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2335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docx

电大《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答案(第一~二章)

一、简答题

1、哲学对科学和思想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答:

⒈哲学对科学的作用:

确立科学的理论前提;阐明科学的基本性质;捍卫科学的独立性,谋求全体科学的统一。

⒉哲学对思想文化的作用:

对日常意识的反思;对学科前提的批判;对自由意识的促进。

 

2、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

宋明理学的主要特点:

以形而上学为论证方式;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以融合佛道为工具手段。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哲学作为一门人类思想探索性活动的特点?

答: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基于自身需要而进行的思想探索性活动。

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维系着哲学的发展,并使哲学显现出它经久不衰生命力和活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那些在哲学范围以外的,对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起着支配作用的人类活动,或是那些在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在深层上影响或支配着人类思想和人类活动的特定领域和特定概念。

哲学家门孜孜以求的,就是对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的种种问题,给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解释和说明。

哲学的思想探索性特征,首先表现为它所涉及的对象,往往是那些作为寻常信念基础的原则或假定;另外哲学的思想性探索还表现为哲学本身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的。

康德说,人类理性有一种嗜好,即喜欢建造,以否定性特征但卣仪肯定性为目的的思想陈述,促进了哲学的发展。

 

2、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答:

科学主义思潮:

在他们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能够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存在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数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的哲学的主要流派,都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人本主义思潮:

认为哲学应该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地位,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问题。

 

二、分析题

1、亚里士多德说过: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思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出说明——这样,显然,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寻求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惟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这正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惟一学术。

”请结合教材的学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答:

从逻辑上说,哲学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人生方面的那些根本性问题的好奇及其沉思。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划分,哲学应以与存在本身有关的理念为研究对象,是对支配存在或形成存在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这一内容称为第一原理。

但从历史上看,最初的哲学所关注的对象并非人类自身的存在或人类生活的真正目标,而是人以外的世界和自然界,因而理所当然地,哲学与科学具有大致相同的对象和内容。

而当后来哲学家们把关注的目光从外在的自然界转向人有关的存在,探讨关于人是什么以及人和社会的美好生活问题,或人的现实生活和生存实践要求哲学家们对关于自然界和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化和专门化的解释的时候,哲学和科学的区分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2、苏格拉底曾说“未经检验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

你同意他的这一观点吗?

什么叫“未经检验的生活”和已经检验过的生活“?

请概括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举例说明之。

答:

我不同意他的说法。

因为从一般意义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即生活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即常识、科学与哲学。

相对于这三个不同的领域,存在着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即常识性问题、科学性问题和哲学性问题。

常识性问题以意见的形式出现,意见表达是情绪、习惯或信念之类的东西,对于意见人们一般不需要加以证明或求证,对之表达的至多只是接受或拒绝的态度而已;科学性问题以知识难题的形式出现。

知识难题要求的是逻辑、数学或其他技术性方面的求解,知识性难题的求解就是科学性问题的解决;哲学性问题以思想性问题出现。

思想性问题表达的是人类面对自身存在问题时的思想性境界,思想性问题无所谓答案或技术上的求解,它本质上反映的是人的思想的一种矛盾性运动方式,由于思想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因而哲学性问题也不可能有所谓一劳永逸的证明或结局。

 

 

 

 哲学引论作业2   (第三~四章)

一、简答题             

1、如何区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强决定论与弱决定论这两对范畴?

答:

所谓决定论,意味看承认普通的因果联系,承认世界上识有什么东西是可以免于决定的。

而非决定论则认为,并非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有所谓的原因,否认世界的普通因果联系。

在决定论中,就基本倾向来看,可分两种不的形式:

强决定论和弱决定论。

所谓强决定论,就是主张自由与决定论的不相容性,它排除一切形式的自由。

所谓弱决定论并否认事物的因果联系,但它又认为,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一定程度的自由仍是可能的。

 

2、什么是经验?

什么是理性?

二者在认识中各具有什么样的地位、作用?

