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464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9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docx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技术操作规程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技术中心

二〇一四年一月

前言

近年来,在中央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下,各地建设了大量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通风库、冷藏库和烘干房。

为了指导广大农民群众使用好这些设施,实现“一窖多用”、“一库多用”、“一房多用”等目标,逐步提高产地初加工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减损、增收、提质、增效作用。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专家编制了马铃薯、甘薯、苹果、柑桔、梨、香蕉、桃、葡萄、枣、柿子、荔枝、龙眼、猕猴桃、李子、红果、石榴、哈密瓜17种农产品贮藏保鲜操作规程,以及枸杞、杏干、辣椒、黑木耳、香菇、槟榔6种农产品热风烘干操作规程。

各地农产品加工主管部门要加大操作规程的普及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农产品贮藏、保鲜、烘干等产地初加工技术的使用范围,逐步提升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整体技术水平。

 

目录

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1

甘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7

苹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11

柑橘类水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15

梨贮藏保鲜操作规程20

香蕉贮运保鲜操作规程26

桃贮藏保鲜操作规程31

葡萄贮藏保鲜操作规程34

鲜枣贮藏保鲜操作规程38

柿子贮藏保鲜操作规程41

荔枝贮运保鲜操作规程44

龙眼贮运保鲜操作规程47

猕猴桃贮藏保鲜操作规程50

李子贮藏保鲜操作规程54

山楂贮藏保鲜操作规程58

石榴贮藏保鲜操作规程63

哈密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66

枸杞热风干燥操作规程70

杏热风干燥操作规程74

辣椒热风干燥操作规程78

黑木耳热风干燥操作规程82

香菇热风干燥操作规程86

槟榔热风干燥操作规程90

马铃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一、收获

(一)适时收获。

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气候状况、病害发生程度、生产目的和市场需求确定收获时间。

对于冬贮鲜食薯和加工薯,应达到生理成熟期,其特征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薯块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薯块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

成熟期如遇涝灾时,应提早收获。

对于随收随上市、不用长期贮存的鲜食薯,收获期应视市场淡旺季需求及后茬作物播种期而定。

种薯:

应根据其病虫害发生情况和成熟度确定收获期。

(二)注意事项

1.采收前若植株未自然枯死,可提前7-10天杀秧,使薯皮老化。

2.选择晴天收获。

3.选择适宜的收获机具,采运、筛选过程中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

4.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要求,分别收获。

先装运种薯,再装运鲜食薯和加工薯,并分开存放,防止混杂。

5.收获时,可在田间适当晾晒,使薯块表面干燥。

6.收获后,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

7.去除薯块表面泥土,并进行筛选。

筛选种薯时,应剔除带病虫、损伤、腐烂、不完整、有裂皮、受冻、畸形及杂薯等;筛选鲜食薯和加工薯时,应剔除发青、发芽、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

8.收获、运输中使用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05%的二氧化氯稀溶液擦拭,也可用0.1g/m3-0.2g/m3的二氧化氯或6g/m3-10g/m3的硫磺熏蒸,或者采用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化学方法或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二、质量要求

(一)种薯。

种薯级别分为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和二级种,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要求。

 

表1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

项目

原原种

原种

一级种

二级种

允许率,%

总病毒病(PVY和PLRV)

