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40559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docx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知识点总结

传感器的定义

传感器(英文名称:

transdu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

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

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

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

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传感器的分类

目前对传感器尚无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法,但比较常用的有如下三种:

1、按传感器的物理量分类,可分为位移、力、速度、温度、流量、气体成份等传感器。

2、按传感器工作原理分类,可分为电阻、电容、电感、电压、霍尔、光电、光栅热电偶等传感器。

3、按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性质分类,可分为:

输出为开关量(“1”和“0”或“开”和“关”)的开关型传感器;输出为模拟型传感器;输出为脉冲或代码的数字型传感器。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对静态的输入信号,传感器的输出量与输入量之间所具有相互关系。

因为这时输入量和输出量都和时间无关,所以它们之间的关系,即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可用一个不含时间变量的代数方程,或以输入量作横坐标,把与其对应的输出量作纵坐标而画出的特性曲线来描述。

表征传感器静态特性的主要参数有:

线性度、灵敏度、分辨力和迟滞等。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所谓动态特性,是指传感器在输入变化时,它的输出的特性。

在实际工作中,传感器的动态特性常用它对某些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来表示。

这是因为传感器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容易用实验方法求得,并且它对标准输入信号的响应与它对任意输入信号的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往往知道了前者就能推定后者。

最常用的标准输入信号有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两种,所以传感器的动态特性也常用阶跃响应和频率响应来表示。

传感器的线性度

通常情况下,传感器的实际静态特性输出是条曲线而非直线。

在实际工作中,为使仪表具有均匀刻度的读数,常用一条拟合直线近似地代表实际的特性曲线、线性度(非线性误差)就是这个近似程度的一个性能指标。

拟合直线的选取有多种方法。

如将零输入和满量程输出点相连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或将与特性曲线上各点偏差的平方和为最小的理论直线作为拟合直线,此拟合直线称为最小二乘法拟合直线。

传感器的灵敏度

灵敏度是指传感器在稳态工作情况下输出量变化△对输入量变化△x的比值。

它是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的斜率。

如果传感器的输出和输入之间显线性关系,则灵敏度S是一个常数。

否则,它将随输入量的变化而变化。

灵敏度的量纲是输出、输入量的量纲之比。

例如,某位移传感器,在位移变化1时,输出电压变化为200V,则其灵敏度应表示为200V/。

当传感器的输出、输入量的量纲相同时,灵敏度可理解为放大倍数。

提高灵敏度,可得到较高的测量精度。

但灵敏度愈高,测量范围愈窄,稳定性也往往愈差。

传感器的分辨力

分辨力是指传感器可能感受到的被测量的最小变化的能力。

也就是说,如果输入量从某一非零值缓慢地变化。

当输入变化值未超过某一数值时,传感器的输出不会发生变化,即传感器对此输入量的变化是分辨不出来的。

只有当输入量的变化超过分辨力时,其输出才会发生变化。

通常传感器在满量程范围内各点的分辨力并不相同,因此常用满量程中能使输出量产生阶跃变化的输入量中的最大变化值作为衡量分辨力的指标。

上述指标若用满量程的百分比表示,则称为分辨率。

电阻式传感器

电阻式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如位移、形变、力、加速度、湿度、温度等这些物理量转换式成电阻值这样的一种器件。

主要有电阻应变式、压阻式、热电阻、热敏、气敏、湿敏等电阻式传感器件。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传感器中的电阻应变片具有金属的应变效应,即在外力作用下产生机械形变,从而使电阻值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电阻应变片主要有金属和半导体两类,金属应变片有金属丝式、箔式、薄膜式之分。

半导体应变片具有灵敏度高(通常是丝式、箔式的几十倍)、横向效应小等优点。

压阻式传感器

压阻式传感器是根据半导体材料的压阻效应在半导体材料的基片上经扩散电阻而制成的器件。

其基片可直接作为测量传感元件,扩散电阻在基片内接成电桥形式。

当基片受到外力作用而产生形变时,各电阻值将发生变化,电桥就会产生相应的不平衡输出。

用作压阻式传感器的基片(或称膜片)材料主要为硅片和锗片,硅片为敏感材料而制成的硅压阻传感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以测量压力和速度的固态压阻式传感器应用最为普遍。

热电阻传感器

热电阻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特性来测量温度及与温度有关的参数。

在温度检测精度要求比较高的场合,这种传感器比较适用。

目前较为广泛的热电阻材料为铂、铜、镍等,它们具有电阻温度系数大、线性好、性能稳定、使用温度范围宽、加工容易等特点。

用于测量—200℃~+500℃范围内的'温度。

传感器的迟滞特性

迟滞特性表征传感器在正向(输入量增大)和反向(输入量减小)行程间输出—一输入特性曲线不一致的程度,通常用这两条曲线之间的最大差值△MAX与满量程输出FS的百分比表示,迟滞可由传感器内部元件存在能量的吸收造成。

