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287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docx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附解析

专题16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2017年高考二轮核心考点历史

【母题再现】

高考选题:

(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8)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

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

我想:

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

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解题技巧:

材料型选择题做题方法:

①认真阅读材料是做好材料题的基础,在阅读时要根据题意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②是联系教材及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

同学们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同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的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客观。

③是要对材料来源及作者进行分析,根据材料来源及作者分析其对材料反映的史实的态度,这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④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考虑:

1.从早期维新思想到康梁维新思想的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一直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所以学习西方也从物质层次上升到到制度层次的高度。

2.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

【考点揭秘】

高频考点一:

洋务思想

【例1】(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名师点睛】“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

高频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28)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后思想文化的反映——“诗界革命”。

做此题一定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联系教材甲午战争签订《马关条约》,全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

再把握材料中的感情色彩“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大凡是一个中国人在诗中都会反映出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应该选C。

梁启超属于改良思想的代表,排除A。

在甲午战前已经出现了像王韬、郑观应的改良思想,排除D。

白话文运动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应该排除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诗界革命.新文化运动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本题属于比较简单的试题,契合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和甲午战争120周年的热点,以诗界革命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运用甲午战争和新文化运动的史实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做题的关键要抓住关键词时间节点“甲午战后”,再利用教材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答案。

这启示我们平时学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此题用排除法最容易解决。

【直击高考】

1.(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

这表明()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答案】B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报纸影响

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参与政府管理,故A项错误;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不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的认识

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

“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

”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B.《新青年》C.《民报》D.《申报》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

4.(2016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

“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

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

”《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

【答案】A

【解析】1917年初俄国十月革命尚未发生,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尚未从理想变为现实,因此《新青年》对社会主义还存有怀疑态度,故选A。

BC都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的内容之一,因此不是对主要原因的正确分析;D是题干中《新青年》这样回答直接反映情况,属于表象而非原因分析。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5.(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27)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

他说:

“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

”而“西国一切条教号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

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

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

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

”因此,他认为:

“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

——据《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

(6分)

【答案】

(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须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

(6分)

(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6分)

【解析】

(2)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可知梁启超引进西学有利于推动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中国思想的启蒙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并未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康梁维新思想•梁启超的思想

【课后反馈】

夯实基础:

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变革的高潮之一。

与以往的近代化思潮相比,它的超越之处表现在

①提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反对专制②要求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

③批判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旧伦理道德④倡导文学革命,改用白话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这一题需要主义关键的条件“与以往的近代化思潮相比”,实际上是在考查新文化运动与以往近代化思潮不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提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反对专制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体现,故①不符合题意,要求发展实业,以强国强民是指实业救国的思潮,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②,所以B为正确答案。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李大钊说:

“人类者想求生存,想享幸福,应该互相友爱,不该仗着强力互相残杀”。

这说明李大钊

A.已经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B.抛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理论

C.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理论

D.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否定

【答案】D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

3.图4是1864年至1914年间中国各种报刊、杂志对民主一词使用数量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

A.国人对民主的理解不断深入

B.政治文明发展的渐进性曲折性

C.君主观念逐渐淡化直至被抛弃

D.民族危机程度直接影响着民主思想的宣传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4.1877年,对西方持否定态度的刘锡鸿作为副使出使英国,抵达伦敦两个月后,他对英国政治评价道:

“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

”据此分析,刘锡鸿

A.肯定了英国政体中体现的民主和法治精神

B.仍然没有突破传统政治伦理和儒家价值观

C.主张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

D.从反对学习西方向支持学习西方制度转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无闲官,无游民,无上下隔阂之情,无残暴不仁之政,无虚文相応(应)之事”得出刘锡鸿对自己所见到的英国政治风俗有值得称道之处。

但他是用中国的政治体制和儒家的价值观来看待西方文明的成就,故B项正确;据材料“无闲官,无游民,……,无残暴不仁之政”得不出民主和法治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对中国传统政治体制进行全面批判,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前半部分“刘锡鸿对西方持否定态度”,表明他反对学习西方,但是后半部分只能说明他对英国政治有认同之处民,但无法说明他支持学习西方制度,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开眼看世界”。

5.胡适曾列举出新文化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类似特征:

以人民日常用语书写的文学取代旧式的古典文学;反对传统文化理念与制度;以现代史学的新方法整理文化遗产。

材料说明胡适

A.全面否定了中国文明的价值

B.反思了新文化运动的不足

C.认为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D.主张禁止儒家思想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

能力拓展:

1.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在驳康有为等人的文章中反复说明了三点:

第一,封建礼教与民主政治不可两立,尊孔必将导致复辟,孔子思想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第二,尊孔,定“孔教”为“国教”,违反思想自由的原则;第三,定“孔教”为“国教”,违反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则。

陈独秀激烈的批“孔教”,是因为

A.孔子思想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生活

B.陈独秀思想狭隘,崇洋圳外

C.孔教与陈独秀的宗教信仰相冲突

D.孔教被认为是帝制的理论基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对康有为的维新派人士进行批评,主要就是在思想和自由这两方面进行批评。

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应该是不能完全;B选项说法错误,应该肯定陈独秀的批评;C选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挖掘出本质;D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

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两派之争

2.读下图,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陈独秀在①处创办了《青年杂志》

B.袁世凯在②处掀起了茸孔复古逆流

C.康有为在③处发起了“公车上书”

D.孙中山在④处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答案】D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三民主义

3.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下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722

287

614

96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答案】C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戊戌变法

4.(2016年江苏单科卷历史22)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

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

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

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

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

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

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

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认识:

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速落后因素,不能全盘肯定。

原因:

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

(2)略(注: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官方答案为“略”)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历史小论文撰写是江苏卷的独特形式,这种命题思维较高,要求学生要有较高思维能力历史小论文结构可以从以下谋篇布局:

 

(l)题目:

要简洁、醒目,既能概括论文的中心内容,又能引人注意。

为了更好地揭示论点,也常常用副题,作为对正题的补充。

 

(2)绪论:

主要导出论点。

绪论必须写得简明扼要,在整篇文章中所占的比例要小。

 

(3)本论:

必须根据论点,或正面立论,或批驳不同的看法,要周详地论证文中的全部论点。

这一部分内容多,为求眉目清楚,可以加上小标题或用不同的序码。

其中小标题可以是并列式、递进式、正驳对照式。

基本要求:

符合题目要求,做到史论结合,层次分明,段、文中要兼顾逻辑性(主要包括知识逻辑——历史学科的四大要素、思维逻辑),书写工整。

本论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必须全力把它写好。

 

(4)结论:

这一部分要对绪论中提出的、本论中分析论证的问题加以综合概括,从中引出结论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明确了解作者独到见解之所在。

自我提升:

1.假如你回到1916年,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B.有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C.中国民工开始赴欧洲战场服役

D.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

解题时紧扣“1916年”,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1917年,A在时间上不合题意;“引力波”的存在是爱因斯坦1916年提出,B符合题意;中国参加一战是在1917年,排除C;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是在1917年,D在时间上不合题意。

故选B。

考点: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某学者在评价洋务派时指出,他们存在这样一种误解:

如果一个人同时读《孟子》和一本西方机械手册,那么《孟子》的意义对他和他的古代前辈是完全一样的。

可见,该学者认为洋务派

A.狭隘理解了西学的范畴

B.未能突破“夷夏之防”的传统心态

C.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低估了西学对“中体”的冲击作用

【答案】D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中体西用

3.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

“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中国近代涉及制度之争的事件有(  )

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材料提到,“盖在昔日,仅有制造和政法制度之争,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涉及制度之争的事件有②戊戌变法③辛亥革命,因此选B。

①洋务运动属于制造之争,④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特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维新变法

4.(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41)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被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广为宣传。

《论法的精神》和《社会契约论》也被译成汉语出版。

(2)概括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思想,并分析其思想在近代中国广为传播的原因。

(8分)

【答案】

(2)思想:

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三权分立,倡导平等、自由,提倡天赋人权,倡导主权在民。

原因:

中华民族危机严重,需要政治变革;政治变革需要新的理论指导;西方民主思想成为中国政治变革的理论武器。

【解析】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与卢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原因

【名师小结】

在解答有关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类的试题时,一定要牢牢抓住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

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联、启蒙和救亡相联,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走日本人的路、辛亥革命后,走美国人的路);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