0

1.0

5.0

10.0

青枯病

0

0

0.5

1.0

允许率,个/100个

允许率,个/50kg

混杂

0

3

10

10

湿腐病

0

2

4

4

软腐病

0

1

2

2

晚疫病

0

2

3

3

干腐病

0

3

5

5

普通疮痂病a

2

10

20

25

黑痣病a

0

10

20

25

马铃薯块茎蛾

0

0

0

0

外部缺陷

1

5

10

15

冻伤

0

1

2

2

允许率,%

土壤和杂质b

0

1

2

2

a病斑面积不超过块茎表面积的1/5。

b允许率按重量百分比计算。

(二)鲜食薯。

同一品种或相似品种;完好、无腐烂、无冻伤、无黑心、无发芽、无发绿;无严重畸形和严重损伤;无异常外来水分、无异味。

在符合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鲜食薯分特级、一级和二级,各等级质量要求见表2。

表2鲜食薯质量要求

等级

要求

特级

大小均匀,外观新鲜,硬实,清洁、无泥土、无杂物;成熟度好,薯形好,基本无表皮破损、无机械损伤;无内部缺陷及外部缺陷造成的损伤。

单薯质量不低于150g

一级

大小较均匀,外观新鲜,硬实,清洁、无泥土、无杂物;成熟度较好,薯形较好,轻度表皮破损及机械损伤;内部缺陷及外部缺陷造成的轻度损伤。

单薯质量不低于100g

二级

大小较均匀,外观较新鲜,较清洁、允许有少量泥土和杂物;中度表皮破损、无严重畸形;无内部缺陷及外部缺陷造成的严重损伤。

单薯质量不低于50g

(三)加工薯

1.薯片、薯条用薯。

薯片、薯条用薯块茎分为优级品、一级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各等级质量要求应符合表3的要求。

 

表3薯片、薯条用加工薯质量要求

项目

指标

优级品

一级品

合格品

外形要求

品种

同一品种

芽眼

块茎的芽眼几乎与表皮齐平,深度小于2mm

茎块表面

清洁

薯皮颜色

均匀

无要求

混杂

<1%

<2%

总内、外部缺陷块茎质量分数

≤5%

≤10%

≤15%

块茎规格

薯片

薯形

圆形或近似圆形(直径4.0cm~10.0cm)

直径<6cm块茎质量分数

<15%

<20%

<25%

6cm≤直径≤8cm块茎质量分数

>70%

>60%

>50%

直径>8cm块茎质量分数

<15%

<20%

<25%

薯条

薯形

长形或长椭圆形(直径>5cm,长度>7.6cm)

质量<200g块茎质量分数

<15%

<20%

<25%

200g≤质量≤280g块茎质量分数

<15%

<20%

<25%

质量>280g块茎质量分数

>70%

>60%

>50%

(2)淀粉加工用薯。

淀粉用加工薯淀粉含量要求不低于16%,马铃薯中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含量应低于食品中污染物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三、贮藏设施准备

(一)检查。

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风机、照明、监测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二)清杂。

贮藏前一个月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彻底清扫库(窖)内环境卫生。

(三)通风。

贮藏前1-2周,应将库(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四)控湿。

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应在贮藏前2-3周,用适量水浇库(窖)地面,控制相对湿度为85%以上。

气候比较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将库(窖)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散湿,并在库(窖)地面、墙壁摆放5-7cm厚、消毒后的秸秆,或在库(窖)地面铺放疏密均匀、清洁干燥的砖块、干木板等架空或垫底材料,垫层高10-15cm,防潮湿,利通气。

(五)消毒。

对于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设施。

贮藏前1周左右,对贮藏库(窖)、辅助设施及包装材料(袋、箱等)进行彻底消毒,依据库(窖)体积,可使用1g/m3的过氧乙酸、或0.1g/m3-0.2g/m3的二氧化氯、或6g/m3-10g/m3的硫磺密闭熏蒸1-2天,然后通风1-2天,或使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喷雾,或用饱和的生石灰水喷洒,密闭1-2天,然后通风1-2天。

可移动设备可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对于种薯贮藏设施。

除了使用上述消毒方法外,还可用45%百菌清烟剂、高锰酸钾与甲醛溶液混合密闭熏蒸1-2天,然后通风1-2天,或用1%的次氯酸钠溶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消毒,密闭1-2天,然后通风1-2天。

