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925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ocx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有什么作用?

教育使人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人的个性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1)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作用:

①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②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③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还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的技能;

④还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类所用的。

(2)教学对人的力量的发挥作用。

人的身体力量发展有多种途径,教育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3)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对教师概念这一界定包含哪些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概念这一界定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14.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特有的本质属性表现在:

(1)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第一,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第二,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15.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3)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的。

 

16.普通中学德育有哪些要求?

普通中学德育的要求:

(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

(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

(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

 

17.如何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18.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简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的特点。

(1)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主体参与评价。

(3)强调评价标准与内容的多元化,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4)强调质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5)强调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简述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学生学习准备;学生的焦虑程度等;

(2)外部因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具体而言,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教师态度、课堂心理气氛、环境因素等。

 

5.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有哪些?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有:

(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

 

6.结合实例说明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

第一,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第二,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和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第三,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第五,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教育学的创立有一个历史过程,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9.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主要有:

(1)构建了教育学的学科基本框架,确定了教育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论述了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自然和人的关系,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原则及规律,道德教育和教学管理等。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论证了普及义务教育的天然合理性。

(3)从理论上论证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强调人人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规律和实行“泛智教育”。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自然主义教育开辟了道路。

(4)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论证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5)首次提出了“学年制”的思想,尤其是从理论上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使人类的学校教育更加趋向正规化。

作者:

佚名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47    更新时间:

2011-9-17

 

填空题:

 

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_____ 、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2.教育 _____ 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3.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 _____ 。

4.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

学生是_____ 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5.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教育年限权、_____ 权和公正评价权。

6. _____ 是根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7.在丰富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学者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 ____ 。

8._____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9.根据一节课所要完成任务的多少,我们把课分为 _____ 课和综合课。

10.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

自我教育能力由 _____ 、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构成。

11.根据文献记载,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 _____ 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12.集中体现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是《_____》。

13.《义务教育法》规定,为了发展基础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 _____和我国实际情况,制定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立法宗旨。

14.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 _____ 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5.个体的实践活动体系中第二层次的活动是个体的 _____ 活动,它是人对外部世界能动的、带有个体性的反映。

16.根据课程的任务,可以将课程划分为 _____ 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17. _____ 是指一个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18.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 _____ 教育。

19.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法。

20.一般来说,学校组织的报告、讲座、集会、比赛、参观、访问、调查等活动都属于课外活动形式的 _____ 性。

 

 

 

 

参考答案:

1.职业化    2.民主化     3.康德    4.能动的

5.学习      6.教科书      7.孔子    8.教学组织形式

9.单一      10.自我评价   11.宫廷   12.理想国

13.宪法     14.智力      15.心理   16.基础

17.效度     18.思想      19.榜样    20.群众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

(1)智力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因为系统的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人们智力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

人们的智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但是,知识不等于智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他的智力发展的高低。

(3)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二、论述题

试述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涵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

(1)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涵义

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2)贯彻发展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德育原则的要求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

既要看到学生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一面;既要看他们过去的表现,也要看后来的变化和现时的表现;既要看到优秀学生的不足之处,还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以促进他们的转变。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促进他们的品德发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和克服自己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德,获得长足的发展。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要帮助学生善于虚心听取父母、老师、同学等各方面的意见,善于剖析和正确评价自己,能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自觉进行反思,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1)知识观和学生观:

①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2)学习观:

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

学习理论的一种重要倾向。

(4)情境性学习:

突出了学习的具体性和非结构性的一面。

启示:

建构主义更为充分地提示了认识活动的能动性,但却又表现出了一定的相对主义和工具主义的色彩。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教学目标明确;

(2)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

(3)教学内容正确;

(4)教育方法恰当;

(5)教学结构紧凑;

(6)教学组织合理

1.课堂中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之为(      )。

2.学生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是产生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取决于四个因素:

(      )、(     )、(      )、(      )。

3.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      )、(      )。

4.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      )、(      )、(       )、(       )。

5.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即(      )。

 

二、简答题

1.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课堂纪律分成哪四种类型?

