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9219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测试4.docx

浙科版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4

人类与环境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kg计算,中国每年共需粮食9.6×108t,每公顷耕地需要产粮13.5t,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

这个事实说明()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答案】B

【解析】粮食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只有控制人口,保护耕地,才能解决粮食问题。

2.研究人员绘制了某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甲)和碳循环示意图(如图乙),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乙中的A、D在图甲中没有体现,C可对应图甲中4种生物

B.池塘中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替情况属于种群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C.某个季节光照减弱,鲢鱼上浮到池塘水面使群落的垂直结构改变

D.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干扰会造成温室效应,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乙信息可知A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中的CO2,B是生产者,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甲图中有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与乙图相比较,甲图中没有而乙图中有的生物是A和D,图甲中的消费者有4种,A正确;各个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替情况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B错误;由于光照减弱,水体中的植物垂直分层出现了变化,因此导致鲢鱼向上层转移,说明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对碳循环的干扰会造成温室效应,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名师点睛】关于生态系统知识小结: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所舍的能量越少,所包括的动物数量越少。

③在食物网中,如果某一动物的天敌消失,则这一动物在一定时间内数量会明显增多,当增多到一定数量后,由于食物不足,则其数量又会减少。

④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食性越单一,生存的稳定性越小。

3.根据生态环境知识分析雾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形成雾霾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缓解雾霾程度

B.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没有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

C.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之一,植树造林可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

D.雾霾天气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污染物浓度过高而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B

【解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以减少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排放,可以缓解雾霾程度,A正确。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给自足的,雾霾天气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其他消费者的生存,会影响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流程,B错。

冬季取暖排放的污染物含有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以及颗粒物,植物可以吸收这些污染物,C正确。

二氧化硫、氢氧化物、颗粒物等浓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造成雾霾天气出现,D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相关知识

4.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地普降酸雨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C.生物多样性下降D.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人口增长过快,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各地普降酸雨、二氧化碳过量排放,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对生物圈的稳态造成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内,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和空间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控制人口增长。

综上所述,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等方面

C.生物多样

性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超过自然物种形成

D.保护生物多样性也要根据“S”型曲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A正确;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生态功能,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等方面,B正确;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超过自然物种形成,C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确实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能根据“S”型曲线加以控制,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生物的多样性,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层次、价值及保护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名师点睛】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

(2)间接价值:

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

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2)易地保护:

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6.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B.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D.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后将刺激传递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尿量减少,A错误;过度放牧会引起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B错误;诱捕棉铃虫种群中的雄虫,使得性别比例失调,雌性个体的交配机会减少,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下降,这是控制害虫的常用方法,C错误;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属于体液免疫过程,D正确。

考点:

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种群的特征

【名师点睛】1、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2、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3、诱捕雄虫,使棉铃虫性别比例失调,种群密度下降。

4、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7.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

【名师点睛】此题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加入菌剂的作用,分解农药,有利于其它动物的生存,降低害虫的优势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理解基因多样性的含义:

不同生物含有不同的基因,具有特定的价值。

8.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在对待地球家园的问题上,科学的态度是()

A.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B.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C.人类不能开发和利用资源,只能保护自然资源

D.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答案】D

【解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A错误;发展经济和治理环境应该同时进行,B错误;人类可以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C错误;要想解决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D正确。

【考点定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名师点睛】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

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才能保持生态系统稳态,实现可持续发展,A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能以人为中心,随便的破坏生物多样性,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增加种群数量,C正确;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抵抗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

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影响.

10.中华红豆杉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从植物体内提取的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药物之一,研究人员在三个地区对中华红豆杉种群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中I、Ⅱ、Ⅲ、Ⅳ分别对应大、中、小、幼四个年龄等级)下列相关表述错误的是

A.调查中华红豆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

B.甲、乙、丙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衰退型、稳定型、稳定型

C.通过分析甲种群的年龄组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后,该种群密度可能会降低

D.中华红豆杉体内提取的紫杉醇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药物之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及应用、生物多样性价值等知识,解题的难点是根据柱形图准确判断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衰退型、衰退型、稳定型,即:

增长型的年龄组成中幼年个体数多,老年个体数少;衰退型的年龄组成中老年个体数较多,幼年个体数较少;稳定型的年龄组成中,各年龄段个体数比例适中;年龄组成常用于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调查植物中华红豆杉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A正确;分析柱形图可知,甲、乙、丙三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属于衰退型、衰退型、稳定型,B错误;通过分析甲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知其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故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后,该种群密度可能会降低,C正确;中华红豆杉体内提取的紫杉醇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抗癌药物之一,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即药用价值),D正确。

