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活情趣.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8106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生活情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老年生活情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老年生活情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老年生活情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老年生活情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年生活情趣.docx

《老年生活情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生活情趣.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老年生活情趣.docx

老年生活情趣

老年生活情趣

 

第一讲活得开心

商友敬

  人到了五六十岁总是要退休的。

但是不同心态的人对于退休就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人工作了一辈子,辛辛苦苦,勤勤恳恳,现在年龄到了,突然歇在家里,不去上班了,会有一种失落感:

是不是我人老珠黄,不中用了,你们不要我了,让我呆在家里等死了。

他心里想不开,就郁闷不开心。

  他没有想到:

这一下我自由啦,早上可以睡懒觉,晚上可以玩通宵。

想说就说,想玩就玩。

反正到时候拿退休工资养老金。

虽不富裕,但是吃穿不愁,这不是很好吗?

  他想不开是因为他发现自己已经进入老年人的队伍,也就是距离生命的结束已经很近很近,甚至是“指日可待”的了。

  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

一个人的生命寿限并不是自己能够预测的,但是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态却能使你的生命尽量地延长。

  我们如果把自己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二十岁,就是童年、少年、青年。

渐渐学会怎么做人,怎么掌握自己的生活。

这是第一阶段,无忧无虑,健康成长。

二十岁以后,成人了,是第二阶段。

有了社会责任和家庭的责任,开始工作,那就是创造自己的生活,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都有价值的人。

一直到五六十岁退休。

退休后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三阶段。

此前你已经为社会、家庭与个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打下了根基,退休以后可以有充裕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可以过你自己想过的日子了。

  我们老年人同小孩子比,当然时间不多。

但是应该想到:

“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起点”。

你能把每一天的日子安排得好好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会过得很充实,很愉快。

至于结束的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谁也说不清,你一天到晚担心都没有用。

孔夫子说得好:

“未知生,焉知死”。

你活着的事情还没有想清楚,生活的乐趣还没有享受足,你去考虑那个死干什么呢?

  所以,我们先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安排好再说。

  在时间上,我们退休的老人虽然少了一点,但是我们在空间上却是无限地扩大了呀!

  那些上班的人,每天两点一线,不是到单位,就是回家,难得星期天休息,也懒得到外面去。

总感到生活的空间太小,太狭隘了。

  退休了,生活的空间打开了,你想到哪里都行。

没事到超市走走,想买什么,可以;不想买什么,逛逛看看也行;到亲戚朋友家走走,有事就谈谈,没事也可以谈谈,越谈越增进感情嘛。

一个人到公园去遛遛,反正上海的公园大多不收门票,这个公园不好玩,再换一家。

  我们学校有个退休老师,他把全上海的公园都玩遍了,现在到外地旅游去了。

  公园里打打拳,小区里做做操,俱乐部跳跳舞,卡拉OK唱唱歌,电影院看看戏,书店里买买书,报摊上带份报刊杂志回家,慢慢地看。

你的空间不就打开了吗?

  这就好像我们在课堂上学的朱自清那篇文章《荷塘月色》里所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你看,时间是你自己的,空间也是你自己的,你已经成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人,你怎么还不开心呢?

  但是,光有时间和空间,心不打开还是苦闷呀!

  心儿打不开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看是还有许多东西压在心上。

  我们中国有句成语叫“名缰利锁”。

名声、地位,那就像是牵牛牵马的缰绳;金钱、财富,就像是一个个枷锁。

我们年纪大的人最难以丢掉就是这个名缰利锁。

退休了,职位没有了,什么科长、处长、局长,现在是老百姓了。

退休了,没办法发财了,这么一份退休工资,还得俭省一点用。

再加工资的机会是很少很少的了。

  因为长期以来,都是朝着名和利这两方面努力争取的,现在一旦这些都没有了,活得不够刺激了,心灰意懒了,心也就打不开了。

  其实,退休以后,你不再跟人家争夺什么官阶职称了,“名缰”摆脱了;退休以后,你不再跟人家争什么工资待遇了,“利锁”也解开了。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你不妒忌别人,别人也不会妒忌你;你不憎恶别人,别人也不会憎恶你;同样,你也不用奉承别人,也不用让别人来奉承你。

