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docx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2、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准备《百家争鸣》的导学案及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分组收集各派思想家资料,制作学习卡片。
四、课时安排
本课课型为自主合作课,安排一课时讲授。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猜猜我是谁?
”
师:
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将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出现,我们先来猜猜他们分别是谁?
(播放诸子百家人物图片,由学生竞猜人物名。
导入新课《百家争鸣》,翻开书本76页。
)
l设计意图:
调动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
(二)预习检查(独学):
百家连线,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学派思想家所处时代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老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儒家孔子春秋晚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道家墨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墨家孟子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法家孙子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教学设计兵家韩非子
孙膑
(三)新课教学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板书)
春秋战国时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图强、网罗人才;文化教育扩展出现文史阶层,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
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百家讲坛
合作展示:
由各组用学习卡、图片、课件等形式展示各派主要人物图片及治国主张,加强合作学习能力和加深学生对诸子百家的了解,使课堂更生动丰富。
(要求:
学生展示、教师知识反馈、学生划要点)
儒家:
孔子,仁爱、以德化民、以礼治国、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遵循自然法则,无为而治、朴素的辩证思想
墨家:
墨子,兼爱、非攻、节俭
法家:
韩非子,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
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事备而后动”
诸子百家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的是哪家?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待遇如何?
3、治国辩论:
以上环节我们了解了各派主张,可谓各有各精彩,但作为意在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君主们终究会采纳哪派主张呢?
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
在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阶级矛盾尖锐的春秋战国时期,法家严峻刑法、中央集权的“法治”思想受到秦国的重视。
法家的治国主张成为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专制体制的理论基础。
4、百家名言竞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善用权术,建立权威爱人如己,崇尚和平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
仁者无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兼相爱,交相利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人性本恶,惟法为治,轻罪重刑。
君主须集中权势,用权术以静制动。
为政以德。
齐之以礼......
(四)达标测试(反馈)
1、知识归纳:
诸子百家人物、时期、主张(板书)
(五)拓展探究
1、案例分析: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铤而走险、偷盗钱财。
如何处置这一件事?
请各组用不同学派的主张来评论这一事件。
师生共参与,老师扮演小偷,分组同学扮演诸子百家。
共同探讨这一事件。
2、古为今用:
列举诸子百家思想在今天运用的例子
诸子百家的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关键在于批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
请你谈谈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有哪些体现?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例如:
儒家:
“仁政”——“以德治国”
礼治文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富贵不能淫——廉政、廉洁、自律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全民教育
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
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知己知彼——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
(六)课后作业
同步学案41页
七年级百家争鸣教案二 课程目标: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知识与能力
掌握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上的成就和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区分各派的政治主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辩证观点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收集诸子百家各派学说的资料,感知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以辩论法展开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辩驳中抓住问题的关键,清楚表达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孔子和战国诸子百家对后世及世界文化的深远影响,增进民族自豪感;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在当时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敢于独立思考、创新的勇气,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批注:
教学重点:
孔子及其历史贡献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和教师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授,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百家争鸣的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展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故事法、讨论法、列表法等,展开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导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科技文艺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方面也有重大成就,出现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和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对后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新课教学
(一)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采用故事法,让学生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然后提问:
这个故事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学生回答:
反对暴政或提倡“仁”的思想。
教师进而提问:
“仁”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学生从人际关系和人格方面去理解。
教师指导学生看课后的畅想天地中的漫画,引导学生将孔子的“仁”的外延扩展到政治领域。
同时引导学生展开开放性讨论,联系当前我们所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畅谈对“仁”的作用的看法,以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关注现实问题的能力。
提问:
孔子除了在思想政治领域的贡献之外,还在哪些领域有重大成就?
学生回答后,教师依照重点分析整理书本内容。
最后采用讨论法讨论课中思考题:
“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
学生分析讨论之后,教师视讨论情况作启发性的小结,以此结束这一小目的学习。
(二)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战国时形成的。
然后提问:
什么是百家争鸣?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指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阴阳、纵横等诸子百家对激烈的社会变革提出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在政治、学术上展开各种争论,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问:
百家争鸣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看书,可以得出是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结果。
教师进而帮助学生回顾社会大变革的具体表现:
在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在政治上,商鞅等的变法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思想文化领域的激烈碰撞正是政治经济大变革的反映,使学生初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哲学观点。
2、诸子百家及其思想主张
教师指导学生填写下表:
学生填写此表后,教师应指出:
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无为”的思想和他的辩证法。
②可补充介绍春秋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武和《孙子兵法》。
③引导学生比较各派思想主张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三、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
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
①这句话是对的。
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都不要强加给别人,因为强加于人的行为是侵犯他人的人权。
②孔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一主张,有反对统治者向百姓施暴的一面,因此有进步性。
③在阶级社会,要求统治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无法实现的。
④如果用绝对化的观点看待这句话,它也有不对的一面。
例如,一个人喜欢自强,不喜欢别人资助他,但他经常资助一些有困难的人,你能说他不对吗?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提示:
从立言之旨来看,儒法两家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而道墨两家则倾向于被统治者。
从治国的手段来看,儒家反对苛政,主张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儒法两家是对立的;道墨两家虽都倾向被统治者,但就“治”的方法来看,也有消极和积极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