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9673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概Word文件下载.docx

46.关于真菌孢子的描述,错误的是A是真菌的休眠状态

47.用墨汁负染色法检查的微生物是B新生隐球菌

48.病毒的最基本结构为D核衣壳

49.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周期过程正确的描述是A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及释放

50.构成病毒核心的化学成分是E核酸

51.流行性感冒的病原体是B流感病毒

52.流感病毒的分型根据是C核蛋白和内膜蛋白抗原

53.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及其致病性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流感病毒的包膜表面有3种刺突

54.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EA分处和哺乳B共用牙刷,剃须刀等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D性接触E以上均可

55.可抵抗HN感染的抗体主要是B.抗HBsIgG

56.HSV-1主要潜伏部位是E三叉神经节

57.HSV-2主要潜伏于A骶神经节

58.可通过性传播的微生物有EA.乙肝病毒B.单纯疱疹病毒C.淋球菌D.梅毒螺旋体E.以上都是

B型选择题

1.

(1)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但不能消灭芽孢称为:

A消毒

(2)杀灭包括芽孢在内的一切微生物称为:

B灭菌

(3)抑制体外细菌生长繁殖的方法称为:

D防腐

(4)不存在活菌的状态称为:

E无菌

2.

(1)细菌的抗生素产生的时期是:

C稳定期

(2)细菌形态最典型的时期是:

B对数生长期

(3)细菌形态发生显著改变的时期是:

D衰退期

(4)细菌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的时期是:

C稳定期

3.

(1)属于病毒特有的感染类型为:

D持续性感染

(2)病原体隐藏在体内某些组织,难以被检测出来为B潜伏感染

(3)病原体入侵后不出现临床症状称为:

A隐性感染

4.

(1)霍乱弧菌的感染途径为:

B消化道感染

(2)鼠疫杆菌的感染途径为:

D节肢动物叮咬

(3)破伤风梭菌的感染途径为:

C创伤感染

(4)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途径为:

E多途径感染

5.

(1)显微镜下呈竹节状排列的细菌为:

D炭疽杆菌

(2)显微镜下呈鼓槌状的细菌为:

B破伤风梭菌

(3)显微镜下呈葡萄串样排列的细菌为:

C葡萄球菌

(4)显微镜下呈咖啡豆样双球菌:

A淋病奈瑟菌

6.

(1)核酸分为多个节段的病毒是:

B流感病毒

(2)临床上使用两对半试验来检测的病毒是:

A乙肝病毒

(3)容易发生潜伏感染的病毒是:

C单纯疱疹病毒

7.

(1)需要使用墨汁负染色法镜检的微生物是:

D新型隐球菌

(2)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是:

E葡萄球菌

(3)引起人类出现角弓反张的微生物是:

C破伤风梭菌

(4)细胞壁中含有大量脂质的微生物是:

A结核杆菌

8.

(1)卡介苗与什么微生物有关:

B结核杆菌

(2)在血平板上出现溶血环的微生物是:

A葡萄球菌

(3)通过疫水传播的微生物是:

C钩端螺旋体

(4)感染与老鼠有关的微生物是:

D鼠疫杆菌

9.

(1)不属于细菌特殊结构的是:

E核质

(2)细菌的运动器官是:

B鞭毛

(3)细菌的休眠形态是:

D芽孢

(4)对细菌有抗吞噬作用的结构是:

A荚膜

10.

(1)对人类有营养作用的是:

E维生素

(2)具有鉴别细菌意义的是:

D色素

(3)有抗感染作用的是:

C抗生素

(4)能引起发热反应的是:

A致热源

名词解释

1.微生物:

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病原微生物:

许多寄生在人体体表和腔道当中的微生物在一般情况下对人体是无害的,只有少数细菌能引起人类、动植物的病害,这部分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

3.细菌: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广义的细菌还包括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4.细胞壁:

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的周围。

主要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5.荚膜:

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疏水性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

荚膜对细菌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6.鞭毛:

部分细菌菌体上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7.菌毛:

部分细菌表面存在着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根据功能不同,菌毛可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类。

8.芽孢:

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9.质粒:

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环状闭合的双链DNA,质粒基因可编码很多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10.外毒素:

是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毒性较强,具有器官选择性。

11.内毒素:

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当菌体死亡崩解后游离出来。

12.消毒:

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杀死含芽孢的细菌或非病原微生物。

13.灭菌:

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包括杀灭细菌芽孢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14.噬菌体:

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15.感染:

细菌侵入宿主机体后,进行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等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16.正常菌群:

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是为正常微生物群。

正常菌群对维持体内的生态平衡发挥重要作用。

17.毒力:

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称为毒力。

18.侵袭力: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19.毒血症:

致病菌侵入宿主体内,只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

20.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液,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

也可由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21.菌血症:

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循环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22.败血症:

致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产物,引起全身性中毒症状。

23.脓毒血症:

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24.结核菌素试验:

是应用结核菌素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结核繁殖杆菌是否引起超敏反应的一种试验。

通常用于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和测定卡介苗接种的免疫效果。

25.真菌:

是一大类具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不含叶绿素,不分根、茎、叶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26.病毒:

是一类具有独特生物学性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7.包膜:

包绕核衣壳的脂质成分,是病毒在成熟过程中穿过宿主细胞以出芽方式向细胞外释放时获得的。

28.刺突:

病毒包膜表面常有不同形状的突起,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

29.抗原漂移:

其病毒的变异幅度小,属量变,由点突变所造成,引起病毒周期性局部中、小型流行。

30.抗原转换:

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

由于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每次新亚型出现都会引起大规模的病毒暴发流行。

简答题

1.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有哪些?

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

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孢。

2.什么是细菌的生长曲线?

在一个封闭性的营养体系中,如果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体系中活菌量的对数作为纵坐标绘制一条曲线,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包括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

3.什么是噬菌体,有哪些类型?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

噬菌体具有病毒的一些基本特性。

根据与宿主菌的相互关系,噬菌体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能在宿主菌细胞内复制增殖,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并最终裂解细胞,称为毒性噬菌体。

另一种是噬菌体基因与宿主菌染色体整合,不产生子代噬菌体,但噬菌体DNA能随细菌DNA复制,并随细菌的分裂而传代,称为温和噬菌体。

4.细菌的毒力有哪些?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是侵袭力和毒素。

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

侵袭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等。

细菌毒素可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种。

5.全身性感染包括什么类型?

包括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和脓毒血症。

6.呼吸道传播的细菌有哪些,可引起什么疾病?

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结核病,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白喉棒状杆菌是引起小二白喉的病原菌。

7.消化道传播的细菌有哪些,可引起什么疾病?

痢疾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伤寒沙门菌引起伤寒,霍乱弧菌引起霍乱。

8.创伤感染病原菌有哪些,可引起什么疾病?

葡萄球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和伪膜性肠炎等;

链球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感染、猩红热和风湿热等;

破伤风梭菌引起破伤风。

9.真菌的治病形式有哪些类型?

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性真菌感染、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性中毒和真菌毒素与肿瘤。

10.请简述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可分成吸附和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四个步骤。

11.流感病毒变异有何特点?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有两种形式:

抗原漂移其变异幅度小,属量变,由点突变所造成,引起甲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型流行;

抗原转换的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的出现。

由于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每次新亚型出现都会引起世界性的流感暴发流行。

论述题

1.革兰阳性和阴性菌细胞壁结构有何差异?

细胞壁特征

革兰阳性菌

革兰阴性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远

厚度

厚,20~80nm

薄,5~10nm

肽聚糖层数

多,可达50层

少,1~3层

结构

三维立体结构

二维平面结构

磷壁酸

外膜

2.什么是条件致病菌,有何致病条件?

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情况下可被打破,形成生态失调而导致疾病。

这样,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了条件致病菌。

这种特定的条件主要有下列几种:

(1)寄居部位的改变:

例如大肠埃希菌从原寄居的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流等。

(2)免疫功能低下:

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可造成全方位免疫功能降低。

从而从而使一些正常菌群在寄居原位穿越粘膜等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流,出现各种病态,严重的可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3)菌群失调:

是宿主某部分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

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发生了另一种新致病菌引起的感染。

第十五章机体免疫系统

1.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易发生C肿瘤

2.免疫细胞产生、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是:

D胸腺和骨髓

3.胸腺具有以下哪些功能A.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4.抗原的免疫反应性是指:

C抗原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5.免疫原性是指:

C抗原分子能诱导免疫应答的特性

6.异嗜性抗原广泛地存在于:

E不同种属之间

7.抗原表面能与相应抗体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

A表位

8.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是由:

D二硫键相连的2条H链和2条L链组成

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部位是A.VL和VH区

10.新生儿通过自然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

C.SIgA和IgG

11.下面关于细胞因子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B―种细胞只能产生一种细胞因子

12.T细胞表面具有的表面分子有D.BCR

13.关于MCI类分子,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E.存在于各种有核细胞上,包括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14.MHC-Ⅰ类分子与Tc细胞表面CD8结合的部位:

Aα3区

15.MIC-Ⅱ类分子与Th细胞的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E.β2区

16.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的细胞是:

D.CTL细胞

17.T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是:

C.TCR

18.B淋巴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是:

B.CD40

19.T细胞活化的条件是E.TCR结合T抗原表位及CD28结合APC细胞表面的B7分子

20.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B.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21.补体不具备的作用是;

A中和毒素的作用

22.补体裂解片段中具有激肽样作用的是:

B.C2a

23.从细胞在抗肿瘤作用中的特点不包括:

A.需预先致敏才能杀伤肿瘤细胞

24.90%以上的强直性脊椎炎病人下列哪一种叫HLA抗原阳性:

C.HLA-B27

25.HLA复合体位于人第几号染色体的短臂上:

A.第6号

26.下列哪一类是HLA―Ⅰ类抗原的基因位点:

D.HLA-B、C、A位点

27.通常不表达HLA-Ⅰ、Ⅱ类分子的细胞:

B红细胞

28.AIDS的传播途径是:

E.性接触,注射途径,垂直传播

29.青霉素引起超敏反应的类型有:

E.Ⅰ、Ⅱ、Ⅲ、Ⅳ型

30.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机制是C.细胞免疫

31.T细胞的功能不包括下列哪项:

E.吞噬功能

32.在速发型超敏反应中,哪―种免疫球蛋白起主要作用?

D.IgE

33.B细胞不具有的功能是:

E.直接杀伤靶细胞

34.巨噬细胞所不具备的作用是:

C.抗原特异性识别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35.树突状细胞有别于其他APC的特点是B.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36.B细胞区别于其他APC的特点是:

D.通过BCR直接结合并摄取抗原

37.由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的类型是:

C.Ⅳ型

38.与mlg共同组成BCR复合物的CD分子是:

B.Igα和Igβ

39.B细胞具有识别特异性抗原的功能,因其表面有:

B.mIg

40.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主要为:

B.不易清除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1.抗原(Ag):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效应T细胞)在体内或体外产生特异性结合的产物。

2.免疫原性:

指抗原分子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包括诱导抗原产生抗体及效应T细胞的性能。

3.完全抗原:

既有免疫原性,又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物质。

如:

异种血清和蛋白质、细菌等。

4.半抗原:

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如多糖、某些药物、简单的化学物质等。

5.表位(抗原决定簇):

存在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是抗原分子和TCR、BCR及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6.共同抗原:

在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这些成分被称为共同抗原。

7.异嗜性抗原:

存在于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称为异嗜性抗原。

8.抗体(Ab):

是机体免疫被抗原激活后,由浆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主要存在血清等体液中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

具有机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存在于体液或B细胞表面。

10.CDR:

互补决定区,也称HVR。

是与抗原的表位结合的部位。

11.免疫应答:

是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识别抗原后发生的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及产生效应的全过程。

12.初次应答:

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抗体浓度低,维持时间短,以IgM类抗体为主。

13.再次应答:

机体初次免疫后,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

再次应答的特点是潜伏期短、抗体含量高、维持时间长、以高亲和力的IgM为主。

14.免疫缺陷病(IDD):

指机体免疫系统任何一个成分因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造成的免疫功能障碍所出现的疾病叫免疫缺陷病。

15.超敏反应:

又称变态反应,系指致敏个体再次被相同抗原入侵后,个体发生的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1.简述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1)由激活后的细胞合成和分泌的

(2)细胞因子常为低分子量,多数以单体形式存在。

(3)生物学效应性强

(4)细胞因子的产生和作用表现为多向性和重叠性

(5)细胞因子发挥作用时间较短

(6)天然细胞因子大多数是在近距离发挥局部作用

(7)细胞因子的作用·

通过相互调节、相互影响而组成细胞因子网络

2.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按生物学功能可将补体系线分为补体固有成分,补体调控成分和补体受体三类。

(1)补体固有成分

三条补体途径中参与的固有成分;

如经典激活途径的C1~C9等:

旁路途径的B、D、P因子等;

