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6495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docx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最新

 

沪杭客专接触网验收标准

(试行)

 

杭州供电段

二○一○年七月

 

目录

一、支柱与基础…………………………………………………

二、支持与定位装置……………………………………………

三、中心锚结……………………………………………………

四、补偿装置……………………………………………………

五、下锚拉线……………………………………………………

六、绝缘关节……………………………………………………

七、线岔…………………………………………………………

八、复式交分道岔………………………………………………

九、六跨关节电分相……………………………………………

十、分段绝缘器…………………………………………………

十一、隔离开关…………………………………………………

十二、避雷器……………………………………………………

十三、电连接……………………………………………………

十四、接触悬挂…………………………………………………

十五、吊弦及弹性吊索…………………………………………

十六、正馈线/供电线…………………………………………

十七、电缆及电缆附件…………………………………………

十八、架空地线/保护线………………………………………

十九、吸上线……………………………………………………

二十、接地线……………………………………………………

二十一、标识牌…………………………………………………

二十二、防护……………………………………………………

二十三、外界影响………………………………………………

二十四、安全距离问题…………………………………………

二十五、其他要求………………………………………………

二十六、沪杭线接触网零件紧固力矩表………………………

二十七、安全距离列表…………………………………………

一、支柱与基础

(一)基础

1、基础表面平整、棱角完整,无漏浆、露筋等现象。

2、基础帽按设计规定设置,完整无破损,支柱根部和基础周围不得有积水和杂物。

桥梁段接触网支柱基础必须做基础帽(对外露的螺栓、螺母要密封保护,含法兰盘下面的螺栓、螺母)。

3、基础及支柱容量相匹配。

大容量支柱不得使用小容量基础以及部分侧面限界较大的站场大容量基础不得使用小容量支柱。

4、拉线基础

1)侧面限界不得小于支柱侧面限界。

2)基础中间高出基础边100mm,基础面高出永久地面100mm以上。

3)支柱、拉线底板与基础面匹配,下锚拉环应垂直端正,朝向拉线,外露100mm。

5、地脚螺栓及螺母无锈蚀。

地脚螺栓应抹黄油,不得缺螺栓、少螺母,螺栓应垂直基础面。

支柱基础地脚螺栓外露基础面220mm,螺纹长度220+5mm。

每根地脚螺栓配3个螺母,2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螺栓配套。

拉线基础地脚螺栓外露基础面120mm,外露长度与螺纹长度均为120mm。

每根地脚螺栓配2个螺母,1个垫圈,螺母、垫圈的机械性能与螺栓配套。

6、腕臂柱基础横线路方向的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2°。

7、基础及螺栓损伤修补符合标准及工艺要求。

8、支柱、拉线底板与基础面、法兰盘应匹配(按照设计)

(二)支柱

1、正线区段标准跨距一般取50~55m,具体以设计值为标准。

弹性链型悬挂区段最大跨距60m,允许施工误差±1m

2、单腕臂、双腕臂和中心锚结支柱顺线路方向应直立,允许斜率为±2mm/m,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向的倾斜率为0~5mm/m。

3、所有锚柱(除对向下锚锚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向倾斜率为0~5mm/m;顺线路方向,向下锚拉线侧倾斜率为5mm/m;对向下锚锚柱横线路方向,向受力反向倾斜率为5mm/m;顺线路方向应直立。

4、多线路腕臂柱向受力反向倾斜率为8mm/m,顺线路方向应直立。

5、各类钢柱表面镀锌完好,无脱锌及锈蚀现象。

焊接部分不得有裂纹、开焊;主角钢不得弯曲变形。

6、钢柱底部主角钢下钢垫片面积不小于50mmX100mm,片数不应超过2片。

分节组装的钢柱连接应紧固密贴,中间无垫片。

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详见力矩表。

7、同一组硬横跨的基础面高程应相等,允许误差50mm,基础中心连线垂直于车站正线,偏角不大于2°。

硬横梁底部距带电体的距离不得小于500mm。

8、硬横梁吊柱连接螺栓从下向上穿,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调节吊柱垂直度的垫片应镀锌。

