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2072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9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首席财经1008.docx

中国首席财经1008

中国首席财经

2011-09-30

以下目录

【博览视点】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四)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三)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

(二)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

(一)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五)

【观察与思考】

温州民企高利贷困局深度探析

【国际聚焦】

美国企业增加支出为市场注入乐观情绪

欧盟倡推金融交易税促金融业回馈社会

国际石油供应中断料全面缓解油价或承压

【决策参考】

欧洲的“伤痕”:

新兴经济体也是“浮云”

欧洲的“伤痕”:

“同妈不同命”的经济体

【民声指向】

预计9月CPI同比上涨6%

【热点聚焦】

国研中心称宏调基调暂不需大调整

【要闻报道】

温州民企资金链断裂潮或波及全国

银行业将启动第三轮资产证券化试点

中国特钢行业将迎来快速上升期

国家电网将投1.6万亿建智能电网

资金紧张已致大量铁路在建项目半停工

【博览视点】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四)

——本土奢侈品:

白酒

    当红酒正悄然侵蚀国内白酒市场之际,白酒也正在寻求战略转型,对内提升品牌定位,对外积极扩张市

场覆盖。

国人熟悉的茅台和五粮液,目前普通版53度茅台价格最高已被炒至近2,000元人民币一瓶,价格远远超过了贵州茅台去年底的限价1,099元人民币;而五粮液1618的价格亦售1,380元人民币。

更不必说29.8万元人民币的“黄金五粮液”,抑或是有年份的茅台,更甚者今年4月份拍出的890万元的天价茅台。

这些白酒已被定性为奢侈品,远远脱离普通民众的消费水准。

    世界上最大的烈酒生产商帝亚吉欧(Diageo)在今年六月份收购了水井坊的多数股权。

目前,帝亚吉欧正努力改进这一品牌,让它的市场不再局限于国内和香港。

近期,水井坊已在新加坡上市。

帝亚吉欧已物色好了洛杉矶的经销商,明年还要将产品推向澳大利亚。

    那么目前高端白酒价格飞涨的本质是“泡沫”么?

——答案也是否定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目前白酒价格飞涨的原因:

    ●物价、成本因素:

由于物价飞涨,原材料成本上升导致总价格上涨。

(茅台数据:

基于原材料上涨了28%,总价格上调20%左右)

    ●供需不平衡:

高端白酒生产有特殊的工艺,离不开产地的特殊环境,不能短期内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的投放量。

以简装茅台为例,今天生产了,要五年以后的今天才能投放市场。

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在这五年内极端饥渴,强烈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价格飞涨。

    ●流通环节炒作:

流通环节,经销商、投资/投机者基于利益驱动囤积炒作,在更进一步抬高了价格。

但是我们强调,这里的炒作量远没有达到质变的要求,因为需求太旺盛,产品定位提高了价值区间上限。

    ●产品定位:

高端白酒的消费90%来自政务、商务需求,只有10%属于自用型消费,因此它离老百姓的生活比较遥远。

随着红酒对国内白酒市场的步步蚕食,再加上新一代社会中坚力量(80、90后)的崛起白酒行业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场价值。

因此,高端白酒“奢侈化”的市场战略浮出水面,这一战略转型是必须且必要可行的。

    综合以上分析,结合图示我们得出结论:

高端白酒价格持续飞涨的主要原因是基于行业战略转型所致的价值区间上限的上移。

当然人为炒作等其他因素也客观存在,但主要动力是战略转型,这是飞涨行情的本质。

所以,白酒尚无泡沫积聚,投资者无需担忧会踩到“地雷”,博览研究员的判断是此处安全等级颇高。

    (就在本文完结之际,有消息称发改委在继上半年两次约谈白酒企业的半年之限到期后,近日再次约谈主要白酒企业,要求稳定物价。

在博览研究员看来,非市场化手段要取得长期的实质效果,在面对强大的市场趋势情况下是极端幼稚与无力的。

    TOP↑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三)

——液体黄金:

红酒

    法国超市内极为普通价格相对低廉的一款佐餐酒(Vindetable,约1.5欧元),漂洋过海到达中国,其身价就

能涨到100元以上(约11欧元以上);一款波尔多产2007年非名庄产的红酒,法国超市价格约为3欧元,飘到国内卖300多元;而2005年份saint-émillion(法国著名葡萄酒产区)白马酒庄产的红酒(法国超市标价约8欧元),到了国内则标价高达上千元。

这是博览研究员亲历的事实。

酒还是那酒,可价格相差甚远,这种溢价是所谓的“泡沫”么?

