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177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docx

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测评岳麓版必修2

模块综合测评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西欧粮食的收获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罗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

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导学号:

05812221】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在古代中国的粮食亩产量要远高于西方,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B项正确;A、C两项不够全面;D项不是原因。

]

2.据史载:

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

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

“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C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是支撑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表象和表层原因。

]

3.下图为《东汉集市画像砖》拓片。

画面左右上角分别刻有“北市门”、“南市门”。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市场交易发展繁荣B.农产品大量商品化

C.专业市场开始形成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A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东汉”“北市门、南市门”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市场交易发展繁荣,故A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农产品商品化的问题,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还并未形成专业的交易市场,故C项错误;根据题意,强调的是“市”,并未强调城市功能的变化,故D项错误。

]

4.南宋袁采在其《世范》一书中多有“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等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

这些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  )

A.租佃关系难以维持B.政府放任经济发展

C.土地私有不断深化D.小农经济趋于衰退

C [“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不能体现租佃关系,故A项错误;“规劝世人处事保全之道的治家格言”与政府对经济的放任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兼并用术非悠久计”可见当时土地兼并有一定影响,故C项正确;“富家置产当存仁心”可以说明当时对兼并土地的一种规劝,封建社会兼并土地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的必然性,故D项错误。

]

5.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近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这反映了(  )

【导学号:

05812222】

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

B [材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推动了手工生产品商品化,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D项错误]

6.明朝时,原为“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仰食四方;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盛产稻谷的江西赣州。

这反映了明朝时东南地区(  )

A.农业经营发生变化B.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C.长途贸易得到发展D.经济重心地位加强

A [根据材料“‘稻米之乡’的江苏嘉定县不产米”“浙江吴会(今绍兴)仰食于……江西赣州”,以嘉定、吴会为代表的东南地区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一定的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一种地域分工,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突出地区生产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错误;材料间仅体现了东南地区的生产变化,不能体现其在全国的地位,故D项错误。

]

7.明万历十五年十月,明朝颁布法律规定:

“无论官民之家,有立券用值、工作有年限者,皆以雇工人论;有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

”可见在现实生活中(  )

【导学号:

05812223】

A.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实现自由雇佣

B.明朝依然固守着重农抑商的政策

C.地主与佃户间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国家法律偏重于保护自耕农利益

A [根据“受值微少、工作止计月日者,仍以凡人论”可知,短期雇工并未被政府列为雇工,而是以平民论处,这说明雇主与短期雇工间可以实现自由雇佣,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雇工的信息,未反映地主与佃户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反映国家对自耕农的政策,故D项错误。

]

8.对于哥伦布及其事业的评价,现在更多的人认为,不能站在当时印第安人的立场上,也不能仅从对西欧某些国家资本主义利弊得失的角度出发,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

对以上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

B.哥伦布是将美洲纳入近代文明社会大家庭的先驱

C.哥伦布掠夺美洲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起着进步作用

D.哥伦布的行为是进步性的,对近代文明有伟大贡献

A [“应将其置于‘世界大探险时代’和人类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查”表明是从全球史观和整体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哥伦布,故A项正确;B项观点是站在欧洲殖民者的立场上,排除;C项是从印第安人的立场来看待哥伦布,排除;D项看法是片面的,没有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宏观考察,排除。

]

9.“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

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

”导致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机器的发明和使用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交通运输工具革新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A [根据材料“1820年到1860年间”并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剧增,故A项正确;“世界工厂”侧重世界贸易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交通运输领域,故C项错误;海外市场是工业革命爆发的前提,故D项错误。

]

1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

“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

……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

”这一现象的影响是(  )

【导学号:

05812224】

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

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

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外国商品很畅销,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D项错误。

]

11.1920年同1913年比较,中国厂矿数和资本额分别增加了152%和51.3%。

促使这种增长的国内因素是(  )

A.洋务派大力投资兴办了新式企业

B.戊戌变法期间成立了农工商总局

C.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D.南京国民政府十分重视经济建设

C [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破产,故A项错误;戊戌变法在1898年失败,故B项错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鼓励发展工商业和国内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民族工业发展,故C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故D项错误。

]

12.下面框内所叙内容为《申报》上的报道。

材料说明(  )

A.晚清时期思想观念变化剧烈

B.妇女成为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C.习俗变迁具有自由平等特征

D.报纸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潮

C [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该现象出现于中华民国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互换约指”“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徙”,青年男女都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故B项错误;材料“宣读婚约”“携手同归”“主动离婚者中占近半数”等婚姻习俗,体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故C项正确;宣传民主科学思潮出现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间上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

