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40332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2.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docx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资料WORD

1.《新青年》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1916年9月第2卷第1号起改刊名为《新青年》。

《新青年》是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

提倡科学和民主,倡导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2.文章“八事”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从“八事”入手,即:

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3.双簧信

①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②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4.学衡派

是“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之一。

1922年1月,吴宓主编的《学衡》杂志创刊,标志着该派的诞生。

代表人物为当时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胡先骕、梅光迪、吴宓等人。

以“论究学术,阐求真理,融化新知”等标榜,称为学衡派。

5.甲寅派

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很快败下阵。

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6.文学研究会

①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②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刊;③一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④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7.创造社

①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②主要刊物:

《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③理论主张:

尊重自我,注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为艺术,浪漫主义)

8.语丝社

①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②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③《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平和冲淡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9.语丝文体

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具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

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10.问题小说

①1921年以后,一些作家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创作的一批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被称为“问题小说”。

②其思想特征在于揭示社会问题,批判社会黑暗,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法。

③代表作有: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王统照的《沉思》等。

11.乡土文学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亲近农村的年轻作家。

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

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等。

12.诗体大解放

胡适1919年在《谈新诗》中提出新诗的发展关键要实现“诗体大解放”,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对新诗的自由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13.湖畔诗社

1922年春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

他们所做诗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

诗中的真纯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别一表现形式。

14.小诗

1921-1924年间,冰心、宗白华、徐玉诺等人受泰戈尔《飞鸟集》、日本俳句的影响开始写作小诗。

小诗多是以简短的体式抒写个人即时的感兴,或托物喻理,或借景抒情,且常以哲理入诗,以表现作家“零碎的思想”。

15.新月社

①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②重要刊物:

《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③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

16.新月诗派

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提出诗歌创作的“三美”主张,被称为新月诗派,他们使中国新诗走上了较为严谨的发展道路。

17.象征诗派

①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代表人物是李金发、穆木天等;②诗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

18.美文

周作人1921年发表《美文》一文,提倡多写“记述的”、“艺术性”的美文,王统照、胡适等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等进行创作实践,美文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19.春柳社

1906年底由李叔同、陆镜若和欧阳予倩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

1907年他们演出的《茶花女》获得很大成功,在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

同年6月他们又演出了自编的大型话剧《黑奴吁天录》,这次公演不仅轰动了留学生界,而且引起了日本文艺界的高度重视,被看做是中国早期话剧的开端。

此后,春柳社的成员继续增加,他们又陆续创作或改编、演出过《画家与其妹》等剧目,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20.《终身大事》

独幕剧《终身大事》描写了田亚梅与陈先生自由恋爱,因不满于父母的阻挠而离家出走的故事。

剧作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新女性反对封建迷信与传统礼教习俗的勇敢姿态。

自1919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终身大事》起,现代话剧逐渐进入建设时期,此后出现了各种戏剧团体,形成了各种戏剧流派的雏形。

21.南国社

南国社是20年代初成立的话剧团体。

田汉创立,先后办《南国》半月刊、《南国特刊》和南国艺术学院等。

开展话剧运动主要在1928年至1929年,演出田汉的剧本。

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其鲜明风格。

22.民众戏剧社

①民众戏剧社是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戏剧社团,1921年成立,创办了专门性戏剧杂志《戏剧》;②主要成员有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锋、陈大悲等;③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23.爱美剧

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提倡“写实的社会剧”,针对堕落了的文明戏,他们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2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简称左联,1930年成立于上海,1936年因形势变化而解散。

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组织,先后出版刊物《北斗》、《萌芽》等十几种。

左联的主要成员有鲁迅、茅盾、夏衍、田汉、丁玲、张天翼等。

左联的成立推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突破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创作了《子夜》等优秀作品,对中国革命和新文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但也存在“左”的倾向。

25.社会剖析派小说

在文学史上,“社会分析小说”又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主要作家有茅盾、沙汀、艾芜、吴组缃等,多为左翼作家。

其特点是,运用阶级观点,从社会的政治经济层面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以期其创作能从本质上解释生活的真实并正确预示社会发展的方向。

20世纪30年代伊始,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26.东北作家群

1931年东北沦陷后,一群进步青年包括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罗烽、白朗、李辉英等相继流亡到关内各地,30年代中期崛起于上海,称为东北流亡作家群。

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激昂悲愤的笔触表现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故土的眷恋,代表作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27.京派作家群

20世纪末到30年代中国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继续活动于北平,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他们的小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

有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有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

