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331908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docx

土壤学复习共14页文档

土壤:

地球露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

未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农业土壤:

经开垦、人为耕作的土壤。

土壤肥力:

土壤为植物提供和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肥力特征是水肥气热的四个要素之间的综合反映。

自然肥力:

自然因子联合作用下发生起来的肥力,自然成土过程中的产物。

人为肥力:

耕作、熟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肥力,是农业土壤在耕种、改良、施肥等人为技术措施下产生的。

有效(经济)肥力:

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只有部分肥力在生产中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

潜在肥力:

受环境条件、土壤管理水平技术限制,肥力在生产中未发挥并产生经济效果。

原生矿物:

风化过程中未改变化学组成的原始成岩矿物。

次生矿物:

风化和成土过程中重新生成的矿物。

黏粒(土)矿物:

存在于黏粒当中的次生矿物。

土壤粒级:

将土壤颗粒按直径大小划分为若干级别。

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重量的百分含量。

土壤质地层次性:

土壤质地在上下土层间排列状况。

粘土矿物:

组成黏粒的次生矿物。

同晶替代:

在粘土矿物形成过程中,晶架内组成离子常常被另外一种大小接近、电性符号相同的离子所替代,其晶型结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内电荷(永久电荷):

由同晶替代作用产生的电荷。

土壤有机质:

土壤中各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合成的有机物质。

腐殖质:

有机残体经微生物彻底分解,并在合成为一种黑褐色、高分子胶体物质。

矿质化过程:

复杂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变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料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

矿质化的同时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更为复杂的腐殖质。

起爆效应:

给土壤加入新鲜有机物,促进微生物活动,微生物不仅把新加入的有机物分解完,且加速土壤原有有机物的分解。

土壤胶体:

土壤中1—100nm之间的固体小颗粒。

电荷数量:

单位土壤所带电荷库仑数。

电荷密度:

单位土壤表面电荷数量。

盐基饱和度:

交换性盐基离子量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数。

活性酸:

自由扩散于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直接反映出来的酸度。

潜性酸:

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所表现出来的酸度。

交换性酸度:

过度中性盐浸提土壤,土壤胶体吸附着的氢离子铝离子被浸提剂中的阳离子交换下来,进入土壤溶液所表现的酸度。

水解性酸度:

过度弱酸强碱盐浸提土壤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缓冲性能(作用):

给土壤加入酸碱物质后,土壤具有抵抗酸碱度变化的能力。

土壤总孔隙度(总孔度):

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孔隙比:

一定土壤容积内,土壤孔隙容积与土粒容积之比。

土壤密度:

单位体积土粒重量。

土壤比重:

土壤密度与4摄氏度水密度之比。

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原状土壤干重。

土壤结构性:

土壤中单粒和复粒大小、数量、形状、性质及其相互排列孔隙状况等综合特性。

土壤结构体:

土壤中单粒和复粒相互团聚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

土壤水:

土壤在105—110摄氏度烘制恒重时所移去的水分。

吸湿水:

靠土粒表面分子与水分子间分子引力吸附在土粒外的气态水分。

膜状水:

当土壤达到最大吸湿量时,土粒表面仍有剩余分子引力,在吸湿水外面再吸附部分液态水,形成较厚水膜。

毛管水:

靠毛管引力保存在毛管孔隙中的水。

上升水:

地下水借助毛管引力上升,保存在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悬着水:

地下水位较深时,降雨或灌溉后借助毛管引力存在上层毛管孔隙中的水分。

田间持水量:

悬着水达到最大含量时的土壤含水量。

是农田灌溉上限。

重力水:

当土壤达到田间持水量后,若再有多余水分,则沿着大孔隙向下移动,受重力支配自由下移。

土水势:

土壤水在各种力的作用下其能量的变化。

基质势:

因弯月面力和吸附力引起的势。

负值。

溶质势:

溶质对水产生吸附作用引起的势。

压力势:

由静水压力产生的势。

重力势:

田间土壤水分因所处位置不同而获得位能不同而产生的势。

温度势:

温度变化引起的势。

土壤水吸力:

土壤水承受一定吸力情况下所处的能态。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将土壤水能量指标与数量指标绘成相关曲线。

比水容量:

