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1483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59 大小:11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docx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中医系列书.txt20如果你努力去发现美好,美好会发现你;如果你努力去尊重他人,你也会获得别人尊重;如果你努力去帮助他人,你也会得到他人的帮助。

 生命就像一种回音,你送出什么它就送回什么,你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你给予什么就得到什么。

<篇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书名:

退思集类方歌注

作者:

王泰林

朝代:

年份:

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

《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贰书,吾邑王旭高先生所着也。

先生名泰林,

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

江阴柳宝诒尝选刊先生医案,称先生读书,上自轩岐,下迄清季诸

家,无不精心灌注,于古书则研求古训,于后人书则必分别疑似。

所着有《西溪书屋夜话录》

《医方歌诀串解》《环溪草堂医案》诸书,均未梓行云。

今医案经方君耕霞、柳君宝诒选刊

,流行于世,其余数书屡求不得。

乙卯冬,华君松岩惠余稿本一束,云已藏弃多年。

先是东

房桥有先生之门人,年老忽发狂易,以钞录各书沉之水中。

华君仅捞得方歌贰种,残缺不完

一页,即照《伤寒》《金匮》方补之。

详阅《退思集类方》,本徐灵胎氏《伤寒类方》化裁编

辑,以《金匮》方、后人方附丽之,分为贰十四类。

其《医方歌诀》亦本《兰台轨范》通治

方而作,故所注多遵徐书,而博采群书,间有先生新注,及自制数方附见,去取颇属审慎,

注释亦极明白。

余尤佩其虽一以仲圣方为宗,而能集仲圣以下医方之长,绝不拘泥一家言,

观其治案可知也。

惟此书尚非定本,故上有王先生所批“此方宜入某类”、“宜改从某注”、

某方可删”语。

又如麻黄汤类之神术散,注云∶“又有太无神术散、叔微神术散,俱编入

平胃散类。

”泻心汤类之进退黄连汤,注云∶“崔氏八味丸编入肾气丸类。

”今无此贰类。

栀子豉汤下注有“余义见卷四杂说”云云,亦经散佚。

又小青龙汤下注,尚着有《古方余论

》,则不止柳氏所谓三种,可知年愈远,而书愈有阙,惜哉!

惜哉!

乃蓄意访求,知先生故

里去余家仅数十武,先生裔孙某君云∶“高祖昆季五人,旭高最少,享高寿,无嗣,故殁后

无绍其业者;门弟子各走一方,无从追考。

其着述六十年来散佚无一存矣。

”则是贰书虽非

全璧,亦足觇王先生学问之一斑也。

道、咸之间固享名于苏、浙者,何其着述竟无存耶!

此本得之沉水之余,字迹有剥落之处,急谋付梓,以广流传;复以少时录存先生所编着之《西

溪书屋夜话录》《医方歌括》及《增订医方歌诀》《薛氏湿热论歌诀》各一卷,合为一册,

洵属医学家之要书,不可再使抱残守缺,湮没不彰,此付刊之举,不容或缓者已。

\x庚申冬月无锡周镇小农别署伯华谨识于惜分阴轩\x

<目录>

<篇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属性:

《伤寒》《金匮》方后汉张仲景着《伤寒》《金匮》两书,为后世医方之祖。

其方治病,

虽千头万绪,而条理不紊。

方中之药,少者仅一贰味,而又无所不包括;多者至贰三十味,

而又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方祖”。

此卷所辑,皆其方也。

间附后世数方,使人从流溯

源,知夫熔古化新之妙。

学人能于此卷诸方,精思而熟读之,应变无穷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汤

属性:

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

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

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

若风、寒、

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贰两去皮)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一两炙)以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贰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贰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复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加术汤

属性:

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麻黄发汗之峻剂,监以桂草斯无弊。

(麻黄开窍发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监之,不使

其大汗亡阳,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阴脱营,如驭马防其放逸耳。

)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

通营与卫。

(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

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

)先煮

麻黄取力专,(麻黄先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已也。

)不须啜粥恐留滞。

(不须啜粥,

恐留恋麻黄之性也。

)减去大枣与生姜,恐碍杏麻升降制。

(仲景发汗方中,每加姜、枣,此

不用者,以生姜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缓中腻膈,碍杏仁之下降故耳。

其精切又如

此。

)要知麻桂性辛温,仲景原为风寒制。

无论伤寒与中风,卫实麻黄表虚桂。

(麻黄汤治卫

实,桂枝汤治表虚,在有汗无汗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

)后人妄用治温暑,无怪下咽人即

毙。

(麻黄、桂枝贰方,原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而设,后人误以之治温暑,无怪乎下咽即毙