严禁使用未镀锌垫片。

吊柱应垂直,允许偏差不应超过1度。

9、支柱侧面限界具体值以设计为准。

正线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一般路基区段应不小于3.0m,桥上为3.0m。

站内正线与站线间立柱时,支柱对正线侧面限界困难时个别不小于2.5m,施工误差:

+50mm,-0m。

10、验收正线,按照上、下行分开的原则,应逐区间、车站验收并,对每区间、车站的上行(或下行)的最小支柱限界进行汇总;验收站线,应对逐车站的逐股道进行验收,对每股道的最小支柱限界进行汇总。

二、支持与定位装置

1、各零件的安装调整严格按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进行。

各种线夹螺栓力矩符合要求,详见力矩表。

2、腕臂支持结构采用铝合金材质,设腕臂支撑、定位管吊线、定位器防风拉线。

腕臂底座采用整体铸造工艺。

定位管吊线采用安装手册要求的专用工具进行压接,并在两端设置导流电连接环,确保高速振动时不滑脱。

平、斜腕臂及其配套零部件采用φ70mm的铝合金管及配套零部件。

零件表面无裂纹、伤痕、砂眼、气泡等缺陷;线夹与线索接触面应平滑、平整;并应与线索截面规格相符;热镀锌的零件,锌层均匀,无锌层剥落、漏镀、锈蚀现象;螺杆与螺母的配合良好,并具有防松措施。

3、棒式绝缘子排水孔朝下,管材端部有管帽,绝缘子无破损,磁体光洁。

4、根据不同曲线半径,矩形定位器安装角度一般控制在8~13°。

5、限位定位器的限位间隙应满足受电弓最大动态抬升量的1.5倍即225mm时的限位要求,可通过调整定位器角度,定位管坡度等来实现,同时还必须满足此时不与任何支持装置发生机械碰撞的要求。

6、定位器不限位时,应校验受电弓抬升400mm时不与支持装置发生机械碰撞的要求。

7、腕臂安装完毕后,平腕臂端部余长为200mm,定位管端部余长为150mm,上腕臂绝缘子露头距套管单耳100mm,承力索座距双套筒连接器除特殊标明外一般为300mm,接触线悬挂点距吊钩定位环400mm。

任何带电部分(定位器除外)不得侵入电气包络线。

8、承力索应在接触线的正上方,允许偏差为±30mm。

承力索置于使压向轴心的孔。

承力索座下和定位环的定位钩定位应注意按安装图中设计方向安装。

9、定位线夹的受力面,大面始终处于受拉状态,正定位大面朝线路侧。

10、定位器应转动灵活,转换柱处两定位器能分别自由转动,不得卡滞;非工作支接触线(承力索)和工作支接触线(承力索)的定位器、定位管之间的间隙不小于50mm。

重点检查非工作支接触线与定位管间是否相磨,间隙是否满足要求,

11、定位管管帽和封堵是否按设计要求。

防风拉线受力适当且不应有锈蚀。

12、复线上、下行两定位管间的绝缘距离不应小于2000㎜,困难时不应小于1600㎜。

13、车站两端岔区采用硬横梁布置,因受线间距影响,上、下行之间的带电部分不应小于1600㎜,同一吊柱不应同时安装上、下行接触悬挂,若设计确认应纳入“禁止V停”统计。

14、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垂直面内,一般情况下应呈水平状态。

正定位允许抬头、反定位允许低头,不大于50mm。

15、拉出值根据设计要求调整,正线拉出值尽量满足300mm(直线),曲线不超过400mm。

三、中心锚结

1、正线中心锚结采用两跨式防窜防断形式,车站采用防窜不防断形式。

2、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及连接件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要求。

正线承力索中心锚结绳采用JTMH-120青铜合金绞线,侧线承力索中心锚结绳采用JTMH-95青铜合金绞线;线材不得有腐蚀、断股、交叉、折叠、硬弯、松散等缺陷。

3、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应与邻点吊弦处导高相等,允许抬高为0-10mm,中心锚结线夹锚结绳两边张力相等,不得松弛或高度低于接触线。