13.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

“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应当加以阻挠。

”材料体现的农业经济政策是(  )

A.余粮征集制B.农业集体化

C.粮食税D.义务交售制

C [根据时间1921年3月,列宁认为不应该阻挠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的做法,说明当时实行的农业经济政策是固定的粮食税,余粮征集制的实施是在1918—1921年初,并不允许商品交换存在,故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是在1929年,该政策也不允许商品交换的存在,故B项错误;粮食税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政策实施时期建立集体农庄实行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农民几乎无偿将农产品交给国家),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

14.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卷》认为:

“从根本上讲,罗斯福新政并未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而是为了革新和完善处于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所有制。

”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

【导学号:

05812225】

A.使美国转向一种混合体经济

B.是运用政府的权力对经济进行干预

C.局部调整了美国的生产关系

D.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本主义所有制

C [“从根本上讲,罗斯福新政并未实行主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可知罗斯福没有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化,不会出现所谓的“混合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谈到生产资料的形式问题,没有涉及如何进行调整,故B项错误;通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情况来看,它没有对其进行调整,所调整的只是部分的生产关系,故C项正确;美国的资本主义性质没有因罗斯福新政而发生任何改变,故D项错误。

]

15.1979年,英国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当选首相后,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

这一政策(  )

A.有利于英国走出“滞胀”危机

B.使凯恩斯主义取得主导地位

C.导致了英国财政不堪重负

D.有利于保障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

A [1973年“滞胀”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各国为应对危机,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缩减国有企业,减少福利开支,故A项正确;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加强干预经济,与材料“大规模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削减福利开支”内容相反,故B项错误;削减福利开支不会导致财政负担过重,故C项错误;保障底层民众生活的措施是完善的福利政策的目标,而不是削减福利开支的作用,故D项错误。

]

16.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

当时与其主张相符合的措施是(  )

【导学号:

05812226】

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

B.企业可从利润中提取奖励基金

C.中央增加指令性计划指标

D.地方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

B [A、C两项是一种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的模式,而不是“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均排除;B项有利于达到通过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的目的,正确;D项“义务交售制度”否定了经济手段的作用,排除。

]

17.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  )

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

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

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

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

A [根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

]

18.经济学家舒尔茨有一句名言:

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鼓励,农民将把黄沙变成黄金。

中共从1982年连续三年出现了粮食的超速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长,终于过上了温饱有余的生活。

这主要得益于(  )

A.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

B.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

D.土地改革的深入开展

C [农村合作社的深入开展是在三大改造时期,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运动的推动是在1958年,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使得粮食产量大增,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故C项正确;土地改革的深入发展是在20世纪50年代,故D项错误。

]

19.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同。

这反映出(  )

A.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

B.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

C.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D.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

C [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外资发展经济,提升国力,故A项错误;1978年中国依然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孤立,并没有完全打破,故B项错误;根据题意可知,中国政府在1978年底快速引进外资以发展经济,体现政府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故C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政府快速引进外资,未体现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故D项错误。

]

20.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会议上,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由国际清算同盟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货币的分配份额按照二战前三年的进出口贸易平均值计算,这样英联邦的比例高达35%。

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  )

【导学号:

05812227】

A.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阻

B.极力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

C.极力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

D.保持英国战后金融霸主地位

C [题干问的是凯恩斯计划的目的,二战导致正常国际贸易往来受阻是原因而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凯恩斯提出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极力维持和延续英镑的国际地位,极力削弱美元的国际影响力也是这一计划的目的之一,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B项错误,C项正确;二战后由于英国的实力大大削弱,英国不再是金融霸主,故D项错误。

]

21.1987年,欧洲共同体十二个成员国签署《欧洲一体化法案》,决定取消各国间的一切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劳务、人员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实现统一的欧洲内部大市场。

该法案的签署(  )

A.开启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B [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于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建立,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程度不断增强,体现出欧洲联合向更高层次欧盟发展的趋势,故B项正确;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是以欧盟成立为标志,故C项错误;欧元是欧盟发行的统一货币,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

22.1994年某国际组织发表宣言:

作为一个“由发达经济、新工业经济和发展中经济组成的经济多样化的地区,需要在平等伙伴关系、共同承担责任、互利和互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将通过进一步减少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货物、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迅速实现这个目标”。

