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664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docx

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三国志》精选精练

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后召署军议校尉。

既不任用,志意不得。

益州别驾张松与正相善,松于荆州见曹公还,劝璋绝曹公而自结先主。

璋曰:

“谁可使者?

”松乃举正。

正既还,为松称说先主有雄略,密谋协规,愿共戴奉,而未有缘。

松遂说璋宜迎先主,使之讨鲁。

复令正衔命。

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

“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先主然之,溯江而西,与璋会涪。

北至葭萌,南还取璋。

郑度说璋曰:

“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

其计莫若尽驱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

彼至,不过百日,必将自走。

走而击之,则必禽耳。

”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正曰:

“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璋果如正言,黜度,不用其计。

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

先主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

或谓诸葛亮回:

“法正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亮答曰:

“主公之在公安也,法孝直为之辅翼,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

“曹操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邰屯守,身遽北还,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举众往讨,则必可克。

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于定军兴势作营。

渊将兵来争其地。

正曰:

“可击矣。

”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

先主立为汉中王,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明年卒,时年四十五。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

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

先主既即尊号,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群臣多谏,一不从。

章武二年,大军败绩,还往白帝。

亮叹曰: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法正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B.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C.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D.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文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

“懦弱”是一个词语,意思是“胆小,懦弱”,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弱”后断句,排除选项B、D两项,“殷富”是一个词语,意思是“富饶”,中间不能断开,所以“富”后断句,排除选项A。

故选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稽服,拜服,敬服。

古有“稽首”之说,跪拜礼,行礼时先拱手胸前而拜,后叩头至地。

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

B.都畿,京都及其周围地区。

“都”指国都,“畿”原指天子直接管辖的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泛指国都周围的地区。

C.尚书令,官名。

秦始置,汉沿置,本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

到东汉,政务皆归尚书,尚书令成为总揽政令的长官。

D.尊号,尊崇皇帝、皇后或其先王及宗庙等的称号;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称号之上再加称号。

文中指的是刘备登上帝位。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文中指的是刘璋向法正投降”错误,由原文“十九年,进围成都,璋稽服”可知,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投降。

所以刘璋是向刘备投降,而不是向“法正”投降。

A错误。

故选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正久不得志,渴望投靠明主。

他早年依附刘璋,一直未得到重用,遇到雄才大略的刘备后,就和好友张松商议一同拥戴刘备,并且暗地向其献策夺取益州。

B.法正恩怨分明,然而胸襟不广。

他任蜀郡太守后,对以前别人一餐饭的恩德,又或是极小的怨恨,没有不偿还报复的,有人认为他过于骄纵蛮横,对其不满。

C.法正多谋善断,能够预见成败。

他看到汉中空虚,就建言刘备机不可失,相机夺取;定军山一战,也是因为法正的计策,黄忠才得以大破曹军,斩杀了夏侯渊。

D.法正智术甚奇,无奈英年早逝。

诸葛亮与法正所崇尚的理念不一,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刘备自立为王之后,法正担任尚书令,可惜他四十五岁就去世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错误,由原文“诸葛亮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取,亮每奇正智术”可知,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

由此可知,诸葛亮与法正彼此取长补短,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并不是“对他的谋略也不以为然”。

故选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

正曰:

“终不能用,无可忧也。

(2)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答案】

(1)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

法正说:

“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您不必为此忧虑。

(2)法正如果在世的话,就能制止主上,使他不向东进军;即使东征,也一定不会大败而回啊!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赋分点:

(1)恶:

忌讳。

终不能用:

省略句,省略主语“刘璋”。

忧:

忧虑。

(2)若:

如果。

则:

就。

制:

制止。

东:

名词做状语,向东。

行:

进军。

就:

即使。

倾危:

大败。

【参考译文】

法正字孝直,建安初年,天下发生饥荒,法正与同郡人孟达一同来到蜀地,投靠刘璋,过了很久,法正才被任命为新都县令。

他既不受重用,感到很不得志。

益州别驾张松与法正相好,张松到荆州拜见曹操后返回益州,劝说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去结交刘备。

刘璋问:

“谁可以当使者?