(教材P146-149)

答:

所谓经验,在直观的意义上,借助人的感官所获得的关于作为认识对象的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经验大致包括感知,内省和直觉等几种形式。

所谓理性,在直观的意义上,主要是指人的理智通过抽象或推理把握事物类的特性和一般性的能力。

二者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

经验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是认识事物中通过对经验材料的分析,综合和思维加工,达到事物本质认识的高级阶段和过程。

二者应相互储存、相互渗透,是不可缺少的两个认识过程或阶段。

 

二、论述题

1、试比较“是”、“在”、“无”这三个概念的异同。

答:

纵观古往今来各派哲学的观点,什么是存在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为三种类型:

,这是从“是”、“在”、“无”三种不同的视角来界定存在而导致的结果。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从某种角度来说,所谓本论也可以叫做“是论”。

“是”,是具有形式意义的逻辑联结词,它在日常语言中的作用,是使思想送循线形式的规定,在语言中保持其同一性。

语言和思想之所以能够有逻辑,正是因为我们在用“是”来表达思想。

从此意义来说,“是”是思想和语言的逻辑界限。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

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说它“在”,也可以说它“是”,当我们说这个事物“在”的时候,仅仅是指出了这个事物的自身同一性,除此以外就不再有别的意思。

当我们说一个事物“是”的时候,情形就有所不同了,我们其实已经开始认识这个事物,哪能怕仅仅给主命名,就已经包含看对这个事物的一定认识了(说主“是什么”,也就是否定主“不是什么”)。

而这样一来这个事物就不再是单纯的“在者”,而变成了“是者”。

所以“在”不是逻辑经验性认识的对象,而是逻辑经验性理解的对象。

  “无”也并非“真无”。

无论是“是论”还是“在论”,都是以存在优于非存在前提的。

但是在中国哲学中,非存在是优先于存在的。

中国哲学习惯非存在叫做“无”作为研究对象的本体论,我们可以叫它“道论”。

中国道家和佛家所谓有,固然首先指的是事物的客观存在,但因为它并非“真有”,所以这种有存在的就不具有绝对性;所谓无固然首先指的是客观事物的“缺先”和“缝隙”,但因为这种“缺先”和“缝隙”的重要性,所以非“真无”。

在这里“有”和“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谓“有无相质”是也。

 

2、比较分析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党派的异同。

(教材P176-180)

答:

分析哲学的分类,指照“语言批判”所选择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分析哲学大致可分为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两大类。

   理想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的异表现为:

理想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分析实际就是逻辑的分析。

这不仅因为哲学研究要自觉地以现肛逻辑的基础,而且也是因为哲学只有以现代数理逻辑为工具,从形式方面分析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中的命题,才能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而日常语言学派则认为,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是社会生活赋予的,这表明日常生活本身就蕴含看真理。

   理想语言学派与日常语言学派的同表现为:

一是,二者都是围绕对传统哲学问题的反思和清理而展开的,其任务性明确,就是对传统哲学进行语言改造,实现其“语言批判”。

二是,二者通过对“语言”的批判,对传统哲学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分析哲学以对知识的解释和分析取代传统认识论有关问题的研究,适应了认识发展的实际,对后来哲学的发展极为重要的影响。

三是,二者都并没有主最初希望那样,成为可以科学相提并论的学向。

 

三、分析题

1、我们知道,西方语言属于拼音文学,汉语属于象形文字,试从这个角度,分析一下“是论”,“在论”和“道论”的区别,以及这三种本体论对于科学、宗教和艺术的不同作用。

答:

“是”是语言的逻辑界限。

人类的思想是随着语言一起诞生的,如果说没有语言,人类就不能思想,因为“语言是思想外壳。

”但是人类的语言还要逻辑,如果没有逻辑,思想时是样不能进行。

这是因为,只有依靠逻辑,人们才能在思想中,建立“抽象的同一性”。

人们通过语言和逻辑进行思想,第一步指称的各种事物之间关系进行推理。

但无论是命题还是推理,直到语言出现了,事物才变得可能。

换句话说“语言中直到出现了不词“是”,语言才可能真正地有逻辑。

”这是因为,只有不词“是”才能当具有形式意义上的逻辑联结词,在日常语言中纯形式地使思想通过语言保持其同一性。

这对于科学,字教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教材P104)

  “在”是语言的语言界限。

由于西方语言的“是”与“在乃是同一词汇(being),人们往往忽略了“是”与“在”的作用。

“是”作为语言的逻辑界限,当然包括了“语言”的内涵。

但是在语言的逻辑过程中,如果逻辑是对的,但语言不规范,甚至出现错误,这也是很难达到事物真理性的认识。

因为语言有自身日等逻辑重要的规范要求。

“在”强调的语言规范,不论是对科学,艺术和宗教的发展乃起看十份重要的作用。

  “道”将非存在叫做“无”,并主张“非存在”先于“存在”。

由于中国的字是象形文字,说存在就应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存在。

但是没有看得见摸着的地方就应该是“无”。

并且是只有先无才能后有,而有“是”在“无”中生“有”起来的。

这样一种具有中国特点的本体论思想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2.《中庸》说: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戾,谓之数。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请你分析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并谈谈自己的手法

《哲学引论》形考作业3

一、简答题:

1、如何理解“是”与“应当”之间的关系?