——当然不是!

因为这里所列举的红酒都是一般生活消费品的范畴,并非红酒收藏与投资的标的,也可以说这是源于区域差异性的溢价,且显著处于价值上限之下。

    据统计,全球大概只有总量不到0.1%的顶级葡萄酒才有收藏价值,只有少数顶级的葡萄酒才有陈年潜力,正是这种稀缺性,勾起了投资者的热情。

今年六月,一箱6瓶大瓶装(每瓶1.5公升)1961年的拉图庄佳酿(ChateauLatour)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8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而一瓶1863年的拉图酒更是以54万港元的价格,创下全场最高单瓶酒成交价。

那么,这种疯狂的价格是所谓的“泡沫”么?

——也不是!

虽然这里的红酒具有投资属性和收藏价值,但是这个“泡沫”并没有产生关联影响而达到量的积聚要求,也就是说还没有形成持续趋势,因此这里的高价泡沫暂时只能定义为我们所说的“瞬时泡沫”。

    根据环球红酒的统计资料,如果投资法国波尔多地区的10种红酒,过去3年的回报率为150%,5年回报率为350%,10年回报率为500%,而1982年份的拉菲更是创下了10年涨幅约为850%的收益纪录,同一时期黄金价格的涨幅却仅为4倍。

尤值一提的是小拉菲的价格呈现出井喷态势,甚至高于其它四大酒庄的正牌酒。

当下国内投资者的行为可以被定性为一种短期炒作。

这种基于对某种品牌的非理性化追捧而引发的人为炒作助推了泡沫的积聚。

抛开基于市场预期而造成拉菲价值区间上限上移的因素,拉菲的价格已远超其价值上限。

如图示价格上升斜率趋近于1且时间持续,符合我们基于泡沫产生的判断标准。

因此,“拉菲红酒泡沫”正在累积中。

而这种趋势也会由利益驱动形成“羊群效应”向其他名庄蔓延,但目前来讲依然是安全的,因为地雷还没有被人踩到。

    前不久,亚洲第一家红酒交易中心,上海红酒交易中心正式在试运行半年后正式投入运营。

法国波尔多红酒行业协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10年中国首度取代英国和德国,成为波尔多红酒出口额最高的市场,总额已达9000万欧元。

预计未来5年,中国红酒消费量预计将占全球红酒市场份额的30%。

大势所趋,随着中国80、90后的成长,红酒必然会逐渐取代白酒的市场地位。

对于红酒的投资无论是投资酒庄、还是购买成品酒、抑或押注期酒或购买酒类基金都必须是着眼于长期的内在价值投资,因此我们更应该清醒的把握各类红酒的真实价值区间。

就目前来看,拉菲泡沫正在不断累积之中,提醒各位投资者规避这颗大地雷,转而投向其他泡沫刚起的名庄产酒。

    TOP↑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

(二)

——金砖普洱

    绿茶在烘青的时候,生命就已经终止了;普洱茶在晒青的时候,它的生命却才开始。

普洱茶是后发酵茶,与一

般的茶比起来,存放的年份越久价格越高,品质、口感也越好。

普洱茶可以长期储存和越陈越香的特点,决定了其具有收藏和投资的价值。

一块重350克、存放了50年的普洱茶饼,身价甚至远高于金砖。

在香港的一些茶行里,不经意拿出的一饼茶砖就能换来一辆奔驰车。

因此,普洱茶又有一个美誉——“能喝的古董”。

    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2007年的那场“普洱泡沫”。

国内市场对普洱茶从无知的认识开始,到价值发现,以及后来的疯狂追涨,乃至最终泡沫破裂,这是一个泡沫成长的完整历程。

梳理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典型泡沫的生长周期,从而对其他市场产生借鉴,避免“踩雷”。

