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9592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docx

论文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题目:

浅谈(幼儿)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浅谈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做一名孩子喜欢的老师

摘要:

近年来,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赏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的同时,是否应该不断地为他们适时地浇一瓢冷水以作警示,修正他们人生轨道,教会孩子在体验成功

的喜悦与快乐、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如何正确面对问题、错误和挫折。

关键词:

赏识挫折教育爱心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如今成了教育的基本原则。

 眼下,每一个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

然而,教育孩子究竟采用哪种教育手段和方法,则是摆在家长面前的新课题。

有人搞赏识教育、成功教育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有人搞挫折教育、惩罚教育也同样成功了。

赏识与惩罚、成功与挫折是对立面,为什么都能取得成功呢?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肯定离不开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

近年来,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赏识教育越来越被重视。

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的。

对于学生在某个问题、某次活动或某次考试中的进步给予肯定的、积极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欲望,与老师更好的配合,并为自己制定更高的目标,形成了良性循环。

最终使得教师所制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得以顺利的完成,实现了手段与目的高度统一。

从这个角度来讲,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一、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时期的心理特点表现为,幼儿的心理状态不稳定,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特别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伴的表扬及认同。

正如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正常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将直接会影响到其成人心理素质成长发展过程,甚至会现某些心理缺陷,如:

自信心不足,社交障碍、焦虑过度等。

幼儿阶段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正常发展是形成个体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

人格具有功能性特征,“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在国家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情感教育目标。

  当前,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新的育人理念,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家长们也耳熟能详,在家庭教育中将其运用到了极致。

前几日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就在“赏识教育”横行天下的时候,英国赫尔大学正努力想办法推行“挫折教育”,希望通过“挫折教育”让孩子们变成“心灵上的强者”。

他们的理论是:

生活是艰难的,但你必须学会应对,而“挫折教育”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受欺负时不会自怨自艾,失败后则能卷土重来。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应该在“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中寻找一种平衡,找准最佳着力点呢?

不能把“赏识”理解为表扬,要真正把握赏识教育的精髓

  赏识不是表扬,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扬是用得最多的手段,却又是不易操作好、把握好的方法。

赏识就是一种心态,包括爱、理解、尊重、信任、认同、接纳、宽容、鼓励等,而表扬是赏识的一种外化手段,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方式,说到底只是一种评价,基本是通过语言(也包括身体语言)来传达成人对孩子的态度。

所以说赏识和表扬是不同的概念,赏识决不仅是表扬,其内涵比表扬更丰富。

  真正的赏识教育,是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赞赏,以此激励他们前进。

但是我们要注意,即使是表扬,也应该慎重。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对良好行为的表扬,教师必须十分谨慎,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形成这样的看法:

完成应当完成的良好的、正确的行为,是为了得到表扬,孩子们把自己的良好行为不应视作特别了不起的行为。

”因此,我在赞赏的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缺点,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无视自己缺点的存在,不能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赏识教育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懦弱心理,树立自信心。

而赏识教育提倡鼓励和表扬孩子,它认为孩子的才能是“夸”出来的。

因为人人都喜欢听好话,这是人的本性。

当孩子有好的表现时,马上给予肯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同时赏识教育还体现在尊重孩子的个性,按照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去培养孩子,让孩子在轻松

愉快的氛围中快乐成长。

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赏识的目的是什麽?

我们为什么要赏识?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之所以赏识一个孩子,是因为他在某个或某些方面的表现是值得赏识的。

赏识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更趋理性。

如果我们为了自己能在学生和家长的评议中得到一些利益而讨好学生并赏识之,这显然违背了赏识的初衷和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

这里有两个案例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案例一,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我们不断地赏识,如果该生有较高的自醒意识,将老师的赏识作为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从而努力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这当然是最好的结局。

但是我们是否应该考虑问题的另一方面,我们所面对的群体是未成年人,其心智是很不成熟的,如果一味的赏识优等生而不对其身上的缺点加以否定,这很可能会诱发自我膨胀,目中无人,而淡忘了对集体或社会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且一旦自己的目标不切实际或与期望有所偏离所触发的心理问题,是否也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警觉。

案例二,如果面对一个差生我们仍在不断的赏识,那么将很有可能导致他是非观念的迷失,对正确与错误的认识界限模糊,最终将会,误入歧途。

当然,我这里提及的差生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个人认为赏识教育是应该有原则的,离开了原则轨道的赏识教育是不理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教育。

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这一时期一个重要教育内容。

因为在人的一生中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挫折是人的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