也。

)伤寒初病在太阳,头项强痛此经系。

(头项强痛,为太阳经的证。

)发热恶寒无汗喘,

脉浮而紧麻黄谛。

(以上为麻黄汤的证要诀。

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

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

)寸关浮弱(表虚)尺迟微(里虚),误汗亡阳祸不细。

(若浮弱微

,非麻、桂温通关节,宣发寒邪不效。

虚者,同补气血药服。

)冷风哮嗽还堪济。

(冷风哮证

,由风寒客于背俞,屡止屡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

病哮喘,虽服麻黄而不作汗也。

)《金

匮》麻黄加术汤,湿家身体烦疼诣。

(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故烦疼也。

)寒湿在表汗之宜,

麻术相须功益济。

(麻黄得术,自不至于过汗;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

此治寒湿在

表之正法也。

)发散方中白术加,海藏神术(汤)从此例。

(发散方中加白术,洁古谓之“开

鬼门”。

王海藏仿此意而制神术散,以代麻、桂,自云神妙。

)安道辨论颇精明,(王安道着

《医经溯洄集》,辨伤寒温热甚悉。

)《活人》加减休拘泥。

(朱肱《类证活人书》载夏至后用

麻黄汤,须加知母、石膏、黄芩,后学多宗其说,亦见之不明,可见暑湿何可更用麻黄。

此乃伤寒第一方,读书勿被书瞒蔽。

(旭高按∶麻黄汤或谓专治伤寒,或谓通治杂病,只缘

未识正旨也。

若知明为寒伤营之主剂,非惟温暑不取用,即邪浅在卫,亦何至于误用。

而凡

寒邪在营者,何不以通用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属性:

治太阳温病,无汗而喘,大热大渴。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贰两炙)石膏(半斤打碎绵裹)以

水七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属性:

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麻黄(半两去节)杏仁(十个去皮尖)薏苡仁(半两)甘草(一两炙)锉麻豆

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

有微汗,宜避风。

(此方分两甚轻,疑

类唐人校订《金匮》,加减仲景之方,非原方也。

不然,汉时四钱匕,以今秤计之,只得八

九分,而欲以治发热身疼之证,有杯水车薪之诮矣。

麻杏甘草石膏汤,泄肺存阴定热喘。

(麻黄汤,治寒喘也;此去桂枝而重用石膏,治热

喘也。

)无汗汗出休拘泥,(按∶《伤寒论》原文本作“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柯韵伯《伤寒

来苏集》改作“无汗而喘,大热者”,颇属理正辞明。

盖汗出何可更用麻黄,无大热何可更

多从实证看。

(此要诀也。

不独喘病,百病皆然。

)虽未明言治温病,此汤清散颇相安。

(太

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仲景虽未出方治,而此汤清散,正是治温之法也。

)除去

石膏加薏苡,(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热身疼风湿搏。

此与麻黄加术法,大同小异别风

寒。

(麻黄加术汤治寒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汤

属性: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面目肿,大有热色,发热无汗,脉洪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

热者。

麻黄(六两去节)石膏(半斤打)甘草(炙)生姜(各贰两)大枣(十贰枚)以

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加术汤

属性: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自利而渴者;并治风寒客于脉而不去,营气热腐而肉

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疠风气,下焦脚弱。

越脾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加半夏汤

属性:

治肺胀咳喘脉浮大者。

越脾汤原方枣加三枚,姜加一两,加半夏半升。

越脾汤越脾中气,发汗生津凉散委。

(越脾者,发越脾中之津气而为汗,是凉散法也。

麻石甘草枣生姜,《金匮》以之治风水。

恶风身肿脉洪浮,面赤热渴乃堪使。

(旭高按∶《金

是风水者,乃肺、脾、胃三经受风热之阳邪,痹其营卫之气,升降不得自如,斯水饮入胃,

不能输脾归肺,下达膀胱,而反外溢肌肤,故一身悉肿。

其证恶风发热,脉洪浮而渴,故知

为风热,亦尝验之矣。

然必兼有无汗而喘见象,与此汤一服,亦未必汗出,其水反从小便去,

真匪夷所思者。

)里水黄肿其脉沉,便利亡津加术饵。

(名越脾加术汤旭高按∶水在里,当

不渴,渴则可征水去。

今渴而黄肿不去,是水未去也。

水未去,何以渴?