”张松就举荐了法正。

法正回来后,对张松称说刘备有雄才大略,他们秘密谋划,想一起拥戴事奉刘备,却一直没有机会。

张松于是劝说刘璋应该迎接刘备入蜀,让刘备讨伐张鲁。

刘璋又下令让法正受命出使荆州。

法正向刘备转告刘璋的意图后,又私下向刘备献计说:

“凭着将军的英才,应当利用刘璋的懦弱,迅速出兵;张松,是益州的重臣,可以让他在成都作为内应;然后将军便可以依托益州的富饶,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来成就复兴汉室的大业,实在是易如反掌。

”刘备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率军逆长江西上,与刘璋在涪城相会。

随后刘备先北上到葭萌去讨伐张鲁,后来回军向南攻打刘璋。

郑度劝刘璋说:

“左将军刘备孤军深入来袭击我们,部下士兵不到一万人,军民还没有归附他,他只能用田野中的庄稼作为军粮,军队缺少必要的物资。

对付他的最好办法是把百姓全部驱赶到涪水以西,将仓库中的粮食和田野的庄稼全都烧掉。

他们到这里,熬不过一百天,就一定会自行逃离。

逃跑的时候我们追击,就一定能抓获刘备。

”刘备听说后很忌讳此事,向法正询问对策。

法正说:

“刘璋最终不会采纳郑度的计策,你不必忧虑。

”刘璋果然像法正所说的那样,罢免了郑度,不采用他的计谋。

建安十九年,刘备进兵包围成都,刘璋投降。

刘备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在外统领都城及附近地区,在内则是刘备的主要谋臣。

法正对别人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小小的怨仇也要报复。

有人对诸葛亮说:

“法正在蜀郡太骄横,您应该禀告主公,抑制约束他作威作福的行为。

”诸葛亮答道:

“主公从前在公安,法正辅佐帮助主公,现在怎么能抑制法正,使他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呢!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刘备说:

“曹操平定了汉中,他没有乘这一有利形势攻取巴、蜀,却留下夏侯渊、张郃镇守汉中,自己匆忙率军北还,一定是由于内部忧患逼迫他这样做的,假如我们发兵讨伐,一定会取得成功。

这大概是上天把良机赐给我们,时机不能错过啊。

”刘备赞同法正的计策,于是就率众将领进军汉中,法正也随同前往。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从阳平关向南渡过沔水,沿着山势逐渐向前推进,在定军山一带扎营。

夏侯渊率兵来争夺此地。

法正说:

“可以攻击他了。

”刘备命令黄忠率兵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向夏侯渊发出攻击,大败夏侯渊军队,并将夏侯渊等人斩首。

刘备被拥立为汉中王,任命法正做了尚书令、护军将军。

第二年法正去世,死时年仅四十五岁。

刘备为法正的死一连几日痛哭流泪。

诸葛亮与法正虽然喜好和崇尚不同,但都能从国家利益出发,彼此取长补短。

诸葛亮常常对法正的智慧和谋略感到惊奇。

刘备称帝后,准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雪耻。

许多大臣都劝谏阻止,刘备一概不听。

章武二年,蜀军战败,后退驻扎在白帝城。

诸葛亮感叹说:

“法孝直如果在世,一定能够劝阻主上,使他不匆忙向东吴进兵;即使向东吴进兵,也不会遭到如此惨败。

王肃字子雍。

年十八,从宋忠①读《太玄》,而更为之解。

黄初中,为散骑黄门侍郎。

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蜀,肃上疏曰:

“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于是遂罢。

帝尝问曰:

“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书言:

‘帝者,谛也。

是帝欲不谛。

’当何得不死?

”肃对曰:

“但为言失逆顺之节。

原其本意,皆欲尽心,念存补国。

且帝者之威,过于雷霆,杀一匹夫,无异蝼蚁。

宽而宥之,可以示容受切言,广德宇于天下。

故臣以为杀之未必为是也。

”帝又问:

“司马迁以受刑之故,内怀隐切,著《史记》非贬孝武,令人切齿。

”对曰:

“司马迁记事,不虚美,不隐恶。

汉武帝闻其述《史记》,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于是大怒,削而投之。

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

后遭李陵事,遂下迁蚕室。

此为隐切在孝武,而不在于史迁也。

正始元年,出为广平太守。

公事征还,拜议郎。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

肃论及时政,正色曰:

“此辈即弘恭、石显②之属,复称说邪!

”爽闻之,戒何晏等曰:

“当共慎之!

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矣。

”时有二鱼长尺,集于武库之屋,有司以为吉祥。

肃曰:

“鱼生于渊而亢于屋,介鳞之物失其所也。

边将其殆有弃甲之变乎?

”其后果有东关之败。

嘉平六年,白气经天,大将军司马景王问肃其故,肃答曰:

“此蚩尤之旗也,东南其有乱乎?

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明年春,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景王谓肃曰:

“安国宁主,其术焉在?