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抗挫折能力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赏识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如果教育者以一种赏识的态度看待儿童,对儿童进行积级的评价和引导,一定可以引起儿童对自身优点的肯定,会对自我充满信心,并体现在积极的行为改变中。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对于儿童而言,那些来自外部的期待、积极的暗示和赞许,能激起积极的自我暗示,对增强孩子自信心有重大意义。

所以在个体儿童时期进行相应的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有利于儿童积极健康心理的形成,并直接为儿童将来成人后的心理及身体成长发展做好铺垫。

近年来,整个社会普遍感受到,学生承受、克服挫折的勇气和能力越来越弱,挫折反应极为强烈。

如有的学生在升学失败后,冷漠退让,放弃人生追求,更有有些还出现轻生的极端行为;也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成效不显著,即对自己丧失信心、悲观失望,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错误地转移目标;还有的学生遇到同学间人际关系出现障碍时,内心产生焦虑,但不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调节情绪、解决问题,而是一味地苦恼;还有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自怨、自叹、自恨、自责。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

那么,究其原因何在?

我认为,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的。

 

其一,来自于家庭。

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长的过份溺爱造成了孩子性格的任性。

他们在受到挫折所产生的消极心理也就是在对其个体需求欲望满足过多,要月亮、不能给星星的情况下所形成的。

其二,来自于学校教育。

不可否认,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偏重了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而在应试教育面前,分数成了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围绕分数而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很难说是积极的。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心理的脆弱,经受不了挫折与失败。

其三,来自于社会。

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形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现阶段,我国处于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富裕了。

社会上开始流行物质至上,贪图享受的思潮。

这些思想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养尊处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要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优越感强,对挫折缺乏心理准备。

有一首歌唱得好: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

做父母、当老师的,应该明白,人生在世,谁敢保证事事都会顺人之心,我们不能庇佑孩子一辈子。

所以,学校、家庭要有意识地对孩子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俱健,全面发展。

(一)利用班队会,进行正面教育

利用集体进行教育,孩子往往乐于接受。

结合事例,让孩子感悟生活中许许多多同逆境或疾病作顽强抗争的感人事例。

平时搜集事例,即时通过板报、广播等宣传方式,宣传一些困难事件中主人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事迹,并开展各类主题班会进行讨论与学习,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

(二)有意创设挫折情境,拓展心胸

由于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少孩子一直生活在家庭这个平静而温馨的港湾中,极少经历生活中的“风雨洗礼”。

尤其是一些优等生,在家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在校是老师的得意门生,生活中处处是鲜花和掌声,造成他们心理素质很脆弱。

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的:

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要让孩子知道,目标越高,越是好强上进,越是容易遇到或感受到挫折,而拒绝挫折,就等于拒绝成功。

因此,有必要为孩子们补上几节“磨难课”,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生活并非顺水顺风,急浪险滩随时会出现,应该理智而现实地依靠自己走出困境,战胜自我以逐步增强对挫折的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

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营地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磨炼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树立抗挫折典型,对学生进行榜样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

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

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有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发展运动”.

(四)开展评比,持之以恒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非一日之功,不能立竿见影,必须坚持经常。

开展各类劳动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加强中小学挫折教育的重要方式。

鼓励学生坚持写生活日记,内容包括:

今天我学会了做哪些事?

克服了哪些困难?

有什么感想?

通过定期评比,使学生的抗挫意识不断增强。

(五)家校联手,共同开展抗挫折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远。

“言教重于身教”,孩子对待挫折的态度,往往是父母对待挫折的缩影和折射。

因而,在每次的家长会上,我总是会安排一定的家庭教育内容,要求家庭中父母应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同时,要改变孩子的依赖性,让他在各种活动中亲自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如让孩子外出独立问路;一个人睡一个房间;在孩子做错事情时接受适当批评;在家务劳动时,让孩子帮着一起做;在处理某些家庭问题时,让孩子参与讨论等等。

通过这些教育与锻炼,使孩子意识到挫折与困难无处不在,但并不可怕,只要想办法总会战胜的。

从而,达到耐挫折教育的目的。

 

三、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

人们常说“物极必反”。

当挫折教育变为“惩罚”教育,或是一味地严厉要求孩子按照家长的意志去学习和生活,实际是扼杀了孩子的天性。

当孩子完成不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时,他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甚至自暴自弃。

如果此时家长不能冷静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帮他找出问题的症结,而只是一味地苛求孩子,冷酷地呵斥孩子,那么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心灵里收获的只会是痛苦、自卑甚至怨恨,一个有着这样心态的孩子难道还能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吗?