过去你得尊他一声王科长、李处长、张书记,现在一律老王、老张、老李,没关系,大家平等了,大家都自由了。

身心康泰,血脉和畅,这就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开心的人。

  退休的人一律平等,你自己心里不要有贫富的差别,不要有尊卑的观念,你就开心了。

  把心打开,把自己的真心露出来,向着所有的人。

你都退休了,还需要遮遮盖盖做什么呢?

  你就像学校里的小孩子一样,有什么心思就说什么心思,有什么情感就表达什么情感。

这真是返朴归真了。

  在家里,对妻子儿女,你是把心打开的;老朋友中间,只要是知己,是知心朋友,心地也是坦白的;即使是陌生的人,你也要以宽容的心境去对待一切的人。

过去的一切矛盾,无非就是为了名利地位结成的恩恩怨怨,现在都可以解开。

这才叫真正的开心。

  当然,这需要有点个人的修养才行。

  四百年前,有一位法国的思想家叫蒙田。

他在年老时说:

“只有真正感到生活快乐的人,才能不会感到死的苦恼。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我比别人享受一倍的生活快乐,是因为我对生活的关心程度增加了一倍。

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要增加生命的份量。

我想凭借对时间的有效利用,来弥补匆匆流失的光阴。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把它过得丰盈饱满。

  这种人,我们上海人叫他“想得开,想得穿,想得透”。

  相反,同样一种生活,你这也看不惯,那也不满意,处处不舒服,样样都别扭,这叫自己同自己过不去,叫自寻烦恼,何苦呢?

所以你要抱着一种宽容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事,往好处去想;不管碰到什么人,都从同情的角度去看。

越到老年越是要有容人之量。

胡适到了晚年,给人家写得最多的格言就是“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一个懂得自由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宽容之心的人,只有宽容别人,才能得到自己内心的自由。

  这也就是一个真正打开自己心扉的人,一个最开心的人。

所以说开心的人长寿,长寿的人开心。

第二讲乐口是福

商友敬

    我们上一次讲了“活得开心”,那么在什么状态下,可以最开心呢?

  这就难说了,我们不妨把一个人的生活分成几个层面,一是物质生活的层面:

包括农、食、住、行或者说是吃喝玩乐;二是精神生活层面的,包括情感生活方面的、艺术生活方面的。

  我们今天先谈物质生活方面,从吃谈起。

  老话说得好:

民以食为天嘛。

又说:

“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

  我本人也爱吃,好吃,馋嘴。

可惜现在年纪人了,胃口反而小了,吃不多,吃东西的滋味也不如年轻的时候了。

  到了老年,吃东西就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还要讲究对食品的欣赏,甚至还要考察一下它的历史,来龙去脉。

所以我是吃得不多,看得多。

  看人家写吃的文章,纸上谈吃,有意思。

认为别人写得好,自己再去实践,这样吃起来才有滋味。

比如说,有位作家大家一定知道,汪曾祺。

  他有篇文章叫《五味》。

  他写了各种滋味:

酸、甜、苦、辣、咸。

  还有臭。

  臭的也好吃。

  连毛泽东都说过: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的。

”但是湖南四川人最喜欢的还是辣。

  汪曾祺说:

川北有些地方,辣椒本身不能吃,只能在灶头上用一根线吊着,菜做好了,汤做好了,放在里面涮一涮,就辣得不得了。

  但是太辣了也不好,口味太重,对胃的刺激太大,不好。

  我到山西去,山西人爱酸,吃醋。

一坐下来,每人面前先放一小瓶果醋,用个小吸管,一下子就吸掉了,开胃,这倒也不错。

  上海有的饭馆现在也流行先喝一小瓶果醋了。

  我到外地去,他们都以为上海人爱吃甜的,其实爱吃甜的不是上海人,而是无锡苏州人。

有些菜不甜不好吃,象油爆虾,甜一点入味。

  还有素菜里的烤麸,也是甜一点好吃。

  最近我看到苏北高邮的一位小学生写的作文《来碗阳春面》,吊起了我的胃口。

我为什么被他吊起胃口呢?

