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41074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docx

北京房山区高三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房山区2018年高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试卷语文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对地震、水旱灾害等非常敏感。

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中国对天文、气象、物候的记载和研究非常重视,并注意考察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的关系,于是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等一些独特的观念。

对“天人合一”,当下流行的解释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但是原始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意决定人事,而天意是通过天象或灾异来显示的。

君主是“天子”,由天意确定,也代表天命。

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

因此,从最古老的史书开始,天象和灾异都是不可或缺的记载。

凡国之将兴,天子圣明,大臣贤能,则风调雨顺,紫气东来;反之,则灾异频仍,天象错乱。

一旦出现罕见的天象或异常的气候,如地震、日蚀、流星、水旱灾害等,皇帝就要采用一般的做法:

常常换上素色服装,不吃荤腥辛辣,不近女色,迁居于偏僻清静的场所,反省自己的过失,征求臣民的意见;有的还会下“罪己诏”,公开承认错误,宣布改过之策;有的虽无具体措施,却会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有的为了感动上天,在举办正常的祭祀典礼之外,还要举办其它的祭祀或祈求仪式。

这样做一般不会错,因为皇帝总有失德之处,国家的政策也不会十全十美,于是臣民们平时不敢说的话可趁机说给皇帝听。

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

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

不过,“天人合一”也是一把双刃剑,奸臣小人也会利用天象灾异做手脚。

因为对天象的解释,本没有标准答案,决定权在人,所以大权在握的人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将矛头指向政敌,或肆意地乱改政策。

而“书呆子”往往又泥古不化,在灾情面前只知援引古例,却不知辩证地应用,结果不采取具体措施,反而加重了灾情。

最极端的做法就是听天由命,毫无作为,以为只要绝对敬畏天命天意,灾害就会不除自灭。

现在面对地震等灾难及异常气候,人们自然又会想到天人合一的观念。

我希望在运用和阐述这一观念时能实事求是,尊重历史,采取辩证而积极的态度。

材料二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

全球每年约发生500万次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近1万次,造成灾害的有100次左右。

地壳是由大大小小的板块“拼合”起来的。

板块之间不断地错动、挤压、分离,都会产生压力,当压力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地壳的薄弱部分就会发生断裂,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引起大地强烈的颤动,就产生了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正对震源的地方叫震中。

震源深度小于70千米的叫浅源地震,70至300千米的叫中源地震,大于300千米的叫深源地震。

破坏性地震一般是浅源地震,震源距离地面越近,对地面的影响就越大。

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

国际通用的是里氏分级法,共9个等级。

震级小于1的叫超微震;大于1小于3的叫微震;人们会有感觉的是大于3小于5的小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的是大于5小于7的中震;7级和7级以上的为大震,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

目前已测知的最大震级为8.9级。

震级相差一级,其能量的差别可以达到30多倍。

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

我国把地震烈度分为12个等级,汶川地震测到的最大烈度达11级。

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打个比方,如果震级相当于原子弹的当量,而烈度就相当于原子弹在不同距离点造成的破坏程度。

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产生的破坏越大,烈度就越高。

地震可分为几种:

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强烈爆发而引起的叫火山地震,由地下空洞坍陷而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类进行巨大爆破而引发的叫人工地震。

后几种地震的强度、影响范围和破坏性,都远远比不上构造地震。

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

比如,地形发生变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颜色等发生变化,地电出现异常,指北针发生偏转甚至失灵,气候反常,一些动物出现异常反应等等。

有时,还会听到地下发出闷雷般的地声,看到天空出现红、黄、白等颜色的地光。

地震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正等待着有志者去完成。

材料三

2018年2月2日15时51分,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

近些年,科学家发现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有些影响甚至可能出现在地震发生前。

因此,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探索如何攻克“地震预报”这一千年难题。

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张衡一号”因此而诞生。

“张衡一号”将成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

这些数据有助于探索地震前兆信息和空间环境监测预报,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对于“张衡一号”,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赵坚介绍,“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能够重点监测中国全境,检验卫星电磁监测新技术设备的效能和空间适应性。

具体来说,“张衡一号”可以开展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电磁信息分析研究,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按照赵坚的说法,该卫星并不能直接预测预报地震,而主要用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为未来建立地震监测体系进行前期技术储备。

作为我国首个天基地震电磁综合观测平台,“张衡一号”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是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系的重要里程碑。

