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759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docx

怎样把握散文的主旨

其次,我们还要注意一些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意在言外、含义丰富的句子,以及开头的总起句、结尾的总结句,每小节的起始句、文中的一些过渡句等。

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章主旨这扇牌的钥匙。

一般文章主旨有显隐直曲之分。

即使主旨比较隐曲的文章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解决。

高中阶段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主旨比较隐曲的一篇了。

学过这篇文章的学生常常忽视了文章最后的作者的落款: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这可是一句点明文章写作背景的句子啊!

稍微了解一些历史知识的学生都应该知道: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大量共产党员被杀,全国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面对这一情景,心中十分苦闷、忧愁。

文章开头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很好地点明了这一点。

所以他想在晚上到荷塘上去散心,排解郁闷之情。

在苍茫的月光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

”当然这样朱先生可以暂时“喜悦”一下,但终究排解不了心头的阴影,“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们也没有”。

如果我们抓住刚才这句点明时代背景的关键语句再结合刚才的简单分析,那么作者在荷塘散步中所表现的“淡淡喜悦”以及终究逃脱不了现实的“淡淡的哀愁”的主旨不就清晰地突现出来了吗?

刚才提到的99年上海考卷中现代文第三个语段是讲述“生命”话题的。

该文的第一句话说: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而第二小节第一句话又说: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

”第三小节第一句说: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

”大家看,如果我们抓住文章开头和每一小节起始句这些关键的语句,得出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生命的内涵”还困难吗?

二、分析人、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散文的主旨一般是通过情、景、人、事、物的描绘来加以体现的,所以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就必须了解文章叙了什么事,记了什么人,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

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1、抓住景物描写,理解文章中心。

文章写人记事离不开环境描写。

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任务的性格和情感,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某种特定气氛,自然也就能点出题意、揭示中心。

例如我们学过的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一段关于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它通过一个“寿”字、一幅半脱落的对联、一堆不全的《康熙字典》等渲染了陈腐没落的气息,暗示了书房的主人是一个保守顽固,伪善冷酷的封建卫道士。

而祥林嫂的后半生恰恰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封建礼教把祥林嫂摧残致死,这样一个主题就表现了出来。

97年上海高考试卷中选了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从罗丹得到的启示》(见“附2”)。

其中第8小节详细地描绘了罗丹的工作室。

这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工作室却是如此简朴,除了工作中所需的东西以外别无他物。

从而看出了罗丹对工作的专注、热情,为表现文章的主旨作了强有力的烘托。

2、找出文章线索,领会作品主题:

一篇文章,不论其篇幅长短,也不论是写一人一事或多人多事,都有一条贯穿文章的线索,找到文章的线索,便可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领会作品主题。

譬如大家都熟悉的法国莫泊桑的小说《项链》。

这篇小说就是把项链这个物件作为线索,从路瓦栽夫人因需参加舞会而要项链,到借项链,丢项链,最后还项链的过程,串连了整个故事。

其间任务的语言、活动、性格、思想感情都在这个线索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从而体现了小说揭露了当时法国上层社会讲求奢华的风尚,以及说明资产阶级爱慕虚荣的思想对人造成的危害。

前几年全国试卷中有一篇文章题为《木屐》(见“附3”)。

尔后广泛地被选登在我们上海各级各类的考试试卷中。

文章就是通过农村中普普通通的一件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木屐串联了在改革开放后所发生在边远农村中的父子两代人的一个小故事。

只要找到了这个线索,反映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对这个农村和农民思想的牢牢束缚这个主题也就很好地可以领会了。

3、抓住详略处理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中的详略处理总是服从于文章的主旨的。

和主旨密切有关的人、事物则要细致地刻画、详尽地描写、竭尽铺陈之能事,反之则可从略处理,一笔带过。

记叙文中的详略处理正隐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中心指向。

所以抓住了详略处理,也是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有效途径。

譬如《祝福》中鲁迅先生对以下两个情节是细致、详尽的刻画的:

一是写她第二次嫁给山里人后,丈夫的伤寒死了,唯一的孩子也被狼叼走了。

她到处逢人便反复地讲孩子阿毛的故事(现在我们还把喜欢唠叨反复讲一件事情的人称为祥林嫂即源于此)而人们也从同情、冷漠、厌恶到惟恐避之不及。

二是写她听了柳妈的话捐门槛的整个过程以及之后仍遭四嫂大声呵斥不准他沾手祭祀的事。

这两个事例是小说最详写的部分,因为这都是揭露的使祥林嫂致死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封建礼教、迷信、冷漠的社会吃人!

上面我所提到的茨威格的文章的《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中第9到12节是全文详写的部分,而当年高考试卷中第25题就要求写出这部分详写的三点作用。

当然其中一点作用就是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当然把握散文的主旨还有些其他的方法,限于时间、条件的限制,谈了以上两大点个人认为主要的方法,供广大考生参考,谢谢!

  附1:

  (三)阅读下文,完成13—19题(20分)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段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的穿过了悬岩削壁;冲倒了层沙积土。

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的流走,一路上他享乐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

他愤激的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的起伏催逼,直到他过了,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的一泻千里。

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的流着,低低的吟唱着,轻轻的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

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

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的望见了大海,呵!

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

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大海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流入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例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久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今,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

看见了天!

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南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技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

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他长到最的中年,他伸出他如盖的浓阴,来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

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臀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

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喝,然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

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

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材,不生长的使成了空壳!

  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委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

  13.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在生命的历程中,不论是逆境(如遇到巉岩前阻;遇到暴风雨),还是顺境(如经过细细的平沙,遇到晚霞和新月),都要的前进。

(用本段词语回答)(3分)

  14.填入第三自然段的空格中最合适的词语是(2分)

  A.茂密荫遮B.茂盛荫庇

  C.茂密荫庇D.茂盛荫遮

  15.第三自然段是以作为描写顺序的。

(2分)

  16.在文中分别找出反问句、对偶句、排比句各一例。

(6分)

  

(1)反问句

  

(2)对偶句

  (3)排比句

  17.第五自然段的作用是(2分)

  A.使文章更严密更全面B.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C.使文章更通顺更流畅D.使文章更概括更精练

  18.文章把生命比作江水和小树,展示了生命是一个、的过程。

(2分)

  19、对本文的写作意图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阐述生命的内涵并指出应该如何对待生命

  B.解释生命是什么并说明生命的历程是怎样的

  C.阐明生命发展过程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

  D、要求人们珍惜并感谢充满了快乐与痛苦的生命

  

(199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题)

  附2:

  

(二)阅读下文,回答23—28题(17分)

  ①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

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得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

  ②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伟大的启示。

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③有一次,在比利时名作家媲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大谈雕塑美术的衰落,我年轻而好饶舌,一再反对他的意见,认为罗丹实在可与米开朗基罗媲美。

  ④但是,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罗丹那里的时候,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

因为在他们畅谈之际,我觉得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⑤不过,最伟大的人毕竟是最亲切的。

我们告别时,罗丹转过身来着我说:

“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刻,—星期天,你能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吗?

  ⑥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

不久,他温和的、含有激励之意的,宽释了我的不安。

  ⑦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

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⑧“这是我的近作。

”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像,十分美好。

“这已完工了。

”我想。

  ⑨他退后一步,之后,便低声说:

“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

对不起……”

  10他拿起刮刀、木片轻轻滑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

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

“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

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光:

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着,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像身上,再刮开一些。

  11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

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作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

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世的上帝。

  12最后,他扔下刮刀,把湿布蒙上女正身像。

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13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着我,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

“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14在麦东那天下午,我学到的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

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

我省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15于是,我察觉到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

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决。

  23第①段“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

  A“我”“还能写得更好”的症结。

  B“我”不能突破现有写作水平的症结。

  C下文“一个伟大的人”给“我”的启示。

  D“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

  24第⑤⑥⑨13段的处,应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A凝视审视注视瞠视B审视凝视瞠视注视

