合岩及脉体情况、岩层厚度沿走向的变化情况及次生变化和风化外貌,特别要注意收集说明地层是否倒转或正常的证据。

3、侵人岩地区:

(1)岩石的颜色和风化色

(2)岩石的结构类型,对花岗岩进行一期结构、二期结构、微花岗结构、碎裂结构、改造结构描述。

(3)岩石的颗粒大小

极粗(大于10mm)、粗粒(5—10mm)、中粒(2—5mmm)、细粒(0.2—2mm)、微粒(0.2—0.1mm)、显微晶(0.05—0.1mm)、显微隐晶(<0.05mm)。

要具体定出肉眼观察而估计的粒级,然后根据薄片较正注解。

斑状结构和似斑状(巨晶)结构:

在一期结构花岗岩中用似斑状结构;在二期结构及微花岗结构花岗岩中用斑状结构。

要分出含斑(5%以下)、少斑(10%以下)、斑状(30%以下)、多斑(30%以上)及巨斑等。

等粒结构和不等粒结构。

(4)岩石的矿物成分及百分合量,矿物结构特征:

先描述铁镁质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白云母等;然后描述长英质矿物,如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

描述内客:

a)矿物的百分含量

b)矿物的粒径和变化范围

C)矿物的颜色

d)矿物定向排列情况

e)矿物自形程度

f)矿物的晶形

g)矿物中的包体

h)矿物产出方式:

单个晶体、晶体巢合体,两个世代的矿物团块。

i)斑晶的大小和丰度,斑晶的形状、特征和包裹体等,斑晶和基质的关系,斑晶与基质必须分开描述。

j)副矿物的种类

k)叶理和定向构造:

先描述有与无,发育情况如何,产状。

l)捕掳体及包体:

百分含量,大小范围、岩性、有无巨晶,有无镁铁质,是同源还是异源。

形态(棱角状、圆状椭圆状、透镜状、扁平状)。

m)岩墙及岩脉:

岩性、宽度、产状。

n)能谱仪读数U、Th、K及总数放射性强度。

对具体的观测点或露头点描述记录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有详有简。

(5)对以上描述提出该岩石的宏观鉴定特征,抓住其中最特征的,而且能与其它岩石相区别的,能代表该侵人体的总特征。

(6)单元之间或侵人体的内外接触带要记录接触的性质和类型及产状。

构造:

性质、规模、产状、断距及其控矿作用。

尽可能收集全面各种要素。

a)查明矿区构造的产状、规模、形态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b)查明各构造带的组合、分布规律,研究划分构造形态或体系。

c)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构造对矿体的控制作用。

d)查明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

e)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特征等。

f)破坏矿体的断层,应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

围岩蚀变特征:

说明蚀变的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查明蚀变围岩的性质。

a)详细查明蚀变带的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查明蚀变围岩的性质。

b)详细圈定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研究蚀变体与岩浆热液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

c)详纲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矿(化)体特征:

说明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矿石质量;揭露控制矿(化)体及其边界的情况。

a)用槽、并探、物化探系统控制矿化带和矿体。

b)确定矿化带的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矿石质量。

c)查明矿体的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和分布规律,对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与工业类型作出判断。

d)用工程控制主矿体及上、下盘小矿体,查明矿体边界。

e)系统查明矿体有用组分含量及变化。

采样情况:

记录相关样品的位置、种类、样号、岩性及其它相关要素(如:

于20m处采岩石薄片样一件,样号为D0066-b1,样品岩性为………)。

素描或照相:

(记录素描或照相的序号、位置、内容简述等)。

遥感影像特点:

(仅对要求建立遥感解译标志的地质路线进行遥感影像的描述与记录;遥感地质解译记录的具体内容是:

(1)解译点号和解译区位置;

(2)所解译的地质体或地质界线及其两侧影像特征及解译标志)

点间:

(如:

(1)DO0066SE+50m50m:

沿途为………

(2)50ms+80m130m:

沿途为………

(3)130mssw+50m180mDO0067:

沿途为………)

 ………………

 路线小结:

(当日路线结束后必须认真撰写小结,小结含三项基本内容:

一是对当日路线工作量统计(路线总长、地质点个数、素描图个数、照相数量、各类标本采集数量);二是对当日路线的地质认识;三是对存在问题及对相邻工作路线的工作建议。

 注意:

所有主干穿越路线必须有信手剖面,1/3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所有的一般穿越路线1/5的点须野外素描或照相;追索路线视情况而定。

(此要求为DD2003-01中要求,实际工作中难以达到。

矿区地质填图中仅需对有地质意义的现象进行素描或照相,所占比例不作具体要求)。

(2)野薄记录格式说明

①每天开始一页应记录日期、工作区、天气状况,其中工作区记录工作站或填图地区。

②点位应以观察点附近的高程点、村庄或其它固定地物作标志。

③记录本的右面作文字记录,左面作素描图、路线剖面或附贴照片,必要时也可作简要文字批注或补充记录。

摄影资料记在相应地质观察记录之后,应注意数码照相编号或底片编号、摄像对象和内容及方位,凡图上有路线通过的地点必须有文字记录。

④工作小结应另起一页。

记录本内不得记与野外地质调查无关的内容。

⑤产状标记方法(记录或信手剖面)

层理140°∠30°;次生面理50°∠40°,可在产状前注明S0、S1、S2……或糜棱片理等;

断层120°∠45°;节理320°∠70°;轴面A40°∠50°;

枢纽Fh30°∠60°;线理L3000∠10°等。

 (3)野外工作手图勾绘内容

野外工作手图必需标记和勾绘如下内容:

①地质点(直径1mm的小圆)及点号(一般标记在地质点的右下方);

②地质点上所观测到的岩层产状和各种面理产状;

③地质界线(地层单位之间的分界线、断层线、岩性岩相分界线、侵入体侵入界线、含矿层界线、地貌单元之间分界线等,勾绘时需遵循“V形法则”及野外实际展布情况);

④地质体填图单位(各种正式和各种非正式填图单位)代号及岩性岩相代号或花纹;

⑤各类样品采集点及编号;

⑥地质路线(用绿色虚线标绘)和实测剖面线(用黑色实线标绘)及剖面代号。

四、精度要求

1、地理底图(地形图)的要求

一般情况下,地形图与地质图的精度应该是相应的和一致的,即地质填图要求用多大比例尺的精度,地形底图也应该相应地满足这一精度要求。

在预查或普查阶段,可用、草测地形图或已有较小比例尺的地形图放大并经实地修改后使用;在详查阶段,要有简测或精测的地形图;勘探阶段必须采用精测的地形图。

2、地质研究程度与表现程度的要求

地质图精度的主要衡量标准是看对各种地质体的研究与表现程度及其对地质规律和成矿规律的阐明程度。

不同地质工作阶段和不同的填图比例尺,对研究程度和表现程度有不同的要求。

现分述如下:

(1)填图单位的划分

不同的填图比例尺对填图单位的划分要求见表1-3。

表1-3填图单位的划分要求一览表

比例尺

项目

1∶10000—1∶5000

1∶2000—1∶1000

备注

地层单位(包括沉积岩、火岩岩、变质岩)

要求划分到组、段或进一步划分到亚段。

要求划分到段、亚段或进一步划分到带,必要时,按岩分层。

对含矿地层要求划分详细,一般地层可相对粗略。

岩石单位

(包括侵入岩)

要求划分到期、次和相带。

要求详细划分相带。

(2)地质观察点、线密度及地质体的表现程度

地质观察点、线密度及地质体的表现程度要求见表1-4。

3、地质矿产研究程度的要求

不同的地质工作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各阶段要求如下(参照GB/T139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预查:

主要进行路线地质踏勘,辅以有效的物探、化探方法,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异常进行Ⅱ—Ⅲ级查证,圈定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地区。

对发现的矿(化)点或经类比认定为矿引起的异常及有意义的地质体进行研究,与地质特征相似的已知矿床从基本特征、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类比、预测,必要时可投人极少量工程进行追索、验证,采集测试样品。

寻找的矿产与地表(下)水关系密切时,应收集、分析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为开展下步工作提供设计依据。