当时普洱茶泡沫是这样演变的:

    ●价值掩埋期:

早在1995年,一直有喝普洱茶习惯的台湾、香港商人发现来自内地的普洱茶价格非常低。

当时在台湾每500克普洱茶的价格达到了1000元,而国内不过几十元。

由于价格低廉,大陆的普洱茶并不被人关注,即便一些陈年老茶也常被茶铺扔在墙角,鲜有人问津。

    ●价值发现期:

自从2002年开始,普洱茶市场开始升温,到2005年达到高峰,升温速度明显加快。

可以说截止到2005年普洱茶的价值被市场完全发现。

人们肯定了普洱茶的口感、功效及其内在价值。

因此这一时期,随着市场对普洱茶的价值认可,其价值区间上限也同时伴随价格稳步上升而上移。

    ●泡沫累积期:

从2006年开始,大量资金进入普洱茶炒作,厂家、商家甚至消费者,包括韩国、马来西亚等外国炒家都在囤积普洱。

2006年-2007年上半年,由于大量游资进入普洱茶市场,普洱茶平均升值100%-200%,有的甚至升值超过10倍以上。

钻石有4C认证,古董有历史可追,看普洱茶却全凭经验。

因此同时,由于没有一定的评断标准,导致整个普洱茶市场假冒年限、假冒品牌等问题非常严重,市面上真正的老茶却越来越少。

量大价高、假货泛滥致使泡沫越积越大、越积越多。

    ●泡沫破裂期: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普洱茶价格急转直下,持续下跌。

云南普洱茶几乎在一夜间坠入谷底,身价被打回原形,当年600万元一公斤的茶王身价也只值10多万元,跌去50多倍。

而源头的鲜茶,更是每公斤不到一元钱,茶农们干脆不采茶叶,任其荒芜。

至08年初,普洱茶泡沫彻底破裂。

    ●价值回归期:

2008年泡沫彻底破裂后,普洱茶市场经历了振荡回归的调整过程。

价格在价值区间底部徘徊,并且呈现稳定的上升趋势。

普洱茶的市场价值得到理性回归。

    人们总爱拿普洱茶泡沫与1636年的荷兰郁金香泡沫相提并论。

当时荷兰全民热炒郁金香,最疯狂的时候,一个还没开花的球茎能顶上一幢小别墅。

然而好花不常开,当郁金香价格狂泻90%以上,许多人倾家荡产。

国内的普洱茶市场,或许当初没有人敢想象会重蹈“郁金香”的覆辙,但应该可以预见,那些跟风的“小羊”在羊群效应下必定成为最终的“踩雷者”而受难深重,所谓“自作孽不可活”啊!

    因此博览研究员提醒投资者,面对高利润诱惑要“淡定”,越是疯狂的时候,越应该警醒事物最本质的价值:

普洱茶的本质不是投资商品而仅仅是拿来喝的饮品。

    TOP↑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

(一)

    伴随全球经济环境恶化、风险不确定因素增大,投资者的目光开始从股市、楼市等传统领域转向相对稳定且回报率高的新兴行业:

以红酒为标的的投资基金、理财产品、红酒的交易平台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洱茶、白酒以及艺术品的投资也相继升温。

新兴的投资品种繁多,利益驱使不乏蝇营狗苟之辈,各品种为投资者带来可观利润的同时,也将众“地雷”深埋其中,不小心“踩到”其资产必将大幅缩水甚至皆付诸东流。

在此,博览研究员试图充当工兵,为您“探险”、“排雷”。

地雷≠泡沫

    索罗斯曾说,“当我看到泡沫时,我就买这些泡沫资产,因为那正是我的赚钱之道。

    泡沫到底存在不存在,泡沫的存在有何意义,是何表现?

如果有泡沫,这个泡沫是怎样产生的,它的起点在哪里?

拐点又在哪里?