锚结绳处于受力状态,但不改变相邻吊弦受力和导线高度。

4、接触线中锚线夹安装应牢固、端正、不打弓。

在直线上应保持铅垂状态,在曲线上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接触线侧锚结绳压接后回头外露长度不小于30mm;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辅助绳外露长度不小于50mm。

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穿向交错互穿,循环拧紧,紧固力矩为100NM。

5、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与承力索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6、中心锚结绳范围内不得安装吊弦和电联结;接触线中心锚结绳不得侵入吊弦和电联结范围内;中锚绳两端距相邻的吊弦或电联结距离不得小于2m。

7、承力索中心锚结

1)中心锚结绳范围内承力索不得有接头和补强。

2)中心锚结绳两端固定线夹的设置和间距符合设计要求。

承力索中心锚结绳两端各用两个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固定,间距100mm,距承力索座中心各200mm。

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从线路侧穿向田野侧,螺栓循环拧紧,紧固力矩为46NM。

3)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的弛度,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300mm以上。

4)中心锚结绳的张力符合设计要求。

四、补偿装置

1、正线采用棘轮补偿装置,棘轮制动方向统一采用正向制动,传动比均为1:

3。

隧道外坠砣均采用圆型铁坠砣。

2、a、b值及补偿绳缠绕圈数符合安装曲线的要求,a、b值不得大于安装曲线值±200mm。

但a、b值在极限温度时不得小于200mm。

3、大、小轮缠绕时最少缠绕半圈,最多缠绕三圈半,小轮缠绕时必须两边对称。

4、棘轮完整无损、转动灵活,没有卡滞现象。

5、承力索、接触线两下锚绝缘子串应对齐,允许偏差为±150mm。

下锚补偿装置平衡轮应水平,偏斜不超过20°。

6、坠砣应完整,坠砣块叠码整齐其缺口相互错开180°。

坠砣串的重量(包括坠砣杆的重量)符合规定,允许误差不超过2%。

坠砣块自上而下按块编号,并标明重量。

正线承力索张力23KN,接触线张力28.5KN,按此要求配置坠砣。

7、补偿绳不得有散股、断股和接头,不得与其它部件、线索相摩擦。

8、制动卡块到棘轮的距离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限制器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坠砣升降变化要求,限制坠砣的摆动,不妨碍升降。

五、下锚拉线

1、正线接触悬挂的下锚拉线采用混凝土拉线基础,拉线规格为LXGJ-120镀锌钢绞线,拉线安装必须保证与地面夹角45度至60度之间。

2、拉线角钢水平,应与支柱密贴,连接件镀锌层无脱落和漏镀现象,钢绞线拉线无锈蚀现象并涂防腐油防腐,回头绑扎牢固。

3、拉线不得有断股,松股和接头,悬挂负载后下锚拉线应处于受力状态且两条拉线受力均匀一致,支柱不得向拉线反方向倾斜。

4、拉线与线夹的楔子必须密贴,不得有缝隙;楔形线夹受力面安装正确,拉线在下锚延长线上。

5、拉线安装回头长度为300mm-500mm(应从线夹尾部开始);回头绑扎采用直径1.6-2.0镀锌铁线绑扎100mm,允许偏差:

正负10mm,绑扎密贴平整。

拉线回头外露50mm,回头用单股绑扎3圈。

6、支柱侧拉线线夹凸面朝田野侧,基础拉环处拉环线夹凸面朝上,全线朝向统一;线夹位于U型螺栓中部,UT型楔形线夹受力后螺栓外露20mm-1/2螺栓螺纹长度,且两个UT楔形线夹外露一致。

