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411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84.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docx

教育学育原理基本内容

⏹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教育的概念;

⏹2、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掌握教育学发展中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讨论与思考:

⏹我们为什么要学教育学?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科学。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之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不论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通常仅指学校教育。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施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等的活动。

二、教育学的性质

(一)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是由于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或教育学自身的分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学科。

⏹第二,是教育学的基础性也表现为它的基本原理构成教育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教育经验的关系

⏹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

⏹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

⏹教育学也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

⏹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

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但是,如果把教育学变成教育经验汇编,仅仅满足于教育经验的介绍,那就会否定教育学是一门科学,这也是错误的。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M.F.Quintilanus,35-96)所著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这是近代最早一部教育学著作。

⏹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已具有独立的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教育问题的论述,逐渐从现象的描述过渡到理论的说明,重视了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天性,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论述教学问题。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教育学不再仅仅是根据一定的理想和规范去考察教育,而是从教育事实出发,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与研究,从而使教育学向着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并形成了许多门类,教育科学迅速地发展起来。

⏹1861年出版了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H·Spencer1820-1903)的《教育论》。

斯宾塞是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者,他反对思辨,主张科学只是对经验事实的描写和记录。

⏹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出现了“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说,这种教育学说为杜威(J.Dewey,1859—1952)所创立,其代表著作为1916年出版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从此,西方教育学出现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对立局面。

⏹俄国于1939年出版了以凯洛夫(1893—1978)为主编的《教育学》。

这是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杨贤江(1895—1931)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学也日益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渗透,在理论上逐渐深化,在内容方面更加丰富。

再加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产生与发展,为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

所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有深化。

⏹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B.S.Bloom)制定出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

⏹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1915-)发表了他的《教育过程》这本著作。

⏹1975年前苏联出版了心理学家、教育家赞可夫(1901—1977)的《教学与发展》一书。

⏹自1972年以来,前苏联连续出版了巴班斯基的几本系列著作,在我国他著的《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较为著名。

四、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学习教育学,掌握教育的一般规律。

⏹2、学习教育学,增强从事教育工作的能力。

⏹3、学习教育学,促进教育的改革。

⏹4、学习教育学,为学习其他教育学科打下理论基础。

(二)、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第一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学习目标]

⏹1、理解各种教育起源论;

⏹2、了解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3、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思考题:

⏹1、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表现在哪些方面上?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如何?

表现在哪些方面上?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第一节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是社会性活动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首先表现为教育处处渗透着社会性质。

⏹1、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3、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是社会的功能

⏹1、环境的性质与意义

⏹2、社会环境的教育性

⏹3.学校是特殊的环境。

⏹(三)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

⏹1.不同性质的社会,往往有不同性质的教育与之相适应。

⏹2、不同生产力水平的社会,其教育形态也各不相同

二、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制约教育目的

⏹2、制约课程的门类、结构和内容

⏹3、制约教育事业的速度、规模和结构

⏹4、制约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制约教育目的的性质及部分教育内容

⏹2、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3、制约受教育的权利

⏹(三)社会意识形式对教育的制约

⏹1、对教育思想的制约

⏹2、对教育内容的制约

⏹3、对教育组织的制约

三、现代社会对教育制约的新特色

(一)加快教育物质层面的现代化

(二)促进教育思想层面的现代化

⏹(三)推动教育制度层面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概念

(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体系的独立性与历史继承性

⏹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的精神独立性和行动自主权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二、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

(一)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

⏹2、教育是科学技术扩大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工艺和工具的重要手段

(二)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

⏹1、通过培养人来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2、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反作用

⏹1、对社会意识形式的选择作用

⏹2、对社会意识形式的传播作用

⏹3、对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作用

三、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一)教育是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二)教育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三)教育事业的发展涉及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的发展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人的发展的四个因素分别在人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了解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应该怎样去适应这些规律。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概念与理论