如果你能洞悉诸如此类,或者说你可以算出泡沫的始点和拐点,你便能富可敌国。

但直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准确判断这个泡沫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破裂。

    索罗斯能大概率的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相信“在泡沫初期采取买进战略是理性的”。

基于此,博览研究员所说的“地雷”不等于接下来将要探讨的泡沫,而是在泡沫破裂那个时点上的“地雷”。

简而言之,在泡沫破裂之前的任何时期,都在安全期内。

一旦你成为踩到地雷的最后一个人,不好意思,你真的“悲催”了。

虽然本文大篇幅以泡沫为研究对象,但最终落脚点是“扫雷”。

    首先,我们来挖掘一下泡沫的定义。

一般来讲,人们将泡沫定义为资产价格相对其基本价值的持续性背离。

因此这里最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资产的基本价值?

格林斯潘说过,资产市场上的财富,包括股票的市值,我们认为他是财富他就是财富,我们认为他不是财富,他就不是。

所以“基本价值”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

我们无法拿出标准来衡量,只能基于各种客观条件做出主观判断。

因此图示上“价值区间”的确立,是一个长期价格波动的经验区间,该区间内价格波动幅度相对稳定。

    更为通俗的“泡沫”解释是,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起初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涨价持续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只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盈利能力不感兴趣。

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就是价格的暴跌,最后以危机告终。

在泡沫产生之前,通常还包含一个正常的资产扩张或者经济发展的“繁荣期”。

一般而言繁荣期要比泡沫积累期更长,价格、生产和利润的上升也比较温和一些,以后也许接着就是以暴跌(或恐慌)的形式出现危机,或者以繁荣逐渐消退告终而不发生危机。

    结合以上两种对泡沫的定义,博览研究员尝试提炼出较为实用的泡沫界定标准:

资产价格相对其价值区间上

限的持续性、陡然高企会产生量的积聚从而形成泡沫。

    从这个概念出发所包含的四个判断将为我们分析相关市场的泡沫状况和“排雷”提供理论基础:

    ●价值区间。

如上所言,准确界定某项资产(特别是消费、艺术品类资产)的价值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价值区间”的确立,是一个长期价格波动的经验区间。

我们可以判断某项资产的价值上限在某个时点条件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会上移或下移。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判断经验价值区间上限的变化趋势(当然这也是基于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

这将为泡沫产生排除资产增值、经济合理增长的情况。

    ●泡沫产生的判断。

资产价格必须持续性超出价值区间上限,并非如图“瞬时泡沫”般动力不足。

同时,价格上升必须够“陡”,我们界定该斜率应趋近于1。

    ●三个阶段。

泡沫从产生到破裂会经历三个阶段:

泡沫形成试探阶段(瞬时泡沫,即“伪泡沫”,由于动力不足而没有形成积聚)——泡沫积聚期(泡沫递增累积)——泡沫破裂期(价格趋势逆转,呈陡降之势)

    ●泡沫的成因。

泡沫具有累积效应,本质根源于“正反馈”和“羊群效应”。

在各种因素诱发下累积而成。

这些因素包括:

社会习俗的改变和进化、市场战略调整、人为炒作与囤积、成本突发性上涨(不可抗力、政策因素、人为因素)等。

    TOP↑

地雷战:

新兴投资品种(五)

——艺术品升天

    超高速增长的艺术品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沉寂已久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复苏。

从那时起到出现价格亿元的艺术品,我们用了20年时间;而从1亿元拍到5亿元,我们只用了2010年一年就完成了。

专业人士预言,中国艺术品的“十亿元时代”将在3~5年内到来。

去年底中国民间收藏文化创新论坛上公布的数字显示,自2004年以来,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年回报率为26%,文物、古玩每年升值率为20%,已经超过风险系数较高的股票和房地产。

《2010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中统计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交易总额为1694亿元,年增长率高达41%。

    与传统的“收藏”相比,眼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更应被视为“投资型”存放。

典型的表现就是收藏周期明显缩短,转手速度加快,一般至少5年的转手期,现在缩短为3年左右。

在股市、楼市调整,制造业利润率下降、通胀高企等综合因素作用下,艺术品市场成为大量寻找出逃资金的避风港。

    面对愈来愈热的艺术品市场,有人惊呼“起泡沫了!