U型挂环及楔形线夹螺栓销钉从线路侧向田野侧穿入。

六、绝缘关节

(一)、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

1、悬挂点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面上,允许偏差为20mm。

2、转换柱处两接触线垂直距离为500mm,水平为500mm,允许偏差为+50mm,-0mm。

3、每一非绝缘锚段关节有电连接2处,装于距转换柱定位点大约10m。

4、中心柱处两接触线应等高,水平距离500mm。

5、转换柱处当非工作支接触线位于工作支定位管上面时,其间隙不应小于50mm。

6、更换吊弦应安装在原位置,以免产生硬点。

(二)、四跨绝缘锚段关节

1、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允许偏差为±20mm。

2、分段绝缘子外端距悬挂点1m,位置在转换柱靠中心柱侧,两绝缘子对齐,裙边比工作支抬高300mm。

3、悬挂点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面上,允许偏差为20mm。

4、靠近交叉点转换柱接触线非支抬高500mm,允许偏差为±20mm,远离交叉点转换柱接触线非工作支应按设计要求抬高500mm,允许偏差为±10mm,两工作支水平距离为500mm。

5、关节两悬挂间的空气绝缘间隙为500mm,允许偏差为50mm。

6、中心柱处两接触线应等高,施工允许偏差为±5mm,等高点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

(三)、五跨非绝缘关节

1、悬挂点承力索距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mm。

2、悬挂点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面上,允许偏差为20mm。

3、靠近交叉点转换柱接触线非支抬高600mm,允许偏差为±20mm,远离交叉点转换柱接触线非工作支应按设计要求抬高600mm,允许偏差为±10mm,两工作支水平距离为500mm。

4、拉出值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mm。

5、限位定位器的间隙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1mm。

6、两接触线垂直面交叉处应位于两内转换柱中间位置,允许偏差为±50mm,两内转换柱中间四根吊弦处应等高,且比定位点抬高40mm,允许偏差为0~5mm。

(四)、五跨绝缘锚段关节

1、转换柱两承力索之间及两接触线之间的水平间距均为500mm,垂直间距均为600mm。

2、分段绝缘子距非支悬挂点1000±100mm,绝缘子下缘距工作支导线不小于360mm。

3、绝缘锚段关节内两接触线间接触悬挂与其他各带电部分的绝缘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50mm~0mm。

4、在五跨两中心柱之间,接触线应等高,水平距离500mm。

5、锚段关节内各定位点拉出值符合设计要求,最大情况下拉出值不得大于400mm。

6、在转换柱处,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区段,承力索都应与所悬挂的接触线在同一垂直平面内。

承力索、接触线绝缘子串应对齐,允许误差±50mm。

七、交叉线岔

1、道岔定位支柱的位置。

道岔定位支柱应按设计的定位支柱布置,定位支柱间跨距误差±1m。

2、线岔交叉点两侧定位点拉出值满足设计要求。

3、两接触线相距500mm处的高差:

标准值:

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的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2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等高。

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高80-100mm,并按设计要求延长一跨抬高350—500mm后下锚。

安全值:

当两支均为工作支时,正线线岔侧线接触线比正线接触线高10-30mm;侧线线岔两接触线高差不大于30mm。

当一支为非工作支时,非工作支接触线比工作支接触线抬高50-100mm。

并延长一跨抬高350—500mm后下锚。

限界值:

同安全值。

4、限制管长度符合设计要求,并使两接触线有一定的活动间隙,保证接触线自由伸缩。

5、始触区:

在始触区至接触线交叉点处,正线和侧线接触线应位于受电弓的同一侧。

对于宽1950mm的受电弓,在距受电弓中心600~1050mm的平面和受电弓最大动态抬升高度(最大200mm)构成的立体空间区域为始触区范围,该区域内不得安装除吊弦线夹(必需时)外的其他线夹或零件。

6、由正线与侧线组成的交叉线岔,正线接触线位于侧线接触线的下方;由侧线和侧线组成的线岔,距中心锚结较近的接触线位于下方。

7、两组交叉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

其安装位置应能保证在极限条件情况下,两吊弦间距不小于60mm。

安装顺序应保证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为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