2.简要回答教师的法定权利。

 

三、论述题

试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即我国教育目的包含哪几个基本点。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课堂气氛

2.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人评价的意识、注意力的干扰

3.行政复议、教师申诉

4.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5.教育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教师促成的纪律。

刚入学的学生往往需要教师给予较多的监督和指导,需要教师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设置一个有结构的情境,即组织一个良好的集体结构。

这样的“结构”就是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从入学开始,同辈人的集体在学生社会化方面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他们开始对同学察言观色,以便决定应该如何思考和如何行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每一次任务都有其特定的纪律,有时某一项任务会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而对其他诱人的活动置之不理。

(4)自我促成的纪律。

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的行为准则时,自律便出现了。

2.【参考答案】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三、论述题

【参考答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几经变换,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

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点: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

(2)要求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几方面的发展。

(3)具有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      )。

2.(      )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3.(      )提出认知发现理论,提倡发现学习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

4.(      )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5.应遵循形象化、组织化与联想化三条原则的学习策略是(      )一种。

 

二、简答题

1.怎样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2.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主要有哪些作用?

 

三、论述题

试述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成倒U性曲线关系

2.课外活动

3.布鲁纳

4.教育科学

5.形象联想策略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

(1)应有一个集体奋斗目标;

(2)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

(3)实行民主管理;

(4)要注意强化感情;

(5)教师要真诚地爱学生;

(6)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增长才干的舞台。

三、论述题

【参考答案】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劳动的特点:

(1)强烈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强烈的示范性。

(2)独特的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3)空间的广延性和实践的连续性。

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学生接受外界影响没有时空的界限,因此教师的劳动也没有时空的界限。

教师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最突出地表现在教师对延续和发展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上。

(2)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首先在于这种劳动能够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是(           )。

2.苏联心理学家阿格法诺夫做的“拾柴火”实验是(           )。

3.(           )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

4.提出学习过程应始终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等的学习观的是(           )。

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二、简答题

1.什么是体态语言?

它有什么特点?

2.舒尔曼认为,专家教师具有哪几个方面的专门知识?

 

三、论述题

结合学校的实际,论述学习迁移的种类。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行动研究法

2.自然实验

3.教育体制

4.罗杰斯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简答题

1.【参考答案】所谓体态语言就是一种以身体的姿势、手势、眼神和面部表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交际工具。

特点:

(1)以视觉形象为信息载体;

(2)丰富的表现能力;

(3)较强的感染能力;

(4)表意的模糊性。

2.【参考答案】

(1)所教的学科知识;

(2)教学方法和理论,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一般教学策略(诸如课堂管理的原理、有效教学、评价等);

(3)课程材料以及适用于不同学科和年级的程序;

(4)教特定学科所需的知识:

教某些学生和特定概念的特殊方式;

(5)学习者的性格特征和文化背景;

(6)学生学习的环境——同伴、小组、班级、学校以及社区;

(7)教学的目标和目的。

16.谈谈你对"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

(10分)

17.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你对新课程提倡的"促进者"这一教师角色的理解。

(12分)

18.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你将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2分)

 

四、论述题(25分)

19.学习课程标准后,对你的教学工作有什么启示?

(义务段教师)

19.与你熟悉的原高中教学相比,你认为"模块"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教学向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挑战?

谈谈你的认识。

(高中段教师)

16.言之有理即可。

要点:

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

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7.言之有理即可。

回答问题要结合教学实践。

要点:

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其内涵特征包括两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进者、辅导者,教会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18.言之有理即可。

要点:

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

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19.(义务段教师)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

1、更新知识和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汲取新知识,提高个人素质;2、迅速完成角色转换,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

3、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4、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环境。

19.(高中段教师)言之有理即可。

提示:

一是对教学观念的挑战。

新的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它体现了时代发展对高中教育的崭新要求。

要求教师努力转变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体现其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二是对旧的教学习惯的挑战。

而"模块"背景下的高中教学,在课程实施和评价过程中,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

三是对自身文化积淀、自身教学素养的挑战。

新课程下的模块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式、探究式学习,选修课也存在很大的弹性。

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提问中的难点,随机地将教学归类、深化,或从中发现新的值得师生共同探究的新问题。

上好这种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比以前花更多的精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新知识、新问题。

这种教学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很高,学生的能力生成及智力活动的效力,来自教师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和深邃的思想。

这种不断学习的压力和挑战是巨大的。

四是教学内容上,面临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问题上的挑战。

课改大大压缩了必修课的课时,却没有减少内容含量。

课时这么少,几乎每节课都要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