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

A.欧洲联盟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世界银行D.亚太经合组织

D [欧洲联盟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故A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这是一个区域集团化组织,世界银行不属于区域集团化组织,故C项错误;亚太经合组织承认多样性,强调自主自愿,相互尊重和平等,减少贸易和投资壁垒,这些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正确。

]

23.拉吉·德赛等人指出:

“亚投行的成立,是由于美国拒绝改革布雷顿森林体系。

中国经济不断增长,但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没有与之俱进。

”亚投行的建立表明(  )

【导学号:

05812228】

A.中国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被其取代

C.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改变

D.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A [中国主导成立亚投行是中国实力增强、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体现,故A项正确;亚投行是亚洲区域的多边金融机构,不能取代美国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治多极化推动经济格局的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成立亚投行的原因,体现不出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故D项错误。

]

24.下面是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图,从中可以分析得出(  )

A.世界经济出现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B.发达国家主导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世界经济呈现出均衡发展的局面

D.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已经确立

B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正式协议,在诸成员国之间相互消除人为的贸易壁垒,统一贸易规章,形成内部统一的市场机制或贸易体系的过程,题干材料不符合经济区域集团化的主旨,故A项错误;从题干的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有优势,是获利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故B项正确,D项错误;从题干的苹果手机的利润分配图中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是不均衡的,他们之间贫富差距在扩大,故C项错误。

]

25.有的学者认为:

“西方是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第三世界却可悲地扮演着输家的角色。

”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

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②发展中国家必须全面实现西方化 ③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西方国家的经济优势 ④经济区域化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D [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当然不能全面实现西方化,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而不是阻碍了全球化的实现,②④表述错误,排除,故选D项。

]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1分,共50分)

26.(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诗歌里的古代经济”

朱门巧夕沸欢声,(七夕节大户人家欢声笑语,)

田舍黄昏静掩肩。

(黄昏里农家小院门已关闭。

男解牵牛女能织,(男能耕地女能纺织已满足,)

不须徼福渡河星。

(何必向牛郎织女祈求幸福。

材料二 “史书里的古代经济”

至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故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小说里的古代经济”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

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西台漫记·记葛贤》

材料四 “报纸上的近代经济”

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械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

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年磨者迥然不相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1)材料一中的这首小诗描绘的情形是整个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生活的缩影。

依据诗歌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

对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阻碍其发育成长的政策因素。

(2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使用材料三、四进行课题研究时,你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

说明理由。

(3分)

[解析] 第

(1)问,小农经济的特点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

(2)问,材料信息“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土地兼并,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

第(3)问,从材料信息“大户”“小户”“日取分金”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因此本题实际是考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政策性因素。

第(4)问,从材料信息“机器制造业”和“贻来牟机器磨坊”判断,材料选择要注意第一手史料最为可靠。

[答案] 

(1)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经济现象:

土地兼并严重。

影响:

影响国家收入,引发社会动荡。

(3)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

(4)变化: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学生如果答,出现了近代工厂、机器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等也可)。

优先选择材料四。

理由:

材料四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三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用其他史料印证。

27.(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

材料二 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

材料三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

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巿场方面。

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中国经济建设》

(1)根据材料一说明1952—1957年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对中国经济的重大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与前一个阶段相比,1958—1962年和1963—1965年我国资金在重工业和农业领域流动的变化及其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二五”计划期间(1958—1962年),我国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存在不足的原因。

(4分)

[解析] 第

(1)问,“变化”可从材料一的图表中分析出,“原因”可联系“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分析,“重大影响”可联系教材所学来回答。

(2)问,首先应该分时期来作答。

“1958—1962年”变化可以结合资金流动情况概括为比例增加;原因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推动。

“1963—1965年”变化可以根据工业和农业情况直接概括为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例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比例增加;原因应该结合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针及国民经济比例调整来作答。

第(3)问,从“二五”计划的时间段可知这时期发生了严重的“左”倾错误,回顾相关的史实及消极影响来回答。

[答案] 

(1)变化:

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原因: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重大影响:

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①1958—1962年:

变化:

流入重工业和农业的资金比例都增加了。

原因:

“大跃进”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②1963—1965年:

变化:

流入重工业的资金比例减少,流入农业的资金比例增加。

原因: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三年经济困难,党和政府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比例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对重工业的投资,加强发展农业。

(3)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错误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对重工业和基本建设投入过大,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

(答出三点即可)

28.(14分)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领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运载,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16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