四、预贮

(一)创伤愈合条件。

在温度13℃-18℃、相对湿度85%-95%的环境下放置1-2周。

(二)预贮方法。

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阴棚下、或在露天(薯堆上应覆盖透气的遮光物)进行预贮。

散放薯堆高度不超过0.5m,宽不超过2m,并在堆中设通风管;袋装薯堆不超过6层,垛宽不超过2m,垛与垛之间不小于0.6m,垛堆走向应与风向保持一致。

对于强制通风库(窖),与贮藏初期管理同步进行。

温湿度控制可通过内部和外界空气的互换或内部空气循环流动来实现;只有当外界温度比室内温度至少低2℃时,才可利用外部空气流动来调节室内温湿度;内部空气循环是为了减小堆垛顶部和底部的温度差异,温度差不宜超过1℃;通风量主要根据气候条件、贮藏库(窖)大小和薯块贮藏量、湿度等情况确定,约为每吨薯块0.01m3/s-0.04m3/s。

预贮期间,通风量要适当加大,尽快干燥马铃薯表皮和去除呼吸热。

对于恒温库,与贮藏初期管理同步进行。

每天降温0.5℃-1℃,确保不产生冷凝水。

通风量为每吨薯块0.01m3/s-0.04m3/s。

五、贮藏

(一)贮藏方式。

应按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

堆放、码垛时,应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贮藏总量不应超过库(窖)容量的65%,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贮藏库(窖)高度的2/3,堆垛与库(窖)顶间的距离不小于1m。

适宜贮藏量,可根据贮藏库(窖)的总容积(m3)进行计算,按照每立方米650-750kg,由以下公式计算出适宜贮藏量:

适宜贮藏量(kg)=窖容积(m3)×700×0.65

1.散堆。

自然通风库(窖)薯堆高度不超过1.5m;具有地面通风系统的强制通风库和恒温库,种薯薯堆高度不超过3m,鲜食薯和加工薯薯堆高度不超过4m。

2.袋藏。

有透气编织袋、网眼袋或麻袋等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有效宽度为550-650cm、线密度为111tex、经纬密度为36×36根/100mm-40×40根/100mm的编织袋包装时,鲜食薯和加工薯码放层数平放不宜超过8层,种薯不宜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观察过道,宽度应不小于0.6m(宽度可根据机械搬运作业需要确定)。

3.箱藏。

有木条箱、塑料箱或可防潮防腐蚀金属筐等多种包装形式。

如使用容积为1.8m3-3.6m3的木条箱包装时,码放高度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

(二)贮藏条件

1.适宜贮藏温湿度。

种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2℃-4℃;鲜食薯贮藏温度应控制在3℃-5℃;加工薯贮藏温度一般应控制在6℃-10℃,也可根据品种本身耐低温、抗褐变等特性确定适宜温度。

贮藏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5%-95%。

2.二氧化碳浓度。

种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薯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应不高于0.5%。

3.光照。

鲜食和加工薯应避光贮藏,照明作业时应使用低功率电灯。

种薯贮藏后期可利用散射光照射,散射光强度最小为75Lux。

(三)贮期管理。

整个贮藏期间中,应最大限度的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保证垛内外温差不超过2℃,确保薯皮不潮湿,鲜薯不发生冻害;种薯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2%,鲜食和加工薯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0.5%;及时检查去除烂、病薯,尽量控制病害发生,抑制薯块过早发芽。

1.贮期通风、控温、控湿管理。

(1)贮藏初期。

贮藏开始的第1个月,主要加强通风,及时除湿、散热和降温,防止库(窖)和薯堆内部温湿度过高。

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打开通气孔、库(窖)门进行自然通风。

对于强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机械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进行强制通风换气,温湿度控制通过内部和外界空气互换或内部空气循环流动来实现。

对于恒温库,应逐步降温至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同时每天进行适当通风。

每天降温0.5℃-1℃,通风量为每吨薯块0.01m3/s-0.04m3/s。

2.贮藏中期。

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和强制通风库(窖),应尽量控制库(窖)内温湿度处于适宜范围。

当外界温度较低时,应关闭库(窖)门和通气孔,必要时加挂保温门帘,或在薯堆上加盖草帘吸湿、保温,或使用加热设备,确保马铃薯贮藏温度不低于1℃,以防冻害、冷害发生。

在温度适宜天气,适量通风。

对于恒温库,控温控湿同时,应适当通风。

3.贮藏末期。

对于自然通风库(窖)和强制通风库(窖),出库(窖)前1个月,最大限度减少外界温度升高对库(窖)内温度的影响。

自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通气孔、库(窖)门进行自然通风;强制通风库(窖)应利用夜间低温,通过机械通风设备和通风系统进行强制通风换气。