答:

所谓“是”,是指实际做什么;所谓“应当”,是指应当做什么。

二者的关系是:

由于人们实际做什么和他们应当做什么二者之间,并没有一种直接的或必然的联系,所以,在有关人的行为的道德与否问题的判断上,重要的就不是看人的实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人们究竟应当做什么。

否则,我们就可能在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理解上出现矛盾。

而为了判断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我们有必须设立某种道德标准,这就是“是”与“应当”的关系

 

2、义务论和圣谕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表现在哪里?

 答:

其共同点:

二者的行为都不计功利,不讲结果。

  其不同点:

义务论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是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意行为,纯粹由一种义务感决定的善意行为。

圣谕论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一个人应当做好那些符合上帝旨意的事,且是上帝旨意的行为,就是正确的行为,反之

 

二、论述题

1、如何区分利主义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是以怎样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的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的?

功利主义自身又存在着哪些基本的理论弱点?

答:

二者的区别是:

利己主义表达出来的道德主张,可以归结到人的自我实现来理解。

所谓利己,不过是希望达到自我的实现,即表现为所有人的欲生的各个方面得到良好的体现。

功利主义是指,主坚持一种行为如果在道上是正确的,只有当,或仅仅当这种行为能够为所有那些爱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时才是可能的,而且,这种结果在任何其他的这种方式来行为的人那里表现出来也是如此。

     功利主义的论证最终在理论上取代了利己主义而成为广泛被接受结果论道德哲学理论。

一是按照行为功利主义的观点,任何人在行为前,都要问下自己:

我们的这种行为的结果将会给我自己以及与我的这一行为有关人带来些什么:

我们这种行为的结果将会给我自己以及与我的这一行为有关人带来些什么?

如果一个人不在每一情况下搞清楚。

他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的行为将会给与这一行为有关人员带来些什么。

他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是先弄清楚结果给已其有关人员带来什么的情况下再决定行为的。

二是从逻辑上,正确的行为并不是那种在实际中会产生最好的结果的行为,甚至也不一定是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而是那种在实际中有可能带来最好结果的行为。

因此,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当时所能得到的最好证据支持的基础上的。

三是就行为来谈行为,对于那些不懂得道德的一般原则的人来说,意味着他们将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正确道德上的指导。

因此,这种行为即使是正确的,但仍不能持之以久。

     功利主义自身还存在着不少的理论弱点。

基本的有:

一是,功利主义的原则是否有可能在实践中被贯彻到底。

二是对幸福,快乐,愉快等功利进行量化是否科学,很有怀疑。

三是理论逻辑上也有模糊不清处。

 

2.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看待行为道德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里?

你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还是功利主义的理论观点?

试用逻辑和论据说明之。

答:

义务论把道德看作是由理性的意志决定的,出于人的自觉的一种善的行为,即是不计功利、不讲结果的,纯粹由一种义务感驱使下决定做的善的行为。

功利主义认为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只是当,或仅当这种行为能移为所有的那些受这种行为影响的人带来最好的结果才是可能的。

支持义务论的道德主张:

理由:

一是世界上惟一能称得上是善的东西。

是我们的善良意志。

因为,善良意志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如果善破与某种条件。

结果,目的性联系起来,那就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善。

二是善又表现行为,行为须体现无功的善,而这就是所谓的“义务”。

对于道德行为来说,唯一合适的动机就是义务感。

三是,把行善看作是人的义务,将给社会带来一种物的道德风尚。

功利主义的弱点:

一是选择功利的结果再做出行为判断。

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自私行为。

属于不道德行为。

二是先选择结果再选择行为不一定能达到收的结果。

导致行为偏移为不道德的轨迹。

三是为了结果而选择行为会导致人人都从获得功利而去选择行为。

使社会带来道德危机。

当然,义务论也有缺陷。

有三:

一是刻板、僵化。

二是把情感和个性看做是与个人的道德泽价完全无关的东西。

三是现实生活道德是复杂的。

 

三、分析题:

1。

一位男子有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史。

在一次他于酒后滥施暴力的过程中,他的妻子为了保护自己和两个孩子不受伤害,用当时随手抄起的一跟擀面杖击打他的头部,导致他休克死亡。

这位女士的行为是道德的吗?

