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628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docx

高中语文教案学案及课时训练之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高中语文

Word解析版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掌握本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基础知识。

2.比较分析孔子与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物的异同。

3.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1.走近作者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

其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内乱逃难到了鲁国,父叔梁纥是陬邑大夫,一个“以武力闻于诸侯”的小武官,属于当时奴隶主的下层。

年老的叔梁纥和年轻的颜征在结婚后生下孔子。

但在孔子3岁时,孔子的父亲便去世,所以孔子自称“少也贱”,做过一些一般贵族所不愿做的事,如当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等。

他办事认真勤恳,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好。

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广泛求教,以致“博学多能”。

30多岁时就有一些人拜在他门下为弟子,开始了早期的教育生涯。

中年时,曾因鲁国内乱到过北面的齐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

50岁时,做过鲁国的中都(今山东汶上)宰,因有政绩,不久升为鲁国管理土木建筑的司空及执掌司法、刑狱大权的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齐、鲁两国夹谷之会时,孔子曾“摄行相事”,在会盟中为鲁国立了功。

不久,在内外反对势力的排挤下,离开鲁国,出访求仕,即他从55岁到68岁,经历了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生涯。

孔子先后到过当时的卫、宋、郑、陈、曹、蔡、楚等国和地区,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却始终未得到参政的机会。

10余年的漂泊生活,使他增长了阅历,丰富了自己的学说。

重返故乡后,继续教授弟子,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学生;整理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夏历二月十一日病逝于故乡曲阜,享年73岁。

2.了解背景

我国古老的神话说,远古时候,天柱断折,九州崩裂,天不能完全覆盖大地,大地不能全部承载万物,大火延烧而不灭,大水浩大而不止,猛兽攫噬善良的人民,恶鸟抓取老弱的百姓。

这个时候,有女娲炼五色石来补苍天,并砍下大龟的脚来作天柱,还积聚芦灰来治理洪水。

女娲补好了苍天,立好了天柱,诛灭了兴风作浪的水怪,使天下百姓得以保全生命。

作为神话形象,女娲把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当成自己必须担当的命运。

孔子当然不是女娲之类的神,但是也有强烈的勇于担当的精神。

3.丰富视野

(1)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封谥: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鲁哀公诔为“尼父”;

西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追谥“褒成宣尼公”;

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改封“褒成侯”;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谥“文宣尼父”;

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年)封为“邹国公”;

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赠“先师尼父”;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诏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封孔子为“先圣”,十一年(637年)尊称“宣父”;

唐高宗永徽年间一度改为“先师”,不久又尊为“先圣”;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为“太师”;

唐中宗嗣圣元年(684年)封“隆道公”;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封“隆道太师”;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谥“文宣王”;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年)封“至圣文宣师”;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追谥“玄圣文宣王”,五年(1012年)又谥改“至圣文宣王”。

又封孔子父叔梁纥为“齐国公”,封孔子母颜征在为“鲁国太夫人”,孔子妻亓官氏为“郓国夫人”;

元武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封孔子父叔梁纥为“启圣王”,孔子母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孔子妻亓官氏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又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曾参为“郕国宗圣公”、孔伋为“沂国述圣公”、孟轲为“邹国亚圣公”;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封“至圣文宣王”;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改封“至圣先师”;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诏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追封孔子五代祖各为王爵:

木金父为“肇圣王”,睪夷为“裕圣王”,防叔为“诒圣王”,伯夏为“昌圣王”,叔梁纥为“启圣王”。

(2)孔子思想远播国外

孔子思想远播国外,对东亚、东南亚各国影响更大,试举三国为例:

①韩国

早在公元前3世纪,孔子思想便和汉字一起传入朝鲜半岛。

7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前后,曾多次派人到唐朝学习儒学。

10世纪起的高丽王朝,初立文宣王庙。

14世纪的李朝更重儒学,“大而国学以至术序皆有夫子庙。

夫子巍然端坐,门人弟子列配左右,历代群贤从祀两庑”。

日后各地都设有一些类似文庙一样的尊孔崇儒基地,目前保存232座。

如汉城、釜山、庆州的孔庙,陶山书院、绍修书院、德川书院、琴山书院、培山书院、东莱乡校等。

在这些地方均阅读儒家的经典、讲解儒家的道理,敬奉孔子及先贤等。

②日本

285年,朝鲜三国时期百济博士王仁渡海到日本,献《论语》、《千字文》,为儒学传入日本之始,很快受到朝野重视。

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多为儒学内容。

大化革新时的《大宝令》,也是以儒家经典为根据的。

在对孔子进行释奠时,尊为“先圣孔宣父”。

大化革新后设大学寮,专祀孔子。

江户时期设了“明伦堂”“弘道馆”“崇德馆”“止善书院”等,教授儒学和崇拜孔子。

德川时代崇敬孔子和朱熹,明治维新以后,虽着重学习西方,仍崇孔不衰。

陆续修建的孔庙名称不同,职能一样。

如汤岛圣堂、多久圣庙、长崎孔子庙、足利学校、闲谷学校、会津若松日新馆以及琉球群岛的那霸孔庙等。

有的地方除崇孔外,亦兼以儒道教育学子之职。

③越南

在我国汉朝时儒学即传入越南。

11世纪李氏王朝建立不久,便大修孔庙,祀孔子。

陈朝立国之初,更重视祀孔,黎朝亦然,阮朝祀孔更为隆重。

近世以来,不但在顺化彝伦堂举行隆重的祀孔,还将西贡堤岸古都街改名孔子大道,九郡设孔子路。

还定“孔子日”以宣传孔子思想,定孔子诞辰(九月二十八日)为教师节等。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佾(yì) 沮(jù) 耦(ǒu) 舆(yú) 耰(yōu)

怃(wǔ)  殆(dài)  荷(hè)  蓧(diào)  芸(yún)

2.一词多义

(1)见

(2)斯

(3)患

(4)过

(5)易

3.掌握通假

(1)长沮、桀溺耦而耕(桀同“杰”)

(2)是鲁孔丘与(与同“欤”,语气助词,吗)

(3)而谁与易之(而同“尔”,你)

(4)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辟同“避”,躲避)

(5)植其杖而芸(芸同“耘”,除草)

(6)使子路反见之(反,同“返”,返回)

4.古今异义

(1)遇丈人(古义: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今义:

岳父。

(2)子见夫子乎(古义:

旧时对老师的称呼。

今义:

是指因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含讥讽意。

(3)君子之至于斯也[古义:

到。

今义:

达到(某种程度),导致(某种结果)(多用于否定或反问);引出另一话题。

]

(4)子路从而后(古义:

两个词,从,跟随;而,连词。

今义:

一个词,连接分句,用于下文开头,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

(5)明日,子路行以告(古义:

第二天。

今义:

明天。

5.词类活用

(1)子路从而后(后: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落在后面)

(2)杀鸡为黍而食之(使动用法,使……吃)

(3)欲洁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洁净)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子路曰:

“为孔丘。

子曰:

“隐者也。

(2)倒装句

奚自?

(奚,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谁,作介词“与”的宾语,前置。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

(介词结构“于丧”后置。

(3)省略句

至,则行矣。

(“至”前省略“子路”。

子路行以告。

(“以”后省略代词“之”,代这件事。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在选文2中,孔子提到“鸟兽不可与同群”,那么“鸟兽”是否就是指长沮、桀溺?

如何理解孔子的这番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孔子提到的“鸟兽”,并不是指长沮和桀溺,文中说到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一语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是为下文作铺垫,即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鸟兽同群,就得同人相处,避世是不可以的。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力图改变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理想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2.选文3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接舆的歌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他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3.如何理解“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这一句出自有“楚狂人”之称的接舆讽劝孔子的《凤歌》,意思是说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挽回,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改变。

接舆认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做法是徒劳的,已经过去的就算了,希望他从现在起就不要再过问政治了。

后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两句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格言,但含义与原来已经完全不同了。

现在的意思是说人不能一味追悔既往,而应奋发努力,争取今后有所作为。

4.在第4节中,子路为什么说“欲洁其身”的作法是“乱大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因为“欲洁其身”的人消极避世,缺乏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

所以子路认为“欲洁其身”的做法违背了君臣间的根本伦理关系,是“乱大伦”。

5.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详细解答】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因为世道太乱,因此躲起来,他们属于避世之人。

孔子知道世道不太平,但是他敢于去改变,虽然有时候这种努力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但是他的出发点和目的是值得肯定的。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Y

1.子路问津中,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像滔滔洪水泛滥一样,谁能挡得住呢?