出库(窖)前,应缓慢升温使不同用途的马铃薯回温至适宜的出库温度。

对于恒温库,出库前,应利用控温系统使不同用途马铃薯的薯温逐步升高到适宜出库温度,每天升高温度0.5℃-1℃。

(四)设施维护。

定期检查库(窖)体有无鼠洞,若发现鼠洞,应及时进行堵塞。

检查库(窖)周围的排水情况,注意防止雨水、地下水渗入窖内。

检查库(窖)体结构,发现库(窖)体裂缝、下沉等涉及安全的问题,及时处理。

经常维护库(窖)内照明、风机、温湿度监测等设备。

六、标识

每个贮藏堆垛及最小包装单元均应建立贮藏标识。

其中:

种薯应包括品种、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级别、质量指标、生产商或进口商名称及地址、联系电话、产地、生产年月、净含量、种薯生产许可证号、种薯检疫证号、包装日期;鲜食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保质期;加工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

七、出库(窖)

选择气温较暖、晴朗、无风的天气出库(窖),薯块要与运输温度基本一致,避免薯块温度过低造成薯皮潮湿致病害发生。

装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控制好温度,避免冷、热造成的损失。

甘薯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一、收获

(一)适时收获。

无明显成熟期,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2℃-15℃时为最佳收获期。

(二)注意事项

1.选择晴天收获,避免雨天收获。

人工、机械起薯时要发力均匀,避免戳伤和损伤薯块。

2.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分别收获。

3.应去除薯块表面泥土,在粘土地或地下水位较高地区生长的甘薯,采后应及时除泥;在沙质土壤生长的甘薯,抹去甘薯表面附带的泥土即可,要注意避免伤薯。

4.田间筛选,筛选种薯时,应剔除带病虫、腐烂、损伤、不完整、有裂皮、受冻、畸形及杂薯等;筛选鲜食薯和加工薯时,应剔除带病虫、腐烂、损伤、受冻及畸形薯等。

筛选过程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减少转运次数。

5.收获后,应避免暴晒、雨淋和霜冻。

6.收获、运输工具、容器应进行消毒。

可使用0.2%-1%的过氧乙酸或0.05%的二氧化氯稀溶液擦拭,或0.1g/m3-0.2g/m3的二氧化氯或6g/m3-10g/m3的硫磺熏蒸等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化学方法,或采用热烫、紫外线或阳光暴晒等物理方法进行消毒。

二、质量要求

(一)种薯。

种薯级别分为育种家种子、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用种,各级种薯的质量要求应符合表1的要求。

表1各级别种薯质量要求

项目

允许率,%

育种家种子

原原种

原种

生产用种

纯度

100.0

100.0

>99.5

>98.0

薯块整齐度

≥90.0

≥90.0

≥85.0

≥85.0

有缺陷薯

≤1.0

≤1.0

≤3.0

≤5.0

杂质

≤1.0

<2.0

<2.0

<2.0

软腐病

0

0

0

<1.0

镰刀菌干腐病和腐烂

0

0

0

<1.0

茎线虫病

0

0

0

≤1.0

根结线虫病

0

0

0

0

甘薯蚁象

0

0

0

0

根腐病

0

0

0

0

黑斑病

0

0

≤1.0

≤2.0

(二)鲜食薯。

质量要求应符合表2规定。

表2鲜食薯质量要求

等级

重量

质量要求

一级薯

200g-400g

薯皮光滑无须根、形状整齐;薯块无畸形、无创伤、无开裂、无虫伤、无霜冻、无涝渍、无发芽、无黑斑病、黑腐病和软腐病及其他病害引起的腐烂等;其中由损伤引起的缺陷不得超过5%,病害引起的缺陷不得超过1%。

甘薯中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含量应低于食品中污染物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二级薯