11.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各地普降酸雨B.二氧化碳过量排放

C.生物多样性下降D.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答案】D

【解析】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人口不能无节制的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因为人口数量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资料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大,为了保证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资源以及人类生存的空间都是有限的。

【考点定位】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及其影响

12.下列物质中,属于“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报道的污染物是

A.SO2B.N2C.CO2D.CO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SO2是有害气体,能引起酸雨,故A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空气污染物,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的能力。

13.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

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

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

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D.农作物减产

【答案】B、D

【解析】

试题分析:

紫外线是一种物理致癌因子,同时,它会损伤人的角膜和晶状体,诱发白内障。

也可使农作物如大豆、玉米、棉花、甜菜等植物的叶片受损,影响其光合作用,导致减产。

还能改变细胞内遗传基因和细胞的再生能力,使农产品质量下降。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态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包括种群、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

D.退耕还林等措施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A正确,森林能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内容,C错误,退耕还林等措施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5.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C.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属于就地保护,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分布区,一般不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生物,故A项错误;迁地保护就是对那些在原产地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不仅是野生动物)加以保护,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并不是把大批的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故B项错误;自然保护区应避免人类的过多干扰,C项错误;对于珍稀濒危物种应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为挽救濒危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措施一般不选用的是()

A.建立自然保护区B.易地保护

C.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D.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

【答案】D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主要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即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A项正确;此外还可以进行易地保护,即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B项正确;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或用生物技术进行人工繁殖,对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也是对濒危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C项正确;引入被保护动物天敌的天敌,若该地区没有引入物种的天敌,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引发新的生态危机,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C.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两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D.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

【答案】C

【解析】模拟苍蝇后翅平衡棒的原理研制出的新型导航仪,对人类有实用意义,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B正确;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C错误;引进物种不慎或对引进物种管理、监测不到位可能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当地物种灭绝,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名师点睛】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和直接价值(对人类有实用意义和非实用意义);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2.易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18.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A错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落,B错误;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正确;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D错误。

【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

【名师点睛】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些自然因素,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

但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也不是只具有破坏性的,也可以是通过建立新的人工群落实现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19.三峡大坝建成后,由于水位的升高使库区内原有的特有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为保护这些特有的物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A.迁地保护B.建立自然保护区

C.严格控制污染D.就地保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三峡大坝建成导致生物原生活区不存在,故为保护这些特有的物种,应该采取的措施是迁地保护,A正确;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是最有效的措施,但不符合题意,B、C、D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

20.荒漠化是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之一,通过对沙漠的治理是沙漠变绿,物种增多,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沙漠旅游、沙漠中草药加工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B.在沙漠变绿工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变

C.在沙漠片过程中,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D.在沙漠变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增大

【答案】B

【解析】

A.沙漠旅游、沙漠中草药加工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A正确;B.在沙漠变绿工程中,沙漠变绿,物种增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B错;C.在沙漠治理过程中,群落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D.在沙漠变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增大,D正确。

故选B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2分,共40分)

21.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

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__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

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__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解析】

试题分析:

(1)人口剧增会导致粮食短缺,耕地、煤炭等资源锐减,同时会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的破坏等;若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人的生存阻力增大,生存斗争加剧,则为c曲线的变化;

(2)据图分析,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c曲线即“S”型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即“J”型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环境阻力。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K/2=55亿。

(3)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1,人获得的能量为A,则相当于共需要食植物55A;若(草食)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为1∶4,人获得的能量为B,则相当于共需要食植物28B,故55A=28B,则B/A=55/28≈1.96。

(4)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因是从根本上是降低了人的出生率。

考点:

本题考查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种群数量以及能量流动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2.成都以“慢生活”闻名全国,农家乐产业是成都休闲娱乐的主要产业之一,发展以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创新的一种模式,如在长势喜人的水稻田中建立“稻一藕一鱼一蛙”共同种养的人工鱼塘生态系统,其中除普通池塘生态系统拥有的水稻、杂草、害虫、田螺等生物外,还有鱼和蛙,它们能起到除草和除虫的作用,其粪便和残饵又成为绿色肥料。

Ⅰ.请回答:

(1)研究人工鱼塘时发现,其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

由此可见,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在食物链(网)中所处的可能不同,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的关系。

(2)人为捕捞使得部分青蛙个体死亡将直接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