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478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2.docx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2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一)

备课人:

朱洪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文体,理清作者的观点。

2、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述的。

3、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能力目标:

1、能独立或合作着解决问题,能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感悟。

2、能学习并应用文中的论述方法来论述观点。

情感目标:

1、认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2、注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实验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述“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

教学难点:

如何认识并改变中国学生缺乏实验精神的现状

教学方法: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

多媒体、黑板

教学过程:

1、温故互查:

文体知识

1、演讲词的含义

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

在各种会议,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2、演讲词的类型。

(1、叙事型:

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议论说明和抒情。

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论证。

3、抒情型:

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2、演讲词的特点

1.针对性

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

同时,演讲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

是庄严的会议或重大集会,是同志间的座谈和讨论问题;是欢迎国宾,还是一般的友人聚会。

不同的场合,演讲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讲法。

2.鲜明性

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

好的演讲总是以其精密的思想启发听众,以鲜明的观点影响听众,给听众以鼓舞和教育。

3.条理性

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

4.通俗性

演讲的语言,总是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

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

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5.适当的感情色彩

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既晓之以理,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即动之以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

2、设问导读:

1、(多媒体出示图片)

师:

观察这几幅图画,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生答。

师:

他们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

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就就此作了演讲。

2、根据题目,大家猜测一下作者可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如何做到格物致知?

三、自学检测:

(一).阅读课文,思考:

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二).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

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

提纲。

第一部分(l~2段):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

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

“我”举例。

第三部分:

(13段):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三)、深入阅读: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提问: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

学?

讨论并归纳:

要有真正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2.提问:

“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教育的弊病是什么?

为了论述这一问题作者举了什么例子?

这个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

(二)

备课人:

朱洪林

(四)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小组讨论下列问题,集体交流。

(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并与同组同学合作探究,师组织集体交流)

1.提问: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2.提问: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提问:

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

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提问:

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

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归纳一下第11段作者主要表明了什么观点?

讨论并归纳。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提问:

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

这是什么论证?

讨论并归纳: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

需要毫无帮助。

属于举例论证。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生自读第13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请你用文章中的一句话回答: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讨论并归纳: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

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15.提问:

作者认为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4、巩固练习:

(一、积累运用——试一试

1.填空。

(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__________,美籍华裔__________家。

1976年曾获__________奖。

(2)儒家的“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论据有哪几种?

各举一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句中“只能……不可能……”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使听众易于接受。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谈谈你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彩段落——品一品

阅读课文第3、4、13三个自然段,回答9~12题。

9.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

“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真正的格物致知”在研究学术和应付环境激变时应该如何落实?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1.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后,班委会决定召开“漫话‘格物致知’”主题班会。

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名言指导我学习

学习了本文,同学们知道了实践对真理探索的重要性,请从你平时的积累中,写出两句论“实践”的名言或警句来指导自己的学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格物致知”大家讲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无这种意识、观念。

你有过“格物致知”的经历吗?

请给大家讲一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创新未来我打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

你将如何行动呢?

是做明天的创新型人才,还是做死抠书本的书呆子?

请写出你的打算,不少于100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抒己见。

作者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谈论的“高分低能”现象,请联系自身和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3.结合此内容写一篇短文,300字左右。

答案:

3.答案:

(1)丁肇中 物理学 诺贝尔物理学

(2)《论语》 《大学》 《孟子》 《中庸》 《诗》 《书》 《礼》 《易》《春秋》

4.答案:

(1)事实论据。

比如,第4段王阳明对着竹子苦思冥想七天的故事。

(2)道理论据。

比如,第3段结合《大学》中的理论对“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的阐述。

5.答案:

“只能……不可能……”在句中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实地实验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作用。

6.答案:

古代《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它所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识为人服务,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的能力。

7.答案:

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如第12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

8.答案(示例):

【活动一】①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

②离开实践的希望,不过是一种空想。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教会我们如何增长智慧。

(任选其二)

【活动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

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虽然牺牲了一块表,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

【活动三】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动手做一做。

要主动参与、主动观察、主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探索、主动表达交流,并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具有敢于表现自己、勇于挑战自我的人生态度。

善于思考、认真实践、努力钻研,拥有不怕困难与挫折、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9.【解析】依据第3段中“因为……”这个句子思考作答。

答案: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0.【解析】根据“格物致知”的含义思考作答。

答案:

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探察。

11.【解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答案: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作用:

用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了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12.【解析】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第13段的内容,抓住关键词“我们都要”、“我们要”作答。

答案: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要自己有判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