因为我小时候常吃。

  一个人,凡是小时候吃过的东西,到了老年总是十分想念。

就是大饼油条也是小时候的好吃。

这就是老年人在饮食上的一大特点。

  台湾有一位老教授,教历史的,叫逯耀东。

他小时候是在苏州长大的,后来到台湾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后,每年都来大陆,到苏州去吃面。

  苏州的面馆是很有名的,现在都开到上海来了。

  他最喜欢的也是最普通的,叫“焖肉面”。

  就是把猪肉红烧之后,结成冻,切成小块放在面上,所以也叫“小肉面”。

  这位老先生胃口极好,他在苏州住了两个月,每天早上找一家面馆吃焖肉面,一共吃了四十几家,最后写了一篇文章《银丝细而烂蹄髈》,登在《万象》杂志上。

  他认为苏州朱鸿兴面馆的焖肉面最好吃,还考证出:

“要选三精三肥的肋条肉制成焖肉浇头,烹调细致,将肉焖至酥软脱骨、焐入面中即化,但化而不失其形。

最后浇头与面汤融为一体,咸中带甜,甜中蕴鲜,具体表现出苏州面的特色。

  这位老先生真是吃到家了,也写到家了。

我看了以后也去吃,果然,苏州朱鸿兴的焖肉面的确好吃。

  上海也不错,福州路书城后面有一家德兴馆,也是苏州帮的面馆,他家的各种面都不错。

每天都是高朋满座。

  我是镇江人,我们镇江的雪菜肴肉面也好吃。

  上海书城斜对面,老半斋的肴肉面,我是最喜欢了,面要乘热吃,肴肉肥而不腻,精肉到口就化,最适合我们老年人吃。

  我喜欢吃也是被老人带出来的,八十年代我到成都去,有人给我介绍一位著名的美食家车辐先生。

他写过一本美食名著《川菜杂谈》。

  当年车老先生带我在成都品尝美食,真有意思,他带我到一家店里,只吃一只菜,吃完走人。

一顿饭要跑五六家才吃完。

  我永远忘不了那个蒜瓣鲢鱼,真好吃;还有罐罐鸡。

又鲜又嫩又香。

  现在车老先生九十岁了,坐在轮椅上。

我上次去看他,他还叫我把成都地图打开,一一指点给我看,说这一家牛肉好,这一家海参好,让我自己去找,他不能陪我去了。

  我读了这么多美食家写的书,发现他们有两种人,一种是享受型的,年轻时家庭条件好,吃过不少好东西,年纪大了一一写出来既是忆旧,又可以给人家欣赏、参考。

  像梁实秋写的《雅舍谈吃》,文章好,每一篇都介绍一只菜,使人看得“馋涎欲滴”。

可是梁实秋不会做,他不能亲自下厨房。

  还有一类是实践型的,他既会做,又会写,那就更内行了。

  汪曾祺就会烧,他的谈吃文章写得更到位。

  还有一位台湾女作家,叫刘枋,她写过一本《吃的艺术》,那就是教你怎么烧。

这书不是菜谱,不全是操作过程,而是集中了采买的经验、制作的方法和品尝的滋味这三个方面,融为一体,文章也相当精彩。

可惜这书外面不多。

  小说家陆文夫,也是一位美食家,听说他在苏州还开了一家饭馆。

可惜几年前去世了。

  吃是人生一件大事。

尤其是我们老年人,辛辛苦苦一辈子,现在条件好一些了,弄点好吃的,买点好吃的,到馆子里去点几样好吃的,天经地义,我看在这方面就不要省俭了。

  怕就怕老了之后吃不动了,吃不下了。

  所以我的原则是能够吃的就吃,吃得下的就吃。

营养固然重要,但是也不能只顾营养不顾滋味。

只要对身体无害,还是滋味好为主。

尤其是家常饭菜要讲究一点。

人家不是说“家常饭菜最养人”吗?

