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0392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外科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外科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医外科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医外科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总结.docx

《中医外科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外科总结.docx

中医外科总结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四大绝症:

失荣、舌疳、乳岩、肾岩翻花——心得派创始人高秉钧提出(失荣—颈部淋巴结肿瘤,舌疳—舌癌,乳岩—乳腺癌,肾岩翻花—阴茎癌的晚期。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二)、汉代

(1)汉末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2)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龚庆宣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四)唐代:

孙思邈《千金方》:

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脏器疗法:

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

(五)成熟:

明清时期——形成学术流派

1、“正宗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学术思想:

重视脾胃。

学术成就:

外治法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

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

(阴疽的治疗,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

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

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和汤、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和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

“夫外疡之发,…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

”) 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 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另:

提出“五善七恶”的著作——宋。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陈司成《霉疮秘录》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吴师机《理论骈文》集外治法之大成以膏药疗法为主

第二章、基本术语

疡:

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

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

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

体表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

一切已溃破的疮面

胬肉:

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

痈者,壅也。

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

内痈(生于脏腑)

疽:

疽者,阻也。

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

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西医的痈。

 无头疽:

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

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

指肿疡之基底根部。

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

根脚收束为阳证。

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

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

“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

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有护场—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袋脓:

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

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

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漏:

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止,尤如滴漏。

瘘管 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

窦道 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具外口而无内口。

痰:

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

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泛指一切皮里膜外浅表部位的病理性肿块。

瘰疬“结核累累,犹如串珠”,“乳中结核,形如梅李”

岩:

病变部肿块坚硬如石,高低不平,固定不移,形似岩石,破溃后疮面中间凹陷较深,状如岩穴,故称之岩。

岩与癌相同。

五善七恶

五善

1、心善:

精神爽快,言语清亮,舌润不渴,寝寐安宁

2、肝善:

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 

3、脾善:

唇色红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 

4、肺善:

声音洪亮,不喘不咳,呼吸均匀,皮肤润泽

5、肾善:

并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七恶 

1、心恶:

神智昏糊,心烦舌燥,疮色紫黑,言语呢喃 

2、肝恶:

身体强直,目难正视,疮流血水,惊悸时作

3、脾恶:

形容消瘦,疮陷脓臭,不思饮食,纳药呕吐 

4、肺恶:

皮肤枯槁,谈多音哑,呼吸喘急,鼻翼煽动 

5、肾恶:

时渴引饮,面容惨黑,咽喉干燥,阴囊内缩 

6、脏腑败坏:

身体浮肿,呕吐呃逆,肠鸣泄泻,口糜满布 

7、气血衰竭:

疮陷色暗,时流污水,汗出肢冷,嗜卧低语

第三章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一、致病因素:

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瘀血等七方面

 六淫致病总的特点:

季节性;疾病性质与病邪性质相关;常相兼致病;以“火毒”、“热毒”最为常见;常侵犯相关部位

二、发病机理:

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

第四章外科疾病的辨证

1、辨阴证阳证的要点

 

阳证

阴证

发病缓急

急性发作

慢性发作

皮肤颜色

红赤

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

焮热

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

高肿突起

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

根盘收束

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

软硬适度

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

疼痛剧烈

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

皮肤、肌肉

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

脓质稠厚

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

肉芽红活润泽

肉芽苍白或紫暗

病程长短 

病程比较短

病程比较长

全身症状

初期常伴形寒发热口渴、纳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溃后渐消。

  初期无明显症状,或伴虚寒症状,酿脓时有虚热症状,溃后虚象更甚。

 

舌苔脉象

舌红苔黄脉有余

舌淡苔少脉不足

预后顺逆

易消、易溃、易敛多顺

难消、难溃、难敛多逆

(三)部位辨证:

指按外科疾病发生的上、中、下部位进行辨证的方法,又称“外科三焦辨证”。

清代高锦庭在(疡科心得集)云:

“盖疡科之证,在上部者,俱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部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部者,多屑气郁火郁,以气火之俱发于中也。

其中间有互变,十证中不过一二。

(四) 经络辨证

{1、人体各部所属经络不用背

头顶:

正中属督脉经;两旁属足太阳膀胱。

面部、乳部:

属足阳明胃经。

耳部前后:

属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

手、足心部:

手心属手厥阴心包经;足心属足少阴肾经。

2、十二经络气血之多少

多气多血之经:

阳明经、实证居多,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活血。

多血少气之经:

太阳经、厥阴经、血多则凝滞必甚,气少则外发较缓,故治疗时注重破血,注重补托。

多气少血之经:

少阳、少阴经、太阴。

气多则结必甚,血少则收敛较难,故治疗时要注重行气,注重滋养。

}

3、循经用药。

手太阳经:

黄柏、藁本;足太阳经:

羌活;

手阳明经:

升麻、石膏;足阳明经:

白芷、升麻;

手少阳经:

柴胡、连翘;足少阳经:

柴胡、青皮、

手太阴经:

桂枝、升麻;足太阴经:

升麻、苍术;

手厥阴经:

柴胡、丹皮;足厥阴经:

柴胡、青皮

手少阴经:

黄连、细辛;足少阴经:

独活、知母

(五)局部辨证

A)、辩肿

(肿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营气不从,逆于肉理而形成的体表症状。

(1)肿的性质

1.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焮热疼痛,肿势急剧。

(疖疔初期、丹毒、大腿痈)

2.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热则舒。

(冻疮、脱疽、流痰)

3.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痄腮、大头瘟)

4.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

(股肿、湿疮)

5.痰肿 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

(瘰疬、脂肪瘤)

6.气肿皮紧内软,按之凹陷,复手即起.似皮下藏气,富有弹性,不红不热,或随喜怒消长。

(气瘿、乳癖)

7.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

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

(皮下血肿)

8.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外痈、肛痈)

9.实肿肿势高突,根盘收束。

(正盛邪实之疮疡)

10.虚肿肿势平坦,根盘散漫。

(正虚不能托毒之疮疡)

B)、辨肿块、结节

肿块1大小2形态3质地4活动度5位置6界限7疼痛8内容物

C)辨脓

(1)成脓的特点

1.疼痛阳证:

疼痛剧烈,按之痛甚。

阴证:

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2.肿胀浅部脓肿:

肿势高突,根角收束,皮薄光亮。

深部脓肿:

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3.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4.硬度肿块变软,按之应指。

——《外科理例》《疡医大全》

(2)确认成脓的方法

1、按触法:

两手食指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如另一手指端有一种波动的感觉,即应指。

经反复多次及左右相互交替试验,若应指明显者为有脓。

2、透光法:

指、趾部甲下的辩脓。

3、点压法:

指、趾部少量脓液。

4、穿刺法:

脓液不多+位于组织深部(注射器穿刺抽脓——辩脓有无+确定脓肿深度+采集脓液标本培养+药敏)

5、B超:

判断脓肿大小,引导穿刺或切开排脓

第五章 中医外科疾病的治法

一、药物疗法

**常用的膏药、油膏、围药、掺药有哪些,各自的适应症***

(一)膏药古称薄贴,现称硬膏。

黏性,固定并保护创面

1、适应证:

初起—能消,已成—能溃,溃后—祛腐。

2、用法:

(1)阳证太乙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生肌

  千捶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提脓、祛腐、止痛

(2)阴证:

 阳和解凝膏:

温经和阳、祛风散寒、调气活血、化痰通络。

用于疮形不红不热、漫肿无头之阴证疮疡未溃者。

(3)蚀破疮头:

咬头膏:

具有腐蚀性,功能蚀破疮头,适用于肿疡脓成,不能自破,以及患者不愿接受手术排脓者。

(二)油膏(药物+油类煎熬或捣匀,现称软膏)

1、适应证:

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及肛门病等。

2、用法

(1)肿疡期

1、阳证:

金黄膏—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除湿化痰—肿有结块(急性炎症后慢性迁延性炎症)

玉露膏—散瘀化痰,性偏寒凉——肿势散漫者eg脱骨疽初期

2、半阴半阳证:

冲和膏活血止痛,疏风祛寒、消肿软坚

3、阴证:

 回阳玉龙膏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2)溃疡期

生肌玉红膏—偏于祛腐一切溃疡腐肉未脱、新肉未生之时,或日久不能收口者

红油膏———去腐生肌并重一切溃疡

生肌白玉膏—偏于生肌收敛溃疡腐肉已净、创口不敛,乳头皲裂、肛裂

(3)特殊用药

皮肤病用药:

疯油膏润燥杀虫止痒—牛皮癣、慢性湿疮、皲裂

青黛散油膏清热解毒收湿止痒,皮肤病有热者

肛门病用药:

消痔膏、黄连膏:

消痔退肿止痛,用于痔疮

(三)箍围药古称敷贴,糊剂,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

(1)、适应证-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

(2)、用法:

阳证:

 金黄散有结块者

    玉露散   肿势散漫不聚而无硬块者

    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

清凉解毒

半阴半阳证:

冲和散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制:

辛香散邪

阴证者:

回阳玉龙散(醋酒调敷。

醋-散瘀解毒;酒-助行药力)

(3)箍围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a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药。

b已溃或有脓头者宜用油膏c过敏者宜改用油膏或它药。

d用于外疡初起时,箍围药宜敷满整个病变部位。

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敷于患处四周。

e见干即换。

(四)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

1、消散药——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

阳证——活血止痛、消肿化痰(阳毒内消散;红灵丹)

