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实验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命题人:
审题人:
考试时间:
2017-12-0
考试说明: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第Ⅰ卷(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共产党宣言》和《物种起源》的发表是19世纪欧洲思想界的重大事件。
二者都
A.抨击了分配不公现象
B.挑战冲击了传统观念
C.揭示了生命演变规律
D.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物种起源》打破了神创论和物种不灭论,二者均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抨击了分配不公现象只适合《共产党宣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揭示了生命演变规律只适合《物种起源》,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导了国际工人运动只适合《共产党宣言》,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
“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题考查的是对商鞅变法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现代的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依靠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加强对人民的约束。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根据以上分析,ACD均错误。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采用的思想。
解答此题需要准确把握百家争鸣各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要知道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的思想的主要内容,也是考试的重点。
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考点: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道家、儒家、法家
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答案】D
【解析】本题从服饰的角度入手,考察不同时期的历史特征。
周的“秩序井然”反映的是服装在周代礼乐制度上的表现,是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
战国时期,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的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服装的变化趋于“清新”。
唐朝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对外交流频繁,人们的服装也显得“丰满华丽”。
宋朝统治者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理学兴起,人们的穿着不再彰显个性,突出了服装的“理性美”。
所以答案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影响
4.下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
A.挑战正统,提倡个性
B.批判专制,否定帝权
C.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的内容实际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
故选D。
ABC项都是明末清初批判思潮的主要内容,都是正确的。
考点:
明清批判思潮
点评:
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的原因。
明清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提出了反对宋明理学、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主张发展工商业等主张,被称为进步思潮。
明清进步思潮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背景、主要内容实质等也需要掌握。
5.汉族、汉人、汉子、汉语、汉字、汉服、汉学……众多带“汉”字的词语表明,汉朝时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历书》中写道:
“至今上即位……而巴(郡)落下闳运算转历”。
文中的“今上”和“历”是指
A.汉高祖、《授时历》
B.汉文帝、《大衍历》
C.汉武帝、《太初历》
D.汉光武帝、《十二气历》
【答案】C
【解析】司马迁所处的时代正值西汉汉武帝在位时期,故“今上”是指汉武帝,当时的历法应该是《太初历》,故选C;其它选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
6.中国古代书籍命名的方式和思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方式之一。
有的使用典故,讲究出处来源,……,有的渗透中国传统思想,有的直接使用作者姓名为书名。
下列均以作者姓名为书名的是
A.《周易》《韩非子》
B.《韩非子》《孟浩然集》
C.《孙子兵法》《贞观政要》
D.《康熙字典》《贞观政要》
【答案】B
【解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浩然是唐朝的诗人,所以均以作者姓名为书名的是B;A中的《周易》不符合题意,CD中的《贞观政要》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
7.绘画艺术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传播的载体,借此我们可以了解历史发展各阶段的文化、社会状况。
下图《女史箴图》是我国古代人物画的珍品,其中的“箴”含有规谏、劝教之意。
对“女史”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指古代妇女
B.对妇女的尊称
C.古代女官的名称
D.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历程
【答案】C
【解析】《女史箴图》中“女史”是一种官职名,是宫廷中侍奉皇后左右、专门记载言行和制定宫廷中嫔妃应遵守的制度的女官,故选C。
AB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8.下列关于洋务派和以林则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洋务运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可看作是对抵抗派主张的一次具体实践
B.洋务派和抵抗派的阶级属性、根本目的都是相同的
C.二者的主张和实践都有一定积极性
D.二者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林则徐作为抵抗派的代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主张对英国侵略抵抗的,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是为了解决请政府面临的内忧外患,本质上也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而且二者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洋务派是对抵抗派“师夷长技”的具体实践,他们都对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和近代化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ABC都是正确的说法;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是抵抗派没有,故D符合题意。
9.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根源是
A.国际环境不同
B.阶级基础不同
C.政治目标不同
D.思想观点
【答案】B
【解析】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潮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政体,而后者则不主张,这一区别的根源是二者的阶级属性不同,前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后者属于地主阶级,故选B;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0.传教士林乐知曾评价说:
“欲自强其国者,徒养多兵,广购兵船枪炮,自谓可以示威,而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也。
”能说明以上观点的论据是
A.洋务派,中体西用
B.顽固派,盲目排外
C.维新派,君主立宪
D.革命派,民主共和
【答案】A
【解析】“广购兵船枪炮”、“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大意是说,只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与披上野兽的皮毛无异,最终必会被野兽们看破而丧身,喻指洋务派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最终改变不了被侵略的结局,故选A;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点睛:
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这一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干中林乐知的评价,找准里面的关键信息“广购兵船枪炮”、“实与驴服狮皮,终为群兽觑破而丧其身者无异”。
11.1862年李鸿章给总理衙门的信中以《易经》中“穷则变,变则通”这一命题,极力陈说效仿西方的紧迫性,以变易思想作为变革的理论根据。
这从侧面反映了
A.儒学正统地位的动摇
B.儒学所维系的传统不能变
C.洋务派是儒学的背叛者
D.洋务派主张“以夷变夏”
【答案】B
【解析】李鸿章用《易经》中的内容来陈说学习西方的紧迫性,作为其变革的理论根据,说明他认为儒家学说的传统是不能改变的,故选B;A应该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C与题意相反,故排除;D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12.“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以上文字可能出自
A.鲁迅
B.蔡元培
C.陈独秀
D.胡适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应的是反对旧文学,主张新文学,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内容,所以可能出自陈独秀的主张,其他不符合题意。
13.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
“(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
……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A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正好和史实相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延续和发展),由“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故B错误。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内容
1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可以用排除法来解答。
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是宗教改革的主张;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是启蒙运动的内容;三场运动都批判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故选C。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内容
15.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马丁·路德宗教主张的核心思想:
每个人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
即“因信称义”。
因此选D。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政治改革·宗教改革
16.下列言论不能代表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张的是
A.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B.没有一个人富得能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
C.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
D.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答案】C
【解析】AD的主张属于社会契约论,B的大意是主张反对贫富悬殊而不反对私有制,故ABD都是卢梭的主张,所以排除;C的主张是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应该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故选C。
17.针对“地圆学说”,清朝士大夫杨光先说:
“若四大部州,万国之山河大地,是一个大圆球……球上国土之人之脚心与球下国土之人脚心相对……竞不思在下之国土人之倒悬……有识者以理推之,不觉喷饭满案矣!