年纪大了,自己弄点小菜烧烧吃吃,既适口,又充肠。

上海人叫“小乐胃”。

  “小乐胃”就是“乐口福”。

老来福里头一个就是“乐口福”。

  “乐口福”,“乐口福”,口福无穷。

第三讲老酒咪咪

商友敬

  我不知道酒的滋味和喝酒的快乐,但是我见过许许多多人喝酒的样子,也看过古今中外许多人谈喝酒的文章,多少也能应付应付这个“老酒咪咪”的话题。

  我这是用旁观者清醒的头脑和眼光来看喝酒这件事的。

  不是有人写什么“戏外谈戏”、“文外说文”吗?

张中行先生还写过“禅外说禅”,以一个无神论的眼光来说佛教。

我今天就是“酒外淡酒”。

  在我这个不会喝酒的人看来,喝酒最大好处是什么呢?

  曹操早就说过了: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造酒的人,他就代表酒,用什么来解除心中的忧愁?

就是喝酒。

  但是人家李白又说了:

“举酒消愁愁更愁”。

不是越喝越愁了吗?

  我的看法是:

你没有忧愁,生活很快乐,喝酒可以使你增加快乐,越喝越快乐。

你有了点忧愁,喝点酒可以让你暂时忘掉忧愁,开开心。

至于醒了以后的事,等明天再说。

  反正喝酒也就是一个调整心态的问题。

先往好处想,这样才能喝出好处来。

我可以举一个例子。

当年我的爷爷每天晚上要喝上一小杯,酒量不大。

但是他在举起酒杯时常常会说:

“万事不如杯在手,人生几见月当头”。

这个心态就好,所以老酒咪咪,越喝越高兴,脸上红红的露出微笑,子孙们也跟着高兴。

  一个人喝也高兴呀!

李白写了一首《月下独酌》的诗:

“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看这多好啊!

三杯酒下肚,一个人就变成三个人了,明月也成朋友了,连影子都求凑趣。

由此可见,心情好,喝点酒,什么孤单寂寞都不存在了。

    我有个老同事也是老朋友,比我年纪大,退休多年了,我有时打个电话问候问候他:

“老王,在干什么呀?

”他总是说:

“我嘛,老酒咪咪”。

“几个人?

”“一个人”,“啥个菜”,“老规矩,花生米”。

他每晚就是一杯酒,一盘花生米,能独饮三四个小时,喝完上床睡觉,雷打不动。

心态好极了。

  这才是把自己的个性与老酒溶化在一起,而决不是什么“酒徒”、“酒鬼”或是“酗酒者”。

  但是,最高兴的还是与几个知己朋友,聚在一起,喝上两杯,那才是人生之一乐。

我虽然不会喝酒,但也常参加这样的聚会,他们喝酒,我吃菜,也一样过瘾。

  关键在于一定要是好朋友,非但能喝,还要能谈,知己知心,越谈越起劲。

人家不是说吗?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如果是不知心的朋友,甚至是互相敌对的人在一起喝酒,大家都存着一颗防范之心,这酒也就变味了,成了“鸿门宴”,脑袋都保不住要搬家。

我们年纪大的人受不了惊吓,还是躲着点吧。

  真正的朋友在一起,不论喝多少都是高兴的。

唐朝诗人杜甫最有意思,尽管穷,也喜欢拉朋友到家里喝酒。

酒味不浓友情浓,小菜不好情趣好。

最妙的是隔壁邻居老头也在喝酒,他们经常隔着篱笆墙劝酒,那边说:

“老杜,干了吧”。

那边说:

“老王,干了吧!