阴证——温经活血、破坚化痰、散风逐寒(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

2、提脓祛腐药——凡溃疡初期,脓栓未溶,腐肉未脱,或脓水不净,新肉未生的阶段,均宜使用。

用法:

(升丹因药性太猛,须加石膏等赋形药使用,根据石膏与升丹比例分为九一丹、八二丹、七三丹、五五丹等。

 临床使用时:

(升丹为汞制剂,宜用黒瓶储藏,以免氧化变质)*升丹过敏者,宜用黑虎丹

  阳证:

用含升丹少的如九一丹、八二丹,

  阴证:

用含升丹稍多的如七三丹、五五丹。

或回阳玉龙散

  腐肉已脱、脓水已少:

更宜减少升丹含量。

3、腐蚀药与平胬药——凡肿疡在脓未溃时;痔疮、瘰疬、赘疣、息肉等病;溃疡破溃以后,疮口太小,引流不畅(药线引流);疮口僵硬,胬肉突出,腐肉不脱等妨碍收口时均可使用

用法:

白降丹:

①开大疮口②腐蚀赘疣③攻溃拔核

枯痔散:

用于痔疮,将此药涂敷于痔核表面,能使其焦枯脱落。

三品一条枪:

插入患处,能腐蚀漏管,也可蚀去内痔,攻溃瘰疬

平胬丹:

适用于疮面胬肉突出,掺药其上,能使胬肉平复。

4、祛腐生肌药——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

回阳玉龙散:

温阳活血、祛腐生肌——溃疡阴证.

月白珍珠散:

腐肉脱而未尽,新肉不生,久不敛口——溃疡阳证

拔毒生肌散:

腐肉未脱,常流毒水,创口下陷,久不生肌

回阳生肌散:

脓水清稀,久不收口着——溃疡虚证

5、生肌收口药——生肌散、八宝丹等(不论阴证、阳证,均可掺布于疮面上应用。

6、止血药——溃疡或创伤出血,凡属于小络损伤而出血者

用法:

桃花散——溃疡出血;如圣金刀散——创伤性出血;

云南白药——溃疡出血、创伤性出血均可

*切开法、砭镰法、挑治法、挂线法,结扎法,引流法,垫棉法。

(五)切开的时机和切口的选择

(1)、选择有利时机

  ①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可致脓毒走窜。

  ②全身状态。

良好

(2)、切口选择

①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

②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

③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

④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⑤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

⑥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

⑦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第六章疮疡

一、疖(肌肤浅表小范围急性化脓性疾病)3cm

=(西医疖、头皮穿凿性脓肿、疖病)

分类:

有头疖:

出脓即愈;无头疖:

溃后即愈

蝼蛄疖:

多见于儿童头部。

多发型,头皮窜空。

可采用“十”字切开法治疗。

以清热解毒为主。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暑疖,好发于夏季)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疔:

是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根据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分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等。

)3-6cm

1.颜面部疔疮根脚坚硬,如钉丁之状。

易并发“走黄”。

与疖鉴别,有无根脚。

治宜清热解毒。

初期,五味消毒饮。

承浆疔(发于颏部),虎须疔(发于人中两旁)。

2.手足疔易损筋伤骨。

蛇眼疔(指甲一侧边缘的近端)不易走黄。

蛇头疔(手指末节)透光验脓法。

药线或探针深入创孔辨有无死骨;观察手指屈伸功能辨有无伤筋

蛇肚疔(指腹)指微屈而难伸。

蛇背疔(手指甲后)托盘疔(掌心)沿爪疔(甲沟旁)足底疔

3.红丝疔=(西医急性淋巴管炎)易走黄。

挑刺疗法(砭镰法)用三棱针沿红线寸寸挑断,令微微出血

4、调护注意事项

有全身症状者宜静养休息,并减少患部活动。

忌内服发散药,忌灸法,忌早期切开及针挑,忌挤脓,以免疔毒走散入血。

平素不要过食膏粱厚味,患疔后忌食烟酒及辛辣、鱼

三、痈6-9cm(委中毒)

=(西医皮肤浅表脓肿、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特点:

发于体表皮肉之间,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

(7天成脓)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颈痈——风温、风热挟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

(形如鸡卵)易消、易溃、易敛

又名痰毒、时毒=(西医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宜:

疏风清热、解毒化痰——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四、发=(西医蜂窝组织炎)

锁喉痈(猛疽、结喉痈、盘颈痰毒=西医口底部蜂窝织炎):

结喉之处肿势散漫,坚硬灼痛,壮热口渴,吞咽困难。

臀痈(针毒结块=西医臀部蜂窝织炎):