除了为地震电磁立体观测提供更多种类、更加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后续,国防科工局将会同中国地震局,开展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即“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提升民用卫星地震监测与应急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天基信息防震减灾服务能力。

“张衡一号”及其后续卫星计划已经纳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目前“张衡二号”已经通过可研评估,预计2020年发射。

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古代君王应对天象灾异所采取的一般做法的一项是()

A.远离华丽之衣、荤腥辛辣之食、女色、热闹享乐场所

B.下达“罪己诏”来公开承认错误并宣布改过之策

C.请求上天千万不要为难天下百姓,一切罪责自己担当

D.采取应对天象灾异的具体措施来控制灾情或消灭灾害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天人合一”弊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奸臣小人会在对天象做出解释时暗中做手脚

B.掌握大权的人会借天象灾异打击政敌、乱改政策

C.“书呆子”会谨小慎微,认真对待,不贸然施策

D.“书呆子”会听天由命,坐等灾害不除自灭

3.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对天文、气象、物候的研究。

B.古人认为,天象或灾异是上天对违背天意的有过之君的警告或惩罚。

C.在天象灾异到来时,即使是昏君暴君也不得不有所改变、有所收敛。

D.现今,我们要以辩证而积极的态度运用和阐述“天人合一”的观念。

4.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08年汶川地震震源深度约20千米,据第二段文字,它属于破坏性大的浅源地震。

B.2008年汶川地震的震级是8级,其能量是7级地震的30多倍,约6级地震的1000倍。

C.震级和烈度是与地震密切相关的两个成正比的概念,一次地震,震级是固定的,烈度则因地点不同而不同。

D.据引发地震的原因的不同,地震可分为几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

都是一种自然现象。

5.下列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爆发:

“爆”也可以写成“暴”,从造字上看属于会意字。

B.坍陷:

“坍”读作dān,从造字上看属于形声字。

C.征兆:

“兆”读作zhào,意思是“征候”或“迹象”。

D.闷雷:

“闷”读作mēn,意思是“响亮的”。

6.下列与“张衡一号”相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一号”填补了我国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领域的空白。

B.“张衡一号”主要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的。

C.“张衡一号”可监测全球7级以上、我国6级以上地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张衡一号”以提供多种类、海量的电磁类信息加快了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的建设。

7.下列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一号”将以其获取的各项监测数据为未来建立地震电磁监测卫星业务化系统作技术准备。

B.“张衡一号”真正投入运行后,将能够准确地预测预报地震,书写我国地震预测预报的新篇章。

C.“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不仅可以提供电磁类信息,还可以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的相关应用。

D.继“张衡一号”后,国防科工局将开展包括“张衡二号”在内的“张衡”系列卫星的在轨测试及相关应用。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

【答案】1.D2.C3.A4.D5.C6.A7.B

8.认识——由认为地震是上天决定的,是对有过君王的惩罚,发展到认识到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进而发展到认为地震会对(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电磁场产生影响。

应对——由君臣改过,祈祷上苍,但一般不采取具体的措施,发展到对震级、裂度、种类、征兆等进行观察研究与科学分析,再发展到研制“张衡一号”等卫星来监测电磁波,希望能为预测、预报地震提供服务。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D项,无中生有,意思与原文相反。

点睛:

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C项,“书呆子”不是“谨小慎微,认真对待,不贸然施策”,只是泥古、援引古例,不采取具体措施。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关系颠倒,不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使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对天文、气象、物候的研究,而是古代中国因非常重视对天文、气象、物候的研究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观念,“研究”是因,“观念”是果。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章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D项,人工地震不属于自然现象。

5.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的能力,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

题中A项,“爆发”不能写成“暴发”;“爆”是形声字,不是会意字;B项,“坍”应读作tān;D项,“闷”应读作mèn,是“声音低沉的”之意。

6.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原文中的“它使我国成为……”、“我国首颗”等表明A项的“填补……空白”的说法成立,原文首段末句表明A项的其它内容说法成立。

B项,应是“‘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作为一个试验平台,重点监测全球空间电磁场、电磁波、电离层等离子、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量”;而不是“用来研究空间等离子体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联规律”。

C项,错误点在“可监测”及不加区分地说“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D项,要注意原文第六段中的“除了……投入使用后还将……加快……提高……”等标志词的表达作用。

7.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根据文意的推断能力。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张衡一号”不能预测预报地震。

8.试题分析:

这是一大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简述人们认识和应对地震的发展过程,注意根据材料中的重点句子作答,此题可根据材料一种额“所以君主如有失德、治理不当之过,必定会受到天象的警告或灾异的惩罚”“即使是昏君暴君,在上天的警告面前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何况举办这些活动一般用不了多少人力物力。

可一旦度过难关,就能博得万民称颂,名垂史册;若万一无效,这是天意难违,君臣都已尽了力,自然也不会被百姓责怪”;材料二中的“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地震发生前,会有一些征兆”“测算地震释放能量的单位叫震级”“烈度也是衡量地震的标准,烈度是地面及建筑物受地震影响遭破坏的程度”;和材料三中的“‘张衡一号’主要用于监测地震发生时的电磁现象,它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在轨运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的国家之一”“‘张衡一号’投入使用后还将带动其他空间信息技术在防震减灾领域的应用,加快地震立体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概括答题要点。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景公饮酒数日而乐,释衣冠,自鼓缶,谓左右曰:

“仁人亦乐是乎?

”梁丘据对曰:

“仁人之耳目,亦犹人也,夫奚为独不乐此也?

”公曰:

“趣驾迎晏子。

晏子朝服而至,受觞,再拜。

公曰:

“寡人甚乐此乐,欲与夫子共之,请去礼。

”晏子对曰:

“君之言过矣!

群臣皆欲去礼以事君,婴恐君之不欲也,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义也。

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

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

《诗》曰: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故礼不可去也。

”公曰:

“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以至于此,请杀之。

”晏子曰:

“左右何罪?

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

”公曰:

“善。

请易衣革冠,更受命。

”晏子避走,立乎门外。

公令人粪洒改席,召晏子,衣冠以迎。

晏子入门,三让,升阶,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再拜,告餍而出。

公下拜,送之门,反,命撤酒去乐,曰:

“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景公游于菑,闻晏子死,公乘侈舆服繁驵驱之。

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

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

至,景公操玉加于晏子尸上而哭之,涕沾襟。

章子谏曰:

“非礼也。

”公曰:

“安用礼乎?

昔者吾与夫子游于公阜之上,一日而三不听寡人,今其孰能然乎!

吾失夫子则亡,何礼之有?

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

今天降祸于齐,不加于寡人,而加于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夫。

”免而哭,哀尽而去。

(取材于《晏子春秋》,有删改)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驾迎晏子趣:

赶紧

B.告餍而出餍:

吃饱

C.比至于国者比:

等到

D.免而哭免:

避免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之言过矣何礼之有

B.无以使其下其家必凶

C.以有礼也吾以彰晏子之教也

D.行哭而往而加于夫子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而无礼,胡不遄死人如果不讲礼义,为什么不早点儿死掉

B.寡人不敏,无良左右,淫蛊寡人我不聪明,身边不良的人,过分地蛊惑我

C.用三献礼焉,嗛酒尝膳用献酒三次的礼节,含了一口酒,吃了一口菜

D.寡人犹且淫佚而不收,怨罪重积于百姓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把怨恨深深地积聚在百姓身上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左右何罪?

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

②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公让晏子去掉礼数与之同乐,引发了晏子对“礼”的阐述。

B.晏子认为如今人民不敢造反作乱,其原因在于畏惧礼义。

C.景公听取了晏子的建议,立即当面换好服装并重新安排酒席。

D.晏子死后,景公不拘礼制地哭悼,足见晏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14.晏子死后,景公感叹“吾失夫子则亡”,请以文中内容为例分析景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答案】9.D10.B11.D

12.①身边的人有什么罪?

您如果不讲礼义,那么爱好礼义的人就会离您而去,不讲礼义的人就会到来。

②自认为车太慢了,就下车急走,知道急走还是比不上乘车快,就又乘车。

13.C

14.①晏子能够站在景公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如:

当景公要与晏子去礼共乐时,晏子当即指出了这样对景公不利。

②晏子能够引导景公明道理(或:

辨是非),如:

当景公要杀“无良左右”时,晏子使景公明白了问题不在于“左右”,而在于景公的喜好。

③晏子敢于(或:

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景公的错误,如:

晏子能够没日没夜地指摘景公,一丝一毫也不遗漏。

【解析】

9.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D项,“免”在句中的意思是“摘下(帽子)”。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题中B项,代词,他的;A项,助词,的/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连词,因为/介词,用;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1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题中D项,应译为“我还是过于放纵却不知收敛,使百姓深深地积聚了怨恨”。

12.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此题注意,左右:

身边的人;若:

如果;则:

那么;去:

离去;至:

到来;以为:

认为;迟:

车太慢;趋:

急走;若:

比不上。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3.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不是“当面换好服装”,应是“晏子回避走开后,景公重新穿好衣服、戴好帽子”。

14.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概括文中的要点的题目,要求以文中内容为例分析景公感叹“吾失夫子则亡”的原因,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故礼不可去也”“左右何罪?

