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855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7.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docx

学年上学期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提纲人教版1

四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提纲

班级:

姓名:

一、字词关

1.p17  p35  p58   p77   p95  p116   p138   p156 读读写写和读读记记的词语要会写。

2.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尽量要会写,会归类。

ABB 词语: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绿油油     金灿灿

AABB 成语:

隐隐约约    蹦蹦跳跳    明明白白     大大方方    弯弯曲曲

ABAC 成语:

自由自在     无忧无虑    十全十美     如怨如诉    若隐若现

ABCC 成语:

可怜巴巴    生气勃勃    得意扬扬     人影绰绰    白发苍苍

AABC 成语:

帘帘飞瀑    滔滔江水    涓涓细流     默默无闻    跃跃欲试

特殊结构成语:

呼风唤雨   耀武扬威   腾云驾雾     屏息凝视    取长补短

含动物的成语:

胆小如鼠    牛刀小试   调虎离山    守株待兔    来龙去脉

含比喻的成语:

口若悬河    如花似玉   胆小如鼠    恩重如山    呆若木鸡

描写天气成语:

艳阳高照乌云满天阳光明媚雷声大作

十二生肖成语:

胆小如鼠对牛弹琴如狼似虎守株待兔叶公好龙画蛇添足人仰马翻顺手牵羊呆若木鸡 杀鸡儆猴狗急跳墙猪朋狗友

带数字的成语:

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分五裂六神无主五光十色七上八下

千军万马十万火急五花八门四通八达四平八稳朝三暮四

两全其美千方百计四面楚歌十拿九稳

二、课文关。

1.要求背默的课文内容:

① 《观潮》三、四自然段(      ) ② p22-23 和 p100-101 《古诗两首》(      ) ③ 《爬山虎的脚》全文 {      }  ④《鸟的天堂》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 (      )   ⑤ 《白鹅》二、三、四、七自然段 (      ) ⑥ 《猫》的一、二自然段(      ) ⑦ 《颐和园》全文熟读(      )

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七、八、九、十自然段熟读

⑨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自然段熟读

三、学习园地关。

1.背默 1—8 单元园地里的“日积月累”的内容,而且要会运用。

 [ 尤其是第五、七单元的名言要联系生活实际运用]

2.“我的发现”的内容要熟读并学会表达。

3.八个单元的写作要点及范文要熟记。

第一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1.《观潮》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

*** 重点:

第3、4自然段,从和两方面描写了潮来时壮观的景象。

▲要会背默(家长签字:

*** 学会评价句子:

(1)“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这句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具体、形象、生动地将钱塘江的静态美写得形象逼真。

(2)“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这句是比喻句,把水浪比作水墙,形象地突出水浪翻得很高的情景。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这句是比喻句,把浪潮比作战马,形象地突出水浪奔流的速度很快,很迅猛的情景。

2.《雅鲁藏布大峡谷》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突出它壮丽的特点。

本课所有四个字的词语要会写,会给带点字注音:

 

皑皑白雪  人迹罕至  咫尺为邻

***3 .《鸟的天堂》作者是,写了榕树,写了鸟儿。

文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第二个鸟的天堂指。

作者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经过的时间是:

,看到了:

那株茂盛的大榕树;第二次经过的时间是:

,看到了:

许多鸟儿。

“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让我眼前仿佛出现了:

榕树周围千鸟竟飞,百鸟齐鸣的景象。

*** 课后题:

从“一株、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们体会到;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体会到,从“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体会到。

要求:

背默《鸟的天堂》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家长签字:

*** 读音;不可计数应接不暇

第二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5.《题西林壁》后两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这首诗告诉我们: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 《游山西村》后两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意思:

这两句诗给我们的启示:

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有信心去克服困难。

▲要求:

背默古诗,重点诗句诗意,背诵诗中注释,家长签字:

6.《爬山虎的脚》作者:

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就变成了小圆片,。

细丝原先是,现在变成,把爬山虎的嫩茎,使它。

爬山虎就是这样,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就会想起。

*** 这段话写了:

爬山虎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要求:

背默全文,家长签字:

7.《蟋蟀的住宅》作者:

法国——,本文选自

第三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9.《巨人的花园》作者:

国,学完本文我们要明白的道理:

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我还知道的童话故事有:

《》、《》、《》、《》、《》。

10.《幸福是什么》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11.《去年的树》让我们明白了:

要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 重要词句解析:

A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它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B 唱完了歌,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它仿佛在说:

“树朋友,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

再见了朋友!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对小鸟说:

“你唱的那首歌会永远留在你和大树心里,大树会是你永远的好朋友。

”我想对伐木工人说:

“难道小鸟和树的真情不能打动你吗?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就应该珍视它们的友谊,爱护树木。

”我想对大树说:

“你为人们点燃灯火,为人们照亮,你真了不起!