传感器的选用

传感器千差万别,即便对于相同种类的测定量也可采用不同工作原理的传感器,因此,要根据需要选用最适宜的传感器。

(1)测量条件

如果误选传感器,就会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为此,要从系统总体考虑,明确使用的目的以及采用传感器的必要性,绝对不要采用不适宜的传感器与不必要的传感器。

测量条件列举如下,即测量目的,测量量的选定,测量的范围,输入信号的带宽,要求的精度,测量所需要的时间,过输入发生的频繁程度。

(2)传感器的性能

选用传感器时,要考虑传感器的下述性能,即精度,稳定性,响应速度,模拟信号或者数字信号,输出量及其电平,被测对象特性的影响,校准周期,过输人保护。

(3)传感器的使用条件

传感器的使用条件即为设置的场所,环境(湿度、温度、振动等),测量的时间,与显示器之间的信号传输距离,与外设的连接方式,供电电源容量。

求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要完整的.

求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要完整的.

求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要完整的.believe°13z历史2014-10-20

优质解答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

“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

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

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

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

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

灵渠

4、两汉:

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

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

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

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

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

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

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

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

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

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

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

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3)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四)“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

“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过程:

鸦片战争后,以英国为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商品输出,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依赖夺取的更多的特权,加紧对中国商品输出,并打入内地市场,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逐渐地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2)表现:

a、农产品程度有了一定发展,并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c、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3)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阶段表

阶段时间原因表现影响认识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a.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

b.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c.洋务运动的诱导.抵御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要实现近代化,必须实现民族独立

初步发展从甲午战争到一战前a.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实业救国”的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短暂春天

(“黄金时代”)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a.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

b.“实业救国”的影响.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奠定了阶级基础.

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此段不作考试要求)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a.全国的基本统一.

b.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蓬勃发展.发展显著,民族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主导地位.

萎缩抗战胜利后(1945—1949)a.美国的经济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新二十一条”)

b.官僚资本的排挤.

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

3、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1)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东南沿海地区.

(3)代表企业:

上海方举赞创办的发昌机器厂;南海陈启沅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朱其昂创办的贻来牟机器磨坊.(3)产生的途径:

一种是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是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此外,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

4、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主要原因)

(2)外商企业的刺激

(3)洋务运动的诱导

5.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发展最快的民族工业:

纺织业、面粉业等.

代表人物:

张謇(状元、实业家,创办南通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周学熙.

特点:

(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不利因素:

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决定其两面性:

革命性和妥协性.)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有利因素: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7.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从发展趋势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求发展,逆境中奋进,但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年)

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1)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特点:

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

“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过程: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a、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b、政策:

和平赎买.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

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

(2)历史意义:

a、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b、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局限性:

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

二、中共八大

a、时间:

1956年

b、内容:

(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

c、意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三、错误探索表现: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

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

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p57最后一段.

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

基本内容:

(1)思想路线: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

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

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

2.经济体制改革

(1)起步:

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

主要内容:

“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

作用:

极大调动农民积极性;根本改变农村面貌;推动城市改革.

(2)城市企业改革:

原则: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意义:

通过这些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3.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格局:

经济特区(首先)——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经济特区有五个: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1988年).

(3)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五.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共十四大:

时间:

1992年10月;内容: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

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

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

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

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

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8.通信:

邮政、电话、电报,见p77-78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原因:

直接:

土耳其扩张阻隔了传统商路.

根本(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

(2)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是:

葡萄牙和西班牙

(3)新航路开辟的四位航海家:

(会考要求迪亚士、哥伦布的知识即可)

①迪亚士最先到达好望角;②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③达伽马直通印度;④麦哲伦船队作环球航行.

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

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方向最终到达地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向东

好望角

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印度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向西

美洲

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班牙西班牙环球航行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的影响

①引起了“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

它有力地加强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响)

②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使各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④揭开了殖民扩张的序幕.

⑤冲击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证明了“地圆学说”的科学性,打击了教会的威信.

二、殖民扩张

1.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1)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

(2)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块殖民地是:

弗吉尼亚.

(3)英荷战争的导火线: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航海条例》内容:

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

(4)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

结果:

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2.殖民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战争背景结果

1.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

导火线:

英颁布《航海条例》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

3.英法战争法国插足印度、北美;

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主义的罪恶

1.野蛮的掠夺

2.残酷的屠杀

3.强盗的贸易罪恶的三角贸易

4.★如何辨证地看待殖民扩张活动?

提示:

破坏性、建设性

对殖民国家而言

(1)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对殖民地而言

(1)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

(2)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

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

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

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

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

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