君若无礼,则好礼者去,无礼者至”“君若好礼,则有礼者至,无礼者去”“夫子日夜责寡人,不遗尺寸”概括答题要点。

参考译文:

齐景公一连好几天喝酒取乐,(竟)解开衣服,摘掉帽子,亲自敲打盆瓮,问身边的人说:

“仁德的人也喜欢这样吗?

”梁丘据回答说:

“仁德的人的耳朵和眼睛,也和普通人一样,为什么惟独他们就不喜欢这样呢?

”景公说:

“快驾车去把晏子接来。

景公命令人打扫后重新安排酒席,召见晏子,穿好衣服、戴上帽子来迎接(晏子)。

晏子进门,谦让了三次,登上台阶,使用献酒三次的礼节,含了一口酒,尝了一点菜,拜了两拜,酒足饭饱后告辞出去。

景公下拜,(把晏子)送到门口,回来后,命令撤下酒席、停止鼓乐,说:

“我用这来彰显晏子的教诲啊。

景公正在菑游玩,听说晏子死了,就催促赶快用肥马驾车赶回去。

(车跑得很快,但)景公还认为太慢了,就下车急走;知道急走还是比不上乘车快,又乘车赶路。

等到了国都,四下奔走,哭着去晏子家。

到了那里,景公将一块玉放在晏子的尸体上失声痛哭,眼泪沾湿了衣襟。

章子规劝说:

“(这)不符合礼(的规定)。

”景公说:

“为什么要用礼呢?

从前我同晏子一同游公阜,(晏子)在一天之内三次(对我劝谏)而不听从于我,现在谁能这样做呢?

我失去了晏子,简直就活不下去了,还有什么礼节可言呢?

晏子日日夜夜责备我,不留一点余地,我还是纵欲放荡不知道收敛,使百姓深深地积聚了怨恨。

现在天在齐国降下灾祸,灾祸不落在我头上,却落在晏子头上,齐国危险了,百姓的疾苦将向谁诉说啊!

”摘下帽子痛哭,极尽哀伤之后离去。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甲辰八月辞故里①

张煌言

国亡家破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②!

注释:

①此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不幸被捕,由故里转解杭州时所作。

②鸱夷,皮革制的囊。

传说伍子胥死后,吴王把他的尸体装在鸱夷里,浮于江中。

伍子胥魂怒,驱水为钱塘江的江潮,常乘素车白马,立于潮头。

15.下列对诗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起笔,既表明了诗人辞别故里后的去向,又暗示了诗人生死抉择的意向。

B.颔联写西湖畔于谦墓、岳飞祠,“日月”“乾坤”两意象开阔了意境,彰显了先贤的精神。

C.颈联写诗人愿与先贤平分三席墓地,为自己的“丹心”而无愧,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尾联为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诗人借伍子胥的典故尽抒抗清之志,悲壮之气震撼人心。

16.“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描写想象的未来之景,下面诗句中运用了此手法的一项是()

A.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王勃《咏风》)

B.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D.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17.张煌言有怎样一颗“丹心”?

从全诗看,颔联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15.C16.B

17.第一问,张煌言有一颗矢志抗清、以死报国(或:

为国捐躯等)的“丹心”。

第二问,颔联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于氏墓”、“岳家祠”,揭示了首联的“我师”是于谦和岳飞,这是承上;同时为颈联抒“丹心”做了铺垫(或:

开启了颈联对“丹心”的抒写),这是起下。

【解析】

1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题中A项考核手法,B项考核意境,C项考核主旨,D项考核情感,其中C项,“无愧”错,诗中有自谦的“惭”字,言诗人因赤手分席而有愧。

1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义选择题的方式考核艺术手法的题目,考核的重点是“虚写”,要求答出和“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一样运用了虚写的手法,描写想象的未来之景的选项,题中B项,诗句中的“何时”是标志语,表明是想象。

点睛:

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