8、两支承力索间隙不应小于60mm。

9、岔区腕臂顺线路偏移量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20mm。

八、无交叉线岔

1、岔心两端的定位柱距岔心的距离符合设计规定。

2、在开口方向第一个道岔柱处两接触线等高,第二个道岔柱处侧线导高比正线抬高90-130mm,第三个道岔柱处侧线导高比正线抬高500mm。

3、腕臂顺线路偏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20mm。

4、两承力索交叉点处间距不应小于60mm。

5、拉出值、导高应符合设计要求,拉出值允许偏差为±20mm,导高允许偏差为5mm。

6、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水平投影600~1050mm范围为始触区。

始触区不允许安装除吊弦线夹以外的任何线夹类金具。

7、交叉吊弦应安装在正线接触线距侧线线路中心线,侧线接触线距正线线路中心线水平投影550mm---600mm的范围内,正线与侧线上的两根吊弦的间距一般为2m。

交叉吊弦与其他吊弦的间距(始触区反侧)不大于6~8m。

8、交叉吊弦的安装顺序应保证,即在受电弓从道岔开口方向进入时先接触到的吊弦为侧线承力索与正线接触线间的吊弦。

9、交叉吊弦的承力索端采用滑动吊弦线夹时,绝缘垫块必须安装正确,保证滑动灵活;交叉吊弦接触线端的吊弦线夹螺栓及导流环应朝向远离另一支导线的方向,线夹倾斜角最大不得超过15度。

10、接触线正线导线高度为正常导高。

两线路中心线间水平距离1320mm处,非支抬高20mm;两线路中心线间水平距离120mm处,非支抬高120mm。

九、六跨关节电分相

1、承力索、接触线两绝缘子串上、下应对齐,允许偏差为±30mm。

2、承力索与接触线上的复合绝缘子串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

3、悬挂点承力索与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面上,施工允许偏差为20mm。

4、悬挂点承力索距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20。

5、六跨分相关节靠近交叉点中心转换柱接触线(非工作支)应按设计要求抬高300mm,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远离交叉点转换柱接触线非工作支应按设计要求抬高500mm,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

6、两悬挂间的空气绝缘间隙为500mm,施工允许偏差为+50,-0mm。

7、六跨关节两接触线相交的中心转换柱两侧的转换柱处,导高为H+40mm

8、绝缘子裙边缘的最低点距工作支接触线(分相锚段接触线)的距离≥360mm。

9、分相绝缘锚段关节中性段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为500mm。

10、分相处设置的自动过分相装置需采用嵌入式磁轨枕,条件满足时电分相设置距前方信号机不小于500m。

11、锚段关节式电分相地面传感器的纵向距离允许误差±1m。

十、分段绝缘器

1、消弧形分段绝缘器要采用硅橡胶绝缘子,绝缘器各处线夹力矩应符合设计标准。

2、分段绝缘器应与轨平面平行,框架本体完好,无变形、扭曲、裂纹等现象。

3、分段绝缘器中心线应与线路中心重合,误差不大于50mm。

4、渡线上的分段绝缘器尽量位于渡线中心。

5、分段绝缘器上桥绝缘子应符合绝缘子有关标准,无破损、脏污、气泡现象。

6、分段绝缘器绝缘棒应保持清洁。

7、分段绝缘器接头处连接紧固,过渡平滑。

8、承力索、接触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并位于线路轨平面中心垂直位置,施工允许偏差为±100mm。

9、滑轨下缘应低于绝缘棒终端金具下缘4mm,以保证接触线到滑轨和从滑轨到绝缘棒的平稳过渡,受电弓不应与滑轨端部发生撞击。

同时,受电弓滑板至少与一个滑轨始终接触。

十一、隔离开关

1、开关厂家、型号、安装位置必须与设计图纸保持一致。

2、隔离开关应动作可靠、转动灵活,合闸时触头接触良好,引线和连接线的截面积与开关的额定电流及所连接的接触网当量截面相适应,引线不得有接头。

3、隔离(负荷)开关的触头接触面应平整、光洁无损伤,并涂以电力复合脂。

4、隔离(负荷)开关的分闸角度及合闸状态应符合产品的技术要求。

隔离开关操作杆上应有显示开关断合的有电无电标志。

接地时其接地电阻不大于10欧姆。

5、隔离(负荷)开关操作机构应完好无损并加锁,转动部分注润滑油,操作时平稳正确无卡阻和冲击。

安装方向应符合设计要求。

6、引线及连接线应连接牢固接触良好,无破损和烧伤。

引线的长度应保证当接触悬挂受温度变化偏移时有一定的活动余量并不得侵入限界,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不小于350mm。