”肃曰:

“昔关羽率荆州之众,降于禁于汉滨,遂有北向争天下之志。

后孙权袭取其将士家属,羽士众一旦瓦解。

今淮南将士父母妻子皆在内州,但急往御卫,使不得前,必有关羽土崩之势矣。

”景王与之,遂破俭、钦。

甘露元年薨,追赠卫将军,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

【注】①宋忠:

东汉末年大儒。

②弘恭、石显:

西汉奸臣。

5.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B.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C.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D.又况于深入阻险/凿路而前则其为劳/必相百也/今又加之/以霖雨山/阪峻滑/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实/行军者之大忌也/

6.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和四年”中“太和”是年号。

文中的“黄初”“正始”都是年号。

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年号纪年法是我国古代纪年法之一。

B.“出为广平太守”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而“拜议郎”的“拜”表示授予官职。

C.《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三国志》也是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常见体例。

D.追赠,指加封死者官职、勋位或称号;而“谥号”是古时帝王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肃主张为政者修德以治国。

他认为,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

B.王肃不随意附和皇帝的心意。

皇帝认为李云应该被处死,但王肃认为李云忠心进谏,不宜被杀;针对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是谁非的问题,王肃也持有和皇帝不同的观点。

C.王肃为人正直,令奸臣畏惧。

曹爽专权,任用何晏等人,王肃谈及时政,认为何晏等人就是弘恭、石显那一类的奸臣,这使曹爽告诫何晏等人要小心谨慎。

D.王肃常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且敢于直言。

曹真征讨蜀国时,王肃认为粮草难以为继,不宜征讨;鱼出现在武库的屋顶上,王肃认为是边将有弃甲之变的凶兆。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前志有之,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此谓平涂之行军者也。

(2)君若修己以安百姓,则天下乐安者归德,唱乱者先亡矣。

答案:

5.B;6.D;7.A;8.

(1)以前史书有这样的记载,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将士面有饥色,这说的是在平坦路途上的行军情况。

(2)您如果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那么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都会归附于德政,发动叛乱的人就会先灭亡了。

解析:

5.“阻险”作前句的宾语,“众逼而不展”“粮县而难继”结构的对称。

6.“谥号”是古时帝王、诸侯、文臣、武将等人死后,据其生前事迹给予的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7.“对谋反的淮南将士的亲属应施以恩德,派军队守护”错,从原文王肃引用孙权、关羽一事可知,派军队守护是想用他们作人质,以瓦解淮南将士。

参考译文

王肃字子雍。

十八岁时,跟随宋忠读《太玄》,而另外为《太玄》作注。

黄初年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

太和四年,大司马曹真征讨蜀国,王肃上奏折说:

“以前史书有记载,‘千里之外运送粮食,将士面有饥色’,这说的是在平坦路途上的行军情况。

更何况深入险阻之地,要开凿道路前进,那么一定会比平坦路途上的行军劳累百倍。

现在又加上大雨持续不断,山坡陡峭、光滑,军队拥塞而无法行进,粮食还在遥远的地方,难以为继,确实是行军之大忌啊。

”于是就停止征讨。

皇帝曾问王肃说:

“汉桓帝时,白马令李云上奏折说:

‘帝,就是要谛听啊。

但这个皇帝不想谛听。

’当时李云为什么没被处死?

”王肃回答说:

“李云只是说错了话,失去了违逆和顺从皇上的分寸。

推究他的本意,说这些话都是想尽忠心,想着对国家有益。

而且皇帝之威,超过雷霆,杀掉一个普通百姓,和踩死蝼蚁没有什么不同。

宽恕他,可以显示自己能够包容接受直谏之言,在天下推广皇帝的恩德。

所以我以为杀掉李云不一定是对的。

”皇帝又问:

“司马迁因为遭受了宫刑的缘故,心怀怨恨,写下《史记》指责、贬低汉武帝,令人痛恨。

”王肃回答说:

“司马迁记史实,不凭空赞美,不隐瞒恶行。

汉武帝听说他写《史记》,拿来写汉景帝以及自己的本纪看,于是大怒,削去简册上的字并把它们扔了。

至今这两个本纪有目录没有文字。

后来司马迁发生为李陵辩护的事情,于是汉武帝把司马迁送进蚕室施以宫刑。

这表明心怀怨恨的是汉武帝,而不是司马迁。

正始元年,王肃离开京城担任广平太守。

因为朝廷之事被征召回京,被授予议郎的官职。

当时大将军曹爽专权,任用何晏、邓飏等人。

王肃谈及时政,脸色凝重地说:

“这些人就是弘恭、石显之类的人,还要说他们吗!

”曹爽听说后,告诫何晏等人说:

“你们都要小心谨慎!

公卿已经把各位比作前代恶人了。

”当时有两条一尺长的鱼,出现在兵器库的屋顶上,有官员认为是吉祥之兆。

王肃说:

“鱼生活在深渊中却高高地出现于屋顶上,这是鱼失去了居所啊。

边将大概该有战败的变故了吧?

”后来果真有东关之败。

嘉平六年,一道白气穿越天空,大将军司马景王向王肃询问原因,王肃回答说:

“这是蚩尤的旗帜,东南方大概有叛乱了吧?