”,有人高喊“淡定!

是价值回归!

”。

艺术品的特性决定,人们无法界定艺术品价值的合理区间到底在哪里,市场给出的价格究竟有没有泡沫或者究竟是怎样的泡沫,让我们从正反两方的论据中找寻一下答案。

    ●正方:

泡沫论

    泡沫源起: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在遵循这一古谚。

不仅艺术大师的成名作、代表作价格不断攀升至天价,他们的一般性作品,包括出道之前的摹品习作、应付市场的复制品、有着明显毛病的失败之作,也是水涨船高。

人们因此怀疑艺术品的评鉴和价值认定的话语权。

在艺术品价值评定的过程中,拍卖机构及专家等中介机构往往具有权威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利益当前,人们不断拷问他们的良心,可是那些个“泡沫”骤起又能说明什么呢?

    日本艺术品泡沫:

泡沫论者拿中国艺术品市场泡沫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艺术品泡沫相提并论。

当时,日本经济到达傲视天下之境,日本企业家在银行业的鼓动下,大举进军艺术品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收藏西方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凡高、莫奈、塞尚等大师的一些重要作品纷纷以创纪录的价格涌入日本。

同时,这些大师的末端作品和三四流艺术家的一般性作品更是为一些小企业与个人收藏家收入囊中……孰料几年后,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使日本艺术品购买力一落千丈。

但是大师的经典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等却岿然不动。

而其他不入流之作皆不堪一击,其所有者也难免灭顶之灾。

    当下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与日本泡沫初期确实惊人的相似。

      ●反方:

价值回归论

    

对比泡沫论,反方却认为市场对一些艺术品的“炒作”体现了其真正的价值,资本流向正是艺术品价值回归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结果。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产业如果没有与金融资本紧密结合,便发展不起来,艺术品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个范畴也不例外。

因为当下,金融与收藏、艺术品投资的融合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艺术品市场的主要推动力。

    这种价值回归在西方发达国家早有先例,早在20世纪中期很多西方经济体便出现了金融资本与收藏、艺术品投资的结合,那些财大气粗的财团通过金融资本把上千亿美元资产投入艺术品市场,从而推动了西方文化艺术品投资市场蓬勃发展。

国外的投资界有这样一种说法,每年的投资收益中,房产的比例为5%~10%,股票为10%~20%,艺术品为20%~30%,可见艺术品在投资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到底有没有泡沫?

    中国艺术品市场到底有没有泡沫,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搞清楚艺术品的本质是什么?

艺术品有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投资价值和观赏价值,兼具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

    抓住这个本质,再结合以上正反方的观点,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泡沫是“瞬时泡沫”,虽然不具有积聚的动能,但是尚未破裂。

艺术品市场底盘资金巨大,因此即使是瞬时泡沫的破灭也有待时日。

    ●“瞬时泡沫”破裂,将达到市场出清洗牌的目的,使艺术品回归其真正的价值。

淘汰劣者,真正的传统收藏将复苏。

    因此,与普洱茶泡沫类似,艺术品泡沫破灭的最终“踩雷者”必定是那些持有价高无真正价值的艺术品和抱投机炒作心态的无知“小羊”们。

    TOP↑

【观察与思考】

温州民企高利贷困局深度探析

    9月22日,温州最大的眼镜企业浙江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负债20亿出逃,引发温州企业界一次大地震。

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胡福林债务关系涉及近万人、几十家企业,包括信泰上下游企业和债主,这一事件还在发酵,影响会进一步扩大。

    胡福林出逃以后,9月25日又有3位温州企业大老板出逃;9月27日下午,温州正得利鞋业的老板也因债务问题从温州市区顺锦大厦22楼跳下身亡。

    温州中小企业的生存困境经过一年来的蓄积终于爆发,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9月27日在温州市换届大会上表示,温州将采取措施,帮助保护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4月至今29家企业老板因欠高利贷逃跑、1人跳楼

    “柒零叁”是温州当地最为活跃网站,企业界最新消息在这里汇集。

近期,高利贷危机成为了该网站最热门话题。

高利贷这个企业家挥之不去的影子,在“柒零叁”上被称为“老高”。

    “老高”来了!