谁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

没有!

所以,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

这是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

要么就随波逐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反对的;要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的观点,所以他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累累如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

因为,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到哪里去寻找净土呢?

世人皆醉,你到哪里去寻求清醒的人呢?

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

连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与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

这就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士的哲学。

从理论上说,长沮、桀溺们的观点不是没有道理。

所以,说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

但从实践中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道理了。

事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得到吗?

人毕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

正如孔子所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居是不可能的。

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到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还在耕田种地,食人间烟火吗?

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还“耦而耕”,二人并肩劳作,进行改变世界的努力。

反过来说,正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

说到底,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2.如何理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关于荷蓧丈人这句话,历来有两种说法。

吕本中《紫微杂说》中说:

“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

”朱熹《论语集注》中说:

“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

”如果按前一种说法,即使是“丈人自谓”,也是一种揶揄之辞。

因为丈人实在是从事农耕的人,过着自耕自食的隐居生活。

若说这样的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所谓揶揄之辞,就是借说自己来揶揄子路与孔子这类人。

但是,从整个情节和语意看,还是后一种说法较为合理,是批评子路不从事生产事业而到处游说。

然而,从后边紧接着一句话:

“孰为夫子?

”看来,又似乎直接批评孔子。

意思是:

“你的老师四肢不勤,五谷不辨,算什么老师?

”即便这话直接针对子路而言,实际上也是暗指孔子,用这话表达自己与孔子政见之不同。

从口气来看,荷蓧丈人的话是很气愤的,可见,他自己的政治见解是深思熟虑的,而对孔子的观点也是了如指掌的。

3.如何理解“不仕无义”?

儒家学说的支柱是伦理,试图用固定了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来维系社会的安定。

朱熹说“人之大伦有五”: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

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

君对臣有恩(赐其俸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

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所以说:

“不仕无义。

”他们认为:

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以废除呢?

而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

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

朱熹说:

“仕所以行君臣之义,故虽知道之不行而不可废。

然谓之义,则事之可否,身之去就,亦自有不可苟者,是以虽不洁身以乱伦,亦非忘义以徇禄也。

”儒家认为“行义”和“行道”是不同的,“行道在君,必在遇而后行;行义在我,遇与不遇皆然。

4.本文的几个小段是如何塑造孔子这一人物形象的?

文章所选取的这几个小段可以说是孔子为国分忧的思想境界的体现,人物形象也塑造得有角有棱,文中塑造这一人物形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手法:

(1)正面体现

文中直接引用了孔子的话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思想境界,体现了其忧国忧民的先哲形象,由人物自己的话来体现其内心世界,说服力极强。

(2)侧面衬托

所选的这几段文字以正反两方面的衬托阐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文中仪封人和晨门的话语都是正面叙述,交代出了孔子改变天下无道现实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以及那种悲剧性的执著。

另外长沮、桀溺和接舆的话则作为孔子的对立面出现,那种消极避世的处世态度和孔子的积极入世观点形成强烈对比,凸现了人物的崇高思想境界。

G

本文5则选文均体现了孔子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

通过孔子的言行及别人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极力主张入世救国,以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为己任,具有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更具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与坚韧的品质。

/>>>>>>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譬如(pì)  长沮(jǔ)

桀溺(jié)  执舆(yú)

B.辟人之士(pì)  荷蓧(diào)

木铎(duó)  耰而不辍(yōu)

C.怃然(wǔ)  食黍(shǔ)

孰为(shú)  何德之衰(shuāi)

D.植其杖而芸(yún)  论语(lún)

奚自(xī)  今之从政者殆而(tái)

【详细解答】 A沮:

jù,B辟:

bì,D殆:

dài。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C )

A.B.