28.新感觉派

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30年代的小说流派,以《现代》杂志为主要刊物。

强调主观感觉的外化,用快节奏的笔触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里的病态文明,注重开掘人物的性心理、潜意识。

代表作家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29.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于30年代初期(1932年)。

主要成员有穆木天、蒲风等。

这是一个与革命同一步调,以大众化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出版会刊《新诗歌》。

30.上海艺术剧社

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

由郑伯奇、沈端先等发起,1929年秋在上海成立。

社长郑伯奇。

出版《艺术》和《沙仑》等戏剧刊物及《戏剧论文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新兴戏剧及“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并先后组织了两次公演,介绍了法国左翼剧作家罗曼罗兰的《爱与死的角逐》等具有革命倾向的剧目。

它有力地促进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戏剧理论建设,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31.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简称“剧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

1931年成立于上海。

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

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最近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

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准备了条件。

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开拓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人才。

32.国防戏剧

“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上海文艺界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并发动“国防戏剧”运动,创作了一批“国防戏剧”。

“国防戏剧”强调“反帝抗日反汉奸,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充分发挥戏剧的宣传作用,在艺术形式上提倡“通俗化”、“方言化”、“戏剧化”,代表作有《放下你的鞭子》、《我们的故乡》等。

33.孤岛文学

“孤岛”指1937年11月至1942年12月被沦陷区包围的上海租界。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

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现实,巧妙揭露敌人罪行,讽刺殖民地的都市生活和知识社会的陈腐,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社会声息。

于伶、阿英的剧作,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等都是其优秀代表。

34.七月诗派

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

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和抒发,重视抒情的形象化。

代表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

35.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

是40年代出现于国统区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穆旦等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标志着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36.荷花淀派

孙犁的小说以其美的特质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解放区小说中占有特殊的位置。

以他为首,后来有一批作家如刘绍棠、韩映山、从维熙等,追随其创作风格,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被称之为“荷花淀派”的小说流派。

37.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小说以全新的视角塑造了新型的农民形象,歌颂了新的生活内容,创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化的艺术,1947年,延安文艺界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努力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民族文艺。

38.《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在座谈会上毛泽东就文艺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39.“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在1956年5月召开的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公开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

40.“黑八论”

“文艺黑线专政论”是《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核心。

它首先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41.“三突出”原则

就是“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42.“主题先行论”

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从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主题出发,设置作品的构架,然后再到生活中找素材编故事。

这不仅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精神生产的过程,取消了作家的主体性.而且无论哪种体裁的创作,都要表现他们早已确定的“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要打倒”的主题.把文学直接用来图解政治阴谋.煽动造反派与走资派进行斗争。

43.“根本任务论”

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命题。

它规定“塑造工农兵英雄人物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

文学应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象塑造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与途径。

“根本任务论”服从灭“资”兴“无”的政治需要,偷梁换柱,本末倒置.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方向,而且践踏了“双百”方针,否定了英雄形象塑造以外的其他文学,取消了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导致了“文革”时期阴谋文学的一体化。

44.“伤痕小说”

“伤痕文学”指的是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和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

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的得名便源于此。

“伤痕文学”的主要作品有:

《班主任》(刘心武)、《伤痕》(卢新华)、《神圣的使命》(王亚平)等。

45.“反思小说”

①出现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②代表作品有茹志鹊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等;  ③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带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

 

46.“改革小说”

“改革文学”是指那些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过程及其引起的社会变革、价值冲突及心理震荡的文学作品。

“改革文学”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塑造。

1979年《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文学改革”的发轫之作。

此外还有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作品。

47.“寻根小说”

①“寻根小说”兴盛于1985年;②韩少功等发表《文学的“根”》等文,推动了文化寻根思潮;③韩少功、阿城、郑万隆等人创作了《爸爸爸》、《棋王》等小说,注重开掘题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

48.“实验小说”(“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先锋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对以后的文学创作影响较大。

49.“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发生于80年代后期;其创作方法以写实为主要特征,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大多采用避免明确价值判断的冷静叙述;代表作有刘震云《一地鸡毛》、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等。

50.“朦胧诗”

①70年代后期出现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潮。

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等;②注重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的运用,作品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

51.“探索戏剧”

①80年代初期,一些剧作家用新的艺术手段表达对于生活和人的生存问题的思考,创作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索剧作。

②采用时空灵活拓展、意识流、荒诞派手法等现代戏剧技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

③代表作有马中骏、贾鸿源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等。

52.四川诗群

四川诗群实际上包含了1986年参加“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非非主义”和“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等诗人,其中的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和柏桦较早知名。

四川诗群是“第三代诗人”中最有生机勃勃的诗歌群落。

53.上海诗群

上海诗群的主要成员有王寅、陈东东、陆忆敏等。

作为一群都市诗人,他们着力表现都市人的复杂体验。

表现他们在都市中的漂泊与焦灼,以及对都市的依恋、热爱、恐惧、嫌恶与逃离。

斑驳的城市意象、快速的语流和急促的诗歌节奏.是上海诗群的主要创作特点。

宋琳、张小波、孙晓刚和李彬勇的诗歌合集《城市人》(1987)是一部较有影响的诗集。

 

54.女性主义诗群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群女性诗人由于共同体现了“女性主义”的创作特色而被诗歌评论界命名为“女性主义诗群”。

实际上,她们并不是以某种“团体”组织起来的。

她们分布在不同的地域有些也分别属于不同的诗歌群落。

成员主要有天津的伊蕾、四川的翟永明、云南的海男、贵州的唐亚平和上海的陆忆敏等。

55.第一次文代会

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7月召开于北平,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这是一个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大题:

1.简述台湾新文学早期作家赖和小说题材的主要特色。

①描写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反抗;②揭露日本之名统治者的丑恶本质;③批判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④表现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

2.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

在小说创作上,叶绍钧经历了从“问题小说”向更广泛的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

○在叶绍钧创作的初期,是以对普泛“爱”的人道主义的追求作为他写作的题旨的。

○除了教育界知识分子题材,叶绍钧还曾选取农村生活题材,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生活进行了表现。

○1925年以后,随着社会政治的向前发展,叶绍钧的创作也表现出了新的趋向。

他的创作题材已不仅局限在知识分子题材和农村题材上,《夜》、《某城纪事》等作品拓展到时代革命的领域中,表现了叶绍钧在题材和思想上的突破。

3.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在总体艺术风格上,叶绍钧以厚重朴实见长。

①他遵循的基本创作方法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的写实笔调严谨而扎实,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蕴涵于客观叙述中,使作品具备冷隽含蓄、蕴藉深沉的艺术特点;②叶绍钧小说的篇章结构安排,也体现着严密细致的基本特征,尽管他的小说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围绕着主题与生活进行切实的周密的编排布局,是叶绍钧所有小说共同的一个特点;③在叙述语言上,从生活本身出发,注重炼字炼句,语言精练准确、纯正规范,这对于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4.《沉沦》独特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早年创作的《沉沦》就是“自叙体”小说或“身边小说”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

《沉沦》以大胆直率的表现手法,真诚而充分地袒露了主人公隐秘的“性”心理世界,显示了作者对于封建礼教道德的反抗与批判以及对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作者强烈的主体情感融注在作品中,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5.论述郁达夫小说从《沉沦》到《薄奠》、《迟桂花》创作风格的变化。

①郁达夫早年以《沉沦》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表现出浓烈的抒情和个人自剖色彩,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1923年前后,写的《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题材由知识分子拓展到普通劳动者,写实成分增大,感情基调也有所变化。

③三十年代的《迟桂花》等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面更为宽广,关注中心由早期的“性”的苦闷的描写转移到了“生”的苦闷的思考,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也有更多的表现。

创作风格上自我表现的成分转弱,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强化。

6.郁达夫的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①自我的写真,“自叙传”的色彩。

②感伤的抒情。

③结构的散文化。

郁达夫小说以抒情为中心,必然造就郁氏抒情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④流丽、清新的文笔。

7.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思想内容:

①《女神》最强烈而集中地体现了诗人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

②《女神》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③《女神》显示了彻底破坏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艺术特色:

①《女神》表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

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美的语言和浓烈瑰丽的色彩,赋予《女神》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②《女神》实践了诗人绝对的自由,绝对的自主的艺术主张,这是与他的让感情“自然流露”的诗歌主张相一致的。

8.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在于,①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②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③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加强;④创造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诗歌、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诗词。

9.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主要思想意义:

①歌颂祖国、思恋祖国。

②反帝反种族歧视。

他在一些诗篇中抨击了“金元帝国”的罪恶。

捍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

③对军阀统治下祖国黑暗现实的失望和对祖国新生的信念。

○艺术特色:

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有着很大影响。

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0.徐志摩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

徐志摩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1932)。

以l927年为界,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分为前后两期。

收入《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两集中的前期作品,除少数作品流露出一些消极、虚幻的情思外,大多具有比较积极的思想意义,真挚地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健康。

○艺术特色:

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在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迭、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④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11.周作人散文的内容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