单位土壤水吸力变化所导致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滞后现象:

同人女由干燥到湿润和由湿润到干燥两个过程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不重合的现象。

土壤水分对植物的有效性:

能否被植物吸收利用以及吸收利用的难易程度。

最大土壤有效水%=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当植物处于永久凋萎的土壤含水量)%

土壤有效水%=自然含水量%—凋萎含水量%

饱和水的运动:

土壤中所有孔隙都充满水的运动。

不饱和水的运动:

土壤中部分孔隙都充满水的运动。

土壤空气状况:

土壤空气含量组成及其周年中上下土层间变化。

土壤通气性:

土壤空气与大气相互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的能力。

土壤呼吸:

土壤从大气氧气同时释放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

重量热容量:

每克土壤温度升降1摄氏度所需吸收的热量。

卡/克.度

容积热容量:

每立方厘米土壤温度升降1摄氏度所需吸收的热量。

卡/立方厘米.度

土壤导热率:

在单位厚度1cm土层,温度为1摄氏度,每秒经单位断面1平方厘米通过的热量。

卡/厘米.秒.度

土壤导温率:

在标准状况下,土层垂直方向上,每cm有1摄氏度温度梯度,每秒流入1立方厘米土壤断面面积的热量,是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的土壤所发生的温度变化。

平方厘米/秒

土壤温度年变化:

周年中上下土层间土壤温度变化。

土壤养分:

(大量元素:

)N、P、K、(中量元素:

)Ca、Mg、S、(微量元素:

)Fe、Mn、Cu、Zn、B、Mo、Cl、(痕量元素:

)Ni

土壤物理机械性:

多项动力学性质总称,包括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以及受外力作用形变的性质。

粘结性:

土粒相互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比表面:

单位体积土壤表面。

粘着性:

土粒黏着于外物上的性质。

可塑性:

土壤湿润到一定程度时,外力作用下任意变形,当外力接触、土壤干燥后,土壤仍能保持变化的形状。

土壤耕性:

土壤耕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以及耕作后的表现。

(耕作阻力大小、耕作质量好坏、适耕期长短)

土壤退化:

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土壤质量下降乃至荒芜的过程。

土壤质量(健康):

在自然或管理的生态系统边界内,土壤具有动植物生产的持续性,保持和提高水汽质量以及支撑人类健康与生活的能力。

土壤纬度地带性:

土壤随纬度变化呈规律分布。

土壤经度地带性:

土壤随经度变化呈规律分布。

土壤垂直地带性:

土壤随地势变化呈规律分布。

隐域土:

某地区特殊因素掩盖地带性而发育的土壤。

显域土:

按生物气候带分布的地带性土壤。

泛域土:

暂时未反映地带性、区域性成土因素、发育差的幼年土壤。

土壤分类:

依据土壤发生演变的规律,土壤发生学特性的共性和差异性,对土壤进行系统的划分。

褐土

一、分布:

暖温带、半湿润山地、丘陵和山前平原区,垂直分布上处于棕壤以下。

成土条件(因素):

气候: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水热同期,干湿季明显,旱季长,年均温10—13,年降水量500—700mm,冬春季干旱少雪雨,春旱频繁,干燥度1.5;

植被:

半旱生、落阔叶林灌丛草原草本植被。

指示植被:

酸枣、荆条、白羊草、菅草、达乌里胡枝子、毛地黄、黄被草;

地形:

低山、丘陵、盆地、冲积扇和山前平原(山路平原)。

排水良好;

母质:

黄土母质、黄土状洪冲积物(富含CaCO3);

地下水活动:

地下水低于4米,一般不参与成土过程。

山前平原、冲积平原交界处地下水位最高。

成土过程:

1.粘化过程(残积粘化):

主导成土过程;

2.弱淋溶钙积过程;

3.有机质累积过程。

理化性状:

腐殖质层(A):

灰棕色、灰褐色,壤质,碎屑状结构,疏松多孔,腐殖质1—1.5%,P2O55—50mg/kg,K2O70—175mg/kg;

粘化层(Bs):

黏粒淀积,鲜艳的褐色、杏黄色,重壤,核状或棱块状结构;

钙积层(Bca):