您如果提高自我修养来安抚百姓,那么天下喜欢安定生活的人都会归附于德政,发动叛乱的人就会先灭亡了。

”第二年春天,镇东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反叛,景王对王肃说:

“使国家安定、国君安宁,这种办法有吗?

”王肃回答说:

“从前关羽率领荆州的士兵,在汉水边使于禁投降,于是有了北上争夺天下的志向。

后来孙权突袭抓取了关羽将士的家人,关羽的军队立即土崩瓦解。

如今淮南将士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内地各州,只要派军队急速前往守卫,使敌人不能靠近,那么他们的军队一定会有关羽的军队那样土崩瓦解的趋势。

”景王听从了他的意见,于是击破了毌丘俭、文钦的军队。

甘露元年王肃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卫将军,谥号景侯。

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

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晓养性之术,时人以为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

又精方药,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心解分剂,不复称量,煮熟便饮,语其节度,舍去辄愈。

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

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府吏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

佗曰:

“寻当下之,延当发汗。

”或难其异。

佗曰:

“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

”即各与药,明旦并起。

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杀佗。

郡守子知之,属使勿逐。

守瞋恚既甚,吐黑血数升而愈。

太祖闻而召佗,佗常在左右,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

佗针鬲,随手而差。

佗之绝技,凡此类也。

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

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

佗曰:

“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

月。

”佗久远家思归,因曰:

“当得家书,方欲暂还耳。

”到家,辞以妻病,数乞期不反。

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太祖大怒,使人往检: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若其虚诈,便收送之。

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

荀彧请曰:

“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太祖曰: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遂考竟佗,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曰:

“此可以活人。

”吏畏法不受,佗亦不强,索火烧之。

佗死后,太祖头风未除。

太祖曰:

“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三国志﹒华佗传》有删改)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B.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C.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D.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然吾不杀此子/亦终当不为我断此根原耳/及后爱子仓舒/病困太祖叹曰吾悔杀华佗令/此儿强死也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辟,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召,辟引,辟除。

《后汉书·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B.郡守,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

秦废封建设郡县,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守治民,丞为佐。

C.士人,古时指读书人,也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统称,是国家政治的参与者,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

D.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勒川,阴山下”之“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华佗多才多艺。

他是读书人,研读经书的同时,对养生术、各种药方都很精通,还能用麻沸散为病人做手术。

B.华佗对症下药。

倪寻、李延两人病症相同,但华佗却使用不同疗法,因为他能通过表面病症看到里层病因。

C.华佗贪于钱财。

他为一郡守看病时,索取许多财物却迟迟不给治病,携财逃跑还留信指责,气的人家吐血数升。

D.华佗消极反抗。

华佗作为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无法接受被曹操役使的现实,因而消极反抗,终于因此送命。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有一郡守病,佗以为其人盛怒则差,乃多受其货而不加治,无何弃去,留书骂之。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彧请曰:

“佗术实工,人命所悬,宜含宥之。

”太祖曰:

“不忧,天下当无此鼠辈耶?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A

11.D(“敕勒川”为音译名)

11.C(并非华佗贪财。

而是运用这种方法来激怒病人,让病人发怒而把肚子血块吐出,这是他治疗的一种方法。

12.(10分)

(1)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

(“病”、“以为”、“无何”各一分)

(2)荀彧向曹操求情说:

“华佗医术确实精巧(高明),关系着人的生命安危,应该宽容赦免他。

曹操说:

“不用担心,天下会没有这种无能鼠辈吗?

”(“工”、“宥”、“当无……耶”各一分)

【参考译文】华佗字元化,是沛国谯县人,又名旉。

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

沛国相陈珪推荐他为孝廉,太尉黄琬征召他任职,他都不就任。

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

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

如果病患集结郁积在体内,扎针吃药的疗效都不能奏效,应须剖开割除的,就饮服他配制的“麻沸散”,一会儿

病人就如醉死一样,毫无知觉,于是就开刀切除患处,取出结积物。

病患如果在肠中,就割除肠子病变部分,洗净伤口和易感染部分,然后缝好腹部刀口,用药膏敷上,四五天后,病就好了,不再疼痛。

开刀时,病人自己并不感到疼痛,一个月之内,伤口便愈合复原了。

府中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就诊,都头痛发烧,病痛的症状正相同。

华佗却说:

“倪寻应该把病邪泻下来,李延应当发汗驱病。

”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

华佗回答说:

“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他们也应当用不同的方法。

”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第二天一早两人一同病好起床了。

又一名郡守得病,华佗认为这人极其愤怒就好了,于是多次接受他的礼品而不加以医治,

没有多久丢弃他离开,留下书信辱骂他。

郡守果然大怒,命人追杀华佗。

郡守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