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6969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docx

高考历史热点总结

2018年高考历史热点总结

运用各种历史资料创设问题情景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应用能力是多年来高考历史学科的特色。

以2009年北京卷历史试题为例,客观题使用的材料有历史地图、文物图片、实地资料照片、史籍摘录、历史陈述资料等,主观题更是充分发挥了史料研究与考察的特长。

在新课改使用多版本教材(北京市有人教版和岳麓版两套教材)的情况下,材料题的份量应该是只增不减。

因此,掌握材料题的解答方法对答好历史题至关重要。

材料型试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审问题。

一般材料型的问答题在问题的设置上有三种提示语:

第一种的提示语往往有“根据材料分析……”,就是解题时必须完全依据材料进行,答案就在材料中;第二种提示是“根据(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要联系所学过的教材知识,答案来自教材和所学知识。

第三种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题时既要依据材料又要与教材知识相结合。

步骤二,带着问题阅读材料,阅读过程要注意对材料进行分层,一般要注意材料中的句号、分号、省略号。

步骤三,注意材料的出处和时间。

一般会在材料的开头和最后有提示。

步骤四,关注每段(种)材料。

试卷所给每段(种)材料都是有用的。

步骤五,作答过程:

不能原封不动的照抄材料(照抄材料是很多同学经常犯的错误);要抓住关键词,进行概括、提炼;要正确使用历史名词和学科术语;看分答题;多角度思考作答。

以上主要针对文字型材料题,近年图表型材料题也日渐增多。

图表型试题——主要是通过图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图片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

对这类型的题,平时要重视教材上图表材料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再挖掘。

在作答过程中要着重分析图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相关信息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是起伏发展、曲折前进的还是总体向前的,同时利用好所给的文字说明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立足教材来分析、作答。

热点一:

民族主义

1.梁超和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共同点并述梁启超和孙中山提出上述思想的主要原因。

【答案】反对清朝统治;反对列强侵略;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

(3分)

主要原因:

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国内民族矛盾日趋尖锐;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近代思想解放;梁、孙接受近代西方启蒙思想,顺应民主潮流。

2.指出近代中国“开放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的重要主张。

【答案】:

既反对固守传统文化又反对完全西化;尊重传统文化;用西方的研究方法研究传统文化,取长补短;建立新文化系统并力求对人类产生有益影响。

3.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之处。

从背景和影响角度评述五四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这一发展。

【答案】发展之处:

反思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加广泛的阶级和阶层具有民族觉醒意识。

评述要点:

分值背景影响

1—4分

能写出下列要点中的3个及以上,给2分。

要点举例如:

一战;十月革命;辛亥革命;民族工业发展;新文化运动等。

推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

(2分)

5—7分

能对上述要点进行阐释,只要涉及3个及以上的点,给4分。

如一战动摇了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信心;一战中国外交失败;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潮流兴起;十月革命的精神鼓舞;民主共和政体的困境;民族工业经历了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片面认识等。

推动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增强近代民族意识(或推动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振兴);(2分)但也有过高评价本民族文化价值的片面化倾向。

(1分)

4.概述19世纪西欧民族主义发展的原因及对世界带来的影响

【答案】原因:

政治上,民族国家更有利于保障公民权利;经济上,民族国家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形成发展;国际上,民族国家能满足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需求,壮大国家实力。

影响: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殖民扩张,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基本形成。

5.概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内容:

推崇西方政治体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明;与西方建立平等关系等。

影响:

政治上,有利于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形成,推动近代中国的反帝斗争和民主革命; 经济上,实业救国的思潮、提倡国货运动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近代化;文化上,有利于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6.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并谈谈其影响

【答案】洲人民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锻炼;战后西方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非洲民族意识觉醒;二战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亚非万隆会议团结反帝的精神在非洲大陆传播;受亚洲等民族国家独立的鼓舞。

【答案】非洲:

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推进非洲国家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对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日趋瓦解;对世界格局:

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强,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冲击着两极格局。

(6分)                   

热点二:

时代主题

1.外交论题

【答案】论题:

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

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 。

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结论:

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

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论题:

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阐述:

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

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70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

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结论:

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

2.说明关税战、市场战、货币战等贸易战带来的影响。

这种贸易战阻碍了世界贸易;不利于共同应对经济危机,加剧了经济危机;激化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6分)

3.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如何看待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

【答案】趋势:

由各国以邻为壑、彼此对抗到通过谈判合作成立组织,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看待:

贸易自由和贸易保护作为两种相互对立又交错出现的思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举足轻重的作用;(3分)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贸易自由对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3分)但是,恶性贸易保护势必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灾难。

(2分)

4.不结盟运动成功召开的原因。

【答案】共同面临着霸权主义威胁,维护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严峻;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万隆会议上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了各国友谊。

5.不结盟运动与万隆会议的相同之处

【答案】主要参加国家相同:

都是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目的相同:

都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本国经济;基本原则相同:

主张平等的原则,强调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纷争问题。

6.分析古巴导弹危机成功化解的影响及启示

影响:

①使古巴的生存和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②开创了美苏关系既对抗又对话,既斗争又妥协的新阶段。

③苏联在危机期间深受其辱,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美苏新的军备竞赛。

④暂时遏制了苏联向拉美的渗透。

启示:

①应采取措施预防和避免危机的发生。

②面对危机主要领导人应采取理智和克制的态度。

③处理国际关系时要抛弃冷战思维。

④应在世界范围内禁止核试验及核扩散,维护世界和平。

.概括近代以来科技立法发展的特点,并加以评价。

【答案】特点:

政府态度由不重视到重视;立法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主要集中在应用科学领域;由单纯模仿引进到强调独立研发;由官僚垄断转向支持和鼓励民族资本分享科技成果;借鉴西方的法律,与西方接轨;立法逐步体系化完备化;与实际需要紧密结合

评价: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爱国救亡运动展开;有利于中国法律体系的近代化和规范化;没有确定科技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战略部署;过分强调和全力发展应用科学,忽视基础理论科学研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科技的落后局面. 

5.与唐宋时期相比,明清长江流域水患呈现什么趋势?

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答案】趋势:

水灾频率越来越高。

原因:

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口膨胀,人地矛盾突出;长江流域为经济重心所在,土地资源过度开发;政治腐败,水利失修;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8分)

危害:

破坏农业生产;造成社会财富的损失;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出现大量流民,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6.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

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

【答案】因素:

工业革命展开;企业盲目追求利润;无尽索取自然资源观念。

特点:

环境治理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运用立法手段治理环境;政府观念与职能转变。

7.概括我国古代发明者专利权保护方面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说明中西方在专利保护的方式和目的方面有何差异。

【答案】特点:

家庭内部传承技术工艺,具有保守性、独占性;传男不传女;易失传。

(3分)原因:

落后的宗法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缚;维护家族的稳定及经济利益。

【答案】保护方式:

中国以家庭秘方、单子继承模式保护;西方通过立法手段保护。

目的:

中国,保持个人竞争优势;西方,维护专利者利益基础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8分)

8.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答案】通过制度建设(学制)形成比较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对旧制度(科举制)推行渐进式改革;教育改革遵循“先立后破”原则。

(6分)

9.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推动清末教育体制的近代转型;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减少了社会的剧烈动荡;培养了大量的新政人才;促成了大批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造就了大批革命志士,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12.围绕“科学革命”自行拟定一个论题

【答案】示例一:

科学革命即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被推翻而向另一种普遍解释的缓慢过渡。

论据: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使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产生危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产生,取代亚里士多德的经院哲学;相对论和量子论在高速微观和宏观领域对牛顿力学体系的否定。

(7分,举生物学等其他学科方面也可。

论述:

科学革命是在推翻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分)

示例二:

科学革命即一种普遍的理性解释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发展成另一种理性解释的缓慢过渡。

论据:

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在内的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牛顿力学体系奠定基础;众多科学家的研究使19世纪末出现了经典物理学危机,无法解释新发现的重大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

出现相对论和量子论。

相对论和量子论是对牛顿力学体系的发展。

论述:

科学革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13.围绕“制度建设与社会发展”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示例1

观点:

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推动了16世纪后西方世界的兴起。

论证:

①政治:

近代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德的君主立宪制、美法的民主共和制等,以民主取代了专制,通过议会立法等手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经济:

 近代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髙了生产力,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 (近代西方国家普遍建立起自由市场制度,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③法律:

近代西方国家在资产阶级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宪法和法令, 如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拿破仑法典》等,以法治取代了人治,通过法律保障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

④社会:

在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的公民社会中,公民取代了臣民,人民拥有人身自由和民主权利,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加速了文明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答出三个维度)

总结:

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推动了近代西方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现代化,使西方在1500年后处于世界领导地位。

示例2:

观点:

16世纪后的西方世界兴起的因素还应该增加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论证:

①意识形态:

近代西方国家先后开展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使“自由”“平等” “人权”等资产阶级观念广泛传播、深入人心,为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

②国家模式:

随着民族主义的逐渐成长,近代西方较早形成了以国家主权、 国家利益至上为特征的近代民族国家,它既调动了普通民众的建设热情,也成为了各国发展的主导力量;

③科教体制:

16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兴起,继之在两次科技革命期间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确立了西方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推动了西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近代西方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教育体制,使西方社会基本上实现了教育的普及化,民众的人文科学素质大大提高,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

④文化传统:

近代西方继承了古希腊海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具有勇于开拓、善于探索的性格意识,成为西方推动地理大发现、海外殖民乃至发明创新的精神动力。

总结:

综上所述,该学者指出的四个要素并不能完整地说明1500年后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还应该包括意识形态、国家模式、科教体制、文化传统等因素。

示例3:

观点:

该学者所提的四个要素没有导致20世纪后西方世界的衰落。

论证:

①政治:

20世纪的民主浪潮和法西斯危机,迫使西方国家重新巩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如普选权在西方国家普遍确立,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② 经济:

20世纪的历次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不断调整经济运行机制,如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滞胀危机后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均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③法治:

20世纪西方国家仍旧强调以法治的手段巩固民主制度、维护社会统治,如罗斯福新政以立法的形式摆脱经济危机:

④社会:

20世纪西方国家大多建成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日益完善使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促进了西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上述四个要素在20世纪后并没有弱化,反而得到了持续乃至强化,西方世界并没有因此走向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