”,他诗中说:

“肯与邻翁相共饮,隔篱呼取尽饮杯”。

  我看一个人就应该这样,真的是好朋友,千里之外都可以共饮干杯,你拿起手机打给千里之外的朋友,互相敬酒,照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情谊。

  一个人喝酒,不要喝闷酒,生闷气;许多人一起喝酒,不要逞强赌气。

酒这个东西,同“气”是对立的。

喝了之后只要能消气就行。

我们年纪大的人,不可能再喝出什么“浑身是胆雄纠纠”了!

  都说是诗人文人爱喝酒,难道别的人就不爱吗?

  我看都一样。

诗人文人喝酒之后,情绪上来了,感情激动、思想灵活,就能写出好诗好文。

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何尝不也是如此。

但是要适量。

古人说:

“酒能乱性”,有时感情太激动了,思想太激动了,就会走火入魔,上海人说话是“两根筋搭牢了”。

所以喝酒要适口而止,所谓“饮不及乱”嘛。

  的确有些朋友,年轻的年老的都有嗜酒如命的人,喝着喝着,醉倒了,倒了还好,还要说胡话,说胡话就说吧,还要骂人,甚至打人,惹事生非。

明天醒过来,再道歉,再后悔,那就来不及了。

    对于我们退休的人来说喝酒一定要适量,不能妨碍健康。

患心脏病、高血压的人,最好不要喝,喝出毛病来,自己倒霉。

    还有造成家庭不和的,我看凡是男人爱喝两杯的,老婆都喜欢抱怨。

许多家庭都是为喝酒而吵架。

    花几个钱是小事,现在我们即使退休了,喝几两酒的钱还是有的,主要是老伴之间的感情。

你一喝醉,杯盘狼藉不算,还要老婆服侍你,增加妻子的劳累与烦恼,能不抱怨吗?

  其实女人也有女人的爱好,打打麻将,跳跳舞,男人就不反对吗?

  这就要互相体谅着点。

我在这里要为老男人说几句话。

一个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活,不容易的,做出的事业不谈,就是养家糊口,生儿育女,都是心血。

到老来不过就是这么点嗜好,喝上两杯,只要对身体没有什么妨碍,我看那些老太太也就体谅着点吧。

不要在边上叽哩咕噜,你越说他越心烦,你把他的酒杯酒瓶扔掉,他酒瘾上来,多难受,偷偷地喝,反而越喝越多。

  为喝酒,伤了和气,这是犯不着的。

多年的夫妻,要互相包涵着一点。

  我虽然不会喝酒,但从小看我爷爷喝酒。

他也喝得不多,每夜一小杯,洋河大曲。

我奶奶小脚,颤颤巍巍亲自到厨房用热水给爷爷温酒,放在暖杯里让他慢慢地喝。

还要专门为他烧两个下酒的小菜。

我只见爷爷举起酒杯,用嘴在杯口微微咪上一口,含在嘴里,慢慢地回下去,露出幸福的笑容。

有时还把酒杯递给奶奶说:

“你也来一口”。

这种家庭的温馨和幸福,事隔几十年之后,还好像就在眼前一般。

  我真希望每一户人家,每一对老夫妻都能有这样的温馨和幸福。

  有位诗人邵燕祥说:

“酒不能消愁,更不能疗饥。

酒自有酒的恩惠。

它给你片刻的精神自由”。

我觉得他的话很对,喝酒的人所追求的正是这片刻的精神自由。

虽然只是片刻,但如果每一天都有这么片刻的精神自由,也就很可宝贵了。

 

