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33833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docx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发展战略讲解

1.4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一、引 言

1.研究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六大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部署,从经济、政治、科教和可持续发展4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报告明确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十六大能以如此大的篇幅来阐述科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中的位置,这充分说明党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科技、教育具有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当前,我国教育如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同时又要尽可能排除市场经济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如何建立起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市场竞争规律的新体系和新模式等问题是我国教育战略面临的时代课题。

“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可能是盲目的实践”,所以开展并加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理论基础的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地质类专业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建筑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学探测为服务领域,涉及到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

地下资源真实信息的最终确定和获取,地质灾害治理都必须通过地质的手段来实现。

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四大科学探索工程——“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它们都与地球科学技术有深厚的联系。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资源与环境问题。

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文明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因素。

而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局部地方的工业公害转移到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上来,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源的枯竭,迫使人类去勘探开发埋藏更深、条件更艰苦的新型资源;环境的恶化,则需要人类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上规避或消除影响因素。

这些工作都需要科学家们利用地质的技术手段来了解最直接的信息。

因此,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培养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地质类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2.“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名称的由来

教育部“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地质工程分会”在2004年9月武汉会议上,经过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专业目录中将工科地质专业划分为“资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术工程”2个专业、在引导性目录中将工科地质专业统一在“地质工程”专业中,这种专业划分违背了教学规律,存在很多弊端。

因此,建议采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这一名称代替原“地质工程”专业。

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

1.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52年国家教育部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国内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进行调整,组建了一大批建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地质类专业划分较细,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相继又建立了一些新的专业。

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

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左右。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0多个,主要有:

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

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工程专业(即这里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

2.我国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现状

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

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长安大学、淮南工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焦作工学院、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有:

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石油大学等20所;办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学有:

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

由于这些学校原属于不同的行业部委,其侧重点不同,为了保持原行业的需要和特色,在这些地质专业名称下,各学校根据需要各有不同侧重面,例如有的侧重煤炭,有的侧重石油,有的侧重有色金属,有的侧重工程等方面。

因此,同一个专业,各学校设置的课程就有很大差异,培养规格也不一样,这对于专业评估、管理等方面都造成了困难。

3.国外地质类专业教育现状

严格说来,国外的高等院校内没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地质工科教育一般分在工程领域,所设的地质类专业大多没有细分,只设地质学或地球科学专业。

所设课程除了数、理、化等基础课外,主要是地质学科的基本原理类课程,如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古气候学、结晶学等,方法技术类课程较少。

从设立的课程可以看出,他们培养的学生主要侧重于地质学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且招生规模较小,一般一个专业每年只招收10余名学生。

但是,要求学生对地质工作方法有全面的掌握,在高年级学习了一定的专业课程后,一般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参加地质工程实习,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

加之,国外学校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生在校期间可自由使用。

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也都具有较强的独立实践工作能力。

在走向社会后很快能适应自己的工作。

4.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发展的几个问题

地质工科教育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可以归结为3个基本问题:

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二是培养方案与模式,即如何高质量地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三是培养规模,即在一定的时期内,要培养多少地质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才能满足国家需要。

一段时间来,在高校有着“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反映了高校教育界对我国21世纪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认识上的差异。

对这一教育改革中的根本性问题进行讨论,将有益于其他教改问题的解决。

“通才”是指具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掌握一般通用性工程技术和技能的,无特定或明显专业倾向的人才——俗称“素材型”人才,意喻为可继续“雕琢”成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专才”则是指除具有基本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掌握了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专门人才。

前者为玉石,后者为玉器,即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当然,二者是相对而言的,其不同之处主要是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通才或专才。

二者是对立统一于人才主体的同一属性的两个方面,即人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广度和深度,不是完全隔离而不可调和的。

那么,21世纪的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人才呢?

换言之,21世纪的地质工科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通才”和“专才”属性的平衡点应该在哪里?

我们认为,这应该根据地质科学的发展趋势、我国基本国情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及国际办学经验来决定。

(1)我国地质科学发展趋势

1)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

主要包括:

能源与矿产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发现、勘查、开发和保护。

2)地质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主要包括地震观测与预报,泥石流、滑坡发生规律与防治等。

3)生态环境与地球化学环境

主要包括对不同类型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湿地环境、城市环境、草原环境等等),进行评价和预警,为社会规划与发展提供依据。

4)基础工程地质问题

主要包括人类工程(水利设施、路桥、核电站、大型民用建筑等)的地质基础研究与环境保护等。

5)全面深入认识地球

加强学科综合研究,全面了解地球系统的作用原理,为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提供指导。

6)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学科发展。

(2)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首先,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并且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地质工科教育原来面向的地矿行业也在经历了体制上的根本性转变,国土资源部的政府职能和运行机制已完全不同于原地矿部。

资源的勘查、开发工程、基本建设中工程地质市场等将由市场经济规律支配,而资源的监测管理、保护和分配、地质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和评估,则由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资源政策和法规来调控。

今后地质工科教育面向的主体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行业,而是市场。

实际上,现代地质工科已波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源、环境、基础工程等,普遍存在于许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的生产中,因此,地质工科教育面对的领域将是十分广阔的。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引发的“知识爆炸”迫使地质工科教育重新回到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上来。

近些年由于知识信息的产生速度日益加快,人类知识老化周期缩短的趋势,其知识总量已达3~5年翻一番的惊人程度。

以前那种“读四年书,用一辈子”的教育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近些年生产、管理部门兴起的“在职进修学位”热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这种变化。

21世纪的“终身教育”已日益普遍。

地质工科教育与其他工程教育一样,也面临着知识快速增长的挑战。

与知识增长的速度相比,4年的本科教育时间显得太短。

因此,本科教育只是地质工科类人才培养的一个短暂的初级阶段,其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基础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包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上来。

从这种意义上讲,“育才在学校,成才在社会”的教育观念比较恰当地阐明了现代地质工科教育在社会中的科学定位。

还有,应该看到,目前我国还处于发展中的初级工业化阶段,在大多数工程领域,我们还走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的路途中,而这是不可能跨越的,只能是加速前进。

当前我们的国情制约着我国的地质教育还必须兼顾“专才”的一面。

特别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经济尚欠发达、人口多,高等教育还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培养一位大学生要花费国家大量钱财,我们不能把国家投入的有限的财力单纯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应该使培养的大学生进入社会后必须能马上承担一定的专业工作,这样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3)国外大学对培养的地质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可以看出,21世纪将是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兴起的时代,信息、生命、材料、能源、空间和认知等科技领域的革命性成果将带动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航天航空、环保、文化和科技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型产业的兴起。

以地球科学为基础的集成了电子、信息、空间技术和新型勘察技术的地质工科,在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体系中将扮演十分重要角色。

未来社会将要求地质技术人才具备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能力。

因此,国际上对地质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地质工程问题的能力。

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来解决日益复杂的地质问题。

二次大战后,各国都积极致力于经济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但随之产生了诸如人口膨胀、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和灾害频繁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特别是,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国际上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它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社会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法律和政府政策等方方面面,十分错综复杂,这单靠科技进步和工程创新是无法解决的。

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联手方能解决。

因此,国外在培养地质工程师时,强调学会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具有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和创新潜力的地质技术人才。

5.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的地质工程教育应改变目前的“专才或通才”的单一培养目标和模式,应该转向以培养“具有扎实基础、一定专长”人才为主,适当兼顾对各行业人才的需要做法。

目前,地质工科类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