肌肉注射引起。

五、有头疽9-12cm=(西医痈)发于肌肤之间

项后、背部(内外邪毒互相搏结)蜂窝状,兼见全身症状。

——容易内陷(体虚、消渴患者)

“对疽、发背必以候数为期,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侯脱腐,四候生肌。

”——《疡科心得集》

三陷证:

火陷型多发于1-2候,干陷型2-3候,虚陷型4候。

|初期:

(一候)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中期:

(二至三候)(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随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收口期:

(四候)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

少数病历,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

内治法: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

合仙方活命饮

六、丹毒=(西医丹毒)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

病因:

血热火毒。

发于头面部,多挟风热;胸腹腰胯部者,多挟肝脾郁火;下肢,多挟湿热;新生儿,多挟痰热火毒

病名:

内发丹毒(躯干部);抱头火丹(头面部);

流火(小腿足部);赤游丹毒(新生儿臀部)。

治则:

凉血清热、解毒化瘀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发于头面部)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

或化斑解毒汤(发于胸腹腰胯)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下肢)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发于新生儿)

七、无头疽

1、附骨疽=(西医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多发于四肢骨干,以胫骨最常见,股骨次之。

1)具有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的特点。

2)诊断:

发病2周后,X线摄片。

3)治疗:

清热解毒、化湿和营。

五神汤

2、环跳疽(股阴疽)发于环跳穴(髋关节)

八、走黄与内陷

1.内陷:

有头疽易内陷。

三陷证:

火陷多发于1-2候毒盛期,干陷:

2-3候溃脓期,虚陷:

4候收口期。

2.走黄:

(邪盛)颜面部的疔疮易发生走黄。

托盘疔。

九、瘰疬

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其结核成串,累累如贯珠状

多发于儿童或青年颈部。

成脓数个月。

=(西医颈部淋巴结结核)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十、褥疮

好发于易受压和摩擦部位。

如尾骶部、髋部、足跟部、脊背部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十一、窦道=中医漏管(只有外口而无内孔相通的病理性盲管)

外治法:

腐蚀法;冲洗法;灌注法;扩创法;垫棉法

第七章乳房疾病

男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肾;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

(肝、胃、肾经及冲任二脉)

一、乳房触诊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①发现乳房内肿块时,应注意肿块的位置、形状、数目、大小、质地、边界、表面情况、活动度及有无压痛;

②肿物是否与皮肤粘连

③检查乳房时间选择,最好在月经来潮的第7~10天

④确定肿块的性质,还需要结合年龄、病史及其他辅助检查

⑤腋窝淋巴结、锁骨上下淋巴结的检查

一、乳痈

1.内吹乳痈,发生在妊娠期的急性乳腺炎;

外吹乳痈,好发于产后3~4周的哺乳期妇女。

2.病因病机:

乳汁淤积;肝郁胃热(饮食不节,多食辛甘);感受外邪(体虚多汗,露乳哺乳)。

1)初期:

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肝胃不和,胃热壅滞)

2)成脓:

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乳房红肿热痛第10天左右成脓)

3)溃后:

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3.乳痈溃后脓出不畅形成脓袋;脓液波及他络形成传囊乳痈;

溃后乳汁自疮口流出,久不愈合,形成乳漏。

二、粉刺样乳痈=(西医浆细胞性乳腺炎)

破溃后脓中常夹有粉渣样物/脂质样物质。

三、乳漏

乳痈、乳发失治,疮口流脓,经久不愈,余毒未清。

治疗以外治法为主。

辅助检查X线造影。

1.腐蚀法:

腐蚀提脓,处理乳房窦道;

2.垫棉法:

垫压排脓,处理乳房袋脓。

3.切开疗法:

浅层漏管及腐蚀法失败者

4.挂线疗法:

深层漏管

四、乳癖=(西医乳腺增生病)

好发年龄25-45岁。

乳头益液多为浆液样。

1.临床表现:

乳痛+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

2.乳癖疼痛:

以胀痛为主,多在经前加重,可随情绪变化,常涉及胸胁部或肩背部。

多伴月经不调

3.乳房肿块:

大多位于乳房的外上象限。

可单发或双侧,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活动度好,多伴有压痛。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五、乳核=(西医乳腺纤维腺瘤)

直径多在0.5-5cm。

与月经无关。

一般生长缓慢,妊娠期可迅速增大,应排除恶变可能。

单发乳核应手术切除。

好发20-25岁。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六、乳衄乳头溢液多为血液样。

40-50岁经产妇女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七、乳岩

肿块特点:

无痛无热,皮色不变,质地坚硬,表面不光滑,推之不移。

极易粘连,皮肤呈酒窝征或橘皮样变。

好发40-60岁。

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诊断辅助检查,病理切片。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神效栝蒌散合开郁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理气散结——二仙汤合开郁散

3.正虚毒炽证——调补气血,清热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