C.D.

【详细解答】 A组前一个“见”当“引见”讲读“xiàn”,后一个“见”当“看见”讲读“jiàn”;B组前一个“食”当“给……吃”讲读“sì”,后一个“食”当“粮食”讲读“shí”;C组两个“为”均为动词,读“wéi”;D组前一个“与”当“参与”讲读“yù”,后一个“与”通“欤”句末语气词读“yú”。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与推断不正确的两项是( CE )

A.从整篇课文内容来看,世人对孔子当时积极入世的态度和做法褒贬不一。

可见,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困难重重,理想难以实现。

B.“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是晨门对孔子执著精神的赞美。

C.桀溺的“耰而不辍”,表明他当时农活很忙,没有时间停下手中的活与子路交谈。

D.本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还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来刻画孔子的勇于担当匡救天下的责任而不言放弃的形象。

E.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与孔子是完全对立的,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相同点。

【详细解答】 C项,根据语境,桀溺的“耰而不辍”,表现了桀溺的傲慢无礼,对子路的蔑视,更是对孔子的不满。

E项,长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与孔子虽然在消极避世与积极入世上是完全对立的,但他们并不是没有任何相同点,最起码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

4.下列对文学知识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B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也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B.《论语》由孔子编写,全书共20篇;孔子,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C.《论语》的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D.“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详细解答】 《论语》不是孔子编写的,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的。

5.“先秦七子”指的是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七个思想家,他们分别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这七个人都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对“七子”思想所属及其作品概括正确的是( A )

A.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

B.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庄子《南华经》

C.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荀子《荀子》

D.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荀子《荀子》

【详细解答】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荀子》,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墨子》,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道德经》(或《老子》)、庄子《南华经》(或《庄子》),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韩非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6.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和“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以杖荷蓧 ②子路行以告 ③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④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和②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③和④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也相同。

B.①和②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③和④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

C.①和②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③和④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D.①和②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不同,③和④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详细解答】 ①句中的“以”是介词,可译为“用”;②句中的“以”也是介词,可译为“把”;③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④句中的“之”也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7.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C )

A.植其杖而芸。

 B.至,则行矣。

C.子曰:

“隐者也。

” D.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详细解答】 判断句。

其他三项都是省略句,省略主语:

A项省略“丈人”;B项“至”前省略“子路”,“则”前省略“丈人”;D项“已”前省略“我们”。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 )

A.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傲慢,后来又热情地接待子路,这是因为他想展示宁静、团聚的田园生活给子路看,证明隐居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好。

B.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

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受了孔子的影响,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

D.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也不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

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详细解答】 丈人之所以离开是估计孔子会让子路重来劝说他不要隐居,而他又不愿从仕,所以先走了。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路问君子。

子曰:

“修己以敬。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人。

”曰:

“如斯而已乎?

”曰:

“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论语·宪问》)

②孟子曰:

“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离娄下》)

9.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详细解答】 都重视修养自身,认为这是治国安民的发端。

10.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请简述。

【详细解答】 孔子的话侧重点是,要以严肃的态度修养自己,这样才能培养君子人格,进而安民平天下。

孟子的话侧重点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最终要归结到君王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夯实双基

1.下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封人请见(xiàn)从者见(jiàn)之

见(xiàn)其二子子路反见(jiàn)

B.木铎(duó)问津(jīng)

执舆(yú)怃(wǔ)然

C.长沮(jù)桀溺(nì)

殆(dài)而耰(yōu)而不辍

D.荷(hé)蓧芸(yún)草

食(sì)之奚(xī)自

【详细解答】 A.从者见之:

xiàn,B.津:

jīn,D.荷hè

2.下列句子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①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②长沮、桀溺耦而耕。

 ③是鲁孔丘之徒与 ④而谁以易之 ⑤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⑦植其杖而芸 ⑧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④⑤⑦⑧ D.③④⑤⑦

【详细解答】 ②桀,通“杰”,③与,通“欤”,④而,通“尔”,⑤辟,通“避”,⑦芸,通“耘”

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C.明日,子路行以告。

D.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