100g-200g

三级薯

50g-100g

(三)加工薯。

质量要求应符合表3规定。

表3加工薯质量要求

等级

重量

质量要求

一级薯

大于300g

薯块无畸形、无创伤、无开裂、无虫伤、无霜冻、无涝渍、无发芽、无黑斑病、黑腐病和软腐病及其他病害引起的腐烂等;其中由病害引起的缺陷不得超过1%。

甘薯中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含量应低于食品中污染物和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二级薯

200g-300g

三级薯

100g-200g

三、贮藏设施准备

(一)检查。

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必要的风机、照明、监测等设备的运行情况。

(二)清杂。

贮藏前一个月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彻底清扫库(窖)内环境卫生。

(三)通风。

贮藏前1-2周,应将库(窖)的门、窗、通风孔打开,充分通风换气。

(四)控湿。

对于气候比较干燥地区,应在贮藏前2-3周,用适量水浇库(窖)地面,使相对湿度达到85%以上。

对于气候比较潮湿、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应将库(窖)门窗打开进行通风散湿,并在库(窖)地面、墙壁摆放5-7cm厚的消毒秸秆,或在库(窖)地面铺放疏密均匀、清洁干燥的砖块、干木板等架空或垫底材料,垫层高10-15cm,防潮湿,利通气。

(五)消毒。

按库(窖)体积,可使用1g/m3的过氧乙酸、或0.1g/m3-0.2g/m3的二氧化氯、或6g/m3-10g/m3的硫磺熏蒸24小时,熏蒸完毕后通风换气,排尽残留的二氧化硫气体,并将燃烧余物打扫干净,防止污染。

四、预贮

在温度15℃-18℃、相对湿度85%-90%的环境下放置1周;或在温度35℃-38℃、相对湿度85%-90%的环境下放置2-3天。

要保持通风,预贮期间通风量要适当加大,确保甘薯表皮干燥和去除呼吸热。

五、贮藏

(一)贮藏方式。

应按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

堆放、码垛时,应轻装轻放,由里向外,依次堆放,贮藏总量不应超过库(窖)容量的65%,堆放高度一般不超过贮藏库(窖)高度的2/3,堆垛与库(窖)顶间的距离不宜小于1m。

适宜贮藏量根据贮藏库(窖)的总容积(m3)计算,按照每立方米650kg-750kg,由以下公式计算出适宜贮藏量:

适宜的贮藏量(kg)=窖容积(m3)×700×0.65

1.散堆。

自然通风库(窖)薯堆高度不超过1.5m;具有地面通风系统的强制通风库和恒温库种薯薯堆高度不超过3m,鲜食薯和加工薯堆高度不超过4m。

2.袋藏。

有透气编织袋、网眼袋或麻袋多种包装形式,如使用有效宽度为550cm-650cm、线密度为111tex、经纬密度为36×36根/100mm-40根×40根/100mm的编织袋包装时,甘薯码放高度一般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观察过道,宽度不小于0.6m(可根据机械搬运作业需要确定)。

3.箱藏。

分木条箱、塑料箱或可防潮防腐蚀的金属筐多种包装形式。

如使用容积为1.8m3-3.6m3木条箱包装时,甘薯码放高度一般不超过6层,垛与垛之间留有运输和检查作业过道。

(二)贮藏条件。

温度一般控制在10℃-14℃,相对湿度80%-90%;贮藏库(窖)内CO2浓度不高于5%。

(三)贮期管理。

整个贮藏期间中,应最大限度的将温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保持薯皮干燥,贮藏薯不发生冷害。

堆垛内外温差不超过2℃,库(窖)内二氧化碳浓度不高于5%,并及时去除烂、病薯,尽量控制病害发生,抑制薯块过早发芽。

(四)设施维护。

定期检查库(窖)体有无鼠洞,若发现鼠洞,应及时进行堵塞。

检查库(窖)周围的排水情况,注意防止雨水、地下水渗入窖内。

检查库(窖)体结构,发现库(窖)体裂缝、下沉等涉及安全的问题,及时处理。

经常维护库(窖)内照明、风机、温湿度监测等设备。

六、标识

每个贮藏堆垛及最小包装单元均应单独建立贮藏标识。

其中:

种薯应包括品种、品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级别、质量指标、生产商或进口商名称及地址、联系电话、产地、生产年月、净含量、种薯生产许可证号、种薯检疫证号、包装日期。

鲜食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保质期。

加工薯应包括品种、用途、产地、收获时间、等级规格、数量、入出库(窖)日期。

七、出库(窖)

选择晴朗、无风、气温高于9℃的天气出库(窖)。

装运过程中应避免机械损伤,控制好温度,避免冷、热造成的损失。

苹果贮藏保鲜操作规程

苹果属温带水果,主要在我国北方栽培,南方也有一定的栽培。

全国分为四大优势产区:

渤海湾苹果产区、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黄河故道苹果产区和西南高地苹果产区。

渤海湾苹果产区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区属于我国苹果生产的适宜区,主栽品种为红富士、乔纳金、嘎拉、新红星、小国光等。

2012年,全国种植面积约3347万亩,产量3849万吨。

一、苹果贮藏特性

苹果属于仁果类水果,晚熟品种较耐贮藏,生产中贮藏量大,贮藏时间也长。

但不同品种间耐贮性差异较大。

(一)成熟期和成熟度。

晚熟品种比中熟品种耐贮,早熟品种一般不作贮藏;拟长期贮藏的苹果应在8.5-9成时采收,此时果实种子已变褐,风味品质基本形成。

(二)品种及其耐藏性。

红富士、小国光、秦冠等晚熟品种在贮藏过程中硬度和品质变化比较缓慢,而且抗病性强,适合长期贮藏。

红星、新红星、乔纳金、北斗等中晚熟品种在贮藏过程中易后熟发绵,要求贮藏条件比较严格,一般作为中短期贮藏,但采用气调贮藏可使贮藏期大大延长;早熟品种一般只进行周转贮藏。

(三)贮藏中不同品种易出现的问题。

金冠(黄元帅)苹果贮藏过程中果皮易失水皱缩,更应注意相对湿度的保持;红富士苹果贮藏过程中易遭受高CO2伤害,采用气调或塑料薄膜小包装简易气调贮藏时要谨防CO2伤害,一般将贮藏环境中CO2浓度控制在2%以下。

(四)贮藏病害及其防控。

苹果贮藏过程中最主要的病原性病害是由青霉菌和绿霉菌引起的青霉和绿霉病,轮纹病也是贮藏期间较常见的病害。

良好的果园管理、精细采收分级和处理减免机械伤、入库前贮藏场所消毒、控制适宜的贮藏温度,是防控病原性病害的最重要措施。

生理病害主要是低氧和高二氧化碳伤害以及贮藏后期发生的虎皮病。

二、参照贮藏条件

果实温度:

-1℃-0℃;环境相对湿度:

90%~95%。

气体成分:

红富士系:

O23%-5%,CO21%-2%;元帅系:

O22%-4%,CO23%-5%;金冠系:

O22%-3%,CO26%-8%。

三、贮藏场所和方式选择

苹果品种较多,贮运特性各有差别,贮藏场所和方式可灵活选择。

简易贮藏场所贮藏。

在自然冷源比较充沛的地区,对富士、小国光、秦冠等品种,可因地制宜、科学使用简易贮藏场所,如通风贮藏库、土窑洞、山洞等。

机械冷库。

机械冷库加简易气调贮藏即塑料薄膜袋包装冷藏,是我国目前苹果贮藏中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气调库贮藏。

我国目前应用还不普遍,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高档市场和国际市场需要的高档苹果,不作为重点。

四、贮藏场所温度、湿度调控

(一)温度设定和融霜操作。

小型或微型冷库一般采用氟利昂制冷机组,温度的设置是通过温控仪人工设置。

以-50/100℃“小精灵”温控仪操作为例,设置贮藏温度为-1℃-0℃,应设置-1℃,幅差值1℃,设备即在-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