夫人顶天立地,未闻有横立倒立之人也……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
”之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
A.经典力学理论
B.相对论
C.生物进化论
D.量子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经典力学理论。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内容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有关的,即所以有这样言论,是因为他不知道经典力学理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相对论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生物进化论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材料不涉及量子论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考点:
近代科学技术•经典力学•经典力学理论
18.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曾说:
“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
”能证明这一说法错误的是
A.经典力学体系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相对论的提出
D.两弹一星的问世
【答案】C
【解析】根据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的生卒年代可以知道,他肯定的物理学成就是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认为这一成就已经到达了物理学研究的顶峰,而后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证明牛顿经典力学只能解释宏观物体高速运动的规律,而相对论则比它水平更高,因为相对论力学把牛顿经典力学概括到其中,并使其成为一个特例,故选C而排除A;BD属于物理学成就在技术领域的运用,故与题意不符。
19.曾有一项关于“如果离开互联网”的调查显示,有35.8%的人认为自己将“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办”,而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邮件、上微信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
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了,上述材料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
A.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
B.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
C.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D.没有任何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其主旨是在阐述互联网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聊天、看新闻、查询搜索资料、玩游戏、收发邮件等是网民主要的网络活动,离开网络的日子已不可想象,而没有涉及是否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D项明显错误,所以此题答案为C。
考点:
20.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陈独秀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发动政治运动,解放民众思想,新文化运动发生,因此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思想的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是五四运动的思想指导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创始人;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21.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
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
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
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答案】A
【解析】题干寓言故事形象的概括人从出生到老的状况,主要讲述人的一生,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重视以人为研究对象,故A项正确;材料中突出的是人,而不是自然规律,故B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研究的对象是人,而没有说人是世界的主宰,故C项排除;材料以寓言故事来说明古希腊对人的研究,至于是否渴望征服自然,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点晴】解题时需要紧扣史料信息,不能对史料信息进行错解,否则无法得出准确法案,如本题材料中以寓言故事为切入点与背景史料,用人的一生,突出强调了古希腊重视对人的研究。
22.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常常被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注重人的个性要求
B.构建了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C.主张复兴传统文化
D.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分析选项,A符合题意,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口号,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强调个体的作用;B与二者都不符合;C与新文化运动不符,文艺复兴实际上也是打着复兴旗号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依据所学,二者的内外是不相似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文艺复兴不具备这样的外部环境。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
23.钱穆说:
“中国以农立国……往往以我日常用品易彼奇珍异玩,徒足引起国内之贫富不均,以及风俗之奢华。
而于整个国民生计,无大补益。
故对外战争,除防止侵略外,常无所利。
”文中认为“常无所利”的根本原因是
A.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封建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
D.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钱穆认为导致对外战争常无所利的根源是国内贸易可自给,国外通商非必需,说明我国的封建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故选B。
其它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给自足的特点
24.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都体现了当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原因在于
A.城市经济的发展
B.社会思潮的变化
C.社会上层的倡导
D.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集中反映,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BCD三项均未从经济的决定作用方面来分析。
考点:
文艺复兴与宋代的绘画艺术
点评:
宋代商品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和逐渐地壮大,体现在文学艺术领域里就是反映市民文化需求的作品多了起来。
如宋代的话本和宋词的发展,反映市民生活的戏曲艺术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第Ⅱ卷(共52分)
二、非选择题(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作亡国之君。
”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
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
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答案】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2)第二问,光绪在清末时虽没有实权,但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在变法时颁布诏书,维新派依靠他进行变法,这些都说明他是变法的最高领导者,他的一些具体的措施是推动了变法的进程的。
但光绪没有实权,他的一些诏令及变法的措施是无法实施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他是无力把变法进行到底的。
考点:
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内容、作用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
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
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
材料二……宣言如下:
一、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
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
——《同盟会革命方略•对外宣言》
材料三我同盟会所主张者,有三民主义:
一民族主义,二民权主义,三民生主义。
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惟民生问题尚待解决。
——孙中山《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一)民族主义:
……有两方面之含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二)民权主义……详言之,则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三)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
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孙中山所谓的“三样目的”要达到什么目标?
(2)分析材料二、三,你认为“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对吗?
为什么?
(3)孙中山因何未能建立“至完美的国家”?
(4)材料四反映了孙中山的主张有哪些新的发展?
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1)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说法错误。
因为他主张的民族主义只要求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
他主张的民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结果是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
(3)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
(4)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新内容。
原因是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
【解析】
(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不愿君主一人专制”、“不愿少数富人专制”可以推论出其目标是推翻满洲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今民族民权已达目的”的说法错误。
原因要结合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时期的国情和革命之后的显示结果来考虑。
因为他主张的民族主义只要求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不包括打倒帝国主义,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不平等条约。
他主张的民权主义只反对封建帝制,结果是有民国之名,无民国之实。
(3)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要求从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派角度来回答,根据所学可知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彻底反帝反封建。
(4)由材料四中的“中国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