温州人心惶惶。

    “柒零叁”网站上一份“温州大老板胜利大逃亡名单”中显示,从2011年4月至今,温州共有29家企业的老板出逃。

在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出逃后,又有温州龙湾泰尔铜业、温州五洲轧钢厂和温州综艺鞋业老板9月25日出逃。

    在29家老板“跑路”企业中,有11家从事皮鞋皮革业。

电器制造业5家,钢材及铜业4家,餐饮业2家,其余分别所属眼镜业和印刷业等,每一家涉及的资产都有上亿元。

粗略计算,2011年所有出逃企业总资产不低于29亿元。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指出,在“老板跑路”企业中制鞋企业居多,有区域经济因素以及行业利润率因素。

一方面,制鞋行业属于低端产业链,在温州中小企业兴起阶段占比较高,所以制鞋企业基数较大。

另一方面,由于制鞋原料成本近年来增长较快,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超过150%,再加上用工成本增加,导致本来出口利润率已经较低的制鞋企业,经营困难。

    而温州拾贝资本俱乐部一位负责人称,老板出走事实上并没有特定的行业特征。

因为这些老板出逃的直接原因都不是由于主业的问题,而是由于参与赌博、借高利贷投资或者自身参与高利贷等高风险项目,资金链一旦断裂就必须跑路。

如果是企业亏损或者利润太低,最多只是关门,不会出逃。

    但是,企业利润低确实是企业家转向赌博和借高利贷的诱因。

像鞋类、打火机和眼镜这些外贸出口比较大的行业、低附加值的行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很大,中方企业没有定价权,在调节过程中遭到危机也是首当其冲。

    8月,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提及,温州中小企业中传统制造业的利润已经降至5%以下,而他也曾在那时预言,如果现在的政策不调整(主要是贷款艰难、税收太高),到春节前后,温州40%企业会停工,甚至倒闭。

    “这一情况不幸被我言中,看来事态的恶化程度已经加速了。

”周德文9月26日表示。

    在企业老板出逃事件开始发酵的年初,温州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处处长黄寿君曾出面澄清,温州中小企业并没有出现倒闭潮。

而9月27日,黄寿君对这一问题没有正面回答。

    “政府这个时候不是采取积极态度帮助中小企业,而是选择回避的态度,是很没有意义的。

”周德文说。

周德文还表示,他最后一次见胡福林是一个月前,当时他状态很好,而在年初,胡福林的儿子还在温州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订婚仪式,当地媒体对此记忆犹新。

    9月26日,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人士表示,信泰集团破产程序已经展开,联合调查小组进驻信泰集团,不久后会给出对信泰集团资产和负债的调查报告。

这样的企业都能倒闭,政府一定要反思

    周德文认为,民间借贷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4月以来老板“跑路”的27家企业都与民间借贷有关。

    中小企业一般利用银行贷款和民间融资,白朋鸣称,2011年上半年,由于信贷紧缩,中小企业缺乏融资渠道,致使中小企业对民间融资的追捧热度增加。

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本身是民间资本的一部分,在民间借贷市场利率高涨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也充当了债权者的角色。

这导致民间借贷引发的危机,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

    而信泰破产正是出于前一种原因。

9月26日,温州长虹眼镜总经理说,现在温州眼镜行业的平均利润都比较低,在5%左右。

而光伏领域即使是利润最薄的环节利润率也达到10%左右。

另外,浙江省今年也一直积极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其中,新能源是政府积极推进的一个方向。

    于是,信泰集团在2008年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先后投资组建了浙江中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赛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中硅科技有限公司、温州中硅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多家光伏企业,投入巨大。

    然而,光伏是一个前期投入巨大、产出缓慢的行业。

浙江中硅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盈利,而胡福林一直用眼镜厂来养光伏产业。

虽然作为业内翘楚,信泰每年的产值达到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