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690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短文两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docx

《短文两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短文两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短文两篇.docx

短文两篇

教学内容分析

两篇文章都篇幅短小,所以翻译问题不大,语句又读来琅琅上口。

但两篇文章都采用拖物寓意的手法,内含丰富。

因此需在主题理解上下功夫。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强调:

有有仙则名:

著名。

  有龙则灵:

灵异:

  斯是陋室:

这。

   惟吾德馨:

惟:

只是,德馨:

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   绿:

长到。

   草色入带青:

映入。

  谈笑有鸿儒:

博学的人。

       往来无白丁:

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

指琴瑟、策管等乐器,这里借代奏乐的声音。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公文。

劳形:

使身体劳累。

      何随之有:

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3、理一理:

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

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

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

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

“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

   往来人物: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讨论明确:

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

讨论明确: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5、归纳文章的主题及所用的手法。

   明确:

托物言志    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四、情感体验

请用一句话说说学过本文后的感受。

五、总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平乐道的情操。

六、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

并积累字词。

  ②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

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示范诵读课文,学生把握下列难读的字词。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②学生情感朗读,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

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强调指出:

“水陆军木之花”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

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

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

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

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

(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

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

连词表转折,却。

焉:

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

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之:

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

鲜:

少。

(xiǎn)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讨论明确: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

   讨论明确:

不是。

是为了歌颂具有莲花那样高尚品质的人。

   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讨论明确: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明确: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讨论明确:

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7、谁爱菊花?

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8、谁爱牡丹?

世人。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 ‘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9、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讨论明确:

    叹惋菊花,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

    鄙薄牡丹:

追名逐利,攀附富贵,未免有些庸俗。

    赞美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十分难得。

    课文中的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归纳主题。

     1、借花喻人:

    

(1)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

     

(2)作者借花喻人,抒情言志。

那么他把菊花比作什么?

把牡丹比作什么?

把莲又比作什么呢?

     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2、归纳主题: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五、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作业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