应圈出预测矿产资源范围,当有估算资源量的必要参数时,可以估算预测的资源量。

 

表1-4地质观察点、线密度及地质体的表现程度要求一览表

比例尺

精度要求

项目

1∶10000

1∶5000

1∶2000

1∶1000

必须表示的

地质体规模

①矿体宽度大于5m;

②蚀变体宽度大于10m;

③一般岩石宽度大于20m;

④各种构造形迹长度大于100m。

①大于2.5m;

②大于5m;

③大于10m;

④大于50m。

①大于1m;

②大于2m;

③大于4m;④大于20m。

①大于0.5m;

②大于1m;

③大于2m;

④大于10m。

地质界线点

实测充许误差

①用仪器测绘时,按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测图的精度要求;

②用半仪器测绘时,按图面上不大于1mm来要求。

路线

地质构造简单地区

200m—300m

100m—150m

40m—60m

20m—30m

地质构造简单地区

200m—300m

50m—100m

20m—40m

10m—20m

备注

①基岩出露区应采用较密的观察线距;掩盖区则可采用较稀的线距。

②按不同矿种结合不同资源量级别的控制网度合理选择观察线距,一般应比相应资源量级别网度密1—2倍。

观察点距

一般小于或等于线距,但不充许机械等距离布置,应能以有效地控制各种地质界线和地质要素为原则。

凡是重要的地质界线,均应有地质观察点控制,如果自然露头不好,应使用槽、井等坑探工程揭露。

观察点位置

的测定

1∶10000的地质图,其地质观察点可采用半仪器法标定在图上,但对重要的观察点,如主要的地质构造、含矿层、故体露头等,则须用仪器测绘在图上。

1∶5000—1∶1000的地质填图,其地质观察点一般均须用仪器测绘在图上;但对部分意义不大的观察点,也充许用半仪器法标定在图上。

在进行仪器测绘之前,地质人员应提供观察点分布图。

普查:

主要通过1∶10000~1∶2000比例尺地质填图露头检查,对区内地质特征的查明程度应达到相应比例尺的精度要求,成矿地质条件达到大致查明程度。

同时采用有效的物探、化探、遥感、重砂等方法手段及数量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控制主要矿体特征,地表要用取样工程稀疏控制,深部要有工程证实,不要求系统工程网度;大致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并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

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Ⅰ~Ⅱ级验证。

大致了解开采技术条件,包括区域和测区范围内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为详查工作提供依据。

对开采条件简单的矿床,可依据与同类型矿山开采条件的对比,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作出评价;对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应进行适当的水文地质工作,了解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以及近矿围岩强度等。

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分及影响选冶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对比,并就矿石加工选冶的性能作出概略评述。

对无可类比的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为是否值得进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对饰面石材还应作出“试采”检查。

依据普查所获得的地质矿产资料及国内、外市场情况,进行概略研究,研究有无投资机会,是否值得转人详查,并采用一般工业指标估算资源量。

详查:

通过1∶10000~1∶2000地质填图,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描述矿床的地质模型。

通过系统的取样工程、有效的物探、化探工作,控制矿体的总体分布范围,基本控制了主矿体的矿体特征、空间分布,基本确定了矿体的连续性;基本查明矿石的物质组成、矿石质量;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进行相应的综合评价。

对矿床开采可能影响的地区(矿山疏排水水位下降区、地面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开展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床的开采技术条件。

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试验研究,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水文地质参数、矿体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估算矿坑涌水量,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作出评价。

对矿石的加工选冶性能进行试验和研究,易选的矿石可与同类矿石进行类比,一般矿石进行可选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难选矿石还应作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

饰面石材还应有代表性的试采资料。

直接提供开发利用时,试验程度应达到可供设计的要求。

在详查区内,依据系统工程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以及实测的各种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圈定矿体,选择合适的方法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或经预可行性研究,分别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

为是否进行勘探决策、矿山总体设计、矿山建设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提供依据。

勘探:

通过1∶10000~1∶2000(必要时可用1∶500)比例尺地质填图,加密各种取样工程及相应的工作,详细查明成矿地质条件及内在规律,建立矿床的地质模型。

详细控制主要矿体的特征、空间分布;详细查明矿石物质组成、赋存状态、矿石类型、质量及其分布规律;对破坏矿体或划分井田等有较大影响的断层、破碎带,应有工程控制其产状及断距:

煤炭第一水平范围内的古河流冲刷、古隆起、较大陷落柱应有工程控制;对首采地段主矿体上、下盘具工业价值的小矿体,应一并勘探,以便同时开采;对可供综合利用的共、伴生矿产,应进行综合评价,共生矿产的勘查程度应视该矿种的特征而定。

异体共生的应单独圈定矿体,同体共生的需要分采分选时也应分别圈定矿体或矿石类型。

对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要详细查明。

通过试验,获取计算参数,结合矿山工程计算首采区、第一开采水平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的涌水量;预测不良工程地段和问题;对矿山排水、开采区的地面变形破坏、矿山废水排放与矿渣堆放可能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未开发过的新区,应对原生地质环境作出评价;老矿区则应针对已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如放射性、有害气体、各种不良自然地质现象的展布及危害性)进行调研,找出产生和形成条件,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治理措施。

在矿区范围内,针对不同的矿石类型,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加工选冶性能试验。

可类比的易选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一般矿石在实验室流程试验基础上,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难选矿石和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必要时进行半工业试验。

勘探时未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可依据系统工程及加密工程的取样资料、有效的物探、化探资料及各种实测的参数,用一般工业指标因定矿体,并选择适合的方法,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资源量;进行了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的,可根据当时的市场价格论证后所确定的、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下达的正式工业指标圈定矿体,详细估算相应类型的储量、基础储量和资源量,为矿山初步设计和矿山建设提供依据。

探明的可采储量应满足矿山返本付息的需要。

不论哪种比例尺的地质填图,都应以地质观察为基础,其精度要求应按同比例尺地质测量规范要求。

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是为矿产勘查、矿山建设设计服务的,比例尺的选择应以矿床的矿体规模、形态复杂程度以及各勘查阶段的要求为依据。

地质点要布设在界线上或有特殊意义的地方,用仪器法展绘到图上。

对于薄矿体(层)、标志层及其他有特殊意义的地质现象,必要时应扩大表示。

五、综合图件的测制或编绘

1、实际材料图的测制

在野外地质填图过程中,应同时测制实际材料图。

实际材料图一般应测在原图板上,或标注在地形图上。

其内容包括:

(1)测量三角点、坐标网、地质观察路线、剖面线或勘探线;

(2)实测天然露头范围及地质观察点的位置;

(3)槽、井、坑口及钻孔的实测位置;

(4)老桐的实测位置;

(5)实际材料图成图时应附主要地质界线及构造线。

地质界线及构造线,必须在填图过程中在野外现场勾绘。

各种地质界线或构造线,必须用实、虚线条区分不同精度。

实际观测到的用实线,推测或不确切的应用虚线表示。

同时联图时应注意地形与地质体的关系(V字形法则)。

V字形法则: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即岩层的倾向;穿越山脊处“V”字形尖端指向下坡,即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

地质界线的“V”字形弯曲较等高线开阔。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岩层倾角大于地面坡角时,穿越沟谷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下游,即岩层的倾向;山脊处的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指向山脊上坡,即岩层倾向相反的方向。

岩层的倾角越陡,“V”字形越开阔,倾角近于90“时,地质界线近于直线。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一致,而其倾角小于地面坡角时,地质界线“V”字形尖端在沟谷处指向上游;在山脊处指向下坡,且其“V”字形的弯曲较等高线紧闭。

当倾斜岩层(或其他倾斜的地质界面)的走向与沟谷、山脊近于直交时,地质界线的“V”字形态是近于对称的;若斜交时,则“V”字的形态是不对称的。

当岩层产状直立时,岩层出露线是沿岩层走向所切的一条上下起伏的地形轮廓线,这条曲线的水平投影则是一条直线,不受地形的影响沿走向直线延伸。

2、地质图的编绘

根据实际材料图中所测得的各种实际位置及野外填制的地质草图、地质实测剖面图、地质观察点、槽井探素描图及岩矿鉴定等各种资料,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