⏹一、人的发展的涵义

⏹人的发展,是指人的个体的发展,即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的身心的变化。

所谓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婴儿开始,向幼儿、童年,少年、青年、成年的发展。

⏹人的发展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人的生理发展,包括人的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

⏹人的心理的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

二、关于人的发展的不同理论

(一)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二因素辐合决定论

⏹(四)三因素论

⏹(五)教育万能论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但概括起来,不外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这四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青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

⏹广义的环境是指人生活在其中,能影响和作用于人的周围的客观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狭义的环境专指社会环境中,自发的偶然的影响活动,它不包括教育在内

⏹人对外部环境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一方面,人是通过他所参加的实际活动来接受环境的影响并获得发展的。

另一方面,人又总是按照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需要等主观状况来对客观环境作出反应的。

三、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为什么能在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呢?

这是因为: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二)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三)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四、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的主观意识、主观态度和主体活动对客观世界能动的积极作用。

包括个体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发展和提高。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起作用。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的东西是不会变成学生的精神财富的。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

所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

发展的规律

⏹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注意适时和及时

⏹四、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为他们提供发展的良好条件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章教师

[学习目标]

⏹1、了解教师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2、掌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

思考并讨论:

⏹1: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个好老师?

(好老师的标准)

⏹2:

如何才能做个好老师?

(自身如何努力?

⏹3:

你怎么看范跑跑老师。

中小学教师应具有什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节教师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一、教师的地位

⏹考察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一般可以从职业的社会权利、职业的经济待遇、职业的政治地位与职业的社会声望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教师职业的社会权利

⏹教师职业从业者享有的社会权利,除一般的公民权力外,主要是职业本身所赋予的专业方面的权利,包括在遵守有关法律和规定基础上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的自由和自主权。

(二)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

⏹教师的经济待遇应相当于社会总体劳动者中从事复杂劳动的劳动者享有的经济待遇的平均水平。

⏹(三)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

⏹教师政治地位的高低是与时代及社会制度的性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教师与其他劳动者一起成为国家的主人,其政治地位随之大有提高。

⏹(四)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

⏹教师的职业声望是指“他人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有利评价和承认,如公众的认可和称道,尊敬和钦佩,荣誉和敬意等。

⏹教师一向被社会公认为最佳形象,享有较高的职业声望。

二、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三、教师的任务

(一)教师的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1.教好功课

⏹2.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3.组织好课外活动

⏹4.善于总结教育经验

第二节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是由于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还在于教师面临的学生都不是“白纸”,他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广播、电视、小说、戏剧等多种多样的影响。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还在于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个任务实施过程是极其复杂和艰难的。

⏹教师劳动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它不可能按统一型号、固定的操作程序和简单模仿,机械重复的方法来完成,要因材施教,注意个别差异,区别对待。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也表现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不断变换和创新上。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事先无法预料的情况。

⏹二、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

⏹教育、教学就是教师个人素质转移到学生身上的过程。

这是教师劳动和其他行业劳动的重大区别。

这就是教师工作的主体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是教师的言行将作为榜样而影响学生,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还表现在教师情感、意志、性格诸方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上。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是教师“授业”时要先做示范。

⏹三、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统一

⏹教师劳动具有个体性的特点。

教师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家庭访问等等都是通过一个个教师个人劳动单独完成的,另外教师为了用本身的言行去直接影响学生,还需要时刻注意自身的修养,这更不是别人所能代替的。

⏹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不仅是许多教师共同进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许多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也是学校领导、家庭成员和社会影响的结果。

⏹四、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广延性

⏹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教师却不同,上完班后要找学生补课、谈话,开展课外活动;离开学校后仍然要备课、批改作业、家访等等。

⏹教师劳动的空间不局限于学校范围,他要走到社会上去,走到家庭里去。

这就是说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

⏹五、教师劳动的长期性、间接性

⏹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需要一个长期细致的耐心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教师劳动往往要经过五年、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看出教育成果。

