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3317161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名校推荐教案

诗词五首

备课

教师

使用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2

课题

诗词五首

课型

讲授

教学

目标

1.了解诗人的相关文学常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把握诗的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诗歌意境;提高分析鉴赏古诗的能力。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的主旨。

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

用具

课件

教学

环节

二次备课

复习

新课

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古代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不但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形象所构成的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之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代诗歌的迷人风采。

课程讲授

《饮酒》(其五)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

选自《陶渊明集》。

《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2.“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

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

实际的意思是说:

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

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

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春望》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

要求:

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

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

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

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

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

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

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

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

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雁门太守行》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

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

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

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

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

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

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

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

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2.思考:

《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

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赤壁》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1.杜牧,字牧之,号称杜紫薇,又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晚唐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三朝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岁暮卒于长安,终年五十岁。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

指残破的兵器。

折,折断。

戟,古代一种兵器。

销:

锈蚀。

将:

把,拿。

前朝:

以前的年代。

东风:

春风。

周郎:

吴国的将领周瑜。

铜雀:

即铜雀台。

二乔:

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

(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

(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

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

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渔家傲》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

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

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

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

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

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

”——“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

“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

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

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

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小结

作业布置

背诵五首诗词

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篱下南山;山气日夕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

首联写景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离愁别恨借景抒情

春望颈联叙事眷家思亲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忧国伤时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

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

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课后反思

让学生学会赏析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