  C注视凝视审视瞠视D凝视注视瞠视审视

  25第⑨到第12段的详写有三点作用。

请分别说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第12段划线处应填入一个句子成分,最妥贴的一项是

  A像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时那样温存关怀地。

  B像一个学生把改好的作业交给老师时那样喜忧参半地

  C像一个农民把细泥轻轻地撒上幼苗时那样爱惜期盼地

  D像一个工人停工后把布篷遮住机器时那样亲切爱护地

  27对第14段划线句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人类工作中有一部分是美好而有价值的,“我”现在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了。

  B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都有相通之处。

“我”的写作同罗丹的雕塑也应这样。

  C从事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的人们应有相同的工作态度和献身精神。

  D人类美好而有价值的工作从此有了“必须怎样做”的准绳和榜样。

  28在魏尔哈化同罗丹畅谈之际,“我”觉得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人。

后来在麦东罗丹工作室里还有没有这种感觉?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3B;24C;25

(1)同“我”原先幼稚的想法作对比。

(2)使“我”深受具体形象的教育。

(3)为“我”总结出“启示”作铺垫。

26A;27D;

  (199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语文试题)

  附3

木屐

作者:

鲁田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木屐被爸爸疲惫的双脚拖着,弯弯的田埂上便留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

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碾动了岁月的车轮。

  有一天,我爬上了老黄牛的背,而犁却驮上爸爸的肩膀。

雨声中,我反复聆听木屐敲击土地的声音,那是爸爸沉重的步履。

就在这颤抖的敲击中,我长大了。

  转眼,我到了上学的年纪。

  爸爸送我上学那天又下雨,我骑坐在爸爸的肩上。

然而,一条淹没小木桥的河水阻住了我们的去路。

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见他牙关的磕碰并体会到他身体的颤抖。

第一次,我感觉江南的雨天是惆怅的。

  放学时,我冲出教室,却发觉雨地里微笑着的爸爸。

他执意要让我骑“高马”。

我执拗不过,便再次爬上爸爸的肩膀,路上,他喘着粗气将我放下休息,我回头时却见一行零乱、不规则的屐齿印。

看着爸爸苍白的脸,我眼泪夺眶而出,便再也不肯让他背了。

  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

  一天,有位同学穿着一双半旧的雨靴来上学,引起全校学生的羡慕。

回到家,我嚷着要一双雨靴。

为了达到目的,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

从不打骂我的爸爸恼怒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

在他的天平上,一头是祖辈财物,一头是儿子。

  当晚,堂屋响着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我失眠了,发誓再也不让爸爸生气,准备第二天取回木屐。

然而,当我从黎明的迷糊中醒来,却见一双新的,但做工粗糙的木屐摆在床前。

  看到套上牛准备去春耕的爸爸通红的双眼,我的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爸爸忽然返身,抚摸着的我头说:

“孩子,珍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

  我呆呆地点点头,看着晨曦中爸爸远去的身影和他身后的一个个屐齿印……

  终于,我接到了那张我只能在地图上才能看到、我梦想的地方来的“录取通知书”。

  走的前夜,乡亲们来送我,屋檐下摆放着一排木屐。

我在送乡亲们回家时,望着漫天的雨,忽然想:

“斗笠划下了一个木屐永远走不出的圆。

  回过头来,却发现爸爸坐在堂前,神色黯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

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

“放心去吧!

孩子,我有乡亲们照顾。

  看着爸爸斑白的头发,我才猛然意识到他老了。

坐在行将远去的汽车上,我脱下了那双木屐。

这时,几次劝不回去,坚持再送送我的爸爸忽然塞给我一样东西,就转身走了。

我知道爸爸不忍分离的痛苦,拼命擦亮雨窗看着他那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

我心里像堵着什么,不觉触到爸爸送我的东西,打开一看,竟是一双新雨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