小便自利,亡津液

故也。

盖脾气实者,小便利则水去;脾气虚者,小便利则亡津,亡津令渴。

病虽始于里水,

其实里已无水,水只在皮肤中,故亦用越脾,使从表解。

但加白术一味,补脾气生津液,以

固其里,则意无不到矣。

)营气热腐为疠风,俗号“大麻疯”即是。

清疏营卫最相宜,加术

缘其脚弱尔。

(按∶疠风因风客久而化热,营气被其煽灼,血肉腐坏,故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即俗所谓“大麻疯”是也。

喻嘉言有见及此,故曰“汗宜频发,血宜频刺”,但

未有其方。

旭高观此汤清疏营卫,与嘉言之说合符。

石膏清热生津液,麻黄疏风通血脉,甘

草解热毒,姜、枣和营卫,若不脚弱,则白术亦可不加。

后人遇此证,绝不知用此汤,何也?

温邪挟饮填肺中,为胀为喘加半治。

散邪清热越脾佳,蠲饮消痰半姜美。

(名越脾加半夏汤肺

胀咳喘,为外邪内饮相搏之证。

越脾汤散邪清热之功多,蠲饮消痰之力少,故加半夏辅其未

逮,更加姜一两以助半夏之功,周密之至矣。

)此与青龙加石膏,佐使寒温相对峙。

(此与小

青龙加石膏汤相为对峙。

小青龙汤中有半夏无石膏,越脾汤中有石膏无半夏,观贰方所加之

意,全重在石膏、半夏贰物协力建功。

石膏清热,借辛温亦能豁痰,半夏豁痰,借辛凉亦能

清热。

前越脾加术汤生津止渴,借白术入清热药中;此越脾加半夏汤下气定喘,又借半夏入

清热药中。

仲景加减成方,无非化裁后学矣。

)又与越脾加术汤,下气生津分彼此。

千古医

方仰仲师,一加一减皆精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

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证者。

若脉微弱,汗

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去皮)甘草(各贰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

(三两切)大枣(十贰枚)石膏(鸡子大一块打)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贰升,去沫,

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发热恶寒太阳病,无汗烦躁力能攘。

(“发热恶寒无

汗烦躁”八字,是大青龙着眼。

)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多温粉扑之良。

(仲景温粉方失,成无

己《伤寒明理论》用白芷、本、白术、川芎、米粉扑之。

)寒之浅者仅伤卫,风而甚者营

亦伤。

中风卫实因烦躁,清火发汗此方强。

(按∶风伤卫,寒伤营,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

紧,是大法也。

此大青龙脉证俱属伤寒,而去中风者,全在烦躁上看出。

若寒邪,则但呕逆,

盖风寒中伤,各有浅深,又各随其人之体气虚实而为病。

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

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而虚者,寒犹不固。

正是互文见意处。

此汤治

中风卫实之法,乃清火发汗之重剂也。

)证较麻黄为尤重,预保阳明圣法彰。

(柯韵伯《伤寒

来苏集》曰∶“此麻黄证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

”“诸证全是麻

黄,而有喘与烦躁之别∶喘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

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

”“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

预保阳明之先着。

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

”“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

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贰方之不及也。

”)少阴烦躁脉微弱,恶风汗出不相当。

(少阴亦有烦躁证,以脉微弱,汗出恶风为辨,不可服此。

仲景立此方,即垂此戒,叮咛之

意深矣。

)热因寒用方堪救,误服青龙阳必亡。

(少阴烦躁,当热因寒用,如四逆汤加猪胆之

例,方可救其万一。

若误服青龙,必召亡阳之祸,慎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

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发热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者;并治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水

一斗,先煮麻黄减贰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此方有加减法,

另详余所着《古方余论》中。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属性:

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也。

小青龙汤原方加石膏贰两。

煮法同。

强人服一升,虚人减之。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不渴呕利慰。

(凡水停心下之证,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诀也。

余下利与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备举辛温散水寒,

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兼用酸苦以安肺,于麻、桂贰汤内,

不但留白芍之酸收,拘其发散之猛,再复五味、干姜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温

散水寒,从阴出阳,庶几水从汗解而不伤阴,此发汗散水之圣方也。

)溢饮水肿服之奇,发

汗散水此所谓。

(溢饮者,水肿也。

水饮外溢于肌肤,旁流于四肢,故一身悉肿。

然亦必有

喘咳见证,用此发汗散水,其效乃奇。

)肺胀烦躁加石膏,寒温并进斯为贵。

(肺胀咳喘,多

因水饮,而烦躁则挟热邪,故于小青龙汤加石膏,寒温并进,水热俱蠲,于法尤为密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甘草麻黄汤

属性:

治里水脉沉,面目黄肿,小便不利。

甘草(贰两炙)麻黄(四两)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

服一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附子汤

属性:

治里水脉沉小者,属少阴也。

麻黄(三两去节)甘草(贰两炙)附子(一枚炮)水七升,先煮麻黄一贰沸,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麻黄(汤)治里水,水从汗解斯方美。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

即已。

”)脉沉小者属少阴,温固必须加附子。

(名麻黄附子汤)麻得甘草缓中焦,汗不伤阴

厥有旨。

(王晋三《古方选注》曰∶“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

邪从表散。

”深得厥旨。

)水之为病殊多端,表里阴阳非一致。

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

当分利。

单单腹胀最难医,青筋突起无生理。

(旭高按∶前一方用甘草,内助土气,后一方

用熟附,温固肾液,而外散水气,则皆君以麻黄。

盖麻黄气味轻清,无微不入,故能透出肌

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惟此能达之,故不特在表之风水

可用,而在里在肾之水,咸可用之也。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即已。

”而

发汗之法,又各有浅深不同如此,可谓简而该矣。

然又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可见水病利小便一法,原不可缺,但以腰上半为阳,及一身

悉肿者为表,当发汗耳。

若单腹胀青筋突起,为土败木贼之候,难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

治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头不痛,但欲寐,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去节)细辛(各贰两)附子(一枚炮)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贰升,去上

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汗恶寒(与太阳同)头不痛,脉沉欲寐(俱少阴证)少阴殃。

若无发热当温补,(用附子汤)

反热邪犹连太阳。

故用麻辛兼发表,温经熟附恐亡阳。

(少阴主里,应无表证,今始受风寒

,即便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故用细辛引麻黄入于少阴,以提始

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

然恐肾中真阳随汗外亡,必用熟附温经固肾,庶无过汗亡阳之虑。

此少阴表病无里证者发汗之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属性:

治伤寒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发黄者。

麻黄(去节)连翘(各贰两)赤小豆生梓白皮(各一升)杏仁(四十枚)甘

草生姜(各贰两)大枣(十贰枚)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降注雨水,谓之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杏仁甘草梓皮凑,煮以潦水加姜枣,瘀热身黄功克奏。

泄湿从

阴出太阳,(此表里分解法。

或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

虽从外之内,而粘着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

杏仁、赤小豆泄肉里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

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

经云∶“湿上甚为热。

”若湿下行则热解,热解则黄退也。

)黄

从汗解无留垢。

缘其有表此方施,若无表证茵陈究。

(本方使黄从汗解,茵陈蒿汤使黄从下

解,乃有表无表之分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升麻汤

属性:

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

利不止者,为难治也。

麻黄(贰两半)升麻当归(各一两一分)知母黄芩葳蕤(各

十八铢)白术石膏干姜芍药天冬桂枝茯苓甘草(各六铢)水一斗,先煮

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草苓冬姜术知,玉竹黄芩归与石,辛温寒润互兼施。

厥阴错杂邪难

解,阴中升阳用此宜。

(此方升散寒润,收缓渗泄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麻黄、

升麻名汤也。

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

归、术甘温,玉竹甘寒,缓脾胃以致津液。

独是十味之药,虽有生津泄热之功,不能提出阴

分热邪,故以麻、桂、升、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

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

)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颇难医。

此乃伤寒之坏病,下

寒上热涉危疑。

(此乃伤寒之坏病,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证施治。

病证之杂,药

味之杂,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又有此一格。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浓朴麻黄汤

属性:

治咳而脉浮者。

浓朴(五两)麻黄(四两去节)石膏(鸡子大一块)杏仁(去皮尖)半夏五

味子(各半升)细辛干姜(各贰两)小麦(一升)水一斗贰升,先煮小麦熟,去滓,

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浓朴麻黄汤石膏,细辛杏半味姜邀,还加小麦宜先煮,下气祛邪止咳标。