请说明你认为这种行为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理由?

答:

这位女士的行为是一种自己行为。

这种自己行为如果是符合以下条件的话,我认为是符合道德的。

起要点:

一是自己的原则。

      二是自己的条件

      三是支持自己的理由。

 

2。

动物权利在当代越来越被认真地看待。

真的有动物权利这种东西吗?

你支持还是反对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

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答:

不同意把动物权利与人的权利相提并论。

理由:

一是从动物的本性来看,人性与动物本性是有质的区别的。

人是有目的的,有动机地进行自觉活动;而动物则是进行的一种本能的盲目活动。

因此,二者的权利不能相提并论。

二是动物的生存是一种自然的形态表现的,而人的生存虽然有自然的因素,但更多的通过一种社会的形态表现出来,行为权利。

则是特指协调社会人际关系所赋予社会中的人的,而动物无从谈起自己的权利。

如果说动物享有某种权利的话,试向,哪一中动物能行使这种权利呢?

只有人才能够既有享受权利,同时也可以自觉地使用社会所赋予的权利。

三是为了生态平衡和尊重家养牲畜对有些动物进行保护。

不能随意杀害,这不是动物本生的权利,而仍然属于人的权利的范畴。

比如有人将家养的动物杀害了,这不是能犯了动物的生存权利,而是犯动物是人洋哪个动物的权利。

 

 

《哲学引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答案

(第六~七章)

一、简答题

1、什么是客观论和主观论?

请说明美与主观的关系。

答:

客观论是指这样一种观点,即它相信,从根本上说,事物的美是由客体自身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

主观论则坚持美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概念,美不是起源于事物的属性而是起源于人的心灵。

主观与美的关系:

主观论证性——指美并不取决于物而取决于心,是人的知觉使一事物成为美;相对论证性——指审美判断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属于个人审美情趣和情感偏好的范畴,不可能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个人之间建立起共同的判断标准。

非认知性论证——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主体感受性的体验活动,不能等同于人类追求客观真理的认知活动。

 

2、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什么?

答:

后现代哲学主要是以现代性哲学的对立面而出现的。

后现代哲学肇始于笛卡儿的现代性哲学,现代性哲学普遍具有“对基础、权威、统一”的迷恋,“视主体为基础和中心”,“坚持一种抽象的事物观”等特点。

而后现代哲学,通常采用以“否定性、非中心、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和多元化等”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思维方式,坚持反对现代性哲学主——客对立的思维模式,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二、论述题

1、述艺术表现与艺术表达的基本区别。

答:

艺术表现认为事物的美由客观自身的属性决定的,是一种与主体意识无关的东西,美与我们的感官无关,艺术表现论者认为艺术表现的形式有:

模仿——诗歌、戏剧、绘画、雕塑、舞蹈和音乐被归结为同一类事物的原因是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即“模仿”;表现——现代艺术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它不是按照传统的模仿原则创作出来的,它的意义是由作品向我们显示了的。

艺术表达;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之交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把艺术哲学观察的视角转向主体自身,寻求对主体的审美体验作出新的探究和解释的趋势,艺术表达论者认为艺术表达的形式有:

表达——一件东西是艺术品,当,且仅当它澄清了某种感情情况下才有可能,而与它是否打算把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无关;指示——一个东西拥有另外一个东西的属性,并且它与另外一个东西发生联系时所起的象征作用;隐喻——用来指示隐藏在字面意思后面的艺术作品做具有的某种属人特性的概念。

 

2、试述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与“儒学三统说”的基本含义及其理论价值。

答:

儒学三期说:

牟宗三将儒学的发展史分为三期,在他看来,儒学三期的划分特点是:

第一期是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学铸造期,此一时期“孔子以人格之实践与天人合一而为大圣,其功效则为汉帝国之建构”,其特点是“积极的,丰富的,建设的,综合的”;第二期是“宋明儒之彰显绝对主体时期,此则较为消极的,分解的,空灵的,其功效见于移风易俗”;第三期指的是则是当代新儒学,“此特殊性之规定,大端可指目者,有二义。

一,以往之儒学,乃纯以道德形式而表现,今则复其转进至以国家形式而表现。

二,以往之道德形式与天下观念相应和,今则复需一形式与国家观念相应和。

儒学三统说:

三统即道统、学统和政统。

对于三统的内涵,牟宗三曾有一个简短的说明:

“一,道统之肯定,此即肯定道德宗教之价值,护住孔孟所开辟之人生宇宙之本源。

二,学统之开出,此即转出‘知性主体’以容纳希腊传统,开出学术之独立性。

三,政统之继续,此即由认识政体之发展而肯定民主政治为必然”。

 

三、分析题

1、对于凡高的绘画《农鞋》,海德格尔曾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他从这双破旧的农鞋中看到了存在之被遮蔽的真理。

请欣赏这幅画,运用所学的美学理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答:

在大多数情况下,关于艺术诠释问题的争论,往往都由对文学作品的诠释的不同理解所引起的,一般而言,在艺术哲学中,文本阅读所引起的诠释问题主要有两个:

第一,作者的传记资料能否成为赞成或反对一种给定的诠释的合法证据?

第二,当我们谈到某种诠释的时候,是否就应该把这种诠释看作是关于作品的唯一正确诠释?

海德格尔认为是凡高本人赋予了那双“农鞋”的意义。

虽然“农鞋”本身是很普通的,但是它一经和作者的回忆联系在一起,就挣脱了“鞋”的定义所赋予它的外壳,成为欢乐、痛苦、爱恨,一切一切的表征。

凡高是一名世界级的伟大画家,他的画在他生前并不被重视,死后才得到世人的重视。

《农鞋》一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反映了当时剥削阶级对农民阶级等社会下等阶层的剥削和压迫。

《农鞋》一画又是凡高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极为强烈的控诉,也是作为社会低下阶层追求生活、不屈不挠永不妥协的生动体现。

就这幅画作来说,作者凡高的感受,和海德格尔的解释肯定不完全一致,但这些解释不都是有意思的吗?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同意多元论的解释观的。

 

2、新儒学作为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到底有哪些可以肯定的地方?

它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为什么?

答:

新儒学所面临的是西风东渐、传统价值分崩离析的社会大变局,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诸先生怀着强烈而悲苦的民族危机意识和复兴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感,在尽力吸纳西洋哲学之精髓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形上思辨工夫致力于传统儒学之精神价值的宏扬、发掘和重建工作,其成就一时成为当代哲学的一大亮点。

①就历史影响来说,梁漱溟主要是一位儒学的实践家,或者说是一位实践意义上的儒家。

面对欧风美雨的侵袭,正是梁漱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借鉴西方哲学(不要是伯格森的生命哲学)来阐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并以接续“斯文”、担当“道统”的文化使命感首倡儒学的复兴,其预言和思想也许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但这里所彰显的恰恰是中国儒学不竭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历史责任感。

此外,梁漱溟还通过切实的行动(“乡村建设实验”)进行了复兴儒学的尝试,并不顾个人安危多次介入中国各种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大陆全民性的批孔运动中,梁漱溟依然坚持为孔子辩护且声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由此所体现的中国儒者的救世热情和人格典范,无疑应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弘扬。

②熊十力的哲学宗旨就是希望通过揭示本心、仁体即内在即超越、即存有即活动的特性,以打通天与人、知与行、存有与道德的界限,从而引导人们依靠内在本性之自我觉悟,重建人的生命本体,确立人性的至上尊严。

这一点后来被熊氏的弟子牟宗三继承和发扬,并成为当代新儒学的一大特色。

③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以中国儒学的心性论和道德理想主义为归宿的,但他赋予了其更为精致的理论形式,所以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④牟宗三虽然肯定科学与民主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他更强调科学与民主的发展不可以采取某些外在的“加添法”而必须经过民族文化的自我调整,即从民族文化生命的内部开显出来。

这也就是说,他认定学统和政统应由道统开出,具体来说,就是由儒家的内圣之学开出科学与民主的新外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