7、支持绝缘子应清洁无破损和放电痕迹,瓷釉剥落面积不超过300mm2。

8、安装的隔离(负荷)开关在投入运行前应做交流耐压试验,运行中每年用2500V的兆欧表测量一次绝缘电阻,与前一次测量结果相比不应有显著降低。

9、电动隔离开关操作机构应良好无损并加锁。

传动杆与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紧密配合,符合产品说明书要求。

隔离开关操作机构箱密封良好。

10、驱动装置的电机转向正确,机械系统润滑良好,分、合闸指示器与开关实际位置相符合。

驱动装置的电机和传动器的滑动离合器应符合技术要求。

十二、避雷器

1、全线采用氧化锌避雷器。

2、避雷器安装牢固、无损伤,绝缘护套无严重放电,动作计数器完好。

3、瓷套管应光洁、无裂纹、无破损等,铁件无锈蚀。

封口处的橡皮胶垫应良好、严密。

4、避雷器绝缘子应呈竖直状态,倾斜角度不超过2°。

5、避雷器至高压侧的引线张力应适宜。

引线采用单股TRJ-120制作,电联接及引线应连接正确、牢固、接触良好,无破损和烧伤,极限条件下,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350mm,距瓷瓶上裙边不小于150mm,引线的长度应保证当接触悬挂温度变化时有一定的活动余量,但还应使之不侵入限界,引线摆动到极限位置对接地体的距离符合规定。

避雷器引线上网前采取加装支持绝缘子。

6、避雷器需要单独接地时,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7、脱离器的安装应保证脱离后不影响供电、不侵入受电弓的工作范围。

8、避雷器引线采取加装支持绝缘子上网。

9、避雷器的维护、试验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进行。

十三、电连接

1、根据承力索、接触线铅垂线间的距离合理选用电连接线在承力索、接触线间的安装形状,承力索、接触线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000mm时采用“C”型连接的方式,大于1000mm时采用“S”型连接。

2、电连接安装应按照设计标准:

1)横向电连接每个锚段安装1根,安装在跨距的1/3距每个锚段大里程方向承力索中锚线夹处吊弦外200~300mm处;

2)股道电连接均为双根电连接,安装在距悬挂点约10米处,在(弹性吊索外)第一根吊弦两侧各500mm处安装(以正线为准)

3)道岔电连接应安装在始触区以外,电连接为双根电连接,在转换柱与下锚柱间,(弹性吊索外)第一根吊弦两侧500mm处各安装1根电连接。

4)关节开口侧电连接为双根电连接,在转换柱与下锚柱间,(弹性吊索外)工作支第一根吊弦两侧500mm处各安装1根电连接;关节交叉侧为单电连接,在转换柱与下锚柱间,(弹性吊索外)工作支第一根吊弦转换柱侧500mm处,安装1根电连接。

3、电联结线均要用多股软线做成,其额定载流量不小于被连接的接触悬挂、供电线的额定载流量,且不得有接头、压伤和断股现象,电联结线应伸出线夹外5-10mm,线夹与线索接触面均应涂电力复合脂。

4、接触线电联结线夹在直线处应处于铅垂状态,在曲线处应与接触线的倾斜度一致。

5、承力索、接触线电连接线夹压接(拆卸)应符合技术标准的要求。

接触线电连接线夹与线槽契合的卡子必须保证平行压接于线槽内,不得跳出接触线的线槽,电连接线夹的螺纹卡子均应保证卡子从一端插入后,在另一端露头1~3mm。

6、工作支接触线电联结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3mm。

十四、接触悬挂

1、悬挂类型:

正线采用全补偿弹性链形悬挂,其他线路采用全补偿简单直链形悬挂。

2、导线类型选择:

正线牵引网导线采用CTMH150mm2(接触线)+JTMH120mm2(承力索)的导线组合形式。

3、正线、联络线导线悬挂点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