第四讲清茶一杯

商友敬

这一回谈饮茶,茶我是喜欢喝的,而且差不多每天都要喝上几杯,喝茶非但解渴,而且提神,更有消食化痰之功。

茶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东西。

我平时只喝清茶,也就是绿茶,红茶和花茶基本不喝。

这里没有什么讲究,不过是习惯而已。

因为我长期生活在江浙沪一带。

北方人爱喝花茶,广东福建一带人爱喝红茶。

我是喝本地的土茶。

江浙沪三处地方,都有好的茶叶。

江苏的苏州碧螺春,都是春天最嫩最小的叶子,喝一口,清香之极,可是不耐泡,碧螺春要在四五月份喝。

浙江杭州的龙井,当然是名茶,喝下去,一股特有的茶香总在喉头回荡,回味无穷。

这当然是真龙井,现在叫龙井的茶叶太多。

安徽的好茶就是黄山毛峰,叶子大一些,也好喝,喝起来有力,过瘾。

这三种茶我都爱喝。

还有把各种茶掺在一起喝的,像外国的香槟酒一般。

如到扬州富春茶社吃点心,先泡一壶“魁龙珠”茶,“魁”是安徽太平县(现在叫黄山区)的“猴魁”,据说是猴子从悬崖削壁上采下来的;“龙”就是浙江的龙井,“珠"是扬州本地出产的珠兰花茶。

这三种茶放在一起别有滋味。

但是到了那里,只顾吃包子、烧卖等扬州点心,茶味就不多注意,不过消食解渴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说起这坐茶馆,我兴趣虽然有,但是机会不多。

住在上海的人,年轻人一般上咖啡馆坐坐,即使是流行的红茶坊也是年轻人去得多,我们老年人坐茶馆的机会好像不多。

但在外地倒是不少。

各地风俗不同,坐茶馆的乐趣也不一样,我最喜欢的是成都的茶馆。

成都的茶馆主要是便宜,花上两三元钱你能坐一天。

中午回家吃饭,你把茶碗盖子翻一翻,服务人员就能给你照看着,下午再来喝。

这个服务态度太好了,有人情味。

成都这个地方人很悠闲,泡茶馆是老年人青年人都喜欢的,在茶馆里什么事都可以做。

溜鸟的、做买卖的、闲聊的(四川人叫“摆龙门阵”)、什么都有,最新式的是坐在那里打电脑,还有学生做功课,当然最多的是打麻将。

据说成都

是麻将之都。

江浙一带也有传统的茶馆,你最好到苏南浙北的一些小镇上去走走,那里还有传统的茶馆,生意十分兴旺。

你泡一壶茶,再买两个烧饼吃吃,真好像到了我们小时候的日子。

我小时候在一家茶馆酒楼看见一副对联。

上联是:

“为国忙,为家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下联是“求名苦,求利苦,苦中作乐,拿碗酒来。