浅褐、淡黄,轻壤到中壤,块状,假菌丝、砂姜;

母质层(C)。

褐土主要亚类:

1.淋溶褐土:

山地棕壤以下。

河北东部低山丘陵,滦河,冲积扇上游,年降水量650mm以上。

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CaCO3<0.2%,pH6.5。

土壤发生层排列:

A—Bs—C。

2.典型褐土:

山麓平原、部分低山丘陵,母质以黄土或黄土状物质为主,淋溶作用弱,pH7-8。

土壤发生层排列:

A—Bs—Bca—C。

3.碳酸盐褐土(石灰性褐土):

太行山丘陵岗坡或山麓平原、河流阶地及盆地边缘。

黄土母质,通体石灰反应强烈。

pH8-8.3。

土壤发生层排列:

A—Bs—Bca—C。

4.潮褐土(草甸褐土):

山麓平原中下部,洪冲积扇末端指状缓岗上。

土壤发生层排列:

A—Bs—Bca—Cw。

5.褐土性土:

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丘陵(山顶、阳坡)。

土壤发生层排列:

A—C。

褐土改良利用:

1.发展灌溉,保持水土;

2.用养结合,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

3.对林、果、粮、经统一规划,发展立体农业。

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1.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随纬度变化呈规律分布。

北→南:

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

2.土壤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随经度变化呈规律分布。

东→西: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荒漠土。

经纬间过渡带谱: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褐土—黑垆土;

3.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随地势变化呈规律分布。

雾灵山:

褐土—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山地草甸土;

五指山:

砖红壤—山地红壤—山地黄壤;

河北小五台山:

淡栗钙土(栗褐土)--淋溶褐土—棕壤—山地生草棕壤—亚高山草甸土;

秦岭:

塿土—山地褐土—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

河漫滩:

1.冲积土(A—C):

薄(土—鹅卵石)、2.潮土:

厚,长庄稼。

一级阶地:

潮土;

二级阶地:

潮褐土;

山脚下高台地(黄土、洪冲积):

1.黄土台地:

碳酸盐褐土;2.洪冲积台地:

典型褐土。

半山坡:

1.阳坡(土薄,褐土性土);2.阴坡(土厚,典型褐土)。

山顶:

褐土性土。

土壤有机质

20%以上:

有机质土壤(泥炭土80%)

20%以下:

矿质土壤。

华北1%、西北1%以下、华中华南水田1.5%--3.5%、东北高于5%

土壤有机质来源:

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人类生产活动。

状态:

1.新鲜2.半分解3.腐殖质

土壤有机质组成:

元素C、H、O、N、P、K、Ca、Mg、Si、Fe、Mn、Cu、Zn、B、Mo等

化合物:

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油脂、树脂、蜡质、单宁等。

有机质转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

复杂有机化合物经微生物,变为简单化合物,同时释放矿质、养料的过程。

腐殖化过程:

矿质化的同时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其成为更为复杂的腐殖质。

影响因素:

1.湿度、2.温度(25-35为宜,<10和>45微生物死亡甚至有机质挥发)、3.pH6-8、4.有机物本身物理状态、5.有机物本身C/N=25-30:

1(高碳氧比腐烂慢,解决:

加尿素)

土壤腐殖质

胡敏酸:

黑褐色,不溶于水,780-3000天存在于土壤中;CN高

富啡酸:

金黄色,溶于水,200-630天存在于土壤中。

OS高

有机质作用:

1.提供养分

2.增强土壤保肥性,提高土壤缓冲能力(腐殖质的存在)

3.促进团粒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4.增强保水性

5.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增强植物、微生物生物生理活性

6.促进有益微生物活动

7.消除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

8.影响全球碳平衡

调解途径:

1.增施有机肥

2.种绿肥(种一半,翻土里)、牧草

3.合理轮作(草-粮轮作)连作:

养分减少、病虫害

酸性土成因

1.气候:

高温高湿

2.生物:

生命活动CO2;有机酸;专一性微生物:

硫酸化细菌、硝酸化细菌

3.人为:

施肥、灌溉(NH4)2SO4生理酸性肥(水解成酸)

4.酸雨

碱性土成因

1.气候:

干旱半干旱

2.生物:

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植被(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