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333503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docx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的“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纳西族的“火把节”

瑶族的“达努节”

苗族的“芦笙节”

白族的“三月街”

京族的“哈节”

毛南族的“庙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彝族传统的盛大节日——“火把

节”。

这天清晨,彝族男女老少都穿起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白天饮酒庆贺,

进行斗牛、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

到晚上举行篝火晚会,高举火把游行。

数火把在田间、

山林穿越游动,

景色十分壮观。

小伙子们吹起激越的笛子,

弹起

动听的月琴和大三弦,

和姑娘们跳起优美欢快的“阿细跳月”舞蹈。

“火把节”

的源起,

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位聪明坚贞、

抗暴而死的古代女英雄。

它反映了彝族

人民驱除邪

恶、追求幸福昌盛的美好愿望。

瑶族的“达努节”

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广西都安瑶族人民欢庆丰收的传统节

日“达努”节。

这一天,人人华服艳装,走村串寨访亲问友,互庆丰收。

村村寨

寨敲起铜鼓,

载歌载舞,

尽情享受丰收的喜悦。

“达努节”传说是这样来的:

古时有个叫密洛陀的祖娘,

她的一男一女长大成人之后,

祖娘要他们带着农具和

种籽,

去过自食其力的生活。

兄妹俩开荒种庄稼,

但长出来的果实被野猪、

地鼠

和鸟儿吃光了。

兄妹俩向祖娘诉苦。

祖娘鼓励他们不要怕困难,

同时给了他们一

面铜鼓和一只猫,

要他们再去奋斗。

兄妹俩第二次种出的庄稼成熟了,

鸟兽又来

偷食。

兄妹俩敲起铜鼓惊走了鸟兽,

放出猫吃尽了地鼠,终于获得了丰收。

为了

报答祖娘,

兄妹俩在五月二十九日祖娘生日这天敲着铜鼓去给祖娘祝寿,

并祝瑶

家年年丰收,人畜两旺。

从而形成了“祖娘节”,又叫“达努节”。

蒙古族的“那达慕”

每年七、八月牧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

蒙古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那达慕”,

蒙古语是娱乐或游戏的意思。

“那

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

有美妙动人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

男女老少乘车骑马,

穿着节日的盛装,

不顾路

途遥远,

从四面八方来参加比赛和观赏。

彩旗飘扬,

人欢马嘶,

平日宁静的草原,

顿时变成繁华的彩城。

纳西族的“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三天,是纳西族人民仅次于

春节的隆重节日——火把节。

相传玉皇大帝有一天感到厌倦,

想看看人间的生活。

打开南天门,

只见大地青山绿水,

人寿年丰,

他非常生气,

命一天将去烧毁人间。

天将不忍心毁坏劳动人民用血汗换来的成果,便向玉皇大帝慌报人间已经烧毁。

谎言被玉皇大帝察觉,就把这员天将杀了。

6

月的一天,一滴血从天上滴下来,

变成一个娃娃,娃娃哭着说:

玉皇大帝今晚要烧毁人间,叫大家快快点燃火把,

连烧三天,

迷惑玉帝,

才能度过灾难。

于是家家户户三天三夜点燃火把,

终于免

除了灾难。

从那以后,为纪念那员天将,就有了火把节。

火把节的第一天,男女

青年打扮一新,

到野外采摘野花野果,

对歌谈情。

成年人把松木劈成细条,

中间

夹上松脂,

捆成火把。

家庭主妇则准备节日的会餐。

天将晚,

各家在门前点燃火

把。

第二天,亲朋互相拜访;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青年男女到野外会餐;成年

人则准备比昨晚更长的火把;

农民用火把照亮庄稼,

消灭害虫,

预祝丰收。

第三

天,

是火把节的高潮。

火把扎得又长又大,

装饰漂亮。

家家户户用火把将屋前屋

后都照遍,把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除邪恶,安定吉祥。

之后,人们围

着巨大的火把,通宵达旦地歌舞游玩。

苗族的“芦笙节”

每年二月十三日至十六日,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人民的传统

节日——“芦笙节”。

这几天,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完全沉浸在欢腾喜庆的气

氛之中。

村村寨寨的苗族人民,

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

聚集在大大小小的广

场上围成一个圆圈,小伙子吹起芦笙,姑娘们踏着芦笙的优美旋律,翩翩起舞。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欢的一种乐器,大的高四、五米,小的一、二米。

芦笙节是苗

族人民在春节之后,

春耕之前,

预祝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的节日,

也是

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和向对方父母显示自己才能的时机。

节日前,

青年们常常

把自己心爱的情人向母亲和嫂嫂透露。

芦笙节时,

母亲们通过对青年们的歌舞技

艺的现场观察,

品评他们的聪明才智,

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

劳动好坏,

帮助子女选择好对象。

在苗族人民中,不善于歌舞、道德败坏、劳动不好的人,

是难以找到称心如意的爱人的。

“芦笙节”期间,

还举行斗牛、

赛马和篮球比赛

等。

京族的“哈节”

“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

“哈节”也就是歌节。

它是住

在南海北部湾几十个海岛上的京族人民的传统民族节日。

据传说,

七、

八百年前,

有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

借传歌为名,

动员大家起来反抗封建统治者。

他的歌声

悠扬动听,

深受群众喜爱。

后来,

人们建了“哈亭”,

以唱歌和传歌的方式纪念

和赞美这位歌仙。

于是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哈节”。

哈节里唱的歌,称为“哈

歌”,

有固定的手抄歌本,

由专人演唱,

平时一般不唱。

“唱哈”的角色有三个,

一个男的称“哈哥”,

专司操琴伴奏;

两个女的称“哈妹”,

轮流演唱。

歌声婉

转,琴音柔和,别具一格,饶有风味,歌词内容多受汉族诗词歌赋影响,或咏唱

传统故事,或吟诵白居易的《琵琶行》,或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