⏹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在教师本身的终身教育上。

⏹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身上的知识、才能,是提高人的素质。

学生毕业后参加社会劳动时,运用教师给他的知识和才能去创造社会物质财富。

就是说,教师劳动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且是通过学生表现出来的,学生成了教师物化劳动的“中介”。

这就是教师劳动的间接性。

第三节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政治素养

⏹作为人民教师,应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为国出力、分忧;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勇于坚持真理,具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还应该不断更新观念,使自己的思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具有现代价值取向和现代人的思想素养。

二、教师的教育思想素养

⏹教师应该对教育的目的、任务、作用等有明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应该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育人是科学的,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应该重新考虑怎样看待与评价学生是客观的,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应该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一)对事业,无私奉献;

(二)对学生,真诚热爱;

⏹(三)对自己,严格要求;

⏹(四)对工作,精益求精;

⏹(五)对同志,团结协作。

四、教师的业务素养

(一)知识素养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1.文化基础知识要广博

⏹2.专业知识要精深

⏹3.教育理论知识要精通

(二)能力素养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备条件

⏹1.细致、全面的观察能力;

⏹2.深刻的思维能力与良好的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掌握、处理教材的能力;

⏹5.自我调节控制能力;

⏹6.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五、教师的心理素养

(一)健康广泛的兴趣

(二)轻松愉快的心境

⏹(三)昂扬振奋的精神

⏹(四)积极健康的情绪

⏹(五)豁达开朗的心胸

⏹(六)坚韧不拔的毅力

六、教师的身体素质

⏹教师必须具备健壮的体魄与健全的脑机制。

⏹总之,教师虽不是完人,但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并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将是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好的教师的12种素质

⑴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

也不怕上学了。

⑵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

前象猴子般戏弄。

⑶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

止。

⑷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

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⑸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

 

现代教师角色、教学行为转变

一、教师的角色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主要表现:

⏹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是指学生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

⏹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

⏹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教师在教学之外去做另外一件事,而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使教学与研究“共生互补”,成为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研究的“参与”、“介入”才会不断改变教学的行为、状态、习惯;不断提升教学的品质、水平、境界。

⏹因为学校的作用不再局限于教学,教师除了教学职责之外,现在还必须与社区的其他教育力量合作,在为年轻人做好进入社区生活、家庭生活、生活活动等方面的准备,承担更多的责任。

教师应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以指导和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并组织学生闲暇时间的活动。

⏹作为专业人员和公民,作为发展与变化的执行人,作为被给与了可能性来实践起作用的执行人,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在社区中居于有影响的重要地位。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行为有哪些?

1、把叫家长视为灵丹妙药的老师,是水平最底的老师;

2、按学习成绩好坏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的老师,最容易伤害学生,因为在这种老师心目中,学生是不平等的;

3、布置作业多的老师;

4、经常生气的老师;

5、经常迟到的老师;

6、在课堂上大声拍桌子或大声教训,批评某个同学。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尊重

对学生的尊重是教育的一条铁律,教育从尊重开始。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①帮助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形势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

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具体方法特别推荐:

教学日记,课后备课,档案法,个案研究法,成长自传。

课后小结与扎记:

新鲜的教学经验和教训

教师专业生活史研究:

自己经常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个人生活中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人物、方法、环境和个人爱好;有趣的、难忘的、难堪的事件。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强调合作,即教师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

这是教师群体专业化发展和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有力保证。

课程的综合化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

特别推荐:

同事互助观课(以专业发展为目的)

既不含有自上而下的考核成分,又不含有自上而下的权威指导成分,而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

由于观课者与被观课者都是抱着一颗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解决共同教学难题的心理来进行观课活动的,不涉及褒贬奖罚和评价,授课者重视成长与学习,而不是表现或成绩,从而,课堂上能够真正表现自我,同时展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课堂能够保持自然性。

观课者不是以评价者的身份观课,而是以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