同样,当赏识教育变为一味地说好话,对孩子百依百顺,自己的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很显然,这样的孩子只听得进好话,听不得不同意见。

而人生的道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孩子最终独自面对生活时,他可能因为缺乏夸奖而失落,面对善意或恶意的批评而无法释怀,整天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

  曾经我班有一个小女孩,平时比较争强好胜,有一天,小伙伴没有和她分享玩具,她很不高兴,竟然在班上说,要“杀”了同伴;还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在班上只要遇上点事就嚷嚷着要离家出走,动辄用头撞墙……这一系列的现象都说明:

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环境过于优越,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意志品质和生活能力确实比较差,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缺乏应付挫折的能力,一旦遭遇挫折,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往往很极端。

目前,关于“挫折教育”的准确含义,很多人仍缺乏共识。

有不少人把“挫折教育”看成“吃苦教育”,认为就是让孩子们多吃点苦,多受点累;有的人把“挫折教育”理解成“生存教育”;有的人则干脆把“挫折教育”理解成“通过设置挫折情景使孩子感受挫折困难的教育”……然而,这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挫折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抗挫折教育,是一种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使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有机智应付困境和有能力解决难题。

“挫折教育”决不是苛刻的批评、大声的谩骂和严厉的责打或者与孩子对着干,在幼儿教育中应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根据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地对幼儿进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面对失败。

  失败和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对待的问题。

如果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看,它们就可能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反之,则可能使孩子产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效应,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当幼儿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消除其畏惧困难的心理,帮助指导他们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幼儿解决困难之后进行表扬肯定,使他们在面对以后的困难时有更大的信心。

而当他们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及时进行鼓励、支持,帮助他们寻找其他的办法,或者与他们分担不愉快,避免他们形成逃避困难的心理。

对幼儿进行挫折及赏识教育的策略

  ㈠家校合作策略。

做教育的实际表现来看,在学校中的教师对于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的观念与行为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却存在着与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

因此家庭和幼儿园应该合作起来,对幼儿的挫折教育和赏识形成一致的认识和理解,这是成功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

正因为挫折是一个人的人生旅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也是人生真实生活一部分,让幼儿适当感受挫折、在挫折中学习积极的应对方式,那么无疑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渴望得到赏识是一个人正常的心理需求,幼儿也是如此,如果幼儿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不易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和其社交能力的提高。

  

(二)对幼儿的赏识教育与挫折教育可以结合在一起进行,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

对幼儿进行赏识教育,有利于幼儿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主动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勇气和力量,从而提高其抗挫折能力水平。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则可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特别是当幼儿在其心理的可承受范围之内,成功的提高了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之后,其自我认同、自我赏识、自我纳悦的心理层次也会随之提高。

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措施中,教师要力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例如:

老师在布置活动作业时,其难度水平要有一定的梯度性,幼儿不能立刻完成活动任务,使其产生一定的挫折感,然后老师可以引导幼儿重新思考练习,重构自己的认知策略。

当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练习,最终成功的完成了活动任务后,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实际上就得到了一次锻炼。

在此基础上,老师对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这件事进行赞扬和鼓励,进行赏识教育,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提高其信心,进一步增强其抵抗更高一级的挫折的能力。

在如今的和平幸福年代,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养尊处优,甚至不知“吃苦”为何物。

对于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而言,我们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应该符合“以人为本”的宗旨。

而人的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路坦途,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历史,除了鲜花和掌声外,面临更多的恐怕是挫折,这完全符合人的成长发展规律。

因此我们在赏识学生身上的优点的同时,是否应该不断地为他们适时地浇一瓢冷水以作警示,修正他们人生轨道,我们谓之为挫折教育。

我们不惧怕学生存在问题,发生错误,遭遇挫折,我们所担心的是他们面对问题和错误及挫折时的态度。

我们应教会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快乐、享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如何正确面对问题、错误和挫折。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五彩斑斓;甜美的心泉,哺育出希望无限。

在工作中每天多做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开始,每天多创新一点点,就是领先的的开始,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卓越的开始,我要怀着一颗快乐的心去工作,在工作中感受快乐,在工作中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每天给孩子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笑脸,多一点耐心,只要留心、用心和关心,一定能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人。

孩子,我愿用我真情之心,扶持茁壮成长的你;让我用热情之手,拉着你,帮你迈进人生的第一扇大门。

我,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将会和你共同成长,

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幼教园地》

《幼儿园工作规程》

《神墨教育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