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512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27 大小:56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7页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7页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7页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7页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docx

中考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

2018年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

2018年辽宁省14地市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11-13题。

(10分)

【甲】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

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

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

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

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bēi)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

故名之曰“放鹤亭”。

(节选自《古文观止·放鹤亭记》)

【注】①扉:

门。

②麓:

山脚。

③际:

至,接近。

④陂(bēi):

山坡,斜坡。

⑤傃(sù):

朝向,向着。

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

________________

(2)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________________

(3)或立于陂田或:

________________

(4)故名之曰名:

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

(1)靠近

(2)情趣(3)有时(4)取名,命名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注意“临”是古今异义,“意”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或”一词多义,“名”名词用作动词。

此题考查较为全面,从不同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临:

金文从「臣」从「人」(即「监」省去「皿」),「品」声。

「臣」象竖起的眼睛,全字象人低头俯视之形,有居高临下之意。

本义是俯视,引申为监视。

「临」也有可能从「监」省声,是一个双声符字。

意:

1、心思:

~思。

~见。

~义。

~味。

~念。

~志(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注~。

同~。

~在笔先。

~在言外。

2、心愿,愿望:

~愿。

愿~。

~向。

~图。

~皆。

好~。

“醉翁之~不在酒”。

3、人或事物流露的情态:

春~。

诗~。

惬~。

情~。

~境。

4、料想,猜想:

~料。

~想。

~外。

5、意大利国的简称。

或:

huò,有且不定。

时可不译,时可译作:

有、某、有的(地方、情况等)、有时、有人。

名:

◎人或事物的称谓:

名字。

名氏。

名姓。

名义。

名分(fèn)。

名堂。

名落孙山。

名存实亡。

◎起名字: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

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不可名状。

◎声誉:

名誉。

名声。

名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

名噪一时。

名过其实。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

名人。

名士。

名师。

名将(jiàng)。

名医。

名著。

名流。

名言。

名胜。

名剧。

◎占有:

不名一文。

◎量词,用于人:

三名工人。

【考点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一词多义

一、考点例释

《考试说明》明确提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常见文言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是所给条件,即我们常说的“语境”。

综合这两点,既是考查考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又是考查考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说看懂一篇具体的文言文的能力。

这些文言实词是“常见”的、一般的,不是偏难险怪的;这些文言实词中的重要词语列在新教材的附录上,可以查看。

另外,也可翻查给中学生用的文言实词解释的工具书。

“在文中的含义”,要求通过一定的文言实词的积累,学会在语境中“望文生义”。

复习文言实词不要去背字典和词典的实词义项,而是通过一定文言实词的学习,培养具体辨析的能力。

有必要掌握基本概念,通过重温教材和个例,弄清每一个知识点的基本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见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见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命题预测

比较而言,文言实词的考查是稳定的。

题型稳定——多用单项选择;考点稳定——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

复习时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应根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说明,结合上下文来判断词义。

但稳中有变,上海卷近几年在考查实词的含义时都是采用了主观题型,或许这种变化反映出命题的趋势。

三、文言实词词义巧推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篇幅虽不长,但内容丰富,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再加上词类活用、语序倒置、内容跳跃和成分省略等,更增加了词义理解的难度。

因此,在答题时就要有较强的推断词义的能力。

基本方法

1、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

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1)径造庐访成。

造:

(2)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

拜见

“造”形旁为“走”,而“庐”是处所,不难推断与此相关联的词义应该是“到”、“去”,“造”字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等)显然与句义不符合。

“觐”的形旁为“见”,“归”是回家,故而可判断“觐”释为“拜见”是正确的。

2、运用声训,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解释假借义。

例(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例(4)伯王之业,不从此也。

“翼”与“翌”字形相似,读音相同,“翌”的含义是“次于今年、今日的”,则“翼日”就是“翌日”,即“第二天”。

“伯”与“霸”声母相同,古音接近,本句中的“伯”就是“霸”的通假字,“伯王之业”即称霸称王的功业。

3、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

例(5)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恪:

谨慎而恭敬。

例(6)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副:

符合

例(7)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

给:

满足自己。

例(8)善才绳之。

绳:

捆绑。

今有成语“恪遵功令”,“名副其实”,“自给自足”“绳之以法”。

以上成语中加点词的词义,我们平时相对熟悉。

借助它们,可以做出判断:

例(5)、例(6)、例(7)正确;例(8)对“绳”的解释有误,应释为“依法处置”。

4、借助句内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例(9)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

确实

例(10)其罪当与童贯等。

等:

(童贯)等人。

例(11)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

打柴。

例(12)登辞疾不受。

疾:

急速

“信”可以作名词(如释为“信用”)、动词(如释为“相信”),也可以用作副词(如释为“确实”)。

分析例(9),句中“难求”是谓语,而“信”修饰“难求”,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再结合语境就容易判断“信”是“确实”、“实在”之义。

分析例(10),句中主语为“其罪”,“与童贯”是状语,而“等”应该是句子的谓语。

所以它是“一样”、“等同”之义,而非“等人”、“等等”。

再看例(11)句中的“樵”作“取”的宾语,应该是名词,所以解释为“打柴”明显有误。

同样的道理,例(12)中的“疾”也是名词,应释为“疾病”,“辞疾”即“称病”、“托病”。

5、借助较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为文讲究铺陈对偶,注意节奏和谐,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或相近、意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

把握住相关句子的结构特点,推测词义的准确性就会明显提高。

就是说要充分利用对文、互文来释词。

例(13)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解释:

“圣君治国”,必须发现它与“亡国破家”之间的对应关系,弄清它们有相同的语法结构,才能明确这不是主谓短语,而是并列短语,才能准确地回答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亡国破家”与“圣君治国”是对文。

另外,文言文中互文也很常见。

互文多为的近义词并用,前后联系起来考虑,可以顺利地理解词义。

例(1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本句中的“以”字本来较难理解,但借助与之对应的“用”字,我们可以推知“以”也作“被任用”讲。

6、根据上下文来推断词义,即“因文定义”

例(15)得全首领以没。

全首领:

指保持高位。

例(16)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绝食;断绝饮食。

例(15)前文写“开封仪同三司高俅死”,尽管此人罪大恶极,但并没有被砍头,他得以保留全尸,所以“全首领”当指“保全头颅”。

例(16)考查对“绝食”的理解,现代汉语中“绝食”指断绝饮食,以示坑议或自杀;而本句前文已交代“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下文又写太守苏琼“贷粟以付饥者”,那么这个“绝食”当指水灾后断了粮食。

今义是主动地断绝饮食,此处则是被迫无奈断了粮,古今异义。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答案】12.

(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2)登到高处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地方,(他)便在那座山上建起一座亭子。

(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重点词语:

得:

领会;寓:

寄托;得:

看到;异境:

奇特的地方;“作亭于其上”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要注意调整语序为:

“于其上作亭”。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点睛: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考点解析】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方法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

“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甲、乙两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2分)

【答案】13.内容上两文都写亭子,都介绍了亭子的位置、亭子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和亭子命名的原因,都表达了人物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意对即可)

【解析】内容包括写作对象亭子、描写的景物、亭子命名的原因和作者的情感。

【考点解析】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向来是语文中的难点,也是考生失分很严重的题型。

文言文想要得高分,就要多积累一些答题技巧。

文言文答题技巧

1文言文解题技巧有哪些

考生在解答文言文实词题的时候,可以把题目中给出的词义代入到原文中。

如果是通顺的,就是正确的,如果不通顺,就是错误的。

对于考生来说答这类题型,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字形,明确字义,只要掌握好这一点,那么,解题就会容易的多。

解答文言文虚词题的时候,常用的答题技巧就是代入法。

高考考察文言文虚词的题型大部分都是把虚词放在两个句子中比较。

答题的时候,考生可以先把虚词分别代入到两个句子,看是否通顺,如果通顺就是相同,反之,则不同。

考生在答文言文分析概括题的时候,主要解题技巧就是对照法。

这类提醒的错误可能是顺序颠倒、无中生有等等,可能错的不是很明显。

所以考生在答这类题型的时候需要细心,更需要结合全文来解答。

2文言文答题套路

1、一般情况下,文言文阅读中对于一些比较难懂的字词,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可以帮助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