MBL、丝氨酸蛋白酶等

(2)补体调控成分

补体系统中的调节分子包括C1抑制物、C4结合蛋白等

(3)补体受体

补体受体包括CR1、CR2、CR3、CR4、CR5等

3.简述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

抗原的基本特性为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免疫原性指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应答的能力:

免疫反应性指能够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4.简述HLA与临床医学有何关系

(1)HLA与器官移植:

通过配型检测的吻合程度判断移植成功概率

(2)HLA其他法医:

应用HLA分型技术,进行身份鉴定或亲子鉴定

5.简述1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质机体产生IgE,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此时机体进入致敏阶段,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受体交联,细胞活化,活化的细胞释放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表现出临床症状

6.简述肿瘤逃避机体免疫攻击的机制

肿瘤逃逸主要是涉及肿瘤细胞本身以及宿主免疫系统等方面的多种复杂因素

(1)与肿瘤本身有关的因素

肿瘤细胞的“漏逸”,

肿瘤细胞缺失刺激T细胞的第一信号;

肿瘤细胞缺乏活化T细胞的第二信号;

某些肿瘤细胞可以释放或表达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逃避了免疫攻击。

(2)与宿主免疫系统有关的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机体;

免疫功能抑制等

第十六章

A项选择题

1.营养不良时,首先发生萎缩的组织或器官是B.脂肪组织

2.心肌细胞不会发生D.增生

3.再生能力最强的细胞是A.造血细胞

4.支气管粘膜上皮损伤后转变成鳞状上皮叫E.化生

5.深部脓肿同时向体表及体腔穿破,形成沟通两端的病理性通道叫C.瘘管

6.坏死组织、异物被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A.机化

7.液化性坏死的本质是B.酶性水解

8.中枢神经系统的坏死常为D.液化性坏死

9.肝细胞脂肪变性所形成的细胞内空泡其主要成分是E.中性脂肪

10.引起脑萎缩的常见原因是D.脑动脉粥样硬化

11.不能根据肉眼改变而加以确定的坏死为C.纤维素样坏死

12.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标志之一是A.核碎裂

13.不伴有细胞增生的肥大器官常是B.心脏

14.瘢痕组织特征为B.胶原纤维玻璃样变

15.不属于凝固性坏死的病变是E.乙型脑炎的软化灶

16.坏死组织经腐败菌作用后,常可发生B.坏疽

17.下列哪一项为非肉芽组织特征E.再生的上皮组织

18.深部脓肿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形成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为E.窦道

19.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依次为C.骨骼肌>

心肌>

20.坏疽可以发生于C.四肢、肠、肺

21.下列组织中未见发生化生者为C.中枢神经系统

22.细胞水肿好发生于肝、心、肾,这是由于这些脏器E.代谢旺盛

23.区分坏死与组织死后自溶的可靠依据是C.周围有无炎症发生

24.易发生于干性坏疽的器官是D.四肢

25.细胞水肿和脂变常发生在E.心、肝、肾

26.“肥大”是指A.实质细胞数目增多

27.肉芽组织是由.....组成B.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

28.一种成熟的组织转变成另一成熟组织的过程称D.化生

29.四肢骨折石膏固定后引起的骨骼肌萎缩,主要属于B.废用性萎缩

30.按组织再生能力的强弱来比较,下列各组的排列哪个是正确的C.骨>

平滑肌>

神经细胞

31.大块疤痕可引起E.A.腔室狭窄B.器官表面凹陷C.器官变形D.关节运动障碍E.以上均可

32.液化性坏死主要发生于C.脑

33.肠上皮化生多见于B.慢性胃炎

34.脂肪变性常见于A.肝

35.组织坏死后,细胞结构消失,原有组织结构轮廓依然隐约可见;

此病灶属于B.凝固性坏死

36.组织学上判断细胞坏死的主要标志是A.细胞核的变化

第十七章

1.充血是E.由于局部小血管扩张,血液含量增加

2.左心衰竭可导致B.肺淤血

3.槟郎肝是D.肝慢性淤血

4.静脉性充血的病变是D.局部呈青紫、水肿、漏出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和坏死

5.从肠系膜静脉来的栓子常栓塞与C.门静脉小支

6.血管内血栓形成,首先发生的是A.血小板与内皮细胞黏附

7.肺出血性梗死属A.凝固性坏死

8.组织内局限性大量出血所形成的团块称A.血肿

9.死后凝血块形成过程中有B.血液凝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