小麦甘平缓心

气,用医心咳法殊超。

咳而心痛为心咳,仿此临时加减调。

(《金匮》此方,不详见证,而但

云“脉浮”。

浮为邪气居表,固宜驱之外散,然观其药品,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

并附及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心咳汤

属性:

(旭高新制)治心咳,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北沙参(三钱)石膏(三钱同薄荷头研)牛蒡子(钱半)杏仁(三钱去皮尖)桔

梗(五分)甘草(五分)麦冬(三钱去心)半夏(一钱)茯神(三钱)远志(五

分)小麦(五钱)水三盏,先煮小麦减一盏,纳诸药,煎至一盏服。

(痰多加川贝母,

咽喉肿痛去半夏,汗多加五

心咳汤用北沙参,牛蒡甘桔石杏仁,茯神远志麦冬夏,小麦煎医心咳珍。

(按∶五脏六

腑皆令人咳,究不离乎肺经。

此心咳一证,虽属心火上逆,以余验之,其始多由外感。

夫外

感温邪,必先肺卫而及心营,观经文“咳则心痛”句,义可推矣。

逮至咳呛不已,震动心胞

之火,势必上逆,而为咽肿喉痹。

前人谓生脉散加茯神、远志,能治心咳,遵用不甚见效,

余因参入开泄肺经之药,重用小麦煎汤代水,治之乃验。

盖小麦甘平,为心之谷,缓心宁气,

大有殊功,即从浓朴麻黄汤意化出,故附于此,以就正于当世。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射干麻黄汤

属性:

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

射干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半夏五味子(各半升)麻黄生姜(各四

两)大枣

射干麻黄汤细辛,紫菀款冬味夏朋,姜枣同煎疗肺冷,咳而上气水鸡声。

酸收苦泄兼辛

散,肺气宣通痰自平。

(此治形寒饮冷伤肺之要方也。

喉中水鸡声者,痰气出入而咯也。

由肺中冷,阳气不能宣其液,郁于肺而生声,乃复用《本经》主治咳逆上气之品,大泄阴液,

宣通肺气。

射干、紫菀,以苦泄之也,麻、辛、款、夏、生姜,以辛泻之也,五味子酸以收

其正气,大枣甘以缓其下行,则射干、细辛、五味之性,从麻黄外达肺经,内通肺脏,泄肺

之苦,遂肺之欲,补肺之正,温肺之阳,俾气道平而肺得阳和之致,自无咯之声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属性: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咳逆上气,

但伏不得卧,面目浮肿者。

麻黄桂枝石膏甘草干姜人参当归(各三两)川芎(一两五钱)杏仁(四

十枚)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

当小汗。

薄复脊,凭几坐,(坐则升发阳气,足

以敌邪外散。

)汗出则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此亦唐人校订《金匮》附方,非仲

景方也。

然其方颇合仲景之旨,故选之。

《录验》续命(汤)麻桂姜,芎归杏草石参。

中风拘急(风邪入络)成风痱,(“痱”,

废而不用也。

)今古相传此法良。

(方名“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也。

)风入络中痰火壅,

驱风自必佐清凉,兼调气血扶其正,络痹通而拘急康。

(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

致痰火一时壅塞。

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

此方即从大

当归活血,甘草和诸药。

盖邪风中人身痱,必由表虚,络脉弛纵,必由里热,故气宜固,血

宜活,风寒宜散,络脉宜凉,自当内外施治,以辟邪风,非处方之冗杂也。

)证既属风风药

主,因人加减法当商,误投温补将邪敛,轻则偏枯重必亡。

(凡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实,

既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

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其中或有阴虚、

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证加减之。

即使正气内虚,亦宜于驱风药

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

今人一遇此证,即用参、地、桂、附

等温补,将风火痰涎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必死。

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

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

此非温补误之耶!

)续命(汤)中风之祖剂,若无绝证用皆臧。

口开眼合两手撒,直视摇头面赤妆,遗溺汗淋俱绝证,阴阳离决命难长。

(续命为中风之祖

方,苟非中脏之绝证,皆可治之。

惟口开眼合,手撒鼻鼾,遗尿吐沫,直视摇头,面赤如妆,

汗出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