”你看上茶馆酒楼的人,无非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

我们都是这样的人,谈不上真正的悠闲。

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还有不少事要做。

泡茶馆的日子离我还很远,我只能逢场作戏,到外地去讲课时,抽闲坐坐茶馆。

这倒也可以见见各地的风光和外地的风土人情。

我在广州、佛山、东莞、中山、深圳都喝过早茶。

南方的早茶相当复杂,先泡一壶茶,但往往是乌龙茶铁观音,然后是大点心,小点心,特点,超点,数不清的名堂,花样多极了,真可谓“美不胜收”。

说明他们的生活条件好。

广东点心也很好吃。

但我总觉得不如扬州的包子、烧卖适口。

广东有些人,男人女人都有,一早就坐在茶馆里,往往是手拿一叠报。

现在的报纸厚得很,比书还重,他们喝茶看报能坐一个上午。

真正的内行喝早茶也不怎么费钱,他们叫做“一盅两件”,喝一盅茶,吃两件点心,不过十元钱左右吧,把一个上午就打发掉了。

福建还有一种“功夫茶”我也喝过,他们在一个茶壶里把茶叶塞得满满的,用开水冲泡后,倒在很小很小的茶杯里,大家像饮酒似的,一干而尽。

然后再倒再饮。

那是他们的风俗。

这种事偶尔参加一次,还有兴趣,天天这么喝,我们这

些人没有工夫奉陪。

还有日本人的茶道哩。

据说这叫“出口转内销”。

说是唐朝的时候中国的茶传到日本,形成了日本的茶道,现在再传回中国来。

我对唐朝的事不懂,但是看到今天的茶道,相当复杂,还要焚香,还要奏乐,还要有专门的小姐,十指纤纤,为你泡茶,奉敬到你面前,太复杂了。

这要用多大的功夫、要花多少本钱呀。

不就是喝一口茶嘛,何必把简单事物复杂化。

然而人家却把它叫做“茶文化”。

有文化总有文化,没文化,再怎么复杂还是没文化。

我在几年前写一篇文章叫《蠢人茶道》。

我是蠢人,我喜欢喝茶,好茶叶,好水,再加上好容器,没有白瓷的杯子,干净的玻璃杯也行。

一口一口喝下去不就行了嘛?

古人就更神了,我看到最神的是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里写到的《闵老子茶》,说南京有个姓闵的老头饮茶出名。

张岱去拜访他,两人喝了之后,张岱报得出这茶是什么地方出产的,是春天采的还是秋天采的,还说泡茶的水是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的泉水,却又是淘过了井之后再取出来的。

这真是神奇极了。

文章写得是生动的,但我不相信,这位老先生未免是“故作惊人之笔”。

我平生喝茶最难忘的有几回。

有一回是寒冬腊月,路过杭州,走到虎跑寺,正好腊梅盛开,就在茶室前的腊梅树下泡一杯虎跑泉水龙井茶,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口里是茶香,鼻子里是梅花香。

天气也不是太冷,有一点太阳,但是游客极少。

算是享受了一次绝

对的清寂。

想起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在这里出家的,更加深了一种深沉的气氛。

还有一回,好不容易到了岳阳,又坐船到洞庭湖中的君山岛,想喝一喝岛中著名的银针茶。

见不到茶馆,走到一家饭馆,就泡一杯银针好茶吧。

可是端起来一喝,茶叶倒是根根竖立,但开水里全是油腥气,把一壶好茶给破坏了,越想越生气,但有什么办法呢?

连买茶叶的兴趣都没有了。

在上海我当然是天天喝茶,尤其在老年大学上课,二十一年前初到老年大学,有一位八十岁的老太太,像我的母亲一样,特地带了一只杯子,给我泡上一杯酽酽的龙井茶。

她是杭州人,茶叶也是从杭州带过来的。

我一面上课、一面喝她泡的茶,真是舒服极了。

后来我还专门为此写了一篇文章,叫《讲台上的一杯茶》。

现在这位老太太已经去世了,但是我的讲台上始终有人为我泡上一杯茶,而且都是好茶,喝了很神清气爽,讲课更有精气神了。

但是我最需要的是在晚上读书或者写文章时,泡上一杯好茶。

我有一位好朋友浙江的王尚文教授,他每年给我二斤好茶,都是高山上没有洒过农药的绿色食品。

我在书房的台灯下,或是看书,或是写点什么小文章,不时举起茶杯,喝一口清茶,口舌之间回味无穷。

想起书上的作者,想起远方的友人,好像都聚在一起闲谈。

这时,茶就起了很好的助兴作用,这种愉快也可算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吧。

第五讲游山玩水

商友敬

    一个人在退休之后,就有了真正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长期生活在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有人巧妙地把它们比作“水泥的森林”。

即使有一些公园、绿化地带,那也只是“人造的自然”,而不是真正的人自然,不是真山真水。

可是我们退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