所以,考生在答文言文的时候,不要忽视注释,结合注释阅读文言文才是正解。

另外,考生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如果碰到读不懂的地方,不用停下来苦苦思索,应该继续阅读下去,对于文言文来说,考生只要明白大致意思就可以了,不用全部读懂。

文言文中最难的题应该就是开放性理解题了,对于这类题,考生应该先读懂文章,明白出题者想表达什么意愿,然后再结合自身或是现实,谈一谈启示或是收获。

文言文中第二难的题就是句子翻译题了,考生可以在草稿上把关键字词的意思先写下来,然后把这些字词的意思和剩下的字词串联起来,这样翻译出来得分的可能性会更高。

还有高考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现代汉语是不同的,在翻译的时候也要注意做适当的调整。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乙:

参考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淹到他家门的一半。

第二年春天,大水退去,张君搬到故居的东面。

在东山的脚下。

登到东山高处远望,能看到一个奇异的风景。

张君便在那座山上建了一个亭子。

彭城的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

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

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

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去,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二、古诗文阅读(19分)

阅读下文,完成6~8题。

(7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6.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

(1)呼尔而与之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已乎

【答案】6.(3分)

(1)给予

(2)对于(3)停止,放弃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解析】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

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

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

例如:

“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

例如:

“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

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

例如:

“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

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

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

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

例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

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

例如:

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

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

例如:

“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

例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

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

例如:

“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2分)

【答案】7.(2分)这就叫作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解析】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此之”“谓”“本心”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方,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現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解析】孟子之本心观念

孟子之本心观念

【孟子之本心观念】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价值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同样强调仁的核心价值。

孟子通过对心的阐释,来进一步说明了仁的价值,并且围绕本心来建立了他的学说。

孟子说:

“仁,人心也。

”(《告子上》)指出了仁就是人心所具有的本质,仁即是心的所固有的。

而这个固有的仁的人心,就是孟子所说的本心。

孟子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人心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所以他的学说也被称为心学。

孔子很少谈心和性,而孟子则是深入的对心和性进行的讨论和分析,也开启了中国文化思想中的心性之学。

我们就首先从的心学开始来讲。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个善良本心。

这个善良的本心也是我们中国人经常所说的良心。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一个善良的本心平时是隐藏而不显的,而会时常因为在某种情境之下显露出来。

这种善良的本心是天赋的,孟子认为这种善良的本心就是从“恻隐之心”等体现出来的。

而本心就是落实在仁义礼智这些道德品质之中。

这是人人所固有的。

他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告子上》)在这里,孟子清楚的表明了因为人人都具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所以人人也就具有仁义礼智这些道德,不是由别人强加的,也不是受到外在的环境的影响才有的,而是我们本来就具有的。

如果有人认为自己没有这四种心和由这四种心而来的四种道德,那肯定是没有深入的去思考的原因。

只要有深入的思考了,孟子认为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四个方面,就是孟子所说的本心的体现。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本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使表达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2分)

8.(2分)排比反问

【解析】本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用的是反问;“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用的是排比。

【考点解析】《鱼我所欲也》的艺术手法

【《鱼我所欲也》的艺术手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

其次,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乡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考点定位】鉴赏文言文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9分)

士尹池①为刑使子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

南家之墙拥③子前而不直,西家之经其宫而不止。

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

“南家,工人也,为鞔④者也。

吾将徙之,其父曰:

‘吾特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束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

’为是故吾不徙。

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

”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

“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

贤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

”楚释宋而攻郑。

孔子闻之曰:

“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⑤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选自《新序》)

【注】①士尹池:

复姓士尹,名池。

②司城子罕:

司城,官名。

子罕,宋国贤臣。

③拥:

遮蔽。

④鞔(mán):

鞋子。

⑤折冲:

制敌取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司城子罕止而觞之止露尻尾(《狼》)

B.为鞔者也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C.判适兴兵欲攻宋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答案】9.(2分)B

【解析】A使---停止/只,只是;B都是“造,制造”;C军队/武器;D听说/显达,出名。

所以答案为B。

【小题9】B顶加点词的意思相同。

都是"做、制造"之意。

A前者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