12.《小木偶的故事》道理:

第四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13.《白鹅》作者:

,白鹅的特点:

,鹅的高傲表现在它的。

▲要求:

背默《白鹅》二、三、四、七自然段,家长签字:

15 .《猫》作者:

,猫的特点:

*** 重要词句解析: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那么尽职。

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A 找出这段话的反问句,画“”,这句话改成陈述句是:

B 文中哪些语句看出猫的尽职?

画“”

C 屏息凝视的意思是:

 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 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D 文中“可是”这个词可以换成

▲《猫》的一、二自然段,家长签字:

第五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17.《长城》这篇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和,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 重要词句解析:

A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是句,起的作用。

“、、”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B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句话中“多少”表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的,“才”在这里表示。

整句话表达了作者

*** 站在长城上,我想对古代的劳动人民说:

“”

*** 站在长城上,我想对世界人们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站在长城上,我想对中外游客说: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欢迎你们到长城游玩,留下美好的回忆。

***18 .《颐和园》课文按照的顺序记叙,表达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这句话运用动态描写,反衬出昆明湖水的静。

一个“滑”字,与前面的“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要求:

《颐和园》全文熟读5遍,家长签字:

第六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20. 《古诗两首》这两首都是千古传颂的诗,都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思:

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意思:

朋友,请再喝尽这杯美酒吧!

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我们学过的送别诗有:

《赠汪伦》

▲要求:

①背默古诗、重点诗句意思,诗后的注释。

家长签字:

②背默《赠汪伦》家长签字:

21. 《搭石》课文许多地方都让我们感受到“美”,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我们可以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境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体会到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

 文中最后一段含义深刻: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这句话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讲述的故事很感人。

我们从中体会到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

题目中的“生命桥”就是:

台湾与大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 重要词句解析:

A.“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这段话中有一对反义词: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

小钱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B.“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床上。

这段话中“此时此刻”指:

持续不断的余震来临时。

那位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看出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 小钱会对台湾青年说:

“”

23. 《卡罗纳》选自《》作者:

(国家:

第七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文章层次清晰,先写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中国人受洋人的欺侮,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写在修身课上,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这三件事之间有两次过渡。

体会这两处过渡怎样起的作用。

“崛起”是兴起的意思。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

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作者:

文章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的态度,以及对待他人的品质。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含义:

这句话与题目相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年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 叶圣陶先生的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轻轻擦过,形容使人感到非常愉快、舒服。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 叶老先生“的态度”比作“”。

▲要求: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七、八、九、十自然段熟读5遍,家长签字:

28.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书信的格式:

信开头的称呼要顶格写,称呼后面要加冒号。

称呼后面是正文。

信末的祝福语分两行写,第一行空两格,第二行顶格。

在信的右下方先署名后写日期。

第八单元(熟读5遍,家长签字:

***29. 《呼风唤雨的世纪》说明文,文中运用了作比较、举例子、设问、打比方、引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找出来。

作比较:

举例子:

设问:

打比方:

引用:

“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的力量。

“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现在“千里眼”——雷达、天文望远镜等;“顺风耳”——电话、手机等;“腾云驾雾”——飞机、载人飞船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句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没有想到的,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30. 《电脑住宅》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来介绍。

31. 《飞向蓝天的恐龙》

重点词句解析

1.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点睛之笔”是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

古生物学家们经过漫长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说——鸟类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作者将古生物学家们的这一研究成果比喻成“画卷”。

辽西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这项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

“漫长的演化”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这样的例子还有:

“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一些”表示不是所有的恐龙。

“应该”表示一种推测的意思,说明在没有找到证据之前,不能确定。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说明文中语句表达得很准确。

要求:

《飞向蓝天的恐龙》第四自然段熟读5遍,家长签字:

四、漏网之鱼

(一)病句修改

1.成分残缺:

即句子中缺少了某些必要成分,句子意思表达不清楚。

例:

他受坏思想的影响,走上了犯罪。

2.搭配不当:

即句子中的某两个成分或某两个词语错误搭配。

例:

教室里人声混乱,老师讲的什么,谁也没有听清。

3.词序颠倒:

即句子里的词没有按照规律和表达意思的需要来排列。

例:

历史博物馆里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文物。

4.意思重复:

即句子里出现多余成分,显得语句罗嗦、累赘。

例:

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

5.概念不清:

即句中的意思含糊不清,令人不解、混淆。

例:

造纸是中国的四大发明。

6.前后矛盾:

即句子前后意思不一致。

例:

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7.分类不当:

即句子中把不是一类的归为了一类。

例:

篮子里有青菜、萝卜、葡萄、西红柿等蔬菜。

改病句的三个步骤:

①读句子、理句意

②查排审、找病因

③改句子、保原意(改得少、改得巧)

修改符号:

明确“几种顺序”: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错乱的句子。

二、有关表示顺序的词:

(1)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

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

(2)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

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

(3)表示先整体后部分或先总述后分述的词语。

如:

整个白塔、塔基、塔身、塔顶……

(4)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如:

顺着大门来到荷花池旁、沿着荷花池不知不觉来到了白塔下、登上了白塔……

课文填空复习题

第一单元

1、《观潮》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_____而______、奔腾西去的过程,描绘出江潮由____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_______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2、《雅鲁藏大峡谷》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___说明它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3、《鸟的天堂》是作家_______的作品。

记叙了他和朋友_____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________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_______和______。

文章中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________的作品,课文写了火烧云________和下去的全过程。

第二单元

1、《题西林壁》作者   朝诗人       。

这首诗不仅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哲理,写景的诗句:

                       ;说理的诗句:

                                。

说明的道理                                  

                      客观的广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                              ”。

2、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指     、     、     。

3、《游山西村》的作者   朝诗人     。

诗人以一个  贯穿全诗的主线,其中  句子,富有哲理,成为千古名句。

全诗表现了诗人                    。

4、《爬山虎的脚》作者      ,我国著名的     ,       ,      。

文章写了爬山虎生长的     、    、      的形状和特性,以及它是        。

5、《蟋蟀的住宅》作者是   国    家写的一篇        。

文中介绍了      。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的住宅是由于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

6、《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叙述的是                 首创          的故事。

第三单元

1.〈〈巨人的花园〉〉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展开故事情节﹑揭示道理。

 近义词:

凝视----(      )

2.《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的。

幸福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去年的树〉〉赞美了_______________的﹑令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友情。

朗读时注意读出________________的语气。

 b.词句解析: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第一个“看”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个“看”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木偶的故事〉〉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写的。

5.童话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

1.〈〈白鹅〉〉一文中,作者善于运用____________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

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本文中作者所写的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公鹅〉〉一文中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写法,语言__________________。

3.〈〈猫〉〉这篇课文细致﹑生动的描述了猫的性格_______________和它____________________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

猫的性格古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鸡〉〉一课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_______________的赞颂之情。

                           

第五单元

1、《长城》一课不但表现了长城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_____、_______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______之情。

课文先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这是远看长城,然后具体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这是近看长城,接着由长城展开————,歌颂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最后总结全文,赞美长城是“”。

2、《颐和园》一文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_______之情。

全文移步换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顺序记叙。

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__________。

3、《秦兵马俑》从两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

一是用详实的________说明了兵马俑的________________;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表现了兵马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一句既是对全文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又起到了_______________的过渡作用。

第六单元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是_________诗,都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____代______写的,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__________感情,也写出了_______________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_____代______。

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_______与_________。

2、《拱石》中乡亲们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传统美德深深感动着我们。

3、《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__________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__________。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______个不同场景。

4、《卡罗纳》选自亚米契斯的______________。

课文从卡罗纳承受的____________和身边人对他的___________两方面展开来写。

5、《给予是快乐的》从小男孩面对新车的种种表现和保罗由此产生的____________变化来交替叙述,让我们深深体会到___________的道理。

第七单元

1、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 _____________的含义,从而立志要_____________,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_____________,从周恩来铿锵有力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他决不是 _____________ ,而经过 _____________才立下了远大志向。

2、他_____________之中蕴含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之中包含的            ,把我小小的心             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说明未见叶老之前,我有些_____________,见到以后,才知道叶老是那么          和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          文章,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    ,对人          ,堪称楷模的            和              。

3、《乌塔》写的是14岁的       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         意识和         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