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格式备课.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格式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格式备课.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格式备课
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拟用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3.解题:
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读准字音
(2)指导书写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
2.交流诗句之意: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
“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师: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
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
(2)抓字眼:
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
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
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
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
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
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
归纳主题:
拓展总结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2.总结:
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
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
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
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
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雨:
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
江:
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山:
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
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
(凄凉,忧愁)
孤
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
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课题
21.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单、遁、砚”等4个字,会写“雁、砚”等4个字,理解字词。
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拟用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
二、出示目标
《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雁砚乾坤”
(2)指导书写
第一部分:
《塞下曲》
(一)合作学习
1.诗题“塞下曲”:
“塞”为边界的意思。
《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
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介绍作者:
卢纶:
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
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
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二)质疑探究
品读,深化理解
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
指名说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
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
(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
(雪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
(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
第二部分《墨梅》
(一)合作学习
1.解题: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了解作者:
3.理解重点词语:
4.说说诗句的大意:
(二)品读感悟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
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
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
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
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
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
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2.升华读:
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预设:
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
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
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
将军发现单于要逃跑,回想:
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跑,没门!
会对手下说:
“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
”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2.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板书
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凄冷、孤寂感高洁清廉
塞下曲
边塞生活大雪纷飞
充满智慧英勇搏杀
墨梅
梅树颜色好清香迷人
高洁有内涵
教学后记
课题
22.文言文二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拟用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
古时候,还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小故事。
3.这是一篇文言文。
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4.补充文言文知识: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他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去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读通顺了吗?
读流利了吗?
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生拿笔划分节奏。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先来看一看词语的意思:
2.从以上词语的解释中,理解了词语,找出文中描写车胤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车胤什么品质?
3.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同学交流。
3.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同学交流。
5.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四、读写训练,朗读全文
1.师:
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
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学生动笔写感受。
然后交流。
)
2.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
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
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
怎么办呢?
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学生齐读课题。
囊萤:
用袋子装萤火虫。
囊:
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
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
恭:
肃敬的意思。
练囊:
用白色绢子做袋。
练:
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
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
从“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中,我体会到车胤刻苦努力,没有条件努力创造条件的精神。
(1)我读懂了“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这句话告诉我们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2)我读懂了“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1)我觉得车胤真的很聪明,遇到困难很好地解决困难。
(2)我读懂了车胤家里非常贫穷,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车胤绝不放弃,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
(3)我们这些有条件读书的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
课题
22.文言文两则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会写“逢卒”2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拟用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了解了关于“热爱读书”的一段佳话。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
(板书课题:
铁杵成针)齐读课题。
2.释题:
“铁杵”是什么意思?
“铁杵成针”又是什么意思呢?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出示:
【课件出示14】
(1)是谁把铁棒磨成针?
(2)为什么把铁棒磨成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由读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逢卒”。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
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一是读的速度要慢。
二是停顿要得当。
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
(板书:
李太白放弃学业老婆婆铁杵成针)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就会成功。
)
3.“铁杵磨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
(“铁杵”,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的意思。
“铁杵成针”就是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意思。
李太白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谪仙人”。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成,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
:
辶书写顺序:
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
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
“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认准了一个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创出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工夫不负有心人。
重视生活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
世界上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心态。
板书
设计
囊萤夜读
车胤:
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囊萤夜读夜以继日
铁杵成针
李太白放弃学业老婆婆铁杵成针
不轻言放弃,坚持就会成功
教学后记
课题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正确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哈尔威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
拟用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处在安定幸福的生活中,可是当灾难突然降临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2.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
让我们回到1870年3月17日夜晚,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照常行驶的“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
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诺曼底号”遇难场景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维克多.雨果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那个夜晚。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借助课件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尤其是难读的外国的人名和地名。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宰”,翘舌音“秩”。
(2)指导书写
2.找到“剖开、灌、蓦地、须臾”这些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和词。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说讲的是什么?
要求同桌的两个人互说一遍。
比比看谁说得好。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只要说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可:
时、地、人、事。
2.小组交流,展示如下:
(1870年3月17日夜晚,一艘名为“玛丽”的船,在浓雾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为“诺曼底”的船,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内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却随着船沉下了大海。
)
四、熟读课文。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雨果先生一道目睹了一场灾难的发生,船上的人如何获救的?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
写作背景:
1870年3月17日夜晚,一艘名为“玛丽号”的船,在浓雾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船,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内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却随着船沉下了大海。
(1)弥漫:
布满,到处充斥着。
(2)混乱:
无条理,无秩序。
(3)维持:
保持使继续存在;保护;维护。
(4)秩序:
多指人或事物按规定有条不紊,整齐有序。
(5)主宰:
主管;支配,统治;掌握。
(6)惊慌失措:
失措:
失去常态。
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7)岗位:
一份职位一般是将某些任务、职责和责任组为一体。
自由读,指名读。
课题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船长的英雄品质。
教学重点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哈尔威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
拟用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资源或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学习效果与检测
一、谈话导入,复习检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灾难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请大家把课题读得沉重些。
2.检查字词:
3.检查课文的朗读,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诺曼底号”被“玛丽号”撞坏了,船长在指
挥船上的人有序撤离,唯独自己被海水淹没了。
)
二、想象品读,体会惊恐万状的场面。
1.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2.听了刚才的场景,你感受如何?
你们听到了什么?
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
要实话实说。
3.师:
那么“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呢?
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相关的段落。
4.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1)指名学生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人们的表现?
(2)海水哗哗往里灌说明什么?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
(4)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师: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共同感受这可怕的灾难。
三、细读品味,感受三幅画面。
1.师:
这场灾难的的确确是非常的可怕。
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
如果就这样继续混乱下去,将会导致什么后果?
(船毁人亡……)
但是结果是这样吗?
(除了船长以外,全部脱险。
)
2.师:
是的,乘客们都存活了下来,乱的不可开交的场面竟然会变的——井然有序。
3.师:
在这样的转变当中,谁起了关键作用?
4.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所以文章的作者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非常高的评价。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师:
谁愿意读读这句话?
谁还想读?
谁再来试试?
一起来读读。
“相提并论”是什么意思?
师:
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非常欣赏能自己提出问题的孩子,当你读完这个句子的时候。
再读质疑
生:
为什么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5.那么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朗读课文,特别要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语段,认真读读,并想一想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快速读文。
6.交流、再现画面
师:
好,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静下来,在脑海中回想一下,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一幅画面能够清晰地呈现在你的脑海中。
四、倾诉心声,总结全课
1.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涤。
在这次灾难当中,最令我们感动,最令我们敬佩的人是谁?
(哈尔威船长)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里和老师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
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拿起笔,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课件出示29】
生写话,汇报。
3.教师小结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起读:
哈尔威船长,我爱您,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同学们,相信每一个人学了这个故事之